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探析

合集下载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高校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急需对其进行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本文就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进行讨论,旨在为相关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问题1. 内容陈旧当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及时反映出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

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很快就会过时,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缺乏实践环节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往往缺乏实践环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导致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

二、改革思路1. 更新教学内容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内容需要进行及时更新,增加新的知识和技能,使之与时俱进。

教师应及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和教材,确保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2. 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加入更多的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课外实践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实践环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

可以开设实验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实践,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改革实践1. 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定期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行业交流会,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材。

也可以邀请业界专家来授课,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传统、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

存在问题分析指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掌握不牢固。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一是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建议二是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建议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对策实施效果分析可通过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反馈数据来评估,总结和展望指出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效果分析、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有效改善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研究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激发更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关注和思考,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以及教学资源匮乏等方面。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引入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资源的水平。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希望高职院校能够加强与行业的对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教育环境,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院校、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对策建议、现状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这个背景下显得至关重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思维和应用能力。

对于现代高职院校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本文旨在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有效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1.2 研究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虽然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旨在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对现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根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做出努力和贡献。

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考与探究

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考与探究

些切 实 可行 的 探 索 方 法
【 关键词 】 算机基础课程; 计 职业技术学校 ; 学; 教 改革
进入 2 世纪 . 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 以计算机信息技 和今后 自身发展 的需要 自主选择需要 的计算机知识和解 决实际操作 术为基础的知识 经济时代 已经到来 。 信息技术正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 问题的能力 计 算机基础 不只是一 门“ 计算机基础” 课程 . 而是其他课 各个方面 自20 年开始 . 00 中国的信 息产业得到 了快速发展。以计算 程体 系的一个基 础性 学科 , 除了开设公 共必修课 以外 . 还应开设公共 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 。 计算机知识特别 选修课程系列 , 可随计算机实用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软件流行趋势的变 是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 响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 尤其是 化 以及学生的需求而灵活设置 . 开设更多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 ,对常用工具软件 、 操 2教 学 方 法的 改革 . 作 系统等 的熟悉 .越来越 紧密的关系到学生本 身专 业其他课程 的学 由于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 . 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状况并不 当前 习 利用计算 机这个工具 . 以为学生带来丰 富的课 外知识 、 习资 理想. 可 学 因此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非 常必要 在实 际的 源. 增加学生 的知识面 .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教学过程 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了改革与尝试 : 1当前计算机基础教 育面临的问题 . 21重新定位教学 目标 . 11 .学生 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 原有教学 内容不能满足需求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的教学 目标 . 要跳出等级考试的狭隘定 证 但并 不代表全 多年来的实践教学证 明. 每一届新生的计算机总体水平都 比上一 位 . 书虽然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 生计 算机水平 . 届高 . 尤其是在应用操 作方面 , 不少学生 在中学期间不但 已经掌握简 部 教学实践表明 , 多学生虽然取得 了相应证书 , 很 但实践操作水平较 单的办公 自 动化 、 收发邮件操作 . 而且 已经 比较熟练掌握 了电脑绘画 、 差 教学的根本 目 是在掌握 了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必备知识的基础 标 动漫制作 、 网页设 计 、 网络应用等技术 。与此相 比较 , 当前的职业技术 上 ,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高学生 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 掌握一些 前流行而又实用的应用软件 的操作方法 . 获取 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计 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内容则显得过于简单 、 基础 、 单薄 . 不能满足学 目 生求知的需求 . 导致部分学生 自己买书 自学。 算机应用知识的能力 , 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使 1 . 2教学以等级考试过关率为 目标 .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22分层次 、 . 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 多学校都将计算机等级证书与学生的毕 很 首先 , 针对学生计算 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 要通过测试的办法 . 让他们选修难度 业证捆绑在一起 . 大多数学校习惯 以考试情况来衡量教学 目 标实现 与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 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 否. 向于应试教育 . 倾 由此 . 学生潜意识把计算机基础 的学习看成是取 更高的计算机课程 : 对于计算机水平 中等或者一般的学生. 以在实践 可 得毕业证的一种手段 , 为被迫的学 习, 成 忽视 了学习课程本身 的价值 操作上拓展教学 : 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 , 要让他们从基础学起 和作用 。另一方面 . 由于等级考试是无 纸化考试 , 全过程是 上机操 作 , 其次 , 在教学 内容上要强调面向对 象 , 因材施教 。 对于不同专业 的 所以学生普遍轻视理论学 习 . 认为 只要会操作 就可 以了 . 习计算 机 学生来说 . 学 因其专业方 向、 就业领域不同 . 所以需要有 不同的计算机 应 教师应抓住学生 的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 , 安排学习计划 、 案例 相关理论在考试 的时候 没有用 . 把精力全部 放在操作学 习中. 对于一 用技能 些最 基本 的理论知识都没有掌握 . 这就严重影 响了以后对计 算机的深 教程或实践 目 . 标 比如经济管理类专业 的学生 可以偏 重于财 务和计算 方法等课程 的学 习 , 学专业 的学生可 以偏 重于数据结构 、 序设 计 数 程 入 学 习 和 理解 。 1 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 3 等方面课程 的学 习.而动漫和广告设计专业则可 以开设 3 D建模 、 动 外语系 的学生对于语言翻译编辑软件 比较 近年来 . 虽然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 机基础知识水平 画设计软件等的教学内容. 总体有大幅度提高 . 但仍有学生 因家庭背景等原 因, 入学前没有接 感兴趣 , 在 而艺术系的同学就对乐器乐谱的编制软件比较感兴趣 。 因此 学习内容不应千篇一律 , 充 要 触过 电脑或者 很少接触 电脑 .缺乏对计 算机知识及操作 的了解和认 这就需要对计算机 实践应用进行分类 . 知 计算机教学基础差距 悬殊 . 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更 为突出。 分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 重基础 内容 的同时突出专 业特点 在侧 23 -加强实践教学 . 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 1 学生的 自学能力较差 . . 4 缺乏学 习主动性 计算机应用是- I以实践操作 能力为主的学科 . - 1 要合理安排理论 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中 . 始终处于被 动的地位 , 只是机 械的去接 收 , 并没有真正 的吸收和思考精髓内容 只管课 堂 9 分钟 的上课 , 下不 教学与上机实践 , 0 课 在强调应用 教育 . 加强学生实 践操 作能力 的培养 的 要有适度 的理论教学 . 围绕计算机应用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 因 能主动 自学 , 也不进行操作练习 、 学生的依赖性强 , 到问题缺乏独 立 同时 , 遇 思考 和解决 的能力 。 特别是在上机操作中 , 遇到 问题不去摸索思考 , 而 此在教学 中要 目前 . 院计算机基础 的理论课与上机课每周各 为 2 我 是直接询 问老师或其他 同学 。即使是老师已经强调 了很 多遍 的问题 , 个课时 . 理论课与上机课间隔较长 . 学生在理论课 观看 了老师的操作 . 还会 出现反 复向老师询 问的情况 .这说 明学生并 没有用 心去钻研 、 学 但是不能实时操作 , 等到实践课 自己进行操作 时 , 内容已经忘记 , 造成 是学 习 . 把学习当作 了一种负担和任务 . 而是 缺乏学 习兴趣 . 离了学习的 理论与实践脱 节。解决这一问题最好是采用边讲边 练的方法 . 生 偏 目的 。 更直观 、 直接的进行操作学习 , 能够达到很好 的教 学效果。其次 , 重 要 1 . 5课程设 置不够合理 . 过于单调 新调整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 的比例 . 加大操作 练习的力度 。 此外 , 每一 在很多职业技术学校 .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 章节结束后进行操作小测试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巩固知识 的 目的 通过实践操作 , 学生对 于课 加强 要求并不 高 . 且也没有得到 足够的重视 . 以大 多数院校都只开设 从而 达到反复练习 、 而 所 了一 门“ 计算 机文化 基础” 的公 共课 . 课程 内容有 的已经在 中学开设 本知识 的理解 以及动手解决问题 能力 的培养 过. 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基本办公应用软件 的使 用方法方 3小 结 . 面. 对如何提高学生对计算 机知识 的兴趣 , 以及根据所学专业 的要 求 本文分析 了当前职业 技术学校计算机基 础课程 ( 下转第 2 4页 ) 1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Yuj -i i j u u (n u ed nomao n cn lg Hg, f 3 2 1 C ia A h i n aIfr t nadTeh o yCoee Hee 2 10 , hn) W i o i
Ab ta t s r c :A c or i o he c r ces on c riulr ta hng f r ” o pu e l t e Fou a o c dng t t haa t r u rc a e c i o C m t r Cu ur nd t n” of i H ihe e h cl Ac de y,c n— g rT c nia a m o
高 职 教育 中 的“ 础 理 论 教 学 要 以应 用 为 目的 , 基 以必 需 、 用 为 度 , 够 以讲 清 概 念 、 化 应 用 为教 学 重 点 ” 因此 在 选 取 《 算 机 文 强 。 计
化 基 础 》 程 内容 时 , 以基 础理 论 “ 需 及 够 用 ” 前 提 , 强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 加 实 验 、 训 的实 践 和 内容 。 课 应 必 为 加 增 实
2 . 养 方 式上 应 体 现 高 职 教 育 的 特 点 3培
高职 教 育 强 调 的是 技 能 培 养 , 提 高 学生 的实 际操 作 技 能 , 必 须 旧有 的纯 理 论 教 学 方式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处 理好 教 师 与 学 要 就 要 生 的关 系 , 发 挥 教 师 在 教 学 中的 主 导 作 用 的 同时 , 出 学 生 的主 体 作 用 , 分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 进 学 生 个 性 与 能 力 的全 在 突 充 促
h t :www.n s e.n t / p/ d z. t n c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讨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讨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

通过对学生学习基础、学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寻找合适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适应现代办公需要,将来更加顺利就业,很有意义。

标签: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探讨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分析(一)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普遍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教师资源紧缺,《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经常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甚至有的教学班级能达到一百多人,对于教学老师来讲,非常难以管理。

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时候,坐在后面的学生多看不清多媒体内容,也听不清老师的话。

而硬逼着坐在后面的学生去看去听,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以及其他不好的情绪。

这样他们就会不自觉的玩手机或看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书籍,教学效果很差。

(二)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种:一为普高生,二为对口生,这两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非常大。

对口生在中专时就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大部分普高生较少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基础薄弱。

同时高职教育是面向全国招生,而每个省份和地区在计算机教育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

这些情况导致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程度,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三)讲解与练习时间间隔大。

教学效果被削弱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里讲解示范操作方法步骤,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或者上机课的时候进行操作练习。

对于没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在课外时间肯定不能完成课上布置的操作内容,即使有个人电脑的学生也会因学习环境不佳或者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课外不一定能及时练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到上机时间去操作。

然而,有些院校理论课和实验课是隔着好几天的,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模糊或者忘记,学习效果大大降低。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概述《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涵盖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网络基础等内容。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教学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问题一:教学方式单一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板书+讲解”模式进行,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的要求。

解决方案:1.制作相应的教学PPT,以图文丰富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2.利用新媒体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3.借助网络提供在线辅导,以及在线答疑。

问题二: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相关学科背景及教学经验,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影响到教学效果。

解决方案:1.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2.建立一套配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机制。

问题三:学生自主能力弱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对科技文化背景缺乏了解。

解决方案: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采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2.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增加对科技文化背景的了解。

问题四:教学资源过时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滞后,不能满足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的需求。

解决方案:1.借助各种渠道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及时反馈学生的需求;2.积极寻求和沟通与产业界合作,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行业等活动,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证教学资源的新鲜与更新。

结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不足、学生自主能力弱和教学资源过时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强与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们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研究将以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背景,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和思考,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深入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旨在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也希望为未来更深入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创新做好充分准备。

1.3 研究意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2. 正文2.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源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学生参与实际任务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受到了情境学习理论的启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撑起了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桥梁,更把信息科学带入到每一个
职业之中,无一例外。

为此,探索和实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变得极其重要。

首先,要确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宏观定位,强调以计算机技
术的基础理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及信息行
业等新兴领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其次,要切实完善现有教学体系,
夯实教学基础。

可以通过建立考评机制,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考核,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实践性教学。

此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还应从当代学习理论出发,把
课程中关于学生参与和自主性学习的原则引入为课程设计,注重学生
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引入有关网站、平台等信息技术应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信息科技领域的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概括起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应包括宏观定位、完善教学体系、当代学习理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四个方面,以更
好地推动计算机文化的发展,构建更优质的培养体系。

只有真正积极
有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够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发挥出最大的
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设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以及课程评价机制设计。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经验,评估了教学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评价机制,教学效果评估,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性工具。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能力,提升他们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该课程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深入探讨,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研究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以及课程评价机制设计等方面,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和总结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2.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 探讨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加强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对课程的背景进行介绍,分析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接着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改进、与就业需求的关系以及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对课程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该研究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推动课程国际化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改进、就业需求、国际化视野、重要性、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类人才的重要阵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提高信息化意识和计算机文化素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工具。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通过研究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就业需求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研究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国际化视野,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了大多数高校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文旨在探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不足以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因此,教师应该将课程设置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其次,课程内容应该全面覆盖计算机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广泛的课程,应该涵盖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应该关注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相关问题和争议。

最后,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除了传统讲授外,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全面覆盖课程内容,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人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浅析云时代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

浅析云时代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

浅析云时代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随着云计算技术和服务的发展,云时代已经成为了当今计算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作为云计算的开发和应用基础,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使用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进行浅析。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单纯的理论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因此,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实践案例的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老师应该及时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与不足,提高其实践技能。

二、以学生为主体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给予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三、实现过程中的评价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操作结果为评判标准,同时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协调发展。

评价应当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学习、实验操作、课外作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定期的统一评价和个性化指导。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和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应该认真对待教师的评价,以此改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总之,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评价与调整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更多人扎根云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技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探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实际应用,注重与学生专业的相关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计算机科技人才的质量和素养。

- 1 -。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因此,在计算机教育中,我们需要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本文将探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文化,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素养;(4)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操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历史、发展趋势、应用领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方法的选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和优势分析。

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述,然后详细分析了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策略。

总结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启示,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院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概述、应用、优势分析、实施策略、学生影响、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探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实施策略和对学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任务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本文在分析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并以此确定课程建设的内容及措施。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意义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当代大学生无论在校学习,还是将来从事职业将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好后继专业课程的客观要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联合考试的任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因此,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现状,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深入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
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大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为大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待改善。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材选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实验课、实训课教材是该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编的教材。

课程教学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项训练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教学32个课时、实验教学24个课时、专项训练教学10个课时,课程教学与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相结合,课程不安排校内考试,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分别考笔试和机试。

笔试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机试考试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

机试和笔试都在60分及以上为考试通过。

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机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上机操作技能。

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队伍中,主讲教师有高级职称的1人,其余为中级职称,都有多年的课程教学经历,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胜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理论、实验等各环节教学任务,并在历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课程教学现有实验电子教室9间,有专门实验技术员负责管理和维护。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积累,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起一套既符
合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又有可行性、有效性的多环节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有比较规范完备的课程教学文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已有了较好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不足的地方:首先,课程被联合考试牵着走,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确定上缺乏自主性。

其次,课程受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的束缚,在教学计划安排上缺乏灵活性。

再次,由于学生课程基础参差不齐,起点不一,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最后,教师队伍年龄整体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尚待提高,教学资源上网工作还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不深入探讨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

对于课程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课程教学与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结合在一起,并且将考试成绩与学生毕业挂钩,为了不影响毕业率,保合格率成为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以至于以考试大纲作为课程教学大纲,以考试指定教材作为课程教学教材,以考试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以考试样题来训练学生,处于被联合考试牵着走的状态,课程没有自主性。

另外,在政策推动和时代发展要求下,“非零起点”学生大量存在于各专业各班级中,但各地区计算机课程开设程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学生自身条件、家庭电脑普及情况的差异,又决定了“非零起点”学生的课程基础难以处于相同层次的水平,课程学习对象是“零起点”学生和课程基础参差不齐的“非零起点”学生相混合群体,而且混合度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生源变化而改变,
目前的静态数据还不足以反映群体今后的混合度,面对这样复杂的混合群体,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很难把握就不足为奇。

三、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集知识性与操作性于一体的特性和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特点,以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深入,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强烈的趋势,应确立以下课程建设思想:以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以强化实验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重点,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水平,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的目的。

而课程建设目标应为:注重和加强教材建设,建立一套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具有时代特征,具有高职特色,与专业相联系,有利于专业学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体系;注重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年龄和学源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注重和加强课程实验教学设备建设,使课程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很好的保障;注重和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都能从课程学习中得到最优发展;注重和加强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使课堂成为具有网上教学、网上练习、网上操作功能的,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与主课堂相辅相成,能有效
辅助主课堂教学的网络课堂。

通过课程建设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成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内容新颖、方法独特、人员结构合理的优秀精品课程。

四、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用教材内容滞后,过多地倾向于操作方法的介绍,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与各专业联系不足。

加强教材建设,应尽快对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非计算机专业的技能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学习高职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要求及一些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培养目标,编写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材。

以应用为目的,更广泛地总结、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将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与专业相联系、有利于专业学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及时纳入教学之中,构建完善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材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目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师资主要是由各学科整合组成的团队,缺乏学科型、专家型教师,为了改变此现状,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引进人才,外派教师进修,加强在职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梯队。

(三)加大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有效果上质量的保障,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根据学生基本情况,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中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功能电子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让学生学习得更容易,更有兴趣。

同时,抓好实验教学和专项训练环节,按全国高校大学生联合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必须了解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

(四)扩展课堂空间和延续课堂时间。

加快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构建集教学、练习、测试为一体的,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堂,使之与主课堂相辅相成,有效辅助主课堂教学,分流主课堂部分教学任务,使主课堂教学在少学时下能做到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以便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