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虎城
百科名片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
号虎臣。
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
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
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
因与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后被蒋介石迫害致死。
中文名:杨虎城别名:杨忠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陕西蒲城出生日期:1893年11月26日逝世日期:1949年9月6日职业:爱国名将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相关事件
轶事典故
历史评价
人物简介
相关事件
轶事典故
历史评价
爱国将领杨虎城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杨虎城将军,幼名长久,曾用名(音忠),号虎城,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
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家境贫寒。
他仅读过两年私塾,便为人佣工。
一九0八年,杨父怀福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使杨更加仇视清廷,他便联络贫苦农民,抗御暴政。
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
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
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
他特别伟大处,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他被迫辞职出国。
回国后,过囚禁生活达十二年之久。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七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终年五十六岁。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致杨虎城家属的唁电中指出:“杨虎城将军在一九三六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
”“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国人民所永远纪念”。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主要事迹: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先后任陕西靖国军左翼军支队司令和第3路司令。
1922年拒绝直系军阀收编,被迫率部由武功退入陕北。
1924年,加入国民党,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北京政变后,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先后率部击败镇嵩军和陕西督办吴新田
杨虎城将军戎装像
部。
遂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聘共产党员在其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和所属部队任职。
1926年,与国民军第2军李虎臣等部联合坚守西安孤城达8个月之久,以不足1万兵力抗击7万镇嵩军,从战略上策应了北伐战争。
1927年初就任国民军联军第1 0路军司令,旋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10军军长,率部东出潼关会攻河南。
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21师师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拒绝在所部“清党”。
1928年11月就任第二集团军暂编第21师师长。
次年蒋介石与冯玉祥关系濒于破裂,率部附蒋,任新编第14师师长,驻防河南。
先后参加蒋冯战争和蒋唐(生智)之战。
1930年蒋冯阎战争中,相继任蒋军第7军军长、第17路军总指挥,率部攻击冯军。
同年10月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
[编辑本段]
相关事件
九·一八事变之后
杨虎城将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主张抗日。
次年1月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
同年6月,所部与川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
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奉令调兵在陕南阻截红25军,遭到痛击。
同年4月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此时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进言,要求停止“剿共”,团结御敌。
蒋介石不但不听,反而疑忌倍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逐渐倾向联共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与东北军张学良消除隔阂,从而在抗日救国的基础上在西北形成红军、东北军、第17路军三方合作的局面。
1936年12月趁蒋介石亲临西安督逼东北军和第17路军“剿共”时,在与张学良多次向蒋进谏无效后,于12日同张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以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通电全国。
经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与蒋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六项协议。
由此为蒋介石所忌恨。
1937年1月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撤职留任。
6月被迫出国“考察”,游历美、英、法、德等国,宣传抗日主张。
“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多次向蒋介石发电,要求回国抗日,遭拒绝。
1937年11月底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
随后被诱至南昌囚禁。
在此以后的12年中杨虎城一直被监禁,先后关押于湘、黔、川等地。
1947年妻子谢葆真死于重庆狱中。
1949年9月国民党兵败溃逃时,杨虎城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四川重庆戴公祠,同时被害的还有杨虎城的二儿子杨拯中,不满十岁的小女儿杨拯国,杨虎城的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孩子宋振中。
杨虎城出国前给子女的信
杨虎城将军纪念邮票
1937年,杨虎城被蒋介石逼令出国考察,5月27日,杨虎城由西安到达上海,等待出国。
6月6日,接到儿子杨拯民、女儿杨拯坤来信,6月8日给儿子、女儿回信,内容写道:
“民坤两儿,见上月廿八日的信我前天收到,你们近况我知道也放心了。
你们对我所要求我定如你们的志愿,但我的行期还未定,大约是在廿几已后去函通知。
可是不让你们送我,我因为担搁事也不便,惟我有两事常在心上耽,总觉不放心。
就是你
母亲的心境和她的身体,我现在是无法尽力责任就全靠你兄妹。
你们的一切都应注意到,在你们今后读书一时一刻都不敢荒唐,祝你母亲和你们的健康。
六、八”。
6月29日乘船出国。
杨拯民、杨拯坤接信后交给母亲张蕙兰(杨虎城前妻)保管。
解放后,张慧兰将此信捐给陕西省政协,1964年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从陕西省政协征集到该馆收藏,该信为国家二级文物。
重视文教水利事业
杨虎城是国民党地方将领,出身行伍,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在主政陕西时期很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和水利等事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长期的军阀混战使陕西教育濒于凋敝,教育经费几乎被挪用一空,已无力支付教师工资的省财政厅也只能以“打白条”的方式,向各地县府转嫁困难。
杨虎城决定缩减军费开支,将商税、棉花捐、卷烟特税全数拨归教育厅,建立“教育基金”,并组建了一个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以监管经费使用。
为了培养高级农业人才,杨虎城与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十五人发起设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结束了西北没有正式高等学府的历史。
杨亲赴咸阳、兴平、武功等地踏勘校址,划定校园范围。
在土地私有制情况下,运用政府力量,促使校园征地顺利完成,并经常与筹建主任王子元商定筹建事宜,为学校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
还为校刊《西北农林》创刊号题词:“立国之基”。
当时,受杨虎城资助出国的留学生不在少数,许多人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他在给留日学生的信中曾说:“我完全相信,我拿…地皮剩余‟供给你们青年上学,绝没什么错误。
你们拿到…地皮剩余‟,要加倍努力学习。
”
杨虎城还自己出钱,在家乡孙镇、蒲城县创办了很多学校,其中东槐院小学、尧山中学最为驰名。
尧山中学当时占地180亩,包括教室十二间,师生宿舍八幢,办公室、食堂、走廊一百多间,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先进的学校。
至今仍是陕西省重点中学。
考虑到学校的经费来源,杨虎城还筹办了咸阳炼油厂补充学校的经费,另外还在蒲城的洛河边购置了三千多亩水田作为学校的资产。
开业之日,杨虎城与国民党元老张继、邵力子等出席典礼,并亲题“教育救国”的校训。
1935年,杨虎城将军夫人谢葆真,与宋美龄、邵力子夫妇等社会知名人士捐资,扩建陕西培华女子染织科职业学校,并报请教育部备案。
1956年教育部为支援东北建设将学校迁往吉林,更名为长春统计学校。
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姜维之教授在恢复原培华女职的基础上创建民办公助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当年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成为国内首家以专门招收女性学生的、开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亲自推荐原全国政协常委傅学文女士担任培华女大的第一任名誉董事长,并请赵朴初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后于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生兼收)。
杨虎城还聘任著名教育家、水利专家李仪祉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省水利厅长及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省教育厅长、西北大学校长等职,倡办水利工程专校、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及设置黄河水电站,提出治黄构思及理论。
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
梅惠渠也于1936年开工,到1938年完成。
辛亥革命后近二十年,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陕西的医药卫生事业几乎一片空白。
杨虎城在参加北伐后,就改组了部队军医机构。
入陕主政后,他除了进一步充实了十七路军军医处之外,还克服经费困难,设立了现在的省人民医院。
1931年3月24日,该医院正式开诊,第一年全部免费诊断。
并聘用省内知名专家姚尔明、吴济棠等,斥巨资从国外买回X光机等设备,建立了检验室,开展胸部透视、拍片和四大常规检查,使得省立医院成了西北首屈一指的医疗机构。
同时,他还兴办药厂和助产学校,1932年陕西霍乱时期从军费中拨出专款购买设备自主研制疫苗。
[编辑本段]
轶事典故
将军后代
妻子谢葆真与孩子们合影
杨虎城将军一生曾经有过3次婚姻,生有4个儿子和6个女儿。
如今女儿杨拯英、杨拯美、杨拯汉健在。
原配夫人罗佩兰于1916年与将军成婚,1926年病逝,生有儿子杨拯民和女儿杨拯坤。
第二位夫人张蕙兰是杨虎城母亲孙一莲为儿子定的亲,1919年与杨虎城成婚,她与杨虎城将军惟一的儿子杨拯仁在6岁就不幸夭折,后杨家幸存的儿女及12位孙子孙女都由她一手拉扯大。
张蕙兰于1993年病逝,享年90岁。
弥留之际,张蕙兰对子女们说想葬在杨虎城身边,又怕自己不够格。
子女们含泪而泣:“娘的恩德照千秋,我们感激您,人民感谢您。
活着您不能跟父亲在一起,死了一定要葬一块!”陕西省政府批准了张蕙兰子女的请求,张蕙兰葬在了杨虎城烈士陵园里。
谢葆真夫人生于1913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西北各界妇女救国联合委员会会长。
1928年与杨虎城成婚。
陕西西安人,生有儿子杨拯中、杨拯亚,女儿杨拯美、杨拯英、杨拯汉、杨拯陆和杨拯国。
1938年为营救杨虎城而入狱,于194 7年死于狱中。
长子杨拯民(1922-1998),其名字来源于杨虎城非常的喜欢的一句孙中山名言,“拯斯民于水火之中”。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为关中军区副司令,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将门虎子”,杨拯民在西安事变后,于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从1942年到解放前夕,杨拯民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米脂县统战部长、县委书记、一野骑六师副师长、关中军和大荔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曾参加过著名的智取华山战役。
建国后,杨拯民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陕西省副省长、天津市副市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等职。
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次子杨拯中(1930-1949),1930年7月出生,曾随父出国考察欧美,1937年随母探父时被监禁,1949年与杨虎城同时遇害。
三子杨拯亚,早年夭折。
幼子杨拯仁(1931-1937),生于1931年。
“西安事变”后期病殁,时年仅6岁。
长女杨拯坤(1924-1994),又名周盼。
13岁的杨拯坤就投身到革命之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陕西省西乡县县委委员。
1941年回到延安,主要从事党的宣传和学校教育工作。
建国后,在中宣部工作,她负责编辑的《读者来信》及《宣传通讯》两个刊物深受党内读者的欢迎。
后调北京市丰台区党委、北京市政府工作。
20世纪70年代以后,杨拯坤进入旅游部门工作,担任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北京旅游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等职,是第四、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常委。
二女儿杨拯美(1932—),16岁时杨拯美就秘密加入共青团组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她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发展革命力量。
建国后,任甘肃省轻工业厅处长、甘肃省祖国统一联谊会主任、甘肃省政协常委。
三女儿杨拯英,现任陕西省杨虎城研究会秘书长。
西安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当过中学校长,在陕西省政协文史馆退休。
四女儿杨拯汉(1935—),于抗美援朝中参加军干校,此后一直在中央党政机关从事机要工作。
1958年被下放基层,改行做企业管理,1963年调到新疆石油管理局经济研究所退休。
五女儿杨拯陆(1936.3.12—1958.9.25),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同大哥一样,她选择了石油事业为祖国建设,主动要求到新疆石油管理局进行地质勘探工作,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队117队队长,1958年在三塘湖地区勘察石油地质时,遇到风暴雪,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寸步难行,不幸冻僵牺牲,年仅22岁。
杨拯陆牺牲后,中共称她为“党的优秀儿女,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坚强不屈的模范共产党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把她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个含油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包括新疆准葛儿盆地东部克拉玛依与北塔山之间的二塘湖旷野的地质构造)。
幺女杨拯国(1941—1949)(亦称杨拯贵),1941年出生于狱中,1949年6日与将军及哥哥杨拯中一同遇害,1950年2月与将军等同葬长安杨虎城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