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的风险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往往存在问题。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进行细致分析。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方面有:一、组织结构不合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会导致责权不清、业务流程不畅等问题。
二、人员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素质不高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导致流程不规范、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四、内外部合作不畅。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外部合作不畅会导致信息不畅通、沟通不顺畅等问题。
在风险管理方面,事业单位也存在问题:一、风险识别不足。
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中对潜在风险的识别不足会导致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造成损失。
二、风险评估不准确。
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会导致对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力,无法有效地减少风险的发生。
三、风险应对不及时。
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中对风险应对不及时会导致风险进一步扩大,难以控制。
四、风险监控不到位。
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的监控不到位会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健全制度以及加强内外部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工作,并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保证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政治干预的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往往被政治因素所左右,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权责不清等问题。
这种政治干预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也造成了内部控制的松散和风险管理的不全面。
针对这一问题,应建立科学的制度,并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的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欠缺,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
导致员工缺乏清晰的工作指导和责任划分,容易造成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上的混乱,增加了内部控制的漏洞和风险的产生。
应建立健全的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事业单位在人员培训和意识提高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定期的意识提高活动。
导致员工在实践中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模糊,不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造成风险的忽视和内部控制的失效。
应加强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事业单位的业务已经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关乎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然而许多事业单位对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安全运维措施。
需加强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审计和控制,并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信息系统安全。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政治干预、制度建设不健全、人员培训意识不足和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提高,以及加强对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和控制。
用工风险及防范措施
用工风险及防范措施引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用工风险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合理的用工政策和不当的用工方式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损失。
为了降低用工风险,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用工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用工合同风险及防范措施:1.1 不合理的合同条款可能导致用工纠纷。
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用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1.2 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可能导致合同风险。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都符合法律法规。
1.3 用工合同的解释不清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企业应确保合同的条款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
二、用工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2.1 工作环境不安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设备。
2.2 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3 缺乏应急预案可能导致事故扩大。
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
三、用工合规风险及防范措施:3.1 用工合规不符合法律法规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企业应了解和遵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确保用工合规。
3.2 用工合规的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
3.3 缺乏用工合规的培训和指导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用工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四、用工成本风险及防范措施:4.1 用工成本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用工成本控制策略,降低用工成本。
4.2 用工成本的波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应建立用工成本的预测和控制机制,应对成本波动带来的风险。
4.3 用工成本的不透明可能导致企业与员工的矛盾。
企业应提供用工成本的透明度,与员工进行沟通和协商,减少矛盾。
五、用工效率风险及防范措施:5.1 员工缺乏专业技能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机构直接负责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公益为宗旨,服务于社会。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员流动性低、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绩效考核不够科学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力。
一、存在的问题1. 人员流动性低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性普遍较低,员工晋升空间有限,职位稳定性较高,也意味着组织内部的人员流动性较低。
这导致组织内部新鲜血液的不足,难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活力,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
2. 管理体制不够灵活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一切决策都需要经过繁琐的程序和审批。
这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迅速作出应对,也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对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绩效考核不够科学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往往没有明确的指标和标准,以及不能很好地与薪酬挂钩。
这会导致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也会影响组织整体的绩效表现。
二、针对策略1. 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流动,鼓励员工的跨部门交流和学习,增加员工晋升的机会与空间,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加强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和挖掘,使组织内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化。
2. 科学灵活的管理体制应建立一套科学灵活的管理体制,使各级管理者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灵活的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员工激励和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整体绩效。
3.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可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员工的工作指标和任务,使员工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同时也要建立绩效奖金制度,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团队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积极性。
用工风险及防范措施
用工风险及防范措施一、任务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用工风险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用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劳动纠纷、用工合规风险、用工成本风险等。
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权益,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二、用工风险及防范措施1. 劳动纠纷风险劳动纠纷是企业用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之一。
为了防范劳动纠纷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完善的用工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益和义务;-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及时解决员工的问题和困难;- 建立健全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2. 用工合规风险用工合规风险是指企业在用工过程中未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可能面临处罚和法律纠纷的风险。
为了防范用工合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用工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建立健全的用工制度和流程,确保用工程序的合规性;- 定期进行内部用工合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用工成本风险用工成本风险是指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成本增加或效益降低的风险。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用工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降低用工成本;-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用工成本的监控和分析,及时调整用工策略。
4. 员工安全风险员工安全风险是指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员工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如工伤、职业病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设备,确保员工的安全。
5. 用工信息泄露风险用工信息泄露风险是指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员工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或滥用的风险。
为了保护员工的个人信息安全,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对用工信息的保护;- 限制员工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权限,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防范社会工程学等信息攻击手段。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对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问题一:内部控制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监督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作。
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着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协作不紧密的问题,造成了信息传递不及时、决策效率低下的情况。
再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容易引发财务风险,影响单位的经营状况。
建议: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各个方面的制度。
各部门应建立规范的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2.明确责任。
事业单位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限范围,使各个部门清楚自己的职责,明确执行的标准和程序。
3.加强内部监督。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问题二: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管理;一些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措施不够完善,面对突发性的风险事件时,缺乏有效的预案和处理措施。
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方面的制度,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2.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事业单位应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使员工能够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来。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一、问题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保障其运行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2. 人员素质不高: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人员,导致对内控理念和方法的认识不足,无法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措施。
3. 风险意识淡薄:部分事业单位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认识,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无法及时感知和预防,容易造成损失和事故。
4. 财务管理漏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和制度缺陷,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和不正之风的产生。
二、解决建议1.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制定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南,明确各项职责和权限,确保内部控制的落地和执行。
2. 加强人员培训: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提升其内控理念和方法的专业水平,提升整体内控管理能力。
3. 提高风险意识: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全员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增强员工对风险的感知和预防能力,确保风险管理的全员参与。
4. 加强财务管理: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和不正之风的产生。
5. 强化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和风险管理的有效运行。
6. 加强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人工操作的风险。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员参与,需要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相结合,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管理松散,责任不明。
2. 人员配备不足。
事业单位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和风险管理专家,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 内部控制流程复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繁琐,存在重复、冗余的环节,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
1. 风险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风险。
2. 风险评估不全面。
事业单位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不足,通常只对某些明显的风险进行评估,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风险。
3. 风险应对措施不完备。
事业单位存在风险应对措施不完备的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应对风险发生时的挑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协作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加强人员培训。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和风险管理专家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3. 简化流程,优化管理。
事业单位应该简化内部控制流程,减少繁琐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4. 提高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潜在风险及其后果的认识,倡导主动发现、识别和报告风险。
5. 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事业单位应该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包括明确风险来源、风险程度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6.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建立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做到风险的及时掌握和处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
部分事业单位组织结构过于庞大,层级过多,导致内部审批流程冗长,信息传递不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及时性。
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多为行政化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容易造成权责不明、责任推诿等问题。
三是财务风险控制不力。
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层面弱化,财务报表不规范,可操作性差,易被滥用、挪用资金。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应优化组织结构,减少层级,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精简机构、创新管理模式等经验,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
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应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培训,提高其管理和专业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规范和程序,确保责任的明晰和落实。
要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使用,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风险意识薄弱。
部分事业单位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造成事后救灾的被动局面。
二是风险评估不充分。
事业单位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容易导致投资失控、资金浪费等问题。
三是风险管理措施不完善。
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专业化人才,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容易出现风险防范措施不力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事业单位应加强风险管理。
要加强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开展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加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事业单位是以公益为宗旨、经济效益为手段的组织形式,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其公信力和合法性非常重要。
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业务流程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容易造成职责交叉、职权滥用等问题。
建议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确部门职责、流程规范,确保业务运作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事业单位的内部沟通和协调存在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信息孤岛、协作不畅等问题,部门之间难以有效沟通和协调,导致信息交流不畅、工作冗余、效率低下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机制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一些事业单位对内外部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不够重视,导致风险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事业单位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增强单位的应变能力。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培训与教育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培训不够重视,导致员工对相关制度和规定的理解和掌握不深,无法有效履行相应职责。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事业单位加强对员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内部培训与教育等措施来完善。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确保其公信力和合法性的维护。
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的风险及建议
于单位整体的稳步发展。但行政事 业单位应持有防患于未然的心态, 科学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对症 下药。
一、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 的现状
社会化用工,即是把某单位的部 分业务或部分岗位转给编制之外的公 司或人员来承担。一般而言,社会化 用工主要有以下方式:人事代理员 工、劳务派遣员工、直接编外用工、 劳务合同用工、购买服务用工。
3. 社会化用工的法规矛盾:规范 用工与投机取巧。根据正式法律法规 文件,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用工实 行严控”总量规模”的策略,坚持从 需从严的原则,一般情况下编外人员 数小于等于编制人员数的30%。而且 在向社会发出购买服务或招聘用工的
信息之前,理应先整合一份详细客观 的工作预案,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空缺 岗位、编外人员总数、用工方式及程 序、薪酬福利待遇等,然后报编委办 审核,经批准后组织实施,这种准备 与招用的程序才称得上符合理性、科 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之后在人力社 保部门的指导下,行政事业单位严格 按照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执行相关规 定。总体流程接受上级指导审核,全 部内容按照法律法规议定,即为依 “规”审“范”的用工之道。有些地 方单位采取随意性用工的方式以投机 取巧,解决子女就业问题或是将编制 人员的工作推给编制外人员执行,忽 视相关规定,逃避上级审核,长此以 往单位的工作效率就会拖沓难行,致 使单位得不偿失。行政事业单位应秉 持自省自查、认真严谨的态度,接受 上级指导,严格遵守法规程序。
66
研究与探讨
变动用工规定,异化人情伦理、趁机 安插近亲,因人设岗、永久用工,导 致财政结算混乱,财政负担加重。如 此行事,已违背社会化用工发展助力 的初衷。若要避免用人乱象、维持发 展助力,行政事业单位应在预先摸清 工作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统一、 规范的编外用工管理制度,严格审核 经费预算与拨款,加强监督力度,定 期督查与考核。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事业单位是一种在特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组织形式。
它们在履行公共职能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事业单位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和制度,导致管理混乱和资源浪费。
一些单位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导致资金管理不规范和财务风险增加。
许多单位没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得人员招聘和培训不规范,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为了改进内部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政策和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加强预算控制和财务监督,防止出现滥用公款和挪用资金的情况。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
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方法,对重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不够充分,无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
一些单位没有制定灾难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无法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造成更大的损失。
为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应对等环节,确保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风险。
加强风险意识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和能力,使其成为组织的文化和习惯。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和分析风险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要改进这些问题,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加强风险培训与意识,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
这样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和责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确保其正常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一方面,许多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管理不规范。
一些单位对于资金使用、采购、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规范不明确,导致资金浪费、采购失控、人员用人不当等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动态性不足的问题。
即便制定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缺乏监督和执行力度,一些单位往往只是形式上遵守制度,缺乏实质性的改善与调整。
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一方面,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够清晰,对于潜在的风险常常缺乏充分的预见性。
这导致在面临风险时,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一些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中只注重规避风险,而忽略了风险的可控程度。
一些单位过于追求风险的完全规避,导致了决策的保守化和机会的错失。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
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特点与需求,并确立明确的责任与权限。
这要求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资金使用、采购、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并配以相应的监督和执行机制,确保规范的财务管理与人事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建议事业单位加强对风险的认识与预见性。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团队,定期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事业单位也应该注重风险的可控程度,不仅要规避风险,还要通过适度的风险承担来获得可控的发展机会。
这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并配以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确保风险的合理控制与利用。
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指导与监督力度。
可以通过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培训与指导,加大对事业单位的考核与评估,推动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不足,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 额度超支: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时,可能存在超出预算的情况。
这不仅会影响财务状况,还会影响单位的声誉。
2. 信息泄露:现在,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信息处理机制,就有可能引发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
3. 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减少单位的整体竞争力。
1.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制定预算,按照预算执行资金分配,并设立严格的审批机制,避免财务运营中的额度超支。
2.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的信息保护体系,加强数据备份,数据加密等措施。
同时,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
3. 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安排相应的审核程序,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检验和调整。
4.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针对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切实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等工作。
总体来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健全,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事业单位用工风险
事业单位用工风险事业单位用工风险是指在职工加入、晋升和离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隐患。
这些风险包括用人不当、人员流动风险、用工合同纠纷等。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用人不当的风险事业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可能出现用人不当的情况。
即使招聘遵循了合规程序,但仍存在一定的隐患。
有些单位可能会出现“关系面”招聘,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工作岗位,从而影响整个组织的运转。
解决方案:1. 建立科学的招聘机制,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确保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匹配岗位需求;2. 完善内部培训体系,提升现有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对外招聘的需要;3. 强化对人事招聘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用人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人员流动的风险人员流动是事业单位用工中常见的问题,员工的离职和调动可能对组织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也可能带来组织的不稳定性和连锁反应。
解决方案:1. 建立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离职率;2. 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确保他们具备稳定带领组织的能力;3. 加强对人事决策的跟踪和分析,及时调整招聘和员工流动策略。
三、用工合同纠纷的风险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重要法律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用工合同纠纷是一种常见的风险。
例如,合同条款不明确、双方权益未得到保障等。
解决方案:1. 制定规范的用工合同模板,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2. 定期对用工合同进行审核和更新,确保与时俱进;3. 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用工合同纠纷。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用工风险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
只有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完善内部管理,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和法规制定,为事业单位用工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指导。
事业单位用工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用工风险防范事业单位作为公共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用工风险。
为了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员工的权益,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从招聘规范、人事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探讨事业单位用工风险的防范。
一、招聘规范事业单位的招聘程序必须合法合规,确保每个招聘环节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首先,单位需要制定明确的招聘岗位和岗位要求,不得随意招聘,以避免员工在工作中无法胜任或者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其次,招聘过程中应注重宣传,利用招聘网站、当地媒体等渠道广泛发布岗位信息,吸引更多的有能力的人才应聘。
最后,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面试评估体系,通过面试、筛选、考察等环节,选择合适的候选人。
二、人事管理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也应加强风险防范。
首先,建立健全的员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员工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同时,定期对员工档案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员工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其次,事业单位应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并确保合同的签订、变更和解除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此外,建立健全的员工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素质能力等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估,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员工及时进行人事调整。
三、员工培训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的岗位素质和综合能力,减少用工风险的发生。
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业务特点和员工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使员工能够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升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
其次,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如内部培训、外部培训、专业培训等,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需求。
结语事业单位用工风险的防范是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和员工权益的重要措施。
通过规范招聘、加强人事管理和提升员工培训,能够有效降低用工风险的发生概率。
事业单位应不断加强风险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以保障单位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和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浅析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析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
因此,深入分析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僵化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仍较为僵化,行政化色彩浓厚。
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财务管理方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存在浪费和违规使用的情况。
在决策机制方面,往往是领导“一言堂”,缺乏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导致决策失误时有发生。
(二)职能定位不清晰一些事业单位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导致工作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同时,部分事业单位的职能未能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出现职能弱化或缺失的情况,无法有效履行其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和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关系户”、“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导致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人员进入单位。
同时,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到位,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时代工作的要求。
(四)绩效考核不科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定性指标,缺乏定量指标,考核结果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员工的工作绩效。
考核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使得绩效考核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力量薄弱,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不够有力。
一些事业单位存在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纪检监察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二、对策建议(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1、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减少行政干预,赋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灵活开展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的风险及建议
经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的风险及建议范海燕 盐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摘要:著名的管理大师拉里·科林曾经说过:企业的发展状况是取决于其对财富的关注程度,而员工无疑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在我国,自行政事业单位普遍采用社会化用工制度后,其在社会与单位等各大层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可见,社会化用工已然成为当代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行政事业;社会化用工;管理风险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7-0131-02基于社会化用工人员的庞大数量,大力启用必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人力资源需求提供巨大保障。
然而,鉴于社会化用工涉及到频繁的人员流动,加之人员素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以及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故针对社会化用工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态度,并努力开展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模式的社会化管理新制度,如此方能尽可能留住社会中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努力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一、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较早之前,我国的社会化用工队伍虽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略有提升,且员工普遍对职业有着较高的期许度,但鉴于社会化用工队伍,其普遍工作耐受力较低,加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滋生的对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而使得如今的社会化用工人员,虽服从管理并听从领导的调遣,但其队伍游离感依旧较强,故许多社会人用工人员均难以对其所从事工作岗位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1.存在临时性思想相较于正式职工,社会化用工无论是在工作耐受力或是忠诚度等各方面均相对较低,而导致此一差别的最主要原因便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化用工都始终抱持着临时性的思想,故导致其缺乏与正式职工同样的主人翁意识。
与此同时,由于正式职工与社会化用工本身的性质差异,如社会化用工人员,因其属于劳务派遣公司委派,其一切均归劳务派遣公司管理,故导致社会化用工很难对用工单位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而归属感的缺乏则容易导致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毫无工作责任心,继而影响其向单位靠拢的积极性。
事业单位用工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用工风险防范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重大责任。
然而,事业单位也面临着用工风险的挑战,如招聘和选拔人才、员工福利和薪酬管理、法律风险等。
为了保护事业单位的利益和稳定运行,有效的用工风险防范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一、招聘和选拔人才风险防范招聘和选拔人才是事业单位的首要任务,因为人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效益和发展。
然而,不慎录用不合适的人员可能导致工作质量下降、纪律问题等。
为了减少用工风险,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立科学的选拔标准:制定明确的招聘条件,确保应聘者具备相关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并进行面试和考试以评估其能力和适应能力。
2. 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加强背景调查:对于重要职位的候选人,进行更加严格的背景调查,确保其个人品德和诚信状况无问题。
二、员工福利和薪酬管理风险防范员工福利和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避免用工风险的重要方面。
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福利待遇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防止员工离职和纠纷发生。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1. 建立透明公正的薪酬制度: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和晋升机制,确保薪酬分配公平合理,减少员工不满和离职率。
2. 提供多样化的福利待遇:根据员工的需要和特点,提供灵活多样的福利待遇,如补贴、培训机会、健康保险等。
3. 关注员工需求:定期进行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不满意的地方,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三、法律风险防范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防范用工风险带来的法律纠纷和责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1. 建立完善的用工合同:用工合同是雇佣关系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应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规,并对员工的权益进行明确的保护。
2. 加强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制定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律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劳动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员工对劳动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的风险及建议作者:齐同合
来源:《现代企业》2019年第11期
机构精简的现代理念与人力资源的紧缺状况之间的张力让社会化用工比以往更广泛地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矛盾也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
社会性用工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操作便捷,对于某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工作内容而言更是灵活高效。
社会化用工的实质是行政事业单位向编制外借力,合理运用社会上丰富的人力资源,助力于单位整体的稳步发展。
但行政事业单位应持有防患于未然的心态,科学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对症下药。
一、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的现状
社会化用工,即是把某单位的部分业务或部分岗位转给编制之外的公司或人员来承担。
一般而言,社会化用工主要有以下方式:人事代理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直接編外用工、劳务合同用工、购买服务用工。
不同社会化用工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劳务派遣员工没有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因此用工单位无需承担派遣员工的薪资福利保险,但双方存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若因突发事件要退回派遣劳动者则较为不易。
人事代理员工能减少编制人员的日常事务工作量,但管理成本相对来说不易控制,且人事代理员工不适用于专业性强的技术岗位,范围受限。
劳动合同用工只限于返聘退休员工、外聘人员和勤工助学,这种模式常用于各大高校的教学岗位及行政岗位。
劳动合同用工中的返聘退休员工与外聘人员通常因其不可替代的个人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而享有广泛的尊重和相应的福利。
对于用工单位而言,协议的签订与终止程序较为容易,而且返聘与外聘的知名专家学者能增强单位知名度,也有助于工作水平的精进与提升。
但由于外聘人员本职工作在身和返聘人员身体状况限制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用工开展临时性、阶段性工作的时候比开展日常性、总体性工作的时候更多。
因此,在考量外聘人员与返聘人员给单位带来的效益时仍需参照实际情况。
购买服务用工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社会化用工方式,包括业务外包和业务承包。
业务外包意指行政事业单位将一些辅助性或服务性工作交给负责组织人员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如后勤、医疗服务等;业务承包则是把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的一定经营管理权转给承包者代为管理,如食堂等。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外包和业务承包无需直接安排和管理编外人员,与用工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只需交由派遣职工的专业机构来负责,不对该机构职工承担劳动关系中的法律责任。
但是仍有风险存在,一旦出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对编外人员负有视情况而定的连带责任。
但是购买服务用工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的益处更为明显。
其一是操作灵活,可根据需要向专业机构提出服务要求;其二是减少统筹协调及用工的成本;其三是将辅助性、非核心
业务转出后,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工作上。
简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以劳动合同的方式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既合理规避了以往劳务派遣式长期雇佣编外人员的法律难题,又确实满足了供需双方在法律意义的平等地位。
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购买服务是目前解决不规范临时用工、化解单位缺人难关的较为稳妥的办法。
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的风险
1.社会化用工的功能矛盾:发展助力与用人乱象。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缩口与工作增加的交互压力是社会化用工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
招聘临时性人员或购买社会性服务不受编制的限制,操作便捷、程序简化、成本降低,特别对于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工作内容而言更是极为灵活高效。
行政事业单位在招聘、任用、培训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由量裁权。
但这毫无疑问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当、因时而变,则助推单位良性稳步发展;运用失当、以公谋私,轻则人浮于事、事务阻滞,重则扰乱公务、拖累财政。
现实中有些单位无视法律规章、随意变动用工规定,异化人情伦理、趁机安插近亲,因人设岗、永久用工,导致财政结算混乱,财政负担加重。
如此行事,已违背社会化用工发展助力的初衷。
若要避免用人乱象、维持发展助力,行政事业单位应在预先摸清工作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规范的编外用工管理制度,严格审核经费预算与拨款,加强监督力度,定期督查与考核。
2.社会化用工的待遇矛盾:公平公正与区别对待。
大众普遍对社会性用工有着刻板印象一一“三高一低”一一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较高、职业期望(预期薪资)较高、享受期望(预期福利)较高,以及耐受力(承压能力)较低。
编外人员这种“三高一低”的特点在工作上则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愿融人单位集体、责任心不强。
但这些表象有其内在因素。
首先是人们对“临时工”的固有偏见,以编制为荣的同时有时也意味着对“编外”和“临时”的轻视。
但是1995年的劳动法明确认证:用工制变为劳动合同制,计划经济的“临时工”概念也随之废
止;1996年劳动部的复函再次明确:单位与各类职工全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各类职工享有的权利相同。
抛弃对“临时”所谓的偏见,是用人单位与编外员工良性合作、和谐共事的第一步。
要保证公平对待社会性用工,保障该群体在无差别劳动的基础上享有与编制职工同工同酬的待遇,让他们对单位有依赖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有盼头、念头,就有劲头。
3.社会化用工的法规矛盾:规范用工与投机取巧。
根据正式法律法规文件,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用工实行严控“总量规模”的策略,坚持从需从严的原则,一般情况下编外人员数小于等于编制人员数的30%。
而且在向社会发出购买服务或招聘用工的信息之前,理应先整合一份详细客观的工作预案,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空缺岗位、编外人员总数、用工方式及程序、薪酬福利待遇等,然后报编委办审核,经批准后组织实施,这种准备与招用的程序才称得上符合理性、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之后在人力社保部门的指导下,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执行相关规定。
总体流程接受上级指导审核,全部内容按照法律法规议定,即为依“规”审“范”的用工之道。
有些地方单位采取随意性用工的方式以投机取巧,解决子女就业问题
或是将编制人员的工作推给编制外人员执行,忽视相关规定,逃避上级审核,长此以往单位的工作效率就会拖沓难行,致使单位得不偿失。
行政事业单位应秉持自省自查、认真严谨的态度,接受上级指导,严格遵守法规程序。
三、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的策略
1.按需设岗,公开选聘。
公正公平公开的选聘流程是招纳编外人员、购买社会服务的良好开端,而按需设岗是选聘的重要前提。
行政事业单位在摸清盘查工作需求的过程中,应把成本较低、服务精干的外包服务作为向社会招聘的首選内容;如有不便采取外包服务的工作项目,便严格控制岗位数量,排斥“混岗”乱象,对岗位做出明确详尽的任用要求,如工作经验、年龄情况、技术等级、学历水平等。
像许多高校的后勤项目(绿化、水电、安保、维修),本质上是高校非学术非研究的非核心项目,却密切关系到学校的正常运转,且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因此相当适合外包给社会的专业机构。
选聘时保证遵循公开透明、平等对待、择优选任的原则,全程接受应聘者的监督质询。
2.科学管理,定期督查。
加强对社会化用工的管理,通常伴随着规章制度的具体细化和操作流程的严格执行。
健全社会化用工保障机制,将社会化用工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管理,避免编内编外待遇差距过大的现象;实行激励制度,以绩效为标准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社会化用工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重视培训制度,入岗前讲授工作程序与单位规章,进行示范操作和实操演练,入岗后不定期举行技能培训、考核或技能竞赛,以培提质,以赛促练;完善社会化用工的监督体系,由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联合起来定期督导,客观评价工作情况,一旦发现严重问题,立即向当事人和负责人问责,并予以严肃处理,维护社会化用工的合法权利和工作环境的良好秩序。
3.情感投入,人文关怀。
人之常情,在于交互关怀,彼此信任,由此而共承担、共前进。
社会性用工由于流动性强、安全感低,加上待遇往往达不到他们的期待值,工作积极性不甚客观。
用人单位如果对他们给予关怀,那么收获的很可能是他们更专注的投入和更丰厚的成果。
单位领导可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组织团建活动,活跃工作氛围,拉近彼此距离;经常性与社会化用工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的工作状况,听取他们的工作诉求,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尽力排解他们的困难。
在更高层次上,单位需关注整体的文化精神建设,加大贯彻精神教育工作的力度。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辽宁省某航海保障事业单位,在编制员工与编外员工中一直宣传兼具航保人风采与核心价值观的行业精神一一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着眼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员工的敬业情与爱国情;使社会化用工逐渐意识到,为单位而工作不仅是珍惜就业机会的表现,更是为国奉献的公民义务之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