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母亲的痛楚:解读萧红小说中生育苦难的描写
叶紫等好友前来送行 。1 0月 1 9日, 鲁迅先 生逝世 , 因, 跟她的个人生育体验有关 。 萧红的两次生育都处在颠沛流离的 迅及许广平 、 环境中, 孩子的亲生父亲都不在跟前。肉体折磨加上心灵孤寂 , 使 消息传到东京 , 萧红悲痛不已 , 写了悼念鲁迅先生 的文章 , 并嘱托 她忍受 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 芹肚子痛得不知人事 , 在土炕上滚得 萧军多探 望许广平 , 帮助她度过这段哀恸 的岁月 。 在萧红心 目中 , 又是精神上的导师 。她接受 了鲁迅 不知人样了 , 脸和 白纸一个样 ……把肚子压在炕上 , 要把小物件从 鲁迅先生既是生活上的挚友 , 肚皮挤出来 , 这种痛法简直是绞着肠子 , 她的肠子像被抽断一样。 在文学创作上 的悲剧观念 , “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她流着汗 , 也流着泪。 ” 第一个孩子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 从《 弃儿》 中 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 塑造 了众多善 良、 忠顺 、 愚昧的女性 可以看出萧红当时悲痛又无可奈何的心境。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 形象 , 通过对她们 生存悲剧的描写 , 揭示 出女性被奴役 、 被压迫的
了这 一 “ 刑罚 ” 。 麻 面 婆 在生 孩 子 时痛 楚 难 忍 , “ 肚子疼死了 , 拿 刀 快把 我 肚 子
身的冲突与爱 的焦灼 。萧军过分保护 的倾 向伤害 了萧红 的 自尊
心, 但萧红又克服不了受萧军保护的惰性。这种 “ 惰性 ” 应是 中国 响的一个有力桎梏 。 萧红则更多地直面现实中的残酷和沉痛 。她的叙述客观 、 冷 峻, 书写女性苦难 , 剖析 国民自身 的奴役性格 , 揭示封建社会对 劳 苦大众的剥削和压迫 。在众 多悲剧女性身上 , 寄托着 自己无奈 的
【 才. 智】 【 威7 『 探幽】
苦难与爱的书写--评萧红短篇小说《汾河的圆月》
历的生活。国破家亡,如何去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苦难、唤醒沉睡麻木之人的意识?那就是平凡人的普 通生活的巨变。战争不仅破坏了农民的土地,同时也 使得平凡的家庭分崩离析。农村的青壮年前往战场 奋力厮杀、浴血奋战,心中有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 但是上层的指挥官们却坐享其成、歌舞升平,自然而 然地吸食下层百姓的骨髓。没有青壮年的农村犹如 一口枯井,再无任何活力,战争的炮火再次加速农村 的固有文明灭亡。萧红从汾河普通百姓的命运着笔, 写出了整个乡村文明面对的苦难,用局部窥见整体, 以微观写出宏观,以小见大,指出当时面临的最大问 题,即乡土文明最后的命运。
二、对乡土文明溃败的书写 萧红书写乡村生活的笔从未停下,对于乡村的种 种生活,她 都 尽 力 去 书 写。1934年 创 作 出 的 《生 死 场》则是乡土文明崩溃的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历 史的轮回因侵略者的铁蹄戛然而止。”[3]《生死场》中 溃败的乡土文明的书写是萧红创作的一个高峰。对 于乡土的眷恋,随着时间的绵延会越来越浓重。生活
经验也会融入作家的作品之中。《汾河的圆月》创作 于抗战后期,必然继承了萧红前期对于乡土文明溃败 的意识,但是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能看出来萧 红是有意识将抗战生活与农村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 在东北平 原 上 的 萧 红,知 道 土 地 对 于 农 民 意 味 着 什 么。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他们已经形成了 各具特色且具有共性的文明。萧红选择汾河作为书 写的中心,不仅是因为当时她和萧军一道前往民族革 命大学任教,在临汾生活一月有余。也是因为汾河有 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优势。汾河在我国山西省临汾市, 处于黄土高原之上,是山西太原、陕西西安、河南郑州 三个省会城市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由于天 然的地理环 境,一 直 是 兵 家 必 争 之 地。 同 时,临 汾 也 是中国“黄河”古文明的摇篮。因为历史久远,农业基 础深厚,在 汾 河 处 形 成 的 农 业 文 明 具 有 一 定 的 代 表 性。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萧红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们在家庭、婚姻、社会等方面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压迫。
本文将就《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探讨。
小说中所描述的女性命运,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与苦难。
从女主人公小云、明娘、秧儿到其他的女性角色,她们在这个故事中都经历了种种不幸的命运。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受尽了丈夫和家庭成员的虐待和压迫,她们没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生活得十分苦痛。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显示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和悲剧。
在小说中,小云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女性形象,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厄运的困扰。
她在家庭中遭受丈夫的压迫和虐待,无法得到婆婆和姑爷的支持和理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明娘则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嫁给了不爱的男人,终日受尽欺凌和折磨,悲惨的命运着实令人心痛。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如秧儿,她也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堕入火坑,最终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通过描绘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萧红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呼吁人们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对旧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苦难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女性问题的深刻探讨。
在当下社会,尽管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许多女性仍然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面临着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受家暴和性骚扰。
小说《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也能引起我们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深思。
通过深入了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公,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并尊重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我们也应该关注和关爱那些身处困境的女性,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现出当时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也带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花儿,她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在家庭的压迫下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丑恶的老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对丈夫的不堪忍受下选择了自杀。
其次是小说中的贾二嫂,她与自己的姐姐一同被强迫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最终被抛弃在艰难的环境中。
这些女性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人生被社会制度和家庭压迫所扭曲,无法得到自由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她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
她们的人生被早婚、早育所束缚,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她们在生活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最终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妇女在家庭中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和呵护妇女的权益,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呼吁妇女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应当被家庭和社会的压迫所束缚。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论萧红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萧红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作者:陈叶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摘要:蕭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女作家,纵览萧红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只言片语中都流露着对苦难人生的感慨、悲悯。
文章拟从苦难主题的呈现、悲剧人物的刻画以及自我情感的投射几方面来分析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萧红;苦难;悲凉萧红,1911年6月生于黑龙江呼兰县。
著有小说《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病与世长辞。
她悲惨的一生让人感到深深的叹息,童年的不幸,爱情、婚姻带来的巨大创伤彻底的打垮了这个孱弱的女子,她的一生是传奇而又悲剧的。
一、苦难主题的呈现对于苦难主题的抒写,历来不少作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代表作,自然也有这一主题的体现,她在《生死场》“刑法的日子里”记录了生育的残酷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对生育的描写作者融进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作为女人萧红有过两次痛苦的生育经历,这些经历促使她在作品中不断思索女性肉体苦难的根源。
萧红以女性敏锐的直觉不仅洞察到了女性群体所遭受的苦难,更触及到了文化、社会、时代发展中的症结,这不仅是女人的苦难,更是一个民族、社会的灾难。
30 年代的文学创作趋势是知识分子讴歌民众,表现大众苦难。
萧红是通过自我的经历认识到大众所承受的痛苦、苦难。
小说《生死场》便是对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写照,她写了普通大众的艰苦生命现象以及苦难的女人的生存状态。
作为女性萧红以个性化的笔触写“我”熟悉的生活,她自己也评价说“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
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要悲悯我咧!”[1](p39)萧红也通过她刻画的人物,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二、悲剧人物的刻画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呼兰小城事实上就是一个囊括了小人物们集体悲剧的牢笼。
那些跳大神、唱大戏、赶庙会等各种愚昧的举动,处处让这个小城充斥在悲剧的氛围之中。
在这个悲伤的小城里,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剧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令人痛惜,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以及周围的人身上,她们年复一年愚昧的生活,不会去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又该到哪里去,只会麻木的生存。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描写了一个普通妇女阿Q第二任妻子的悲剧命运。
她在男人的世界里,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幸福,最终走向了毁灭。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同时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阿Q第二任妻子是一个被逼入绝境的人。
她嫁给了阿Q,但很快就体会到婚姻的痛苦。
阿Q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对她不关心不尊重,甚至频繁出轨。
她扮演着一个典型的母亲、妻子的角色,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于自己的软弱无力,更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另一个女性角色是身为小姨子的小红。
小红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但她却被阿Q当作了一个性玩具。
在阿Q的眼里,小红只是他满足欲望的一个道具,没有任何的尊重和爱护。
小红象征着社会中的弱势女性,她们容易受到男性的侵犯和伤害,缺乏保护和权益。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性别歧视。
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呼唤着社会的关注和担当。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女性能够在安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我们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培养男性尊重女性的意识,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女性需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的人生选择。
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实力,女性才能摆脱传统家庭的桎梏,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论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论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个性和写作风格的作家,对苦难有着深切的体验与细致的观察。
萧红在创作中始终将苦难这一元素贯穿于她的小说中,因此在她的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苦难的人物形象,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在小说中对战时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苦难书写更是表现得入木三分。
萧红是一个擅长于写苦难的作家,身处于战争的洪流中,她对战争有着深切体验,对于战时苦难的书写有其独特性。
萧红抓住战时日常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书写,将战时日常生活中的老人、小孩和女性所经历的苦难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萧红在书写苦难的过程中,对于苦难的书写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全面抗战之前侧重于封建专制压迫的苦难,全面抗战时期侧重战争的灾难造成的苦难的叙述;同时对于苦难的中人物的书写方式也从全面抗战前注重外在的描述到全面抗战时期注重内心的刻画。
对萧红全面抗战时期创作的小说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通过小说中人物苦难命运的叙述,探析造成人们战时日常生活中苦难的根源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揭示了在日寇铁蹄之下深受战争苦难的人们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愤恨,激励民众奋起抗战;与此同时,对苦难的书写呈现出聚焦国民性,关注国民精神的重建的层面;战时萧红小说的苦难也流露出悲凉与温情意识。
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小说中重点关注苦难人群的书写,笔者分别从苦难书写与萧红小说的关系,战时萧红小说苦难书写的人物群像、全面抗战前后期萧红小说创作中苦难书写的嬗变和苦难书写的悲凉与温情这四方面,揭示了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战时萧红小说创作中苦难书写的独特价值。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她以其深刻的女性视角和对生活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她的作品《生死场》刻画了一群女性在乱世中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入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
萧红在《生死场》中刻画了多位女性角色,她们的命运都充满悲剧色彩。
女主人公王小凤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悲剧,她从小就被贫穷和压迫所困扰,被迫嫁给一个丑陋和邪恶的男人,过着悲惨无助的生活。
她的命运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最终导致她跳河自尽。
除了王小凤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女性角色,她们或是受到了家庭暴力的侵害,或是被迫成为性奴,或是被迫背叛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这些女性的命运都充满了悲惨和不公,让人深感心痛和无奈。
萧红通过《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严格的束缚和限制,她们缺乏自由,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这种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使得她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
萧红在小说中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公和不平等,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萧红通过《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尽管时代变迁,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在当代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和压迫。
在职场上,女性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在社会中,女性经常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侵害。
萧红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引发了对当代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唤起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
萧红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呼吁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珍视,并对压迫和歧视保持警惕。
她在小说中描绘的女性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欲和追求幸福的渴望,她们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奋起反抗,为自己的尊严和理想而战。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苦难叙事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苦难叙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独特之处,就是她能够深入底层的
女性生活,在这些底层的女性生活中去解读女性特有的苦难。
并且,
萧红在小说中以自身推动叙事的策略,抒写了众多的女性命运苦难,
形成了对女性的地位和命运的终极关怀。
给人以警醒,给人以反思。
本文共分五章,层层解读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苦难叙事。
第一章为研究
综述,着重分析了萧红出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的小说作品。
并对萧红作品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体的概括。
以及阐述了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
对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苦难叙事,进行解读。
第二章阐述萧红女性意识是怎样形成的。
萧红所生长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是促成她女性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阐述萧红小说
中女性命运的苦难经历。
这些女性在生育、情爱以及命运方面面临的重重困境和悲惨结局。
第四章揭示了造成女性悲剧的苦难源头,及其
反思。
饱含了对男权、对社会的美好希望。
萧红把矛头直指向了男权社会和封建文化传统。
本人在作品中分别对男权社会、封建伦理道德,以及苦难中“异化”的他者对女性造成的苦难进行深刻细致的剖析。
第五章是对女性自身依附男性与主体意识的反思。
她们在苦难中觉醒,在苦难中抗争。
也体现出了萧红为女性苦难所指出的一条出路。
文学洛神——萧红的苦难人生
文学洛神——萧红的苦难人生纵观萧红的全部作品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给中国现代文学画廊留下了一系列负着时代和社会最深重灾难,在“生死场”上呼喊着人生,诅咒着的“萧红式”女性,她们在“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中寻求到了生命的火花,寻求着人生的价值,表现出反封建和谋求女性解放的女性意识。
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萧红(葛浩文《萧红评传》萧红在20世纪女作家肆童;是极具代表性特异性的。
首先,作为一个女性,她亲身感受和体验了。
个女人所能经历的一切生存痛苦与不幸,她对男权中心社会强加给女人的所有冷漠、轻视、摧残、迫害与不公有着直接的深刻的身心体验。
其次,作为一个不甘于女性被奴役被摧残地位的叛逆女性,她的坎坷不幸、坚韧执_眷、独立自强的艰难历程,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人生独立的女性所必然面对的,她的一切痛苦和不攀都与其女性身份有关。
因此她对申国女性的生存处境有着冀甥鼍深刻、敏感的把握与描绘,同时对女性悲剧的根源也有清翟的、独特的洞察与挖掘。
此外,作为一介知识女性,一个把写作当作毕生事业来追求的女作家,她敢予也能够为女性说话,她的文学创作始终关注广大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悲剧命运,她与广大中国女性的关系,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或一般意义上的怜悯,而是情同手足,同呼吸共命运。
弛是,猡世纪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的代言人,也是自始至终坚持凌女性视角、女性意识来观察与审视社会人生,真正写出了女性生存真相、喊出了女性心声、并避免陷入知识女性精樊主义误区的女作家。
萧红与女人,有着太多可说的话题。
萧红身为女性,关爱女性,表现女性,对女性有着深沉真挚的情感,她的人生悲欢、生命体验、文学创作都与女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是我对萧红与女人关系的描述与考察。
浅析萧红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引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历尽坎坷,可谓是不幸中的不幸者,然而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她以女性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觉表现了黑土地上的生活场景与心灵世界,在其笔下,底层社会的生活艰难,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命运,刻画得异常真切。
她透过笼罩着她短促生命的精神暗影——荒凉之感看荒凉人间演出着的“生”与“死”,也把荒凉、寂寞感写进了小说人物的人生迷茫里了。
可以说,在萧红的作品里,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大部分是由女性的悲剧命运构成的,这与她本人的身世遭遇和当时的现实社会息息相关。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大致从如下几方面表现出来:一、遭受封建迷信思想摧残、毒害的女性在旧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封建思想像无形的枷锁,压制着人性,对女性毒害、摧残尤其深。
萧红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当时,在作者眼中,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还沉落在文明前史的黑暗里。
封建迷信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就像毒液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肉体,直至断送生活的希望或性命。
愚味的人民群众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认为生病是鬼附身,请“大神”来跳大神可以驱魔赶鬼,消除百病,因此,尽管生活艰难困苦,仍将平日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一点点钱倾囊而出,甚至债台高筑,只为了请大神或拿“云游仙人”的“帖儿”,结果怎样呢?不仅病没治好,反而加重了,有的甚至白白送命。
如《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本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当了童养媳,就像卖了身,完全没有自由,成了婆婆的奶奶的“出气包”。
婆婆奶奶认为小团圆媳妇“太不像样”,应该“给她一个下马威”,好好“调教”。
因此,过了没有几天,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那么厉害,那叫声不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
孩子凄厉的哭喊并未换来大家的同情,(只有“我”的爷爷除外),因为众人的善心都被封建思想蒙蔽着。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摘要:萧红大部分作品都描写了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蕭红小说;女性悲剧;悲剧命运萧红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最出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描写了很多关于女性方面的小说。
她的小说中的大部分女性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她们的爱情是缺失的;婚姻是不幸的;生活是悲凉的。
作者对女性的悲剧命运认识是极其全面和深刻的,构成独特的悲剧主题意识。
作者那样写女性,目的是让广大女性认清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存状态。
从而唤醒她们的主权意识,努力去争取自己的独立和幸福。
萧红大部分作品都描写了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爱情方面的悲剧爱情是男女双方共同的事情。
只有两个人在平等和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心灵的沟通,才算是真正的爱情。
双方关系不平等之恋和单方面之恋,都谈不上真正的爱情。
萧红小说中大部分女性的爱情恰恰属于后者。
她们的爱情极其短暂,不能享受到爱情的甜蜜。
甚至说,她们的爱情是缺失的。
《生死场》里的金枝刚开始被成业的歌声唱开了心声,憧憬着美好的爱情。
但好景不长,她得到的却是母亲的辱骂,世人的嘲讽和怀孕的担心,根本没有享受到爱情带给她的甜蜜。
同时,成业跟她结合并非爱情的需要,而是生理上的满足。
正如文中描写的那样:“五分钟过后,姑娘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1]当金枝怀孕,心情忐忑不安时,他什么也不问,完全不关心,而是“从围墙宛如飞鸟落过墙头,用腕力掳住病的姑娘,把她压在墙角的灰堆上,那样他不是想要接吻她,也不是想要热情的讲些情话,他只是被本能支使着想动作一切。
”[1]从以上可以看出,成业只是把金纸当成泄欲的一个工具和手中的一个玩物而已。
他们之间是发泄和被发泄的关系,根本没有平等关系之说。
金枝得到的只是痛苦,而不是爱情的甜蜜。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暗恋我的表哥。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生死场》是我国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上海滩的黑暗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有着不同的命运,却都遭受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首先是小郑。
她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女孩,却因为父亲的一笔亏损而变得失落和彷徨。
她被迫经历了高利贷的催款和做小姐的苦难,最后因为爱情而自杀。
小郑的命运暴露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和物欲横流的丑恶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爱情和金钱之间的挣扎。
其次是韩波。
她是一个出身底层的女孩,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英语助教。
尽管她的职业和收入提高了,却没有改变她的命运。
她因为对周密的崇拜和依赖,最终成为了被他抛弃和伤害的牺牲品。
韩波的命运揭示了当时青年女性的职业困境和对男性的依赖,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情感中的脆弱性和被动性。
最后是秀莲。
她是一个抗战时期的女性工人,为了救治战场上的伤员而牺牲了自己。
秀莲的命运表现了当时女性在抗战中的爱国精神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遭受的巨大牺牲。
通过这些女性角色的命运和经历,萧红在小说中展现了当时上海滩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现实难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现今,虽然当代女性已经获得了很多权利和平等地位,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
萧红的小说给我们提示:即使过去了几十年,女性的悲剧命运仍然存在,我们需要反思现实中女性的处境和争取更多的权益。
同时也需要强调女性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和秀莲一样,要以勇气和坚毅,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成为强大的女性。
萧红的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的生死场读后感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通过对女性在战争年代的生存与挣扎的真实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和无畏。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小说以女主人公萧红为中心,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年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在战争的蹂躏下,女性们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磨难。
萧红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她不畏艰辛,不屈不挠地面对一切困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毅力。
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守护着家人的幸福和安宁。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希望。
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也是非常丰满和深刻的。
作者通过对男性的塑造,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的无奈和痛苦。
在那个时代,男性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磨难,他们不得不背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为了生计不得不去远离家人,去打仗,去冒生命危险。
在小说中,男性们也有着自己的痛苦和无奈,他们也在不断地挣扎和奋斗,为了家庭和爱人,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是非常动人和感人的。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渴望。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也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他们在生死场上不断地挣扎和奋斗,为了家人和爱人,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通过对《生死场》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和无奈,也更加珍惜了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不要轻易放弃,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和平和幸福付出生命的人们。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为了自己和家人,为了社会和国家,努力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萧红的小说《生死场》通过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探索,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极度剥削和压抑,进而揭示出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悲剧命运。
本文就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都是被动的受害者。
玉米、小红等女性主人公都经历了身心上的痛苦,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小红在父亲的逼迫下成了养病地震的妓女,给她带来了无法描述的痛苦和寂寞,而玉米则被父亲放逐到农村,被迫嫁给相貌丑陋的文革闲散青年成勇,最后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些女性不得不接受她们不愿意的生活,承受着世俗的压力和社会的不公。
她们受到的是残酷的对待,是无限的悲痛。
其次,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危机。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女性都被贴上了“弱者”的标签。
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地位愈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萧红通过刻画女性人物,直观地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身份危机,使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女性也应当成为社会中重要的角色。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表明了女性已经迫切需要自我救赎。
尽管生存环境艰苦,小说中的女性们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逐步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寻找自己内心的安宁。
这从小红在痛苦中祈求释放和玉米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态度中可以看出。
她们正在寻求自我救赎的道路,希望挣脱社会规则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总之,《生死场》中的女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和悲剧命运。
她们所经历的苦难,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忽视。
但是,小说同时也表明了女性不应该屈服和自卑,而应该得到平等和尊重。
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应该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步伐,而女性也应该挖掘自己潜藏的力量,争取自我救赎。
浅谈萧红笔下悲惨的女性命运
浅谈萧红笔下悲惨的女性命运作者:从越迪来源:《人间》2016年第06期摘要:作为近代“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被誉为“文学洛神”。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年幼丧母。
在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弃儿》,这是她的第一篇小说。
并于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于1940年与端木蕻良共同抵达香港,之后发表了《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作品。
1942年在香港因为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
关键词:女性意识;挣扎;苦难;悲剧;死亡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6-02引言:萧红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体验来给我们讲述了女性在性别问题上遭遇的不公平压迫和歧视。
描述了一幅幅女性生存的悲剧画面,并且表达了潜意识中对命运不公的抵抗。
一、女性苦难命运的图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忠实地遵循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她的小说中的主角基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寡妇、农妇、童养媳等。
从萧红的小说,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她鲜明并且独特的女性意识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
萧红的女性意识来源于幼时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以后的情感悲剧。
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家庭之中,父亲因为她是女孩便从小对她冷漠并且严厉;萧红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重男轻女的人,并且她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娇惯,在父母的冷漠中度过寡爱童年的萧红敏感地意识到女性所面临的命运。
(一)情感“女人和农民同样面临着匮乏,农民匮乏的是粮食,虽然他们终年在农田里辛勤耕作;女人匮乏的是爱,虽然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播撒着爱,向往着爱,而收获的却很少很少。
”爱情作为人生中最美妙的情感,在萧红的作品中却显得苦涩。
被社会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女性对爱是缺乏的。
而女人只是作为生育和劳作的机器,在男人眼中她们是一切微贱的东西,不需要把她们当做“人”来看待。
作为男女双方共同拥有的美妙情感——爱情,由于男性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更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中国千百年来对爱情的偏见,让男人的手中握有更多的爱的主动權。
论萧红的_苦难叙述_
·文学研究·论萧红的“苦难叙述”范庆超(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摘要:萧红的多舛命运是其进行苦难叙述的现实动因。
其笔下的苦难主要包括女性生存之苦、阶级压迫之痛和战争所致的心灵创伤。
萧红通过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冷峻批判和反思,探寻了造成诸种苦难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萧红;苦难叙述;社会根源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115-03萧红一生命运多舛,从一出生便被认为不祥(萧红生于端午,当地民间认为此日出生不吉利),并长期遭受封建传统观念极强的父亲的严格管制。
“萧红一生都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之中,父权专制和男性偏见一直在追逐着她,她在临终前仍无法摆脱这个阴影”[1]5。
此论断虽不尽准确,却道出了父权、男权对萧红的精神压迫。
再加上仓促失败的爱情经历,岁月的动荡,战争的惊惶,贫病的交织……这一切几乎把萧红的情感世界摧垮。
挥之不去的感伤、失望、恐惧、焦虑久久萦绕在萧红心间,特别是持续不休的病痛折磨,极大加深了萧红的人生悲凉感,这种悲慨几乎贯穿在她所有的创作中,使得“苦难叙述”成为萧红的一种创作自觉。
一萧红致力于揭示各种各样的苦难,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
一是女性生存之苦。
小说《弃儿》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讲述的是怀孕的萧红被汪恩甲离弃后的痛苦遭遇。
女主人公经历了饥寒交迫的恐慌、寄人篱下的凄凉;在极艰难的景况下产下一子,又因无钱养育而被迫送人。
小说通过悲怆凄楚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被弃女性的可怜与弱小。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深爱自己的表哥,却因过早被父母包办婚姻,又耻于自己的身世而放弃选择真爱的权利,最终带着深深的闺怨离开人世。
“现在翠姨自己已经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二则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2]399。
可见旧习俗、旧观念对弱势女性的禁锢与伤害。
类似的伤害还表现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的悲惨命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论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小说中的苦难书写陈加林 重庆师范大学摘 要: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全面抗战时期的萧红在创作小说时结合自身的流亡体验,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呈现于小说中。
她小说中书写战争的苦难侧重于对战时人们心态生活的书写、战争带来的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叙述和对战时人们国民劣根性的揭露,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于人们的戕害。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小说;苦难作者简介:陈加林(1992-),重庆人,汉族,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32-02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大地到处弥漫着硝烟。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1],鼓励着作家们深入现实生活,文学在此时充当了时代的号角,英雄主义的调子贯穿大多数作家创作的始终。
萧红这一时期创作没有跟随文坛的主流,她创作的小说,是通过对身处于战争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理活动的描述来表现战争对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造成的创伤,从侧面反映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一、战争苦难的生活化萧红的战时苦难书写体现在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她在战争书写的小说中没有轰轰烈烈地战争场面的描绘,有的只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战时的日常生活写照,凸显他们在战争苦难中心理创伤和肉体摧残。
萧红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悲苦的、受迫害的人物形象,父母念子失子几乎疯癫的程度,儿童在战争中天真童心的丧失和生命的被剥夺,战争中恋人的生离死别的情景,战争中人性的揭露。
《汾河的圆月》《旷野的呼喊》从父母对其子的思念,揭示了战争给人们造成家庭的分崩离析。
《汾河的圆月》中母亲失去儿子,孩子小玉失去了在兵营中的父亲,而后小玉的母亲又改嫁,家中只剩下孤苦的祖孙女二人,失去儿子后的母亲疯癫,一直念叨着,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日寇的入侵,此文虽没有正面战场的出现,可是战争的硝烟却依旧在。
《旷野的呼喊》里父母思念儿子,在日常生活中颠三倒四,“儿子走了两夜,第一夜还算安安静静地过来了,第二夜忽然就可怕起来。
他通夜坐着,抽着烟,拉着衣襟,扫着炕沿。
上半夜嘴里任意叨叨着,随便想起什么来就说什么。
”[2]陈姑妈也同样是时时刻刻念着儿子,她在做饭时候的神游,把豆油和棉花籽油搞混淆,直至吃了棉花籽油的陈公公也依旧未能发现。
萧红从日常生活、人物之间的对话、环境的描写把战争造成日常生活的苦难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简直是此时无硝烟更甚于硝烟的境界。
《孩子的讲演》中的王根只是一个小孩子,在战争中他的家乡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他离开了家人去服务团当了勤务,他的父亲让他回家,他坚决不回,“打鬼子不分男女老幼,”[3]他的讲演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可在一瞬之间,他成长了,变成了一个小大人,其实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在夜里他依旧害怕着。
战争剥夺了孩子童真、害怕、胆怯的天性。
同样,在《莲花池》中对孩子的叙述,亦是在战争的背景当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本就十分的艰难,而日本人却硬生生地剥夺了祖孙二人的生活,甚至是孩子的生命。
本已是清贫的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可是战争却将二人天人永隔。
萧红凭借自己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思维,将战争的苦难充分的揭露了出来,侧重表现战争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苦难,形成了萧红抗战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战时国民性问题的揭露1902年,以梁启超的《新民说》为起点,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
1907年,鲁迅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提出“国民性”的概念,他对“国民性”进行了探索。
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狂人日记》开始,他始终抓住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
鲁迅为萧红的《生死场》作序,二萧与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萧曾向鲁迅请教应该怎样创作,鲁迅对其二人的回答是:“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4]萧红在与鲁迅的交往中,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她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深深地抓住国民劣根性的部分进行暴露。
在全面抗战这一时期,萧红创作的作品不仅直接表现了在战争中人们生存的苦难,而且继承了鲁迅国民劣根性书写的萧红,通过自己流亡的生命体验,对战争中人们生活的细致观察,抓住了国民劣根性的特点加以描述,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国民劣根性从而又加重了人们的苦难。
萧红1939年7月创作的小说《山下》的主人公林姑娘在下江人家里干活,林姑娘家生活的起起落落源自于下江人对林姑娘的雇用与否。
林姑娘家里的好日子终结于林姑娘的生病。
此时,王丫头不愿意帮林姑娘的忙的原因在于之前林姑娘在她面前风光过,心里妒忌。
此外,林姑娘的母亲在林姑娘生病之际趁机想在下江人家里捞到更多的好处,与下江人讨价还价的过程,也进一步揭示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战争的背景下通过自身的流亡体验,遥望故土之思,为呼兰河这座小城所作的传记。
萧红对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物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描述,充分地将人物麻木的思想以及愚蠢的行为等国民劣根性呈现在读者眼前。
《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对战争的描述,但是它是在战时写成的,萧红亲身经历着战争,对于苦难有着深刻的体味。
萧红回望故土呼兰河,对呼兰城里人们麻木、封建、保守的国民劣根性生动形象的刻画于纸上。
在《呼兰河传》里对“大泥坑”情节的叙述,对大泥坑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围绕大泥坑叙述人们在大泥坑周边发生的一些“琐事”: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下雨天过泥坑的谨慎、瘟猪变淹猪等。
通过这些事件的表现,把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思想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萧红给读者呈现的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人们的思想的封建与精神的麻木。
同32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二者冲突表现在革命对民间社会的冲击。
鹿黑娃为首的三十六兄弟在白鹿原上掀起一番“风搅雪”的农民运动,对白鹿原的乡村秩序造成了冲击。
黑娃在“瞅着再在庭院正中的‘仁义白鹿村’的石碑说:‘把这砸碎’”[11]通过将白鹿村具有标志性的祠堂改为办公室,砸碎以前的乡约,革命试图进入这个民间社会。
但是这样的介入还不具有彻底性,民间社会的传统还是被重拾。
革命撤出民间后,白鹿原恢复了往常,砸碎的乡约碑文又被重新巡回、修补。
《乡约》是贯穿整个白鹿原地区人民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民间能靠自有的治理恢复秩序,但是革命仍在缓慢地渗入。
白鹿原在缓慢地发生剥离。
从第一次闹农协开始,就已经开始冲击着整个民间的文化心里结构。
即使“这座沉积了两千多年封建理念的白鹿原,还有普及儒家思想的《乡约》也有近千根深蒂固的影响”。
[12]两种话语在书中的交替,展现文本的复杂性。
书中对民间话语的运用与对传统革命话语进行了松动,展示了二者的摩擦,也体现了陈忠实立场的摇摆。
陈忠实深受延安文艺以及柳青的影响,同时又处在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
他在剥离的同时,又恋恋不舍。
《白鹿原》或许正是他试图寻求两种话语的平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1]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58页.[2]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3]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3页.[4]同上,28页.[5]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84页.[6]同上.[7]陈忠实.《白鹿原》.1993年6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84页.[8]同上,285页.[9]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61页.[10]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208页.[11]同上,3页.[12]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77页.样,在呼兰城这座小城的风俗习惯里,“跳大神”、“唱秧歌”深刻地体现了小城人们的群体性的愚昧与无知。
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中的马伯乐在一个无处安宁的乱世之中,他愚昧、虚伪、懒惰、消极且又自私自利。
马伯乐的愚昧表现在自己生病时多吸几支烟,孩子生病给他们吃饼干,而不是去看医生吃药,萧红将马伯乐的封建愚昧充分地揭露了出来。
马伯乐在上海逃难期间把他的懒惰发挥到了极致,马伯乐烧饭的小白锅,永久不洗,他的筷子也越用越细,因为他不洗,每次都是刮。
同时马伯乐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小说中写到有一次车夫把马伯乐的父亲送到家之后,自己倒下了,于是马伯乐主张把车夫送到附近的医院去,马伯乐的父亲说是外国人的医院,花费很高,马伯乐却这样说,“不是去给他医治,是那医院有停尸室。
”[5]在这件事情上深刻地刻画出了马伯乐的自私自利,他在对待自己家人的时候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在火车站逃难的关键时刻,马伯乐抛下了太太和孩子,自己一个人先跑的没了踪影。
马伯乐还是一个消极悲观、遇事举起不定的一个人,他的消极悲观体现在那句“到那时候可怎么办?”[6]萧红在小说《马伯乐》中将马伯乐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刻画于纸上,战时的萧红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暴露通过马伯乐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地体现出来。
通过对马伯乐形象的塑造,萧红对当时部分民众根深蒂固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揭露,战时这种国民劣根性的存在更加加深了人们的苦难。
全面抗战时期萧红小说创作,对于人们战时生活的描述和关于国民性的暴露中涵盖着深深的苦难。
因此,人们的麻木、愚钝、封建、保守的传统思维和处事方式,在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年代里更是雪上加霜了。
萧红以一种冷静的笔调对战争进行着深刻的揭露。
注释:[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44页。
[2]萧红:《萧红全集》(上),第372页。
[3]萧红:《萧红全集》(上),第358页。
[4]鲁迅《鲁迅全集》(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24页。
[5]萧红:《萧红全集》(上),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第444页。
[6]萧红:《萧红全集》(上),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第423页。
参考文献:[2]萧红:《萧红全集》(上、下),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鲁迅《鲁迅全集》(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上接第31页)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