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赏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渔人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渔人。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渔人们)自己说渔人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一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7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7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7

篇)

拓展:桃花源记赏析篇一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翻译和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翻译和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翻译和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翻译和赏析

引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原文翻译

《桃花源记》课文赏析

《桃花源记》课文赏析

《桃花源记》课文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充满了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讽刺。以下从叙述方式、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描写手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对这篇作品进行赏析。

一、叙述方式

《桃花源记》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以一个渔人的视角展开故事,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渔人的心路历程。

二、语言特色

陶渊明的语言特色在《桃花源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同时,他的文字简洁明快,用词精准,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三、情感表达

《桃花源记》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通过对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通过对渔人和桃花源人民之间的互动,作者也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深深的哲理意味。

四、描写手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包括场景描绘、

人物刻画和心理描绘等。通过对桃花源中的山水景色、人文风貌等进行详细描绘,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对渔人和桃花源人民的心理活动的描绘,作者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五、思想内涵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它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理解。其次,它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这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最后,它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种思想内涵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6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6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6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篇1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啦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啦,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啦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啦。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啦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啦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啦。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啦。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啦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晚年作品,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更趋成熟。下面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解析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解析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解析|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描绘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桃花源,表现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原文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文言知识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文言知识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文言知识|赏析

《桃花源记》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原文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桃花源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桃花源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桃花源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桃花源诗

魏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一作:斑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一作:斑白)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本⽂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由平等⽣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活的理想和对现实⽣活的不满。下⾯是分享的初中⽂⾔⽂:《桃花源记》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缘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初极狭,才通⼈。复⾏数⼗步,豁然开朗。⼟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阡陌交通,鸡⽝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停数⽇,辞去。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间隔⼀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译⽂】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有⼀天他沿着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桃花林,在⼩溪两岸的⼏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对此感到⾮常诧异。他继续往前⾛,想要⾛到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的源头,渔⼈发现了⼀座⼩⼭,⼭上有个⼩洞⼝,洞⼦⾥⾯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便舍弃了船,从洞⼝⾛了进去。最开始⾮常狭窄,只能容得下⼀⼈通过。⼜⾏⾛了⼏⼗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眼前这⽚⼟地平坦宽⼴,房屋排列得⾮常整齐,还有肥沃的⽥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这类的植物。⽥间⼩路四通⼋达,鸡鸣狗吠的声⾳此起彼伏。⼈们在⽥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的⾐着打扮,全都和外⾯的⼈⼀样。⽼年⼈和⼩孩⼉,都怡然并⾃得其乐。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赏析,欢迎参考~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主题

这篇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

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赏析

桃花源记是我们课本上学习的文章,来赏析一下原文和翻译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南北朝)

【题解】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原文】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桃花源记》全文赏析

《桃花源记》全文赏析

《桃花源记》全文赏析

《桃花源记》全文赏析

引导语:《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全文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

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赏析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这篇短文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向往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今天,在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开幕前夕,笔者再次品读《桃花源记》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内涵丰富,魅力无穷。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同时,

朝廷承袭旧制,保护士族特权。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尽管有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为官,必然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很快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于是,仅当了81天彭泽县令的他,便于义熙元年(405年)不得不辞官挂印,从此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元熙二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朝。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无可奈何中,他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桃林景色,秀丽诱人;桃洞入口,神秘离奇;桃源仙境,与世隔绝;出之桃源,不可复得;这里虽然没有长生不老的神仙,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宝,但一群避秦难世的普通民众却享受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切都为世外桃源涂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人陶醉,难怪渔人也要为此而流连忘返。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心愿,若述之笔端,犹如七彩云霞。显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基础上,为寻求心灵慰藉、追求理想境界而撰写的一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杰作。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既有现实社会的影子,又是陶令心中的梦想;它既不同于神话传说,又具有一定神话传说的色彩。有必要强调的是,陶渊明所设计的这个理想社会,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式社会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老子主张复古、倒退,并希望人们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上;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则是与东晋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与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绝然不同,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也不可与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混为一谈。因为前者只是幻想的抽象理论,而后者则是折射现实社会生活的具体蓝图;前者仅仅是儒家宣传空想观点而提出的一种假设,而后者则是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直接反映。正因为陶渊明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使得《桃花源记》这一名篇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美文,还因为陶渊明秀丽的文笔将世外桃源描绘得既神奇美丽又扑朔迷离。笔者以为,其创作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一是叙事简练,惜墨如金。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盛行的氛围中,陶渊明却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全篇文章既没有典故的堆砌,也没有字句的雕琢,语言朴素,明白如话,风格明快,委婉得体。尤其是作者仅用三百多个文字就把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以及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等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真可谓惜墨如金。可以说《桃花源记》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奇葩,如此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二是写景优美,如诗如画。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妙笔生花,就像一组电影中的长镜头: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鲜嫩的小草,还有那桃花盛开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好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段描写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仅寥寥数语,

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山村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桃花源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也自然会激发广大读者浓厚的品赏兴致。

三是虚实相衬,亦真亦幻。作者借用小说的写法,以一个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为线索展开故事。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后,他还把渔人怎样步入桃林、怎样进入桃花源、怎样和桃花源人对话、走出桃花源时怎样沿途标记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如此着笔,就是要使人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确乎存在。但是作者又通过几个绝妙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比如晋太元中的中字就用得很巧妙,作者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仅仅假设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而不明确具体的年份,于是故事就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又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和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具有画龙点睛之神奇,它不但把渔人步入桃花源之路点化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恍惚迷离的状态描绘得有声有色;再如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再度寻访时,用遂迷不复得路一语与前述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相照应,这又是可圈可点之笔,就因为有了这个迷字,瞬息之间,桃花源便如同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后,作者还通过讲述南阳雅士刘子骥寻访仙境未遂一事,进一步渲染桃花源神奇多变、虚实莫测的气氛,使得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确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它似在人间,又非在人间;它不是人间,却胜似人间;它只可于无意中得之,却不可于有意中求之。这种虚实相衬的对比写法,既强化了整篇文章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也流露了作者苦闷迷惘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居田园,关注民生的文人情节,溢于言表的自由、豁达、乐观精神,开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尽管他只是虚构了一个与残酷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但其笔下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他的这一崇高理想境界,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600多年,比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大约早1300多年,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大约早1400多年,可见陶渊明确是开创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平等、幸福快乐价值观之先驱。

我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凡此种种,莫不如此。地处武陵余脉的桃源,本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文人来此涉足山溪,探寻仙源。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的传说开始引起朝廷关注,天宝七年,即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文以景传,景以文盛,文景交融,声名远播。它不仅吸引了无以计数的游客,而且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王昌龄、孟浩然、李白、刘禹锡、杜牧、陆游、姜夔等著名文人也曾纷纷慕名而至。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世?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则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则把桃花源称之为东方世界的‘乌托邦’,当代的陈寅格则称: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写实之文也。千百年来,《桃花源记》竟然赢得世人如此津津乐道,实乃世上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