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一古建专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的。

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

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

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

营造法式 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 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是指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中,以法国传统和风格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它源于法国的建筑和装饰艺术,强调对称、比例、精致和优雅的元素。

营造法式注重细节和质感,追求高雅、奢华和经典的效果。

在营造法式中常见的特点包括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装饰、繁复的木工雕刻、华丽的壁纸和织物、大理石地板和雕塑以及精美的家具和灯饰。

营造法式的设计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设计、家具和时尚领域,给人一种浪漫、复古和优雅的感觉。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营造法式类: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1:2,特殊情况下可1:1。

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

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9.慢道:长坡道。

《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

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

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

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

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

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

中国古代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建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2.里坊制(参见教材P54-55)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16.举折:参见课本17.举架:参见课本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定平取正:古代建筑营造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各种测量技术,例如定向、定平、定直、定长等。

“定平取正”指建造房屋时测量水平和判定朝向的过程。

《周官·考工记》:“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正,即定向或立向。

《营造法式》以天文子午线定南北,利用景表、望筒等工具进行南北测定。

首先利用景表确定日中时辰,再以望筒记录此时太阳的方位角,从而初步确定南北向,然后到夜间以此与北极星方位相核对,以此确定南北方向,再以南北而定东西乃至八方四维。

关于定平技术,《营造法式》所载:一是以“水”定平,二是用垂线真尺定平。

以水定平,即利用摆放在建筑基址中央的类似于现代的水平尺的工具,与建筑基址四角的标杆,测定出相对的海拔高度。

垂线真尺定平,即利用水平与铅垂线垂直原理以取平。

方法是在一根长的真尺上立一表杆,于立表当心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两者重合,则其下地面自平。

●古建屋顶:古建房屋大体上分三个组成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屋顶是房屋按造型分类的重要依据。

古时人们根据屋顶不同样式来区别建筑等级,常见的有庑殿(五脊殿)、歇山(九脊殿)、卷棚(回顶)、悬山、硬山、攒尖、十字脊、工字房等样式。

●营造尺:营造尺即营造建筑工程等所用的度量尺,唐代以来的营造尺都比较规范,只是历代量度有所不同。

中国古建有三大营造规范成书,其中宋《营造法式》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2CM;《清工部则例》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96CM,取整数为32CM;吴《营造法原》中有曲尺和直尺之分,直尺为门光尺,用来确定门宕窗洞等吉数数,曲尺为为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的27.5CM。

●材、栔(qì):《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份制”。

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进一步将广(高)细分为15等份,将材的宽分为1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分”。

古建基本术语

古建基本术语

古建基本术语1、官式建筑(official style architecture):按宋代《营造法式》或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建造的古建筑。

2、驳岸(stone bank):沿河叠石而成的,用于挡泥土的墙。

3、锁口石(capstone):驳岸顶砌筑的一层石材。

也叫压顶石。

4、挑筋石(projecting stone beam):挑出驳岸的石挑梁,可在其上建造房屋或作台阶。

5、须弥座(high base with decorated mouldings):台基的一种。

其露出地面部分叫做台明。

台明做法讲究,有束腰和上下枭、上下枋等线脚及雕饰等。

6、露台(terrace):在建筑物的前面凸出一块矩形平台。

上边无屋顶,庙宇中放香炉、经幢等物,低于房屋台基。

有的地方也称月台、平台等。

7、柱础(column base):在柱的下端,支撑柱子的石墩。

8、箍头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part of column beam):用于柱梁相交处或箍头枋与柱相交处的榫。

9、敲交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component of same height):用于断面高度相同,方向不同的两根构件相交处的榫。

10、砚台榫(inkstone tenon):江浙地区的古建筑中,用于子角梁与老角梁相交处的榫。

11、桩榫(picket shaped tenon):用于平板枋与坐斗相联接的榫。

12、勒望(le wang,horizontal batten nailed on rafter):为防止望砖下滑,钉在檩()的上方椽背上的横木条。

每隔一根檩条钉一根。

横木条的厚度与望砖相同。

13、里口木:在出檐椽顶端上不钉的刻有安装飞椽缺口的方木。

14、雀替(que ti,sparrow brace):位于额枋之下与柱相交用以加强额枋与柱的联接之木。

15、山界梁(shan jie liang,the highest beam):又名二界梁(北方称三架梁),位于木构架山尖处最高的梁。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古建筑专业名词各种各样,有许多名词大家都不明其意,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最全古建常见名词及解释,快收藏吧!1.井干式木构架最初由井壁发展而来。

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2. 抬梁式木构架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立柱,立柱上架梁。

然后,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至上而下,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形成坡屋顶的斜面。

3. 穿斗式木构架明清时期,用于坡屋顶建筑的木构架的一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

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

主要特点是:(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2)尽量以小材取代大材(3)简化屋面构造(4)简化悬挑结构(5)增加构件灵活性。

穿斗式在南方建筑中广为流行。

但它不能适应较大跨度的殿屋空间,因而没用在宫式建筑。

可以说它与抬梁式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机制。

4.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量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5.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6. 进深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

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7. 次间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8. 稍间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

9. 一明两暗即“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有良好的空间流线,主次分明;良好的采光、通风、标准的三开间,符合传统的梁架组合形式。

10.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11. 杂式建筑非正式的其他形式。

12. 宋式须弥座层次多,每层相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

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秀美,女性美。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仿古建筑工程项目注释1、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台明。

2、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3、月台: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台基外,台基周围又建有宽大的月台,有的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栏杆,最崇贵的建筑造成三层叠的须弥座形式。

在殿堂等建筑中,特别是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宽敞的月台,上陈设着铜制的兽、缸、鼎等,成为建筑与庭园之间的过渡。

②楼上作平台、露者。

4、环丘台:是一种平地上垒起来的圆形高台,多为三层,台面逐层向上收缩,是封建社会中一种祭礼拜用的建筑物。

5、构架:单体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来划分空间的,是建筑构架的一个反映。

表示梁架系统的平面图叫做“构架平面图”。

第一册《通用项目》1、砖屏风2、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3、插解:用于纱隔内心仔边条与宕间,转角处之回纺装饰。

4、老嫩戗5、椽望板;6、戗翼板7、古式栏板8、古式栏板9、吴五靠10、斗拱11、梁垫、蒲鞋头、云头12、弯形椽13、挂落14、虾弓梁15、预制栏杆件16、预制吴王靠件第二册《营造法原作法项目》第一章砖细工程1、字碑: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

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2、全张瓦片漏窗3、软景式漏窗第二章石作工程1、阶沿石: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2、侧塘石:以塘石侧砌,用于阶台及驳岸者。

(驳岸:凡滨河房屋,以石条逐皮驳砌成墙岸者。

)3、锁口石:石栏杆下之石条,或驳岸顶上一皮石料。

4、菱角石:踏步两旁,垂带石之下三角部分。

5、地坪石:铺于露台、石牌坊地面之石板。

6、石柱7、石栏板8、石磴脚9、鼓磴:柱底与磉石间之石础,因其有花纹与否面有花、素鼓磴之分(即鼓状之柱础)。

10、磉石:鼓磴下所填之方石,与阶沿石平。

11、抱鼓石12、砷台:将军门旁所置之石鼓,上如鼓形,下有基座之饰物,亦用于牌坊及露台阶沿旁。

第三章屋面工程1、煤胶:轻煤,黑色颜料,刷黑用。

2、厅堂,较普通平房构造复杂,深约六、七界,其构造材料用扁方者,称为扁作厅,用圆料者则称圆堂。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木构件名词解释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木构件名词解释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木构件名词解释一、通则名词1、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2、次间:建筑物明间和梢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3、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4、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5、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6、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7、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8、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10、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11、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12、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向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13、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14、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15、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16、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17、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18、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19、硬山: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0、悬山: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21、庑殿: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22、歇山: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营造法式》里的词语

《营造法式》里的词语

《营造法式》里的词语以下是一些在《营造法式》中出现的词语,这些词语反映了古代建筑和工程的技术与知识:1.营造:指建筑和土木工程,是古代建筑和工程的主要统称。

2.法式:指建筑和工程的标准和规范,是古代建筑和工程的重要指导文件。

3.梁:指横跨在建筑物上部的水平结构,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柱:指支撑建筑物重量的直立结构,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斗拱:指建筑物中用于支撑梁和柱的结构,具有分散压力和传递力的作用。

6.檐:指建筑物屋檐部分的结构,具有遮阳、排水等功能。

7.藻井:指建筑中天花板上的装饰性结构,具有美观和象征意义。

8.雕梁画栋:指在建筑物的梁、柱等部位进行雕刻和绘画装饰,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9.琉璃瓦:指用琉璃制成的瓦片,用于覆盖屋顶,具有防水、装饰等功能。

10.青砖灰瓦:指用青砖和灰瓦制成的建筑材料,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

11.山墙:建筑物的两侧墙,特别是屋顶下的部分。

12.飞檐:一种向上翘起的外挑檐,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

13.栏杆:建筑物的安全设施,用于防止人员跌落。

14.梁架: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由横梁和立柱组成。

15.拱券:一种拱形结构,常用于门洞或窗洞的顶部。

16.檐柱:位于屋檐下的柱子,用于支撑屋面重量。

17.承重墙:承担建筑物重量的墙体,一般不能随意拆除。

18.雀替:一种小型木结构,用于增加梁和柱的承载能力,同时也有装饰作用。

19.瓦当:覆盖在屋面瓦片前面的圆形或方形的挡片,有防水和装饰作用。

20.影壁:建在建筑物大门前的墙壁,有遮挡视线和作为装饰的作用。

21.石雕:用石头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常用于建筑物的装饰。

22.砖雕:用砖雕刻而成的艺术品,也常用于建筑物的装饰。

23.琉璃:一种彩色玻璃质材料,常用于建筑物的装饰和构件。

24.窗洞:建筑物上的窗户洞,是通风和采光的重要通道。

25.门洞:建筑物上的门洞,是出入建筑物的通道。

26.踏步:连接不同标高平台的阶梯,常用在寺庙或宫殿的前庭。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建造方法和工艺。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的核心理念是以木结构为基础,通过榫卯相互咬合来固定和支撑建筑结构。

在古代,中国人使用榫卯工艺将木材精确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用榫卯连接在一起来组成建筑。

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为建筑提供了稳定性和坚固性。

2. 榫卯工艺: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连接方式,通过凿槽和制作凸榫和凹榫,使木材能够相互咬合,形成稳固的连接。

这种工艺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通常由专业的工匠完成。

3. 大屋面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大屋面结构,通过巧妙地设计和布局,可以实现大空间的覆盖和支撑。

大屋面结构通常由多个梁和柱组成,每个梁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整体。

4. 斗拱和列柱:斗拱和列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特点。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弧形结构,常用于大门和殿堂的建造。

列柱则是用于支撑建筑结构的竖立柱子,常用于建筑的立面。

5. 瓦砾和瓷砾工艺:中国古建筑采用砖砾和瓦片作为建筑材料,
通过巧妙地将它们嵌入建筑结构中来提供稳固和美观的效果。

在这种工艺中,瓦砾和瓷砾被精心切割和拼装,以适应建筑的形状和结构。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的建造方法和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里访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有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营造法式: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前朝后寝: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聚落:新石器时期随着从事农业生产并开始定居生活而出现的群体聚居之处,是村镇和城市的雏形。

现在泛指一切形式的聚居点。

广亮大门:又称广梁大门,是四合院宅门的一种,属于屋宇式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也就是指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即三合院。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草袱:是在天花板上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是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明袱:是在天花板下的梁。

宋代明袱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殿堂式:厅堂式: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营造法一些名词解释

营造法一些名词解释

营造法一些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中的营造法式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
列规范和方法。

它包括了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工艺、材料选
用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营造法式进行解释。

1. 建筑设计,营造法式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涉及到建筑形式、布局、比例、风格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古代中
国的营造法式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统一。

2. 结构构造,营造法式在结构构造方面指导着建筑的承重和稳
定性。

它包括了建筑材料的选择、梁柱的布置、榫卯的连接等方面
的规范。

例如,传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采用了丰富的榫卯技法,使
建筑物能够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固。

3. 施工工艺,营造法式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艺要求进行规范。

它包括了施工顺序、施工工具的使用、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工艺包括夯土法、砌筑法、彩绘法等,这些工艺都有着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4. 材料选用,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的选用提出了要求。

它包括了材料的品质、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材料有木材、砖瓦、石料等,这些材料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耐久性,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寿命。

总的来说,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中对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工艺、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套方法和原则。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师们对建筑艺术和工艺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的总结。

这些法式在中国建筑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一、名词及条目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2)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2)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2)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汇编升起:古建名词。

宋《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梢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斗:斗栱中承重的方形木块,承托横竖两个方向的重量,上开十字卯口。

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昂: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卷杀:对木构件轮廓曲线的一种加工方式。

材分制(2:3):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斗口制(3:5):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

一个斗口为10分。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直棂窗: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

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

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

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

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博古架:室内陈列古玩珍宝的多层木架。

是类似书架式的木器。

中分不同样式的许多层小格,格内陈设各种古玩、器皿,故又名为“十锦槅子”、“集锦槅子”或“多宝槅子”。

每层形状不规则,前后均敞开,无板壁封挡,便于从各个位置观赏架上放置的器物。

架子床:汉族卧具。

床身上架置四柱、四杆的床。

有的在两端和背面设有三面栏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在前面设踏步并加设—罩(拔步床)等。

建筑营造法

建筑营造法

建筑营造法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样用于高等建筑。

开端情势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构成,没有若干装潢,且对称安排。

后来逐步显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层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消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样用于室庐或园林。

情势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陈规矩外形。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能够防滑,一样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路。

6.土戚:阶层形踏跺7.勾阑:雕栏,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消望板,互相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安排。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程度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心一间为“明间”阁下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长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间线面的程度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如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间线间程度距离运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运算屋架举高时,因为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长斜坡的陡峭度。

是以,最后“举”到多高,看起来是“有时”的成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是以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法一古建专用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35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36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38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40托脚:支撑平傅的构件41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42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45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46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乳袱:两椽袱。

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48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50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

清代称为太平梁51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52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53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5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55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大门,一般为两扇。

55.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55.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

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58.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58.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

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59平闇(暗):为了部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1) 檐口曲线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

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

佛光寺大殿。

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屋顶形式: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

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62台明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

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

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和须弥座两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