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解密:杨虎城将军为何选择脱离西北王冯玉祥?
历史趣谈:张学良晚年承认: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的发起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学良晚年承认: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的发起者
导语: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被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扣押,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被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扣押,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与杨虎城,谁是“西安事变”的主要领导者,谁在这场事变中起到主要作用,一直以来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主导者是张学良。
然而1991年张学良在接受采访中向外界透露:“西安事变”杨虎城才是真正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我不过是个名义上的主角。
“9.18”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张学良背着一个“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带领十几万东北军进入关内,接受蒋介石的委派到西北“剿共”。
来到西安的张学良,很自然地结识了时任陕西省主席、国民党17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
只不过,张学良是大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出身富贵,从小锦衣玉食,读过军校,学过英文,西餐跳舞,样样在行,一副大家公子哥的做派。
而杨虎城出身贫寒之家,没读过几天书,土匪出身,是个“大老粗”。
虽然当时同为军人,但兴趣爱好完全不同。
张杨二人原来对被称为“共匪”的红军根本没有放在眼里,认为消灭从江西转战万里来到陕北的红军,易如反掌。
可是几场仗下来,张杨二人被人数、装备都不如自己的红军接二连三的打败。
张学良,杨虎城开始对红军刮目相看,同时感到对消灭红军没有信心,也不愿在内战中消耗自己的力量,对“剿匪”态度逐渐变得消极。
1935年11月,当东北军的109师被红军歼灭后,张学良向杨虎城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民国军阀冯玉祥 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倒戈将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军阀冯玉祥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倒戈将军”导语:桂军先头部队的赴援,令晋军转危为安。
至五月下旬,西北军、桂军均已进入河北境内,阎、冯、桂三路北伐大军开始向北京齐头并进。
当奉军的侦桂军先头部队的赴援,令晋军转危为安。
至五月下旬,西北军、桂军均已进入河北境内,阎、冯、桂三路北伐大军开始向北京齐头并进。
当奉军的侦察机发现南方仅装载援军的火车就达到百余列时,张作霖深感力不能敌,遂被迫离京出关,结果又在皇姑屯遭到日本关东军的暗杀。
六月上旬,北伐军占领平、津。
这时全国除东北外,形式上已具备统一雏形。
十五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同时昭告天下:“中国之统一,因全国人民奋斗与牺牲,正告完成。
”北伐和统一曾是蒋介石的第一要务。
可是随着这一目标的逐渐瓜熟蒂落,他不仅没有能够因此松口气,反而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首先是地盘的分配。
第二次北伐本以蒋冯结盟为开端。
这种结盟当时对双方来说都是互利的:冯玉祥对蒋介石的拥戴,不但在军事上增加了声势,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提高了蒋的个人声望。
同样的,蒋介石仅手中那块中央政府的金字招牌,就让冯玉祥觉得,只要与之靠拢,一切困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蒋冯的关系也确实比较密切。
两人在北伐进行的过程中多次会面,并且每次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
北伐功成,冯为了表示对蒋的拥戴,甚至提出要在郑州为蒋铸造铜像,最后在左右的劝阻下才未付诸实施。
蒋对冯也是推崇备至,屡屡夸赞西北军一路披坚执锐,斩关夺隘,为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
蒋的“师爷”吴稚晖有一次给冯玉祥发电报,更是称誉冯“一柱擎天,唯公有焉”。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杨虎城回国遭蒋软禁背后 中共旅欧支部有责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杨虎城回国遭蒋软禁背后中共旅欧支部有责任导语:事变前,上海一席谈1936年9月中旬,杨虎城将军自西安到上海,对外界说是“赴沪就医”。
当时我在上海治病,住在杨明轩先生家里。
杨将军派人事变前,上海一席谈1936年9月中旬,杨虎城将军自西安到上海,对外界说是“赴沪就医”。
当时我在上海治病,住在杨明轩先生家里。
杨将军派人来找我,要我到静安寺路于右任先生家中与他见面。
见面后,我发觉杨将军情绪很烦躁,精神状态欠佳。
他先询问了我的病情,接着劈头就说:“希仲,你送我到美国去吧!中国我是呆不下去了。
”他的话使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回答。
还没等我开口,他又叫我谈谈对时局的看法。
他说:“这里没外人,可以大胆地讲。
”我本来在他面前讲话就不拘束,所以就毫无遮掩的放了一阵“炮”。
我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但北洋政府不得人心。
现在蒋介石比北洋政府还坏,专制独裁,排除异己,我们学校的美国人都说他没有民主。
”见他没有任何表示,我继续说:“红军东渡抗日,是全国人都拥护的。
蒋介石不抗日,民众只有跟共产党走了。
我准备回陕后,即召募家乡子弟到陕北去,加入红军的行列。
我已经打听到我的同学习仲勋的消息,准备和他取得联系,请杨将军支持我的行动。
”杨将军听我想组建军队,当即表示支持,并说枪和钱他都愿意给,但要我跟他干,不要去陕北。
他说:“要抗日,不一定到陕北去,跟我一样么!”他要我早些回陕,把愿意抗日的朋友都找来,他保证予以接纳和安排。
谈了一阵,杨将军的情绪逐渐好转,滔滔不绝地讲了1个多小时。
他严厉批评蒋介石的卖国独裁,排除异己,把已经千疮百孔的中国弄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杨虎城是怎么死的?揭秘杨虎城一家遇害惨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杨虎城是怎么死的?揭秘杨虎城一家遇害惨状
导语:杨虎城一家被害经过:被军统骗至重庆用匕首杀害杨进兴和熊祥一前一后,将两把利刃插进了他胸膛。
杨虎城“哎哟”大叫一声,重重地摔倒在了
杨虎城一家被害经过:被军统骗至重庆用匕首杀害
杨进兴和熊祥一前一后,将两把利刃插进了他胸膛。
杨虎城“哎哟”大叫一声,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
两组刽子手不由分说,扑上前又狠狠地补上了几刀,然后狞笑着,擦擦手上的血迹,便下山复命去了。
1949年8月,贵阳黔灵山下麒麟洞一所隐秘的四合院中,杨虎城将军佝偻着腰,怀抱幼女,步履老态地来到院中,然后紧靠在一方石案下,缓缓戴上老花镜,徐徐展开手中的报纸,默默捧读了起来。
他已被蒋介石囚禁了12年,但万万没有想到罪恶的魔爪正在向他伸来……
蒋介石认定他是“元凶”
杨虎城由重庆秘密转往贵阳,已在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夜郎之国”又被监禁了7个月。
经过12年的监禁,杨虎城早已不复当年戎马倥偬、征战四方的豪情霸气。
他终日以夫人的骨灰盒为伴,愁眼相对一双无辜的儿女。
杨虎城和张学良于1936年12月发动了“西安事变”,对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实行兵谏,痛陈他们的抗日救亡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判10年徒刑。
杨虎城虽暂时逃过处罚,但被逼交出兵权,带着夫人幼子及随员“出洋考察”。
谁料,他一回到国内,就被蒋介石无理拘押了起来。
在这10多年的囚徒日子里,杨虎城夫妇及幼子和狱中出生的女儿,大部分时间被监禁在贵州大山深处的息烽。
蒋介石一直固执地认为,“西安事变”的发动,主要责任是杨虎城和
生活常识分享。
西北军的演变:冯玉祥军事集团最后结局
西北军的演变:冯玉祥军事集团最后结局1924年9月16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出任直军第三军总司令。
19日,冯玉祥召集部下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班师回京发动反直政变。
22日夜,冯部抵达北京,与胡景翼、孙岳联手发动了北京政变。
24日,冯、胡、孙在北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军,冯玉祥出任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冯部初步扩充编制如下:第一师鹿钟麟第一旅韩复渠第二旅过之钢警备第一旅刘汝明警备第二旅门致中第二师刘郁芬第三旅孙良诚第四旅张维玺第三师郑金声第五旅宋庆林第六旅李西峰第十一师(后改称第四师)宋哲元第二十一旅佟麟阁第二十二旅陈毓耀第五师张之江暂编第五混成旅刘玉山中央第七混成旅葛金章第六师李鸣钟暂编第四混成旅石敬亭中央第四混成旅石友三卫队旅冯治安炮兵旅孙连仲骑兵第一师张树声骑兵第一旅张之江(兼任)骑兵第二旅王镇淮察哈尔第一混成旅魏福隆军官教导团段其澎机炮团徐延瑗骑兵教导团王镇淮(兼任)在李大钊、徐谦的帮助下,从1925年4月起,国民军开始得到苏联军火和顾问的援助。
冯玉祥的国民一军进行了进一步的扩编,扩充为步兵十二个师、骑兵两个师、炮兵两个旅、交通队一个团,共计约十五万人。
编制如下:第一师(第二十二旅改编)韩复渠第二师(第二十一旅改编)孙良诚第三师郑金声第四师(第二十五旅改编)佟麟阁第五师(第七混成旅改编)石敬亭第六师(第八混成旅改编)石友三第七师(马福祥旧部改编)马鸿逵第八师(谭庆林所部改编)谭庆林第九师(唐之道所部改编)唐之道第十师(新兵编成)刘汝明十一师(甘肃路军改编)蒋鸿遇十二师(新兵与甘军一部改编)张维玺骑一师张树声骑二师孙连仲交通团冯安邦1925年11月20日,冯玉祥与不满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奉系将领郭松龄签订《密约》,相约联合反奉。
23日,郭松龄起兵反奉,25日,冯玉祥发出通电响应郭松龄。
由于冯玉祥所部纠缠于与李景林部的战事,没有能够及时援助郭松龄,郭于12月23日兵败被杀。
冯郭密约反奉这一事件促使各派军阀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矛盾,联合起来对付国民军。
浅析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分裂的原因
浅析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分裂的原因摘要: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宁,蒋则将张送上军事法庭,以“劫持统帅罪”幽禁了张。
东北军失去核心人物,其内部在如何营救张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由于元老派和少壮派的激烈斗争导致二二事件,该事件后,东北军彻底分裂。
本文简要分析了东北军这一较为稳定的军阀集团在西安事变后分裂的原因,加深对东北军分裂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西安事变,东北军,分裂东北军,是张学良统辖的东北地方军的统称,其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辖的奉军。
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臶后,编为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政府军系统。
自张学良主政东北起,东北军一直紧紧追随张的领导,内部较为稳固。
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压监禁,东北军在营救张学良的问题上分歧很大,不久即分裂瓦解,酿成了“二二事件”。
二二事件后东北军内讧严重,开始分化。
张学良所统帅的东北军,在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以及国共内战中一直保持这较强的凝聚力,为何却在西安事变后月余时间即支离破碎,笔者在本文中对拟东北军分裂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深化学界对东北军的研究。
首先,张学良被扣押,这是一个直接的但也十分重要的原因。
东北军是一个以自成一体的政治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军事集团。
从东北易臶后的东北军集团的形成过程,我们能够看到他具有浓厚的封建军阀性质,个人首领权威意识、兵为将有的思想及其浓厚。
“东三省是张家天下”、“吃老张家饭、穿老张家衣、为老张家卖命”①的宗法思想,在东北军集团中早已形成历史惯性。
东北军之所以执行张学良的政治意志,是因为“在东北政治空间形成了对张学良个人的恩顾、从属关系”,“承认张学良掌握实权和服从其世袭权威”②,认为“东北军是张氏父子的”由此可见,张学良在东北军集团中形成的少帅地位、人治体制皆源于东北军的这种旧的的军阀性质。
而且,东北军表面上统一,实际上内部是不一致的,既有地域的界限,又有新老和学系的派别。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几十万的东北军群龙无首,张学良所留下的权利真空一时之间难以填补。
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冯玉祥,字焕章,原名基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
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冯玉祥生平简介冯玉祥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字焕章,原名基善,出生于如今的河北沧州市。
作为西北军阀,有着“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
他还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曾获得三大抗战勋章。
他在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滦州起义,在1917年张勋复辟的时候率领部下击溃了张部。
在1924年的时候,由他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的控制的北京政府,还将所不改为国民军,并担任了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了北伐战争。
1935年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最后在1948年的时候因轮船失火而遇难了。
冯玉祥的主要功绩是在滦州起义中,对于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反对清王朝。
在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清政府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
因此,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举兵反抗。
而当时的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发起并组织了“武学研究会”,开始秘密进行反清革命。
在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
经过一年,宣布滦州独立,可是起义军准备进攻天津,在雷庄附近与清军展开激战。
因敌众我寡,渐居劣势,战至次日黎明,起义军失败。
滦州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
但是虽然滦州起义失败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清军军心,大长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对于推翻清廷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冯玉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参与武装起义,但他以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前期的策划过程,毫无疑问他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
冯玉祥驱逐溥仪冯玉祥不但是出名的爱国将领,他的思想也是先进的。
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滦州起义时起,就很是痛恨封建帝制。
他认为,民国不但要以剪辫子得行为来表示与清朝决裂,而且更不应保留着溥仪的朝廷。
因此就出现了冯玉祥驱逐溥仪的事件。
中原大战中的冯玉祥
中原大战中的冯玉祥——近代安徽名人之冯玉祥内容摘要:赤化将军冯玉祥在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他一生跌宕起伏究竟抱着何种政治思想?与蒋介石的尔虞我诈究竟是出于民族大义还是为了割据一方?中原大战联合多发反蒋,形式一片大好却为何最终一败涂地,落得个被迫避居山村的下场?本文从中原大战的进程浅述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的失败过程,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关键字:冯玉祥中原大战西北军反蒋联军冯玉祥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其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里他历尽沧桑、饱尝忧患,最终葬身火海,客死他乡;作为国民党左派杰出的爱国者与民主斗士,在与蒋介石分分和和的斗争中,也终以失败退场,避居山村。
其中,1930年的“中原大战”使冯玉祥经营数十年的能征善战的西北军全部瓦解。
1930年5月—10月的中原大战是在1929年10 月的第二次蒋冯战争之后紧接着进行的,在蒋冯战争中,冯玉祥因部下韩复渠、石友三的反叛和盟友阎锡山的出卖而失败,而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没有吸取蒋冯战争中被阎锡山出卖的教训,与阎锡山重新联合,伙同李宗仁、张发圭、商震等联合通电反蒋,并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
①冯玉祥于1928年与蒋介石结为异性兄弟,并受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此后,冯玉祥将其所部扩至9个方面军,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宋哲元、岳维峻、石敬亭、刘郁芬、刘镇华、鹿钟麟依次任第1至第9方面军总指挥,总兵力将近40万人,势力扩展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河南等省。
当时,蒋介石和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阎西山、第四方面军总司令李宗仁军队相加才五十多万,而中原大战是冯、阎、李三家联合攻蒋,蒋介石兵力才二十万,并且三面受敌,各军事领袖纷纷传言蒋介石必欲“以武力消灭四集团,以金钱分化二集团,以外交牵制奉张,以命令驱逐晋阎”,“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分别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57位军事将领发表了要求蒋介石下野的寒电”,②虽然在1929年3月的蒋桂战争与同年5月和10月的两次蒋冯战争中冯、阎、李都遭到了很到的打击,但是主力犹存,在兵力上还是相差无几的;而且在政治上,汪精卫屡受蒋介石排挤,反蒋情绪高涨,其他国民党非主流派系(如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也人人自危,反蒋斗争一触即发。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为什么没有逃走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为什么没有逃走
杨虎城将军没有逃走的原因有多方面的考虑因素:
1. 忠诚与责任感:杨虎城将军作为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可能对革命事业和国家的责任感较强,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局势动荡、需要保卫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关键时刻。
他可能认为留下来面对困难,继续为国家和武装力量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2. 内外形势: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虎城将军可能认为,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留在前线是更为重要的,并且可能承担了更多的政治、军事和领导责任。
3. 领导与组织:作为主要参与西安事变的将领之一,杨虎城将军可能觉得留在现场是为了更好地协调、领导和组织军队和事态发展。
离开现场可能会导致指挥和领导层断裂,造成进一步的混乱和不利影响。
4. 合法性和政治考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将军可能意识到以他的身份逃跑将被质疑和指责为不忠、叛逃等行为,有可能对他的名誉和政治前途造成不良影响。
留下来通过合法和政治手段解决事态,更有利于保护他的合法地位和政治形象。
这些因素可能共同影响了杨虎城将军的决策,使他决定留在西安处理事态,而非逃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个体的思考和决策有时很复杂,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常见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杨虎城将军选择留下并参与处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性命无虞,而杨虎城却为何全家被害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性命无虞,而杨虎城却为何全家被害——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拒绝释放蒋介石,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张学良和杨虎城因为在1936年12月12日联手发动“西安事变”,实现了全民族联合抗战而青史留名。
他们在日寇侵占东北、觊觎华北的危急关头,激于民族义愤,联手扣押了置民族安危于不顾、一心打内战的蒋介石,逼他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开始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此举虽然是利国利民的爱国之举,但毕竟使蒋介石丢了“面子”,破坏了他念念不忘的所谓“剿共”大业,因而遭到了蒋的嫉妒和报复。
但事变之后,张学良虽然被长期囚禁,但始终没有姓名之忧;而杨虎城则先是被逼出国考察,后来被诱至南昌逮捕,关押12年后又被残忍杀害。
那么,同样都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为什么张、杨两位将军最后是一困一死的不同命运呢?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更加紧密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东北易帜”,率领东三省和奉系军队归附了蒋介石南京政权,使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当蒋介石与敌手冯玉祥、阎锡山打得难解难分的关键时刻,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出关助战,帮助蒋介石锁定了胜局。
为此,蒋介石曾致书张学良说:“得友如兄,死无憾矣。
”不过也正是为了给蒋介石助威,东北军主力离开东北,使得日本关东军有机可乘,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
即便如此,丢了老家的张学良依然尽心竭力维护蒋介石的形象,替蒋背上了“不抵抗”的恶名;1933年热河抗战失败后,张学良又为蒋担当了丧师失地的罪责,以保全他领袖的地位和颜面。
与张学良相比,杨虎城也曾经为蒋介石效力。
他在中原大战时被蒋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并因为夺占洛阳、潼关等要地而被晋升陕西省主席。
但此后两人的矛盾就开始爆发,蒋介石除安插亲信监视杨虎城外,还派嫡系部队扼守潼关,限制杨部行动;杨虎城则竭力保障自己的地盘和利益,不断发动反击。
1933年5月,蒋介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免去了杨的陕西省主席职务。
历史趣谈:国民党倒戈将军冯玉祥的遇难真相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国民党倒戈将军冯玉祥的遇难真相是什么?导语:冯玉祥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又反对张勋复辟、发动北京政变、参与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美国冯玉祥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又反对张勋复辟、发动北京政变、参与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水利。
1948年,为了响应中共号召,参加即将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他从美国启程,乘苏联轮船胜利号返回祖国。
出人意料的是,在路经苏联境内的黑海时,轮船突然起火,冯玉祥当即遇难。
按照当时的逻辑,冯玉祥之死肯定是美国特工或国民党特务干的,但由于缺乏证据,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
没想到多年以后,冯玉祥的秘书赖亚力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为破解这个悬案提供了一些线索和思路。
赖亚力本来是潜伏在冯玉祥身边的共产党员。
当年冯玉祥遇难时,他就在现场,但后来他却对此事守口如瓶。
直到1982年夏天,赖亚力夫妇在青岛疗养时,才对冯玉祥的小儿子冯洪达及其夫人余华心透露了一点真相。
赖亚力告诉他们:胜利号出事后,苏联方面有一个调查报告,说那场大火是“烈性炸药引起的”。
冯洪达问:“为什么没有公开这个调查报告呢?”赖回答说:大概是“出于国际和政治上的种种因素考虑吧。
”经过一番追问,赖亚力才承认冯玉祥是死于谋杀,而不是意外事故。
最后,他对冯洪达夫妇说:“对你们家人和世人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真相。
我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告诉你们,是因为看了你们写的书,我觉得是应该告诉你们的时候了,我的年纪也这么大了,我再不说,你们就永远不会知道事实真相了。
”为什么要把谋杀伪装成是意外事故?为什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吐露部分真相?这些问题都为“冯玉祥之死”平添了许多神秘和疑问。
与赖生活常识分享。
千古奇谜:到底爱国将军冯玉祥之死真相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千古奇谜:到底爱国将军冯玉祥之死真相如何导语:“1948年7月31日我们秘密离开了纽约,在8月中旬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时,发现那里停泊着一艘国民党的军舰,这引起父亲警惕。
父亲就不再外出,“1948年7月31日我们秘密离开了纽约,在8月中旬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时,发现那里停泊着一艘国民党的军舰,这引起父亲警惕。
父亲就不再外出,就叫我母亲和我偷偷地下船,把他写给李济深将军的信和一首叫《小燕》的诗寄出去。
信中说船上的生活真是整齐、安静、快乐、和气,没有一个人不在那里读书。
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把人性全都改变了,彼此相亲相爱。
谁也没想到这信竟是父亲的绝笔。
”冯理达回忆说。
1948年9月1日,胜利号驶在茫茫的黑海上。
冯玉祥半倚在床上,向20岁的女儿颖达和19岁的女儿晓达,讲述着他1926年去苏联时的情景:“那时候苏联还很贫困,社会秩序也还没有完全上轨道,比较乱,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气氛很浓厚,生机勃勃的。
所以我就把洪国、弗能和弗伐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
”突然,冯玉祥感觉到舱房内有一股异样的气味,回过头来一看,只见一丝黑烟正从紧闭的门缝中涌进包间。
由于大火首先烧毁了无线电报务室,报务员连拍发“SOS”的时间也没有。
因此,外界对“胜利”号大火一无所知,也没有外人前来救助。
“胜利”号上烈焰冲天,浓烟滚滚。
“谁也不知道那火是怎么着起来的。
我两个妹妹正在头等舱听父亲讲故事,舱门开着。
小妹晓达她说去看看,怎么会有黑烟?后来我妹妹就没有了,什么也没找到,就剩了一块小布。
”冯理达说。
生活常识分享。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最终结局如何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最终结局如何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直接被囚禁,杨虎城不久也被抓捕。
那么他们手中的东北军、西北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蒋介石用什么方法,处置这两支部队的呢!首先我们先说东北军,西安事变的时候,东北军大约还有25万人,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从编制上来看,有5个军,22个师。
更为特殊的除了51军、53军、57军、67军之外,还有一个骑兵军,路上作战能力极强。
另外还有一个105师,它很特殊,虽然是师的编制,可是手下有3个旅,13个团,从实力上讲,不亚于一个军。
西安事变之后,51军,被调往安徽蚌埠,后来又调到了江苏地区。
57军、骑兵军留守陕西高陵、咸阳地区。
67军被调往安徽阜阳,105师调往河南河阳。
杨虎城的西北军,被调往陕西三原。
安置好这个之后,蒋介石派遣刘峙,对东北军进行改变,让东北军元老王树常协助,可是王树常十分抵制这种行为,最终蒋介石只能把这个计划搁置起来。
到了1937年,蒋介石还是不放心,直接派遣陈诚,对东北军进行改变。
当时东北军喝多的将领,已经发誓效忠与他,因此蒋介石认为改编计划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1937年4月27日,蒋介石批准的陈诚的改变计划,大体的意思为:一,纠正东北军的封建观念,让他们逐步成长为国家的军队。
二,首先以军为最高单位,进行编制。
三,让东北军闲置人员,有所依据,安定军心。
四,灌输民族思想,让他们服众中央指示,拥护中央领袖。
计划下来,可是陈诚在执行的过程,还是出现了一场意外——110师哗变。
110师很有历史,1935年9月,在围剿红军的时候,师长就已经战死,1000多名士兵被击毙,3000多名被俘虏,这次战役之后,110师的番号也不取消。
西安事变之后,一些热血的青年,私自成立一个抗日先锋队,想回到东北,继续参加抗日战斗。
由于抗日先锋队,这个名字太过于敏感,于是就沿用110师的番号。
陈诚整编军队,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军人可以有军饷,武器装备后勤都有保障。
爱国名人故事: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
爱国名人故事: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杨虎城,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与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爱国名人故事: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希望读者喜欢。
爱国名人故事: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
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
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
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
但宋子文的亲笔,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
张学良和杨虎城1936 年12 月12 日发动兵变扣押蒋介石后,宋子文日记记述的时间从20 日抵达西安当天“ 探路” 开始,到25 日蒋介石获释离开西安为止。
日记用英文写成,为打字稿,其中要点和人名均为中文亲笔手写,共15 页。
蒋介石痛哭绝食宋子文 20 日上午10 时乘飞机抵达西安,“ 我单独拜见委员长。
他甚为感动,失声大泣。
我对其安慰,告诉他,彼并未蒙羞,相反,整个世界均在关心他,同情他。
”蒋介石刚被捉之时,态度羞愤绝望,不吃不喝,与张学良连话都不讲,更别说谈判了。
张学良告诉宋子文,蒋曾于17 日接受他所提出的四项条件,即:1 、改组国府、采纳抗日分子;2 、废除《塘沽》、《何梅》、《察北》协定;3 、发动抗日运动;4 、释放被捕七人。
但蒋当天早晨又改变了主意。
蒋在见面时果真告诉宋,他不会在胁迫下接受任何条件,军事解决为唯一之途。
宋向蒋指出,“ 军事上之成功并不能确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占,他们尚可退至接壤共区,惟国家将陷于分裂,内战四起……”当天下午,蒋介石“ 渐次通情达理” 。
他再次见张学良,事后告宋,他已同意张学良将其军队开往绥远 ;召开大会讨论四项条件;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
蒋介石性命堪忧宋子文在西安之所以敢对蒋介石直言,晓以利害,其主要原因是宋子文抵达西安后确实为蒋介石的性命感到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杨虎城将军为何选择脱离西北王冯玉祥?
导语:杨虎城将军,幼名长久,号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
陆军上将,“西安事变”的参与者。
1928年4月,杨虎城离开军队远赴日本
杨虎城将军,幼名长久,号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
陆军上将,“西安事变”的参与者。
1928年4月,杨虎城离开军队远赴日本。
这之后,军队内忧外患集中爆发,没有人能彻底搞定。
同年底,经过多方周折,杨虎城回到山东临沂自己的部队,部队才重新有了“主心骨”。
当时,杨虎城部队隶属于冯玉祥集团,杨虎城前往山东临沂整肃部队以备剿匪正是冯玉祥的意思。
与此同时,杨虎城又主动要几名陕籍黄埔生到部队任职,史学者说:“此举是取信于蒋介石。
”而恰在这一时期,原本义结金兰的蒋介石、冯玉祥为了各自利益针锋相对,矛盾重重。
1988年,米暂沉所著的《杨虎城将军》一书出版,书中披露道:“冯玉祥一面辗转派人去东京促杨虎城回国,一面直接打电话促请他回国整顿部队。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也给这位从未谋面的杨军长打来电报,除慰问病况之外,并促其早日回国。
这个电报是由南京政府驻日本大使馆转的,因杨虎城在东京不公开和人来往,与南京驻日本的使领馆更无接触,故电报没有转到。
以后南京方面的朋友来信,方知道有这个电报,但他也没有到大使馆询问。
”
原来,冯玉祥、蒋介石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杨虎城,有意拉拢他的部队,为己所用。
在这种情况下,杨虎城究竟是怎么打算的?
杨虎城在日本时,曾与连瑞奇一起商拟回国发展计划。
在连瑞奇的一段回忆里,有这样的记述:“……杨又提出要脱离冯玉祥,我问脱离冯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