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_祝华新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置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置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置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也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激烈冲击,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加强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舆情监测与处置能力的加强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核心环节。

一、舆情监测的重要性舆情监测作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舆情监测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及时了解社会热点、民意动态等重要信息,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舆情监测还可以发现和预警社会矛盾和问题,有效预防和化解危机事件的发生。

通过及时发现、分析和解读网络舆情,相关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减少不良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舆情监测的关键步骤1.数据收集与挖掘舆情监测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与挖掘。

相关机构可以通过爬虫技术、社交媒体分析工具等手段,收集和获取网络舆情的相关数据,包括网民的评论、转发、点赞等信息。

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热点问题。

2.舆情分析与研判在数据收集与挖掘的基础上,舆情监测还需要进行舆情分析与研判。

相关机构可以通过人工和自动化的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度分析,了解背后的动因和影响力,识别其中的利益主体和幕后黑手。

同时,通过舆情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对即将发生的舆情危机进行预警,为相关机构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三、舆情处置的有效策略1.信息发布与回应舆情处置的有效策略之一是信息发布与回应。

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及时发布与舆情相关的信息,向公众传递真实、准确的消息,消除不实谣言和信息误导。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还应积极回应网民的关切和疑虑,做到信息互动和及时沟通。

2.危机管理与调控在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危机管理与调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舆情危机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的传播也逐渐侵蚀了社会公信力,尤其是政府公信力。

为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一、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为了全面掌握网络舆情态势,政府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

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数据分析工具,政府可以实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网络舆情,并从中发现一些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声音和事件。

只有充分了解网络舆情,政府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社会民意,进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建设舆情应对机制对于网络舆情的管控,政府需要建设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防止舆情危机进一步发展。

另外,政府还需要加强舆情危机的预测和预警能力,及早发现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事件,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的扩散。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为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去,与公众进行有效的互动。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正能量信息,回应民众的疑问和需求。

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公众开展在线讨论和互动,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

四、加强合法合规信息发布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需要加强对信息发布的规范和管理。

政府应该通过设立官方媒体平台和专门人员来负责信息发布,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

同时,政府要注重信息的价值,合理安排发布的内容,减少低质量、低意义的信息。

通过加强信息发布的管理,政府能够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五、加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立法保障为了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管理。

这些法律法规应明确政府和网络平台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保护公众言论的自由。

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网络舆情问题也日益突出。

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以用户观点和态度为基础的舆论反馈。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了政府治理的重要一环。

首先,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具有一定影响。

过去,政府决策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官方媒体的报道,而网络舆情则赋予了民众表达意见的平台。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民众的声音,以便能够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的涌现,使得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技术和经济因素,还需更加顾及公众的意见,以避免出现与民意背道而驰的决策。

其次,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对政府及时应对舆情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个微小的事件或言论,只需转瞬间便会在网络上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具备更快速的反应能力,并且能够准确评估舆情事件的危害程度。

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监测网络舆情,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通过发布准确、及时的信息来引导舆论,以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促使政府改善信息公开机制。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的门槛降低,人们更容易获取到所需的信息。

政府应积极回应民众对信息透明和公开的要求,提供更多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使信息更加透明和流通。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政府行政信息公开平台、加强政务微博等方式来与民众进行互动,改善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将政府行政工作与公众民意相结合。

然而,在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的互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往往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等而引发的传播失真问题。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网络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谣言、虚假消息的传播。

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需要具备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澄清和回应,避免舆论进一步被误导。

其次,政府与网络舆情的互动还需注意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积极对待网络舆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关于网络舆情的调查与思考

积极对待网络舆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关于网络舆情的调查与思考

积极对待网络舆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关于网络舆情的调查与思考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其开展的规模和速度似乎超出人们的预料。

它不仅毫不示弱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而且往往成为社会舆情的放大器。

渗透和互动的独特性,流动和影响的瞬时性,使其不同于一般的媒体,可以迅速造成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状况。

这就对我们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如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种科学技术一样,网络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在于人们如何去掌握和运用它。

积极应用网络平台,加强同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既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更能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开展的绿色空间,从而有利于加强我党的执政能力。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50%左右的速度爆炸式增长,我国网民数量达2.98亿,跃居世界第一位,有网站196万个,且有BBS论坛130万个、即时通讯活泼账户3.88亿户、博客1.05亿个,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强势媒体,在舆情方面主要呈现出七个明显特征。

1、主体的多元性。

调查显示,从年龄结构看,网民以青少年为主,其中30岁以下的网民群体占68.6%,但近年来中老年网民明显增多;从社会阶层看,网民以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员、青年学生为多,近年来党政领导干部“触网〞明显增加;从文化层次看,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但随着规模扩张,各类学历逐步趋同;从城乡结构看,网民主要集中在城市,但近年来农村网民明显增多;从上网地点看,家庭上网和办公室上网比例持续上升,2021年到达74.1%;从网络应用看,目前网络应用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娱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但网络社区、网络求职等明显增加,正在由娱乐应用向价值应用转变。

2、影响的广泛性。

互联网的舆情功能不断扩张,并且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已跃居媒体第一位。

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作为公众在网络上集体表达意见和情绪的一种形式,具有广泛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1. 影响公众舆论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能够迅速传递公众的意见和情绪,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有争议的问题涉及公众利益时,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政府的决策形成压力和影响。

2. 挑战政府形象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关注,使政府在舆论场上容易受到攻击和质疑。

一些政府的失误和疏忽往往会被网民迅速曝光并引发公愤,对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受到质疑。

3. 形成政策调整的压力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往往能够迅速引起政府对政策的重新考虑和调整。

政府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舆情的影响,避免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引发公众不满和抵制,以维护政府的稳定和公信力。

二、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1.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舆论动态,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通过自建监测系统和利用第三方舆情监测工具,政府可以实时了解网络舆情的走向,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2.加强公众参与与沟通政府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交流。

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民意、接受采访等形式,政府可以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合理回应和引导舆论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不能被一时的声音所左右,应理性回应和引导舆论。

政府应通过解释政策背景、回答公众质疑等方式,积极参与舆论场,引导公众理解政策的初衷和实施效果。

4.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政府应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对抗网络舆情中的谣言、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信息管理,确保政策宣传和公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行业政务公开与舆情监测系统升级改造方案

行业政务公开与舆情监测系统升级改造方案

行业政务公开与舆情监测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第一章总体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系统现状分析 (3)2.1 系统功能现状 (3)2.2 系统运行状况 (3)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4)第三章政务公开系统升级改造方案 (4)3.1 系统架构优化 (4)3.2 功能模块完善 (4)3.3 系统安全与稳定性提升 (5)第四章舆情监测系统升级改造方案 (5)4.1 数据采集与处理 (5)4.2 舆情分析算法优化 (6)4.3 舆情预警与推送 (6)第五章用户界面与交互优化 (6)5.1 界面设计优化 (6)5.2 交互逻辑优化 (7)5.3 用户权限管理 (7)第六章系统集成与对接 (7)6.1 与其他政务系统对接 (7)6.1.1 对接目标 (7)6.1.2 对接策略 (7)6.1.3 对接内容 (8)6.2 数据共享与交换 (8)6.2.1 数据共享目标 (8)6.2.2 数据共享策略 (8)6.2.3 数据交换内容 (8)6.3 系统互联互通 (8)6.3.1 互联互通目标 (8)6.3.2 互联互通策略 (9)6.3.3 互联互通内容 (9)第七章技术支持与保障 (9)7.1 技术支持体系 (9)7.2 系统运维管理 (10)7.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第八章项目实施与推进 (10)8.1 实施阶段划分 (10)8.2 项目进度控制 (11)8.3 项目风险管理 (11)第九章项目评估与验收 (12)9.1 评估指标体系 (12)9.1.1 系统功能完整性 (12)9.1.2 系统功能稳定性 (12)9.1.3 数据准确性 (12)9.1.4 用户满意度 (12)9.1.5 项目实施效率 (12)9.1.6 项目成本效益 (13)9.2 验收标准与流程 (13)9.2.1 验收标准 (13)9.2.2 验收流程 (13)9.3 持续改进与优化 (13)9.3.1 技术升级 (13)9.3.2 功能优化 (13)9.3.3 数据质量提升 (14)9.3.4 用户培训与支持 (14)9.3.5 项目评估与监控 (14)第十章后期维护与升级 (14)10.1 维护策略 (14)10.2 升级计划 (14)10.3 用户培训与支持 (15)第一章总体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公开已成为提高行政效能、增强透明度的重要手段。

人民网评论文章

人民网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论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原标题: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来谋划,四个“最”铿锵有力,一个“确保”掷地有声。

这样的宣示与承诺,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回应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更彰显了党和政府勇于担当、为民纾困的坚强决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中央着重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各级干部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下最大气力抓好。

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但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

农产品生产是第一车间,源头安全了,才能保证后面环节安全。

抓食品安全,必须正本清源,抓好农产品质量这个基础性工程。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

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各种排污,破坏了生产食品的环境,对食品安全形成威胁。

只有土地干净、清洁生产,才会有优质农产品。

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就能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就能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

不管是整治生产环境,还是重塑生产过程,从根本上说,都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夯实基础。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

面对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各类风险交织的形势,靠人盯人监管难以奏效,多头分管、责任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也消解了监管效力。

这就要求我们创新管理、凝聚合力,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抓紧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从而织出一张确保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

徒法不足以自行,面对管理有漏洞、执法不作为、违法成本低等突出问题,针对农村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更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让利欲熏心者得不偿失,让诚信守法者受惠获益。

祝华新: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

祝华新: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

祝华新: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当下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利益表达惟一比较顺畅的通道。

从湖北巴东邓玉娇案,到武钢徐武案,从工信部强制安装上网过滤软件,到铁道部7·23动车事故的善后处置,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公共治理形成了强大压力,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事件的走向。

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压力集团”。

正如微博网友“梦里惊闻”写道:“如果把政治比成动车,那中国政治就是D3115;如果把民意比成动车,那中国民意就是D301。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是这两趟动车的乘客。

”借助互联网,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

在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形势下,我们尤需提防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

否则,发生信息阻滞、信号紊乱和局部运转停顿,这是谁也不愿看见的局面。

互联网“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6.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均高于70%);但中国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及热烈度绝对是世界上最强的。

4.85亿网民中,只有一部分人发帖、回帖,上微博、发微博的多一些,也不过1.95亿,占网民数的40.2%,占全国总人口的14.2%。

就是说,经常在网上发声的,只有一二成的中国人。

但他们通过新闻跟帖、个人博客、BBS特别是微博客,随时发布信息,表达意见。

在诸多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了“公民报道者”以及掌握极大话语权的民间“意见领袖”。

互联网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维护基本权益的发声平台。

中国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

第一类是“公共知识分子”,包括传统的学者(如于建嵘教授)、作家(如韩寒)等。

“公共知识分子”关注人权、自由、法治、政治体制改革等社会深层问题,在互联网话语谱系中形成了对传统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冲击,为社会治理秩序的变革揭示了一个新的方向。

现阶段这些网络“意见领袖”扮演的角色,是严复那样的启蒙者,而不是康梁那样的变法实施者或推动者,更不是孙文那样的颠覆者或革命家。

网络群体事件中的对峙与对话——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

网络群体事件中的对峙与对话——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

别 无 良的 事 主
要善于


切割


而不 是
能 够 帮 助 政 府 把 握 社情 民 意 的 脉 搏



被 其 裹挟


为其
背书


例 如 杭州飙
政 府 施 政 能 起 到 测温 试 水 的 作 用 有 利
于 政 府 因势 利 导 调 整 政 策



人 是 为 《 民 日报 》 人 民 网 的
, ,
但 我认 为

括 负 面 新 闻 层 出不 穷 让 不 同 网 友 在 具
体 问题 上 的意 见 和 怒 气


游行示威 静坐


罢工

罢市


罢课

绝食


水 战如 何 吐

次 次分别 获
囝堵 交通
围攻党政机关等
沫 四 溅 但 只 要 没 有 产 生 网 下 聚 众行 为
得 释放 这 就 避 免 了 众 多社 会 成 员的 利
基 层党组 织
‘ ‘

个进 不 去



对 网络
进不去


思 想政 治工 作
进不去 进不去
’ ,
公安
武警 等 国家 强 制 力
?




为 什 么进 不 去
即使他们

都进 去 了



网 民能 够如 他 们 所 愿 而

吗 ? 就 此 话 题 本 刊 记 者专 访 了 人

最新-201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拓展精练183 精品

最新-201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拓展精练183 精品

政治知识复习拓展精练(18)1.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

但是,历史上的民主,都不过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民主与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B.是否反映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C.能否体现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D.能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2.近日,成都市法制办公布了4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的权力清单明细,共7437项,公众能在网上清晰地查询到各个行政部门的每项权力及法律依据。

成都“晒权力”有利于A.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B.建设阳光政府,有利于老百姓监督政府权力运作C.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拓宽公民参政渠道D.广大人民直接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3.2018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这句话强调的是A.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民主的一致性B.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和国家机关活动的基本准则C.国家一切机关都要坚持依法行政,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其权力[D.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4.广州市政府为迎接亚运会,实行公交地铁免费乘坐。

一周后,由于不堪交通压力,不得不恢复收费。

为了挽回面子,给市民发放交通补贴。

一项政策和承诺没实施几天就取消,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①警示当地政府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②导致了权力的滥用③警示当时政府应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 ④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我爸是李刚”是2018年网络最火的流行语之一。

无独有偶,2018年7月,丽水市一女子因违法行为面对警察的询问时,则称“我爸爸是村长”。

在我国,村长到底是什么“官”,又是如何产生的?A. 村长是居委会主任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B. 村长是村党支部书记由村党支部党员直选产生C. 村长是基层行政组织负责人由村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D. 村长是村民委员会主任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6.在学习政治生活时,某高三班级的学生对如何参加政治生活进行了讨论,你认为下列行中属于参加政治生活的有①参加居民会议,听取居委会汇报工作②推荐选举学生会干部,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③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④在网上参与杭州无车日交通管理问题讨论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7.2018年1月底,杭州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的通知,对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方剂,要求每帖用药控制在18味以内、价格控制在40元以内,目的是要减轻老百姓的看病负担。

浅析做好舆情工作对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浅析做好舆情工作对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浅析做好舆情工作对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摘要】舆情工作是指对社会舆论和民意进行监测、分析和引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社会治理则是指国家和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舆情工作与社会治理密不可分,舆情工作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舆情工作能够引导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舆情工作也能够通过舆情分析和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做好舆情工作有助于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进行,舆情工作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舆情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加强对舆情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以推动社会治理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舆情工作、社会治理、舆情引导、舆情危机处理、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策略、舆情监测、舆情预警机制、有效进行、重要意义、现代社会治理。

1. 引言1.1 定义舆情工作舆情工作是指对社会公众舆论和民意进行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控制舆论走向,及时做好舆情引导和舆情危机处理的工作。

舆情工作主要包括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舆情引导、舆情反馈和舆情干预等。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舆情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及时有效地做好舆情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民意和舆论动向,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增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互信,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1.2 社会治理的概念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中的协同管理和控制行为。

社会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各方的参与和合作,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加强舆情监测提升危机处理能力

加强舆情监测提升危机处理能力

加强舆情监测提升危机处理能力加强舆情监测,提升危机处理能力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舆情监测和危机处理能力成为了一个组织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舆情监测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公众对于自身的关注度和态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危机处理能力则决定了组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和处理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舆情监测,提升危机处理能力。

一、舆情监测的重要性舆情监测是把握公众情感、态度和意见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及时捕捉热点问题和潜在风险。

通过舆情监测,组织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制定相应的沟通策略和危机预警方案。

舆情监测能够发现与组织相关的问题和舆论动向,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舆情监测还可以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组织改进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反馈。

因此,加强舆情监测是组织维护声誉、提升公众形象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舆情监测能力的策略1. 建立多渠道信息收集系统舆情监测的基础是信息收集,因此,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系统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外,还可以利用舆情监测软件、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搜集。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关键利益相关方保持密切联系,获取第一手信息。

2. 加强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信息搜集只是第一步,如何从大量数据中准确找出与组织相关的信息,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

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找出关键词、热点话题和情感倾向等信息,为后续危机处理提供参考。

3. 做好舆情预警和应急响应准备及早发现危机的迹象,做好预警和应急响应准备是危机处理的关键。

在舆情监测过程中,可以设置关键词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警。

同时,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预案,明确组织内部危机处理的责任人和具体流程,并进行定期演练,以提高组织的危机处理能力。

三、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危机处理能力是组织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和处理效果,关系到组织声誉和形象的保护。

拥有强大的危机处理能力可以让组织在危机中及时应对、稳定冷静,并通过恰当的沟通和解释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民意表达和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民意表达和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民意表达和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民意表达和社会稳定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影响公共舆论的重要力量。

通过网络,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和舆论制造者。

然而,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传闻的扩大,网络舆情也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民意表达和社会稳定成为重要任务。

首先,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应当强调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这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为了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应当加强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自媒体账号的审核和认证,建立信息发布者的注册制度,减少匿名账号的存在,以降低虚假信息的传播。

其次,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

公众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网络素养的教育,加入信息辨别与谣言识别的内容,提高公众对于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

同时,建立新闻信息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公开质量低劣的信息,引导公众选择可信的媒体和信息来源。

第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建立舆情的监测与分析体系,及时掌握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的发展动态,预测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和舆情报告的发布,预判社会动荡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避免舆情的扩散和恶化。

第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加强舆情的引导和回应。

舆情的发酵往往依赖于公众的情绪和热情。

因此,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当加强对于舆情的引导和引导。

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及时解答公众的疑虑和质疑,减少不明真相的猜测和传闻。

同时,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民众的诉求,让公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第五,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注重法治和相关法律的完善。

网络是一个法治的空间,对于网络上的违法行为和不良信息要严肃处理,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的法律框架建设。

加大对于网络传谣、网络暴力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管控和治理。

总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目的是促进民意表达和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速度都非常快,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干预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放大。

然而,在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网络舆情不受地域限制,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

因此,如果不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的治理,将给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泛滥将导致信息传播的不准确。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网络舆情容易因媒体的传播错误而失去准确性。

其次,网络舆情的煽动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些网络舆情可能存在过于情绪化的内容,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为了解决网络舆情的问题,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势在必行。

二、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的方法针对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能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向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及时的决策和干预。

通过建立科学可靠的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预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2. 增加舆情分析与研判力量舆情分析与研判是对网络舆情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舆情的来源、传播路径和受众反应,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舆情的影响力和趋势性。

为此,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

3. 加强舆论引导与干预措施当网络舆情出现较大的影响时,需要采取相应的舆论引导与干预措施。

这包括通过官方权威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利益。

4. 增加公众参与与共治意识舆情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力量,公众的参与与共治也至关重要。

《08257+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综合练习题七

《08257+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综合练习题七

舆论学原理与应用专项试卷单选题(总共100题)1.()即预告社会变化、时事动态及个人 (主要针对政治家)命运的一种谣谚。

( )(1分)A、谶谣B、谶言C、谶语D、谶文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2.测量是双向互动的行为。

如果不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你设计出来的尺度的可行性就会很差,就难以顺利地、有效地获得相关数据,所以,还应该把握()。

( )(1分)A、宽松原则B、平衡原则C、轻重原则D、适度原则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3.引导社会舆论看关键在于()。

( )(1分)A、抓好时效B、设置议题C、公开透明D、抓好时机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4.法律意义上,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新闻单位即()。

( )(1分)A、媒介组织B、报社C、晚报D、组织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5.《舆论学》在传播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该书作者是()。

( )(1分)A、拉扎斯菲尔德B、勒温C、李普曼D、族拉姆答案:C解析:暂无解析6.()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封建社会初期,横跨整个奴隶社会,记载了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

该汇编是考察原始舆论的重要典籍。

( )(1分)A、《尚书》B、《尧典》C、《洪范》D、《管子·牧民》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7.民本主义舆论传统源于西周,代表人物为西周的政治思想家()。

( )(1分)A、周武王B、周公旦C、管仲D、孔子答案:B解析:暂无解析8.()女学者诺埃勒·诺依曼,在20世纪70-80年代经过很多实证研究,探讨了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的关系,提出了关于舆论形成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 )(1分)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9.网络调查在()开始受到关注。

目前,网上调查已经成为业内广泛采用的一种.民意测验手段。

( )(1分)A、21世纪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初答案:B解析:暂无解析10.舆论指标主要分为量度指标和()。

舆情报告能取代调查性报道吗

舆情报告能取代调查性报道吗

前几天,我和几个学生一起,听了著名舆情分析师祝华新老师的一场讲座,受益匪浅,讲座后和几位同学讨论,我注意到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祝老师讲座中有关调查性报道的一段话,为了保证准确传达祝老师的原意,我特意通过反复收看视频回放,做了逐字记录。

祝华新老师是这么说的:近年来,在一些灾难事件中,调查报道日趋萎缩。

调查报道受到商业利益的软诱惑,宣传纪律的硬约束,调查记者流失严重,但是,另一方面,体制外可能不太了解的是,舆情内参蓬勃发展,各级党政部门,舆情报道十分发达,党和政府是耳聪目明的。

虽然,公开的调查报道少了,但内参迅速可以说不过夜送到领导同志的案头……其实,祝老师这里表达的,是舆情报告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认为舆情报告可以取代传统媒体的调查性报道,但是,有好几位同学听了祝老师的这个讲座,都认为说看来调查性报道的消亡也不足为虑,因为它的功能自有其他内容产品可以替代。

我觉得这是对祝老师讲座内容的莫大误解。

因此,我想随手写几点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调查性报道,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个定义,但作为一种新闻产品,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大家族的一个成员,较之解释性报道等其他深度类报道,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选题方面,它主要以揭露掌握公共权力的部门所做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为宗旨,更明白地说,它是曝光的、揭丑、批评监督的。

2.调查性报道呈现的,是媒体和记者的独立调查的内容,而不是去单纯报道有关部门或机构的调查结果。

更进一步说,包括政府部在内其他机构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有时候恰恰是调查性记者调查的对象。

3.调查性报道必须以公共利益为旨归,站在公众立场上,有服务公众的高尚目标。

因这一点,调查性报道与狗仔队报道之间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提供舆情分析的,除了媒体机构外,很多高校新闻学院都有舆情监测项目,从相关党政部门申请专项课题经费,受托做舆情监控分析。

另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各地大小机关企事业单位,很多内部开设舆情监测室、舆情局,直接从事舆情分析监控。

浙江高三高中政治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浙江高三高中政治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浙江高三高中政治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广州进出口交易会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①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透过广交会这个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也使中国了解世界②是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可使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广交会要继续办下去,不断创新,办得更好,再创辉煌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2.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

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D.贮藏手段3.今年中央财政拿出396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根本原因是A.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B.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C.促进经济的发展D.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4.下列不属于通货紧缩的表现的是A.货币不断升值B.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C.企业生产投资不断增强D.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5.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

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5%。

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A.多支付人民币0.5元B.少支付人民币0.5元C.少支付人民币2.5元D.多支付人民币2.5元6.“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实施、公有事业及其他事业和领域”,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能够:①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②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③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④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自2010年10月1日起,我国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

我国的这一宏观调控措施属于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行政手段D.法律手段8.2011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文综热身试题新人教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文综热身试题新人教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热身试题文综2011-5-17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出境旅游团中一游客于当地时间20:30拍摄到日落照片,此时北京时间为某月5日8:30,恰逢北京日出。

据此回答1~2题。

1.该游客此时旅游的大洲可能是A.欧洲B.大洋洲C.北美洲 D.南美洲2.这个季节A.长江流域正忙于防暑降温B.长城沿线枫叶正红C.云南山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D.北极地区科考繁忙读“内蒙古山路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回答3~5题。

3. 产业链模式图中的①②分别为A. 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B. 供气、液化气站C. 供水、农田灌溉D. 钢材、轧钢厂4. 关于此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立足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B. 实现了光伏发电循环发展C. 最终产出绿色环保电能D. 达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5. 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B. 热电厂的蒸汽可用于多晶硅的生产C.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D. 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6.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中哪一人口增长模式7.右图为某三个商业中心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示意图,读图判断A.图中城市①等级最高,②等级最低B.城市①所在地区人口环境容量最大C.图中城市③比②等级更高 D.城市②服务种类最齐全8.在城乡规划过程中,要科学预测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分析后备劳动力的数量B.分析学龄前儿童的数量和趋向C.分析城市家庭的人口数量和性别D.分析育龄妇女人口的数量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图回答9~10题。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公路的走向与河流的流向均为西北—东南B. 该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C. 若河水暴涨,最有可能被水冲毁、行车受阻的路段是丙D. 若河水漫溢,最先遭受水淹的村庄是W10. 该区域自然灾害多发,需要加强监测与预报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业转型路径——舆情业务的生长与走向2014.7 CHINESE JOURNALIST 73舆情监测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要:舆情监测为何越来越受到政企机构的重视?高速发展的舆情服务行业如何健康可持续?本文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对此的分析。

关键词:人民网 舆情监测 国家治理 服务□ 文/祝华新美国报人普利策说过:“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注视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

”在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经常受到体制惰性的硬约束和类似《新快报》陈永洲事件中商家金钱的软诱惑,限制了其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

而以互联网为主要对象的舆情(public opinion)监测,搜集和梳理公众意见,提供给政府、企业和其他客户做管理决策的参考,借以改进政府的公共治理,改善企业和NGO等社会组织的运营,打造和维系其公共形象。

舆情分析师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船头瞭望者”。

在今天的很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上,舆情分析师往往比一线记者更活跃,在政府有关部门面前的话语权有时甚至超过了记者。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在私下场合都需要了解媒体和公众对自己的真实看法,据此妥善地制定决策和及时地调整修正决策。

一些公开发表的舆情分析报告和榜单,也能以客观数据呈现的方式,规避新闻报道的约束。

舆情监测成为新闻报道的B面,从另一个角度承载着新闻工作者改良社会、推动良政和善治的理想。

舆情监测:社会转型期的“太阳耀斑”太阳耀斑是一种剧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过程。

现阶段,舆情监测业务的需求量猛增,好比“太阳耀斑”一样集中剧烈释放。

国内舆情监测业务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包括智能化搜索引擎的舆情监测平台,舆情分析报告,社会化媒体传播,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运营,舆情应对和媒介素养培训等。

舆情监测产业的出现,有这样几个历史条件:第一,全民传播时代到来。

过去传统媒体的接触率受到文化教育程度、交通、电信等条件的约束,政府和企业的“信息相关方”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政府领导人、企业负责人通过个人的信息渠道,不难对外部环境做出判断,轻松地敲定决策;如果想控制相关信息的传播,也比较容易做到。

如今,世界的关联性极大增强。

网络时代出现了众多的“信息相关方”,远远超出领导人的目力所及、秘书机构的能力范围。

来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最新数据,中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居世界第一;网站达400万个,网站访问量仅次于美国;手机用户达12亿,移动网络用户超过8亿。

中国有103家网站提供微博客服务,微博客账号总量已突破13亿。

此外,中国还有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

几亿网友,意味着几亿个“摄像头”,每个人都可能在突发事件现场发布见闻;几亿网友,还意味着几亿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

这就需要专业的舆情机构,借助智能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舆情搜集、梳理和研判,提供专业的应对之策。

第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震荡。

1978年岁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经过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加速驱动,导致建国后前三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分化。

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但现阶段利益表达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利益博弈的规则还不够透明和规范。

当前,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通道。

因此,以互联网为主力平台的舆情监测,具有社情民意风向标的意义,可测量社会的和谐度与稳定系数。

反过来说,热点舆情的频率和烈度,则提示着当下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和潜在破坏性。

舆情监测对于政府公共治理的意义,相当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

对于政府工作,包括企业管理来说,舆情监测也具有这样的民意预警功能。

2013年秋季以来,微博的活跃度急剧下降,一方面微博平台上好勇斗狠的言论氛围得到扭转,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微博的舆论预警功能弱化,这对政府及时把握民意脉搏不利,需要适度保留微博的舆论活力。

第三,现代新闻舆论环境呼唤新视点Spotlight74 2014.7 CHINESE JOURNALIST型网络智库。

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公共关系是为了促进公众对本组织的认知、理解和支持,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利于提高政策拥护度,或促进企业产品销售。

今天的PR(Public Relations),政府、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离开互联网是难以想象的。

互联网不仅成为消费者评估某一品牌的重要信源,而且成为公众评估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信源。

政府、企业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都需要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以网络帖文为民意素材,以社会化媒体作为低成本、病毒式传播的传播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所诉求,一个更为便捷的通道,就是网络表达。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7次提到微博和微信。

基于互联网的政策反馈研究,网络意见更为直率,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避免基层调研和座谈会等形式可能因为现行体制的“中梗阻”而听不到真实的、尖锐的声音。

如果能结合新闻宣传、公共关系和对策研究诸功能,就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智库。

这是舆情监测的高端增值业务,即智能化搜索引擎+公共关系管理+社会化媒体传播,也为新闻媒体、公关公司、软件公司的转型提示了方向。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舆情监测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是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的阶段性需求。

随着社会转型的顺利推进,特别是法治的健全,利益博弈逐步转入制度化、法制化的渠道,而无需更多地借助舆论压力,舆情监测的业务需求将趋于平缓。

舆情服务需要阳光共识舆情服务作为一个初兴的产业,其行业规范还在探索中。

从人民网几年来的实践看,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与业界同行探讨。

一、分清两种角色:媒体式的舆情观察,服务客户的舆情应对咨询。

媒体式的舆情观察讲是非,服务客户的舆情应对咨询讲利害。

目前一些舆情机构都定期公开发布一些超越的舆情观察报告、榜单等,打造话语权,对政府、企业、N G O乃至于公众人物的口碑管理做出臧否,往往会触到其痛处。

而服务客户的舆情监测和应对咨询,则需站在客户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其趋利避害、利益最大化提供一对一的咨询顾问服务。

两种角色不容混淆。

中立的舆情观察报告和榜单,切忌受到客户商业利益的侵蚀,自损威名。

现在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已经把影响舆情榜单,与“和谐”批评性报道一样,纳入了“公关”日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时,内容制作团队着眼于新闻舆论规律,而忽略客户关系,也尽量不受某个时段的环境制约。

例如,2009年第三季度的地方排行榜,把重庆打黑风暴评价为蓝色(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此前一直占据民意制高点的重庆打黑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些声音还异常尖锐,我们的舆情分析师就在第四季度的排行榜中,调低了相应评级。

就事论事,有一说一,才能赢得公信力。

二、做“阳光产业”,而不是“月光产业”。

我们做的是舆情监测,而不是舆情监控。

舆情业务不带有公权力“管控”的强制性职能。

有些急功近利的客户,希望舆情服务主要就是提供删稿服务,游说协调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社交网站,删除对客户不利的稿件。

这是对舆情业务的误解,也会对年轻的舆情产业造成致命的损伤。

我们总是告诉客户:新闻的发生是第一位的,新闻的报道是第二位的;坦诚面对舆论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所谓“舆论引导”是第二位的。

舆情监测和应对咨询顾问服务,从根本上来说,是帮助客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讳疾忌医。

近年,在行政部门和法律的高压态势下,从事暗含删帖的网络公关,是舆情服务企业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经营行为。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今年2月联合发起《网络舆情研究阳光共识》,呼吁:网络舆情研究的经营性业务,要用公开透明的操作手法,为政府、企业等客户提供收集舆情信息、应对突发事件、舒缓舆论危机、维护商业品牌、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严禁从事收费删帖、使用“网络打手”散布客户竞争对手不实信息等不正当业务。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要释放“正能量”。

有一些舆情服务机构兼营社会化媒体营销业务,即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会化媒体上进行议程设置,利用人物营销、故事营销,请大V转评,推广某个企业、某个产品,或某个组织的形象。

这属于创意产业、智慧产业的范畴,即使以营利为目的,只要不是扰乱市场秩序的虚假信息,应予包容。

据媒体报道,某地曾查处一个网上炒作公司,发现公司的600余名“枪手”分布于28个省市,并且拥有312个“大V”,粉丝累计达到2.2亿。

警方打击的是这家公司“造谣传谣”的不法行为;如果这些网络“大V”和“枪手”的转帖内容不是虚假信息,即使收费,也并未触犯报业转型路径——舆情业务的生长与走向2014.7 CHINESE JOURNALIST 75法 律。

但社会化媒体营销不应为追求轰动效应而置信息真实性于不顾,编造事实、恶意炒作、误导欺诈;须保护个人信息,尊重个人隐私;倡导文明用语。

四、为网络舆论加权解 读。

网络帖文并不代表全部民意。

毕竟只有45.8%的中国人上网。

例如农村的妇女、儿童、老人等,他们基本不上网,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诉求在网上也鲜为人知。

而经常在网上发声的,也只是网民的一小部分。

当一些知识精英、商界精英和率先触网的官员在网上指点江山、呼风唤雨的时候,别忘了网民中还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

前述三单位的《网络舆情研究阳光共识》,倡导网络舆情研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空间,各种意见和观点纷繁复杂,网络舆情研究要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务求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各方利益诉求。

既要关注“大V”,也要关心草根;既不能编造数据,也不能预置评判;实事求是,力争还原“水淋淋”的民意。

这份“阳光共识”还提出:注意剔除“网络水军”的虚假成分,努力打捞沉没的声音,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民意素 材。

人民网创设舆情业务的考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暨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前身是一支做搜索引擎的团队。

从2007年山西洪洞县的黑砖窑事件起,我们注意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甚至是震慑力,与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形成巨大反差。

在《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从大河网转到天涯社区B B S首页,惊动全国,中南海做出严厉批示的情况下,洪洞县的干部对治下的丑恶现象还不知情,因为他们“工作繁忙,没时间上网”。

我们把尝试做的舆情分析报告报送给人民网领导及国信办有关负责人,均得到好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时任人民网副总裁、现任总裁廖玒,提议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并兼主任;安排在人民网开设舆情频道——这是门户网站第一家舆情频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