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 t =N 0λt。

2.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

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4.“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5.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2)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数学模型:N t =N 0λt。

3.各参数的含义⎩⎪⎨⎪⎧N 0:种群的起始数量t :时间N t: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数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原因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

3.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例如为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而设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J”型曲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3)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4)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不再发生变化(×)(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下图中可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增长的曲线是( )解析:选B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的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的情况下的增长。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4
1、模型假设: 、模型假设: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在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 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 等条件下, 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 2、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年后种群数量意义: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为时间 为时间,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表示该种群数量 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13
例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 : 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数量,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数量,绘制成曲 如右图所示, 线,如右图所示,则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 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是 ( D )
5
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 例1:我国自 :我国自1000—1990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提 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 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练习: 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练习:
年里的增长情况: (1)在右侧曲线图中表示出中国人口近 )在右侧曲线图中表示出中国人口近1000年里的增长情况: 年里的增长情况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2
1、数学模型:是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
2、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 、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易错易混 λ的大小与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的关系 0<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λ>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 | 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 1.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⑧ 趋于稳定 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 曲线。 2.模型假设: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自然条件)。
解析 引入天敌可增加环境阻力,达到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的目的,A正确;治 理鼠害时,应一次性捕杀大量家鼠使其数量降至K/2以下,防止其数量的快速恢复, 但该措施不能降低环境容纳量,B错误;用较大网眼的网捕鱼,即主要捕捞鱼群中 的成鱼,可使鱼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尽量保持在K/2左 右,有利于鱼群数量的迅速恢复,C正确;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减小环 境阻力,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思路点拨 明确λ与1的大小关系反映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学会将关于λ的曲线图转换为种 群数量变化图。 答案 B
解析 图1中前10年(不含第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后10年 (不含第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图1中前10年种群数 量增加,后10年种群数量减少,则第10年该种群数量最大,随后10年λ<1,种群数量 不断减小,即第15年种群数量不是最小值,B错误。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培养液 培养酵母菌,初始阶段酵母菌种群呈现“J”型增长,C正确。“J”型增长(曲线X) 中,种群数量每年以固定倍数增加,即λ不变且大于1,可对应图1前5年;“S”型增 长(曲线Y)中,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λ也不断减小,但始终大于1,可对应图1中第5~ 10年,D正确。
计算公式(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第四章第二节_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四章第二节_种群数量的变化

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 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 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 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 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高斯的实验
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小 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得出下图所示结果。
总结
K值是环境最大 容纳量。
环境阻力也就是 通过生存斗争淘 汰的个体。
应用
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建立自然保 护区,改善大熊 猫的栖息环境, 提高环境容纳量。
应用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 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 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应用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 么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能得到什 么启发?
“J “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注: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为K。
三、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 群 数 量
K值
时间
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K值,停止增长
大于K/2 ,增长减慢
K/2
K值: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
K/2 ,增长速率最快
小于K/2 ,增长加快 ★同一种群的K值 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N=K/2,种群增 长率最大 。
草履虫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 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增长速度 v (个/2小时)
增长速度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酵母数
K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增长速度
8
时间
时间 t 酵母数 N
0
2
4
6
8
10
12
=50000A· B(个)
针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 化”,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某同学按下表完 成了有关实验。 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试管 编号 A B C 培养液 /mL 10 10 — 无菌水 /mL — — 10 酵母菌母 液/mL 0.1 0.1 0.1 温度 (℃) 28 5 28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 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列出表格,根据表格画曲线, 推导公式。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Nn=2n , N代表细菌数量,
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 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 验或修正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 行表达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目标 理解并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把握数学模型(抽象) 与种群数量的变化(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 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的任务。 情感态度 建立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生
物问题。
14
16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观点和基本规律。

2. 掌握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学会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表。

2. 准备实验或模拟活动的材料和设备。

3. 准备案例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我会介绍种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种群密度等基本观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材料包括标志重捕法所需的各种数据表格、鼠妇等小型动物或植物。

学生需要记录每次捕捉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便进行分析和统计。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J型曲线、S型曲线、指数增长率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4. 小组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认识,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控制种群数量变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5. 教室小结: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四)作业(含解析)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四)作业(含解析)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答案 B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2.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B.DE段 C.CD段 D.BC段答案 A解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初期,由于生活空间大,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天敌少,竞争者少,种群将呈“J”型曲线增长。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种群密度上升,生活空间和食物资源减少,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种群增长减缓,并趋于停止,表明在此段内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子。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会出现波动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 C解析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一个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但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将停止增长,此时就会出现“S”型曲线。

巩固提升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前者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后者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和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教材处理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长海县当地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兴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K/2时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 K/2 。
应用:思考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
(1)对濒危动物如大xX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xX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 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 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量最大 。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 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数量(个)
请你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称为“S”型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大自然中 ①食物 ②空间 ③种内斗争 ④种间竞争 ⑤天敌捕食
若λ> 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若λ<1种群 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若λ =1数量不变,为 稳定型种群。
实例: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入新环境。
(4)曲线解读: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数量 条件:理想状态下 特点:持续增加 影响因素:N0 和λ值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特点:保持不变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条件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S型曲线
环境资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逐渐降低
有无K值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环境阻力
食物不足 空间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S”型曲线 种群数量

2020秋高中生物3课堂演练: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2020秋高中生物3课堂演练: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堂演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1.模型建构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常用方法,下列各项中,属于建构数学模型的是()A.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B.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C.建立血糖调节模型D.建构种群增长模型解析: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故A、B错误。

血糖调节模型是通过动态的物理模型构建概念模型,故C错误。

种群增长模型是数学模型,故选D。

答案:D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不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S"型曲线有环境容纳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率为0,但此时仍有出生和死亡,只是二者达到相对平衡。

答案:B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答案:C4.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0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C.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1时D.在t1~t2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2时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K值,所以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2;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上升.答案:B5.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该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应控制剩余量在b点处B.若图表示蝗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C.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e点之后的增长速率为0D.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解析:为保护鱼类资源、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即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蝗灾防治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速率较低时进行,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B错误;e点为K 值,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因此增长速率为0,C正确;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4.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 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 汰的部分。
在 “S” 型曲线图中, 有一段时期近似于 “J” 型曲线。 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是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 “S”型曲线是在环境 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
【例 2】 (2012年安徽黄山市高二期末统考) 如图表示某物 种迁入新环境后,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平均值) 随时间( 单位: 年) 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 5年时的种群数量为 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实验原理: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 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 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 从而掌握酵母 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2. 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3. 作出假设: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 增长变化。 4. 实验步骤 ( 取相同试管若干支, 1) 分别加入 5 m L 肉汤培养液( 或马铃薯培养液)塞 , 上棉塞。 ( 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 2) 冷却至室温, 分别标记 1、2、3等。 ( 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 5 m L, 3) 摇匀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起 始酵母菌个数( 0)做好记录。 N ,
(1) 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 种群的增长速率应为 0, 很多同学误认为第 9年时已达到 K 值。 (2) 对于有害生物, 要尽早进行防治, 不能等到 K / 2值 时, 因为在 K / 2值时, 其增长速率最快。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引领: 1. 若把酵母菌用于酿酒, 在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 2.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在 营养和 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 况下,某种 细菌每 20min就通 过分裂增殖 一次。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 细菌每20min分裂繁殖一代。 =1×2n Nn 1.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
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______________。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分钟 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 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分钟 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 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研究方法
Nn = 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分钟 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 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Nn=1×2n =2 216
③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如何验证你的观点?
为了直观、简便地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的规律, 数学模型建构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 1. 概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概念及基本类型。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理解数学模型在解释种群数量变化中的应用。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基本模型(J型、S型和周期型)并能够应用这些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2.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并应用这些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表,包括J型、S型和周期型增长模型的图解。

2. 准备生物学实验材料,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可能对种群数量变化存在的疑惑,以便在课堂上解答。

4. 安排一次课前预习测试,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所学种群的概念。

2. 引出问题:种群密度为什么时高时低?(二)新课内容1. 种群密度(1)概念: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内个体的数量。

(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 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1)J型曲线:理想状态,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

(2)S型曲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数量增长速度逐渐变缓。

3. 模型分析:萨顿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1)展示萨顿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图”。

(2)分析模型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3)通过模型分析理解课本P66的“问题探讨”。

4. 展示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曲线图。

(1)分析曲线变化趋势。

(2)如何对未来的种群数量变化作出预测?(二)小组活动根据班级里所分的小组,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要求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

题目难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题目:1. 描述一个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并解释原因。

2.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种群密度是如何变化的?请绘制一张图表进行说明。

3. 描述一个岛屿上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件:第四章 第2节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件:第四章 第2节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3)在理想条件下,酵母菌增长曲线为“J”型,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增长呈“S”型。 2.实验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 匀。 (3)将试管在28 °C条件下连续培养。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请写出主要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种条件的设置,可分别用来探究 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如条件一与条件二组合可以探究________对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而条件二与条 件三组合则可以用来探究________对酵母菌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中的条件二的设置 在该实验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研究方法或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
合理的假设 问题→作出_____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 数学 用适当的______________形式对事物的性质 进行表达→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 2.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2)_____ 图。
要点突破
研究“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及应用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曲线:呈“J”型数量增长的2种情形:①
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到一个
新的适宜环境中时,其图像如图: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曲线分析:由公式Nt=N0·λt,t为时间,
也是自变量,所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指数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 棉塞。 2. 灭菌后,冷却至室温,分别标记1、2、3…… 3. 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 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No),做好记录。 4. 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8℃下培养 5.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 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野猪的保护
全力防蝗减灾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作出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数据记录表:
取样 时间 酵母菌 数量
1
2
3
4
5
6
7
取样1 取样2
取样3 平均数量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制定计划
时间(min) 0
细胞数
20
分裂
20
40 60 80 21
22
23 24 25
100
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
讨论: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 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 (1)请你计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 间的数量:
时间 20 分钟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种群数量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 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 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 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 致呈“J”型.
讨论:出现这种增长曲线
的条件有哪些?
时间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实例
实例1: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 1859年,24只欧
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 了天堂。因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这里 的土壤疏松,打洞做窝非常方便。于是,兔子开始了几乎 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不到100年,兔子的数量达到 6 亿只以上,遍布整个大陆。
2.提示: (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 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 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拓展题 这是涉及最大持续产量的问题。关于最大 持续产量,可以查阅生态学专著。还可以请教 有经验的人或访问相关网站,了解单位面积水 面应放养的鱼的数量。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 类型: ⑴数据分析表格式
时 间 细菌数量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⑵数学增长模型的方法 3. 类型: ⑴数据分析表格式 方程式——精确 ⑵数学方程式 Nn=2n ⑶曲线图、柱状图 曲线图——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实例2:凤眼莲(水葫芦)
凤眼莲(水葫芦)
凤眼莲原产于南美, 1901年作为花卉引 入中国.由于繁殖迅 速,又几乎没有竞 争对手和天敌,我 国目前有184万吨. 它对其生活的水面 采取了野蛮的封锁 策略,挡住阳光, 导致水下植物得不 到足够光照而死亡 。
实例3: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 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
在Faroe Islands上,
捕鲸现场成了血的海洋
与社会的联系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意义
(1)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3)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4)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
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云 豹 的 保 护
苍鹭的保护 救 护 被 困 的 鲸 鱼
基础题:1. 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 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 “J”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 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 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 性的“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 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 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 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 这就是“S”型增长。 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 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例( 05全国卷II)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 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 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 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种群数量 K K/2
时间
• 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 的是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 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 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2.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资源空间无限多,细菌种群 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 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Nn=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 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 进行检验或修正
Nt=N0 λ
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 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理想化的情况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种群 数量的变化呢?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捕 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 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可以理解为J型曲线 S形曲线的前一段有可能接近理想状况,但因为 环境阻力的存在,实际情况一般不能跟J型曲线 完全符合。
D、“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相同点 :只研究种群 数量变化的增长 不同点:形成条件、 适用范围、 增长率变化
P67思考与讨论
思考
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思考:
(1)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2、证明:高斯实验
375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 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 “S”型曲线。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 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建立自然保护 区,改善大熊 猫的栖息环境, 提高环境容纳 量。
家鼠的繁殖力很强,种群 数量每天可增加1.47%。 ①理论上,在某一区域,10只 家鼠在100天后的数量将会达到 多少? 100
10×(1+1.47%)
②你考虑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家鼠的数 量才是最有效的?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 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 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能否将数学公式(N=2n)变为曲线图?
时间 20 分钟 细菌 数量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500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 较,优缺点? 直观, 但不够精确。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模型
第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在几百年前,金丝猴在许多地 区广泛分布,人口的增加和山 林的破坏使金丝猴的分布区越 来越小。现在,黔金丝猴的数 量只有500~600只,处于濒危 状态,只在贵州省的梵净山区 生存。滇金丝猴生活在云南西 北部、西藏东南端及四川西部 长江上端金沙江上游的高山中, 数量不到2000只,也处境濒危。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 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内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间接因素(外因): 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 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 以时间为横坐标,种 群数量为纵坐标,曲 线则大致呈“ J ”型
美国某岛屿环颈雉 种群数量的增长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2、模型假设:
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 第一年的λ倍。 3、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问题: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环境条件的改变,K值也随之发生改变,即改 善环境条件可使 K 值增大,如环境条件受到破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坏,则K值将会减小。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 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 新的适宜环境时
时间
6、
K
种 群 数 量 “S” 型 增 长 曲 线
(种群数量)
D: 出生率=死亡率,即 种群数量处于K值。
种 群 数 量 增 长 速 率
时间
6、
K
种 群 数 量 “S” 型 增 长 曲 线
(种群数量)
D: 出生率=死亡率,即 种群数量处于K值。
种 群 数 量 增 长 速 率
时间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