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及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与情景性。这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组织者”,唤起学生经验背景,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重现学习情景。
标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教学
从桑代克提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到现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教师还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下受益,思考着学习的几个阶段并依此设计教学。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弊端,他们持有一种客观的立场,忽视学习的主观因素;他们的研究简化了学习,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景,缺乏对学习社会性以及情景性的关注。所以在70年代末,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更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1]
一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表征既包括认知主义者强调的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把握,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的解释与假设。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认识。当今的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因为人们不同的经验背景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这启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意义。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过程与结果,建构主义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的导入、学习活动以及学习结果。[2]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述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不会空着头进入学习情境。在过去
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与学习内容有关的
知识和一般的日常经验;它不仅包括与新知识冲突的知识,还包括与新知识整合的知识。
当问题呈现给他们时,他们会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根据之前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提出假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
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
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
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的合作活动在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
生需要共同探索一些问题,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提问,理解彼此的想法。尽管建构主
义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它并不否认外部指导,即教师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者挑战教师的传统角色,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认
为自己是“掌握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冯·格拉斯菲尔德
指出:“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教授事实,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特定领域构建自己的经验。”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师必须从信息演讲者转变为知识教练。他可以是角色模拟者、
顾问、调停者、对话者或提问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
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导师、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给我的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
学习是主动的,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促进学习过程的进展。
这两个观点对“学”与“教”都有了阐述
凡事都有个过程。从行为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念转变有难度,实践操作层面更有难度。我从事视障教育多年,深知老师难“讲”,学生更难“学”。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过一些课堂教学试验,也通过测评,访谈等方式向学生做过了解,他们从内心来说喜欢以上理论阐述的“自由、民主”的课,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因为视力有限,可供盲人阅读的材料有限,书本东西不多,可以供学生挖掘的知识宝藏“深藏不露”。加上老师在学法上的指导不够,有些盲生就云里雾里,不知道要怎么“学”,,也不知道“学”什么,一节课下来,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如过去老师讲课时学得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奇怪。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会上这种课,另一方面学校也还不具备可以供给学生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比方说:上网阅读,既做不到人手一机,也做不到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影视资料也没法解读,学生查阅资料就没有或很少,充其量只是个“形”似;还有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没进入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状态,在“自主学习”的圈外转。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启示
张金明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构建主义视角下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开发
不足、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有所不足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对我国当前教学改
革有诸多启发,教育教学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个人意见;同时教
师的作用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观点有
利于发挥师生积极主动性,打破了平衡,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关键字:建构主义;教育;启示
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①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结果,不仅对学习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正与日俱增,越来越引人注目。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迁移到学校教育
实践中来,必将对学校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教师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四个方面。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
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
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
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
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
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
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
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
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大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大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定义为一种学习理论,即以主观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结合社会经验来建立理解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支持和关注学生的私人和文化背景,它把学习看作一个积极的、有张力的互动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力影响可以体现在大学课堂中。一是建构主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课程规定的内容,而且要以自主、尊重和调和的态度去探索实现学习目标。二是建构主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教学互动。大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建构主义可以营造一种互相交流、互相引导、互相探索、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创新和讨论,以更大的价值吸引学生自身的力量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建构主义通过对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建立学习行动。由于每个学生的根据本身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可能会有所差异;而建构主义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有效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学生理解新知识。以上几点,可以有效运用建构主义不仅为大学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启示,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成就、增强技能等,由此实现知识的真正智慧如何被活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及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
在2
3
4
由,
1
2
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教学理论被看做对传统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知识也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演化的。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而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他们建构的知识及对现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一顺应一同化……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建构主义对新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对新课堂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建构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被公认为:建构主义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观点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我国教育不断深化,新课改全面推开的形势下,学习和研究建构主义,对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新课程课堂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建构成为自己的知识。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必将随着人类认知的改变和世界的进步而被提出新的解释和假设。而且,知识并不具备通用性,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情景下的具体问题有特异性,对原来的知识不能简单的套用,应该进行加工并且再创造。尽管我们已经通过语言符号等对知识进行了定义,解释等,甚至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习者都会对这些“知识”有相同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立起来,取决去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个体的经验、背景不同,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同;具体情景不同,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程度就不同。此外,在建构过程中也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等的约束。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指知识从老师向学生方面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只是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构建意义,这种构建是他人无法代替的。这就意味着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主动惊醒选择、加工和处理,使新旧知识间能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学习或构建的对象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更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学习意义的获得,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
启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
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
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
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
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皮亚杰认为,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主体性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反思来建构的,而不是直接从外界获得的。
在教育领域,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专家,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反思和建构知识的导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另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提醒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学习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交互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还是建构知识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能够在交互过程中建构知识。
总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并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
想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与心理学根源,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哲学层面来看,最早的建构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维柯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康德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被真实反映的,更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揣测它,人们所能知道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故此,康德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则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演变的直接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种个人
经验或社会经验,从而使新旧知识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在该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卡
茨等人则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在知识构建的过程钟起着关键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认知代表人物布鲁纳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构建理论”,并将其宣传到了美国,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学习理论界一场革命性变革,它是继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拓
展。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诠释上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一)知识观――知识是不确定的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应,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真实地反映。因为每个个体的认知图示即个体经验不同,加之其对事物的认识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因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利用建构主义能够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下面我们就
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
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
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何克抗,1997;戴炜栋,2004)。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
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传
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
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
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之阿布丰王创作
及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立异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完全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洁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外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谜底,它势必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竭地变动、升华和改写,随之呈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其实不能绝瞄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缔造的.
2.知识不成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其实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
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布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主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笼统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其实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但其实不意味着终极谜底,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
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
这种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个体后继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不能只关注那些可能会成为"精品"或"极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发展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不同知识生长点上的差异接受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信息这种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接受的差异被摒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当代
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