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浅谈静思默想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有 “ 超然 物外 ” 的境界 ,可 是 我们在 课 堂上 往往看 到 , 当教师 抛下 一个 问题 ,课 堂上 出现 静 寂无声 的场面 时 ,有 些教 师 为了 完成 预定 的教 学任 务 ,急 于听 到学 生 “ 正 确 ”的 回答 ,常 常操 之过 急 ,越俎 代庖 ,急 不 可耐 地奉送 上 答案 ,根本 就没 有 给学
生静 思 的机会 。这 样 ,教 师 的任务 是完 成 了 ,但作 为学 习 主体 的 学 生又 得 到了 什 么 呢 ? 仅仅 是 教 师 “ 灌 ” 进 去 的所 谓 “ 正 确 ” 的答 案 。可是 在这 个 过程 中 ,学 生们 自己思考 感悟 出来 的 东西 又 有多 少呢 ? 由此 文 本 中鲜活 的知 识 以及所 折射 出来 的深 刻 哲 理 ,学 生 又 能 体会 多 少 呢? 阅 读 需要 思 考 ,思 考需 要时 间 。语 文教 学需要 静下 来 “ 潜 心体 会文 本” 。教 师在 教学 中切 莫代 替 学生 思考 或代替 学 生言 论 ,应让 学生 在 阅读 过 程 中有静 思 默想 的时 间 ,在潜思 默想 中体情 悟理 。那 么如何 让 语文 课做 到静 思默想 中绽放 精彩 呢?
注重默读 .静 思默想 有方 向 古 人云 : “ 书读百 遍 ,其 义 自 见。” “ 读 ”应 该是 阅读教
一
上 ,教 师 为学 生 创设 轻松 愉悦 的学 习环境 ,为学 生提 供展示 个 性 、表现 才华 的空 间 ,但 学生 的思 维水平 、理解 能力 是有差 异 的 ,课 堂 教学应 尊重 这种 差异 ,面 向全体 学 生 ,让每 一位 学生 的 头脑都 动起 来 ,这 就需 要有 意识 的制 造 “ 静场 ” ,给那些 思 维 速度 稍 慢的学 生 以较充 分 的空 间 ,但我 们 经 常可 以在公 开课 上 捕捉 到 这样 的镜头 :部分 优秀学 生 总是课 堂 中 的 “ 主角 ” , 当老 师把 问题 一抛 出去 ,他 们便抢 先 喊着 : “ 老师 ,我来 ,我
浅谈读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的语 文 教 学 中 即时 进 行 ,如 教 学 文 质兼 美 的课文是 ,教师都不失时机的问学生你喜 欢哪些段落 ,请拿出最棒的水平朗读给大
家 听。这样 同学们竞争力很强 ,同样的一 段话精油好几个 同学尝试读 ,这样不但提 朗读形 式的多样化 ,通过 范读和表 演式朗 高 了学生 的朗读水平 ,而且还提升的同学 读等 多种 方式来读;适 时地 静思阅读,给 们的语言品味。 4 .配 乐朗读 学生一 个宁静 的时空 ,让学生细细品读 , 静 静 的 感 悟 ,默 默 地 思考 , 让课 堂 张 弛有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 度, “ 读” “ 阅” 并 举 ,动 静 相 宜 , 实 为 弦,引发强烈 的审美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 程 中,为使学生 朗读创设情境 ,放些与本 新 课 堂应 有 之 状 态。 文内容相适 应的背 景音乐 ,如朗读豪迈奔 【 关键词 】 朗读 ;静思;默想 放 的课文 《 长征》配上一首雄壮激越的 《 解 朗读描述风景无 限的课文《 草 《 语文课程标准 》指 出:各个学段 的 放军进行曲 草原 》 配 以《 春江花月夜 》 的曲子…… 阅读教 学都要 重视朗读和默读 ,也就是 说 堂》《 堂好 的语 文课 既要 读书声琅琅 ,给同学 这样 以情激情 ,感染学生。 足 够 的 时 间 多 层 次 多 角度 地 去 品 读 ,叉 要 二、采取适 时适度 地静思默 想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 朗 静思 默想,与文本 进行真切的对话。下 面 谈谈我在教学 中的一点做法 : 读与 默读 犹如 “ 车之两 轮、鸟 之 双翼 ”,必须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 项技 能技巧 ,朗读 技巧的掌 同 等训 练 ,比翼 双 飞。 这就要求学生边读 边想 , 握不 能一蹴而就 ,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 不 断 反 复 训 练 才 能 熟 中生 巧 ,平 时 我 要 求 遇 到 重 难 点 可 以反 复读 、 学生做到 :用心去感悟 、用情去体验、用 细 细 品 ,还 可 以停 下 来 想象 去补充。采用 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 思 考一 番 ,进 行质 疑 , 学生 只有静 下心 来沉浸 生兴 趣 ,加深 对 文本 的理 解 和把 握 。 1 . 教 师 的范 读 于 文本之 中,才 能调 动 小学生 的模仿 能力较强 ,教师的范读 起个 人 的生活 经验 、知 读 的 好 ,学 生 会 自然 的加 以 品 味 、体 验 、 识 积累 ,才 能从 不 同角 模 仿。久而久之 ,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 度 对 文 本 进 行 不 同 的解 地转化成学生 自身的能力 。 如《 鸟的天堂 》 读 ,产 生 独特 的体 验。 课 在读到描写大榕树 的一段时 ,教师声 才 能 感 悟 字 里 行 间 所 蕴 情并茂地朗读 ,学生听着跃跃欲试 ,兴趣 含 的 思 想 感 情 , 才 能 人 很浓 ,再后来的学习 中,学生们读得有声 境悟情 。 阅读 是一 种 复杂 的 有色 ,模仿得惟妙惟 肖。这样长此 以往学 生就学到了一些朗读技巧 ,有的句段只需 语 言和心 智活 动 ,课 堂 轻轻一点学生就能读 出那种身临其境 的感 上 读 与 阅 要 达 到 适 时 , 觉。但 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 已,在学生 适 度 。 ① 时 间 到 位 : 在 受到直观的 、形象 的启示之后 ,教师必须 课 堂 上 学 生 要 有 沉 浸 浓 要求 学 生 充 分 发挥 自 己的想 象 力 和创 造 力 , 郁 、含 英 咀华 的 时 间 和 空间 , 让心 学 充 分地 与 按 自己的理解去 朗读0 、读 出自己的感受和 0 0 0 河北 省高碑 店市特 教中 生 河北 高 碑店 李 艳 体验 。 文本 零距 离与作 者 的心 1 . 表 演 式 朗读 灵 去 碰 撞 。 这 样 学 生 的 表演式 朗读分为两种 ,一种是分角色 思 维 才 能 自 由 辐 射 , 想 式朗读。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 的不 同 象 才 能 自 由放 飞 。 ② 手 角色 , 再 让 学 生演 一 演 , 让 他们 走 进 文本 , 脑 到 位 。 让 学 生 带 着 问 绘声绘色的 朗读 ,把文本 中描述 的情景都 题动笔勾画文章的重点、 表现出来 ,如 《 狼和小羊 》一课就采用着 难 点,加 深 阅读理 解 , 这种形式读 , 分三个 同学一组 , 一人演狼 , 提升默读质量。③方法到位。著名教 授于 人演小羊 ,一人当作者 ,反复练习后再 永正说过 “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 咏功夫 兴 到 台 上 表 演 式 朗读 ,就 是 让 学 生 边 读 边 做 味 长 ”。阅读 文 章 时 , 教 师都 会 及 时点 拨 、 动作 ,这样 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 提醒 学生注意 :a 仔 细阅读,你 读懂 了什 读方式就变得好理解 了,如教学 《 威尼斯 么 ? b仔 细 阅读 你 想 到 了 什 么 ?你 有 什 么 小艇 》 一课 , 读船夫驾驶技术好这一部分 , 收获?哪些好 词佳句值得你 品味欣赏? o 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这样学生加深 仔细 阅读你产生 了什么疑 问?这样给学 生 了对文本的感悟 。 创设一个默默读书 的空间 ,一个 细细品味 3 .竞 赛 式 朗读 的空 间。使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不 我先 给每个学 生充分的时间做好朗读 同的收获 ,不同的体验与提高。 的内容 , 然后提出要求: 声音洪亮、 有感情 , “ 鸟鸣林深处 ,蛙鸣溪间里 ,月静春 参 考 文献 : 必要 时还要带上适 当的动作 ,态度大方 、 山空 , 柴 门闻犬吠。 ” 这份清幽 , 这份意境 , [ 1 ] 张 慧玲 . 新课标 下高 中数学情境教 学有效 自然。让学生朗读给大家听 ,全班 同学 当 不能 只存于诗 中,应该 成为我们 教学的现 实施的研究与实践 [ D ] ,2 0 1 1 — 0 8 — 0 3 评 委打分 ,评 出 “ 朗读优胜者” ,这样在 实 。 给 学 生 一 个 宁 静 的 时 空 ,让 学 生 细 细 [ 2 ]葛世斌 . 关 于高等数 学教 学 中问题 情境创 准备、 比赛、评价的过程 中,学生的朗读 品读 ,静静的感悟 ,默默地思考 ,让课 堂 读” “ 阅”并举 ,动静相宜 , 设 的研究 [ J ] . 教育与职业,2 0 0 8 , 6 0 1( 3 3 ):l 4 8 一 水平 得到很大提高 ,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 张弛有度 , “ 】 4 9 们朗读的积极性。并且这种活动在每堂课 实 为新 课 堂 应有 之 状态 。 数学知识多以定理 、原理和公式 为多,概念 比 较抽象 , 学习起来枯燥乏 味。 看似和生活毫不相干 , 但是数学定理多是对社会生活 中有规律性的事物高 度概括形成的原理 , 学 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将数学原 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 营造一种活泼 的学习氛 围。 已知 a 、b 、m均为正 整数且 a 大于b ,将 a 和 b同 时加上 m后的比值是否 比a与 b的比值大 ,针对此 问题 ,常规解法为利用 已知给 出的条件 ,进行纯数 字的推算 ,显然 比较麻烦 ,但如果能联系实 际生活 反而显 得浅显易懂 ,如 :将 a克食盐放 在水 中得到 b克盐水 ,再在盐水中加入 m克食盐 ,众所周知盐 水变咸 了,这是 常识 ,同时也可以解答上述问题 。 2 .多媒体信 息在数学情景 中的应用 当前 ,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可利用的资源更多 ,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 , 学生 普遍感觉难 以理解的知识和教师觉得难以用语 言详 细表达的知识 ,可以充分利用 多媒体信息的教学资 源 ,把抽象变 的具体 ,亲 自 示范抽象物体的形成 的 动态过程 ,直观 、形象的展示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 学 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质 量。比如在学 习椭圆离心率的变化时 ,利用多媒体 技术 , 任意拖动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改变其长度 , 观察 a与 b的比例发生变化 时,离心率的变化规律。 3 .实际动手操作在数学情景中的应用 俗话 说读 十遍 不 如 写 一 遍 ,同样 ,在 数 学 的学 习过程 中,看的再多 ,不如实际动手操作得到的感 悟 深 。 学 习理 论 知 识 是 为 了 指 导 实践 过 程 ,教 师在 教 学 过 程 中要有 意识 的培 养 学 生 的 动手 操 作 能 力 , 在 实 际 操 作 中不 断思 考 问题 实 现 创新 。通 过 教 师 的 引导 , 让学生 自己调查、 设问、 主动探讨 、 亲 自操��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雨花区砂子塘小学熊畅我经常对自己说:不想变成井底之蛙,一定要多听课,多学习!听一堂好课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自己也必定会有所收获;即便是一堂不太成熟的课,我们也能扬长避短,有所感悟。
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比武就给老师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这段时间虽然事情很多,但我周二仍然挤出时间听了一天的课。
听了周美霞和罗菲菲两位老师的课,感觉两位青年老师在砂小成长得特别快。
她们的教学紧紧地围绕“重点语段的朗读教学”来展开。
周美霞老师通过回顾课文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然后读悟结合,通过读体会安利柯后悔的心情,再运用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使内在的理解感悟和外在的运用表达有力地结合起来。
教师适时地引导想象,既发散了学生思维,更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伙伴的珍贵、友谊的美好。
但是如果能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谁和谁争吵?他们为什么争吵?争吵的结果怎么样?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效果会更好。
其次,老师在指导学生体会争吵后“我”的心情时,因为没有联系上下文启发想象,所以朗读的效果还没出来。
罗菲菲老师能够从整体入手,利用启发想象来指导朗读,将读和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朗读有激情。
如果老师的反馈语言在学生的基础上能有所提升,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慢慢有所提高。
语文老师都知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谓百花齐放。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书声朗朗与静思默想
《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读后感前几天的集中培训时,王主任给我们语文老师读了窦桂梅老师写的《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一文,当时听了心里觉得特别赞同,但因为只是耳听一遍,所以印象不深。
今天仔细一翻《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一书,恰好有这篇文章,于是如获至宝,就翻开书用心地读了起来。
窦老师非常生动地批评了在小学语文教学界曾经流行的几股潮流,而这几股潮流我恰恰都经历了,而且深受其害。
第一股潮流是典型的课堂三部曲:第一课时由作由的介绍到初读课文后的扫清文字障碍,再到对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练习巩固,最后到学生书写生字十几遍,抄词、抄段意、抄课文;第二课时激情导入进行“发胖式”的“庖丁解牛”,第三课时是综合练习,大卷子、小卷子塞满学生的手。
我读书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所以我师范毕业以后,很长时间也是这么教的,甚至一直自我感觉还挺好。
看了窦老师极其幽默的讽刺,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实在是误人子弟。
第二股潮流是遵循“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圣经,在课堂上不停地吟唱,一是重视感知性地读,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是理解性地读,读懂,读通,读出节奏,第三是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地读。
于是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公开课、示范课,甚至比赛课只要书声朗朗就是一节好课。
我觉得目前就处于这种潮流之中,准确地说这一直是我的追求目标,因为目前我一直发愁在我的课堂上,不能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但是在窦老师的反问中,我的教育思想开始动摇了。
让学生读起来难道就是阅读教学?书声朗朗的阅读教学,难道就能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性?难道语文改革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变着法地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可是我们一直认为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么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
可是窦老师认为日常教学上的“书声朗朗”,秩序井然的表象往往掩盖着学生思维的贫乏和肤浅,以及才智的消磨。
窦老师提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注重朗读训练的同时,引领学生用心灵朗读,用生命朗读,而绝不是单纯的用声音朗读。
浅谈“静思默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没有 静默 .学 生 的情感 体验 和 审美 陶 冶 要逊 色许 多。如 果老 师在 学 生无 以
对 答 时 继 之 以 义 正 词 严 的批 评 、 教育. 那 又 何 以 能 产 生 如 此 震 撼 心 灵 的 共
鸣呢 ?
从 哲 学 意 义 上 来 说 .动 与 静 是 一
对 矛盾 .相辅 相成 .没 有静 就无 所谓
三 门峡 市基 础教 育教 学研 究 室 杨仲 勋
圃”来 使 学 生 加 深 体 验 他 先 提 了 一 个 问题 : “ 爸 爸 妈 妈 知 道 你 的 生 曰 在 哪
一
天 吗? 向你 祝 贺吗? ” 问后 . 老师 要求
问了。寂 然 无声 。在安 静极 了的教室
中 王 老 师 又 提 高 声 调 重 复 了 一 遍 问 题 。 还 是 寂 然 无 声 。 王 老 师 就 和 学 生
一
也好 , 听课 也好 , 往 往不能认 真思考 , 发
言虽然踊 跃 , 却不免 “ 有 口无 心 ” 。 这 时 候. 老 师 适 当地 制 造 一 些 静 默 时 段 , 可 促使 学生潜心 阅读 、 埋 头 思 索
这一 教 学情境 真可 谓达 到 了于 漪
老 师所 倡导 的 “ 教 到学 生心上 ” 的高境
界 。而 其 要 旨 无 非 两 个 字 : 静 默 。如 果
何 来 帮助 这 类学 生树 立信 心 呢?教 师 应 大 胆 在 课 上 给 学 生 较 为 充 裕 的 考 虑 问题 的时 间 . 再辅 之 以启 发点 拨 . 使 之 总 是 能 凭 借 自 身 的 努 力 求 得 正 确
了 一 会 儿 , 才 有 几 个 同 学 举 了 手 。 显
“书声朗朗”易得,“静思默想”难求
“书声朗朗”易得,“静思默想”难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了一个“动感地带”。
课堂上,听到的要么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要么就是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看到的要么是学生活泼精彩的表演,要么就是教师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固然需要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是“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的思考与感悟,悄然无声的揣摩与品味,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而来呢?阅读教学需要“红杏枝头春意闹”,更需要“淡如茉莉”的静思默想。
今天,我在教学巴金老人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时,就重在让学生“动”中取“静”,学生通过深入细致地感悟文本,通过阅读相关拓展资料,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
【回眸课堂】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了解了巴金爷爷给家乡的孩子们的信都写了哪些内容的基础上,我这样说到:“著名剧作家曹禺称赞巴金是文学巨人,称他高举火把照亮人心。
一位作家,能用自己的作品给人以光和热,照亮他人的心。
这又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呢?请你边读书,边动笔画一画,你从这浸着作者情感的语言当中读出了一位()的巴金爷爷。
”我的导语抓住了学生渴望了解巴金爷爷的心,以此为“线”,引领学生深入读文。
学生在读读画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位“杰出”又“谦逊”的作家,看到了一位乐于奉献,关爱下一代,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有感情的朗读的过程中,心里对巴金爷爷的敬佩之情犹不过生。
接下来,我又为学生表现了这样的扩展阅读材料:“巴金没有领取过国家的工资,他一直靠稿费生活。
巴金关心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他为协助灾区和希望工程默默地做了很多工作,但总有一个条件:不要宣传、报道。
伴着轻轻的音乐,学生聚精会神地读着,从他们专注的目光,凝重的表情,我知道他们正在加深理解,积蓄情感,我知道他们的心弦已经被这个个个鲜活的事例、动情的语言轻轻地拨动。
接下来,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读了这段资料,你最喜欢巴金爷爷说的哪一句话?你对巴金爷爷又有新的理解吗?”“巴金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用生命开出的‘鲜花’却永不褪色,永远芬芳。
让“书声琅琅”走向有效
让“书声琅琅”走向有效走进时下的语文课堂,已从“多分析少朗读步入了书声琅琅”。
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所谓的感情朗读、激情演读已渐渐偏离了读之本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味、跑了调、变了态、失了真。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追求的是朗读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的“书声琅琅”。
下面的两个片断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书声琅琅”的感受。
(《小珊迪》一文中,小珊迪求“我”买火柴的四句话。
)片断一:师:在爱丁堡的街头,有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向我们走来,他对我们说——(生接着对四句话,语气平淡)师:同学们,这是个可怜孩子,谁能读出他的“可怜”?(一生读得很生硬,将“缠”字念成平舌音)师:(皱眉)看来预习得不太充分,谁来再试着读出她的“可怜”?(生把句子读断了)师:(有点急)这样子可怜吗?我们要做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师深情地范读)师:同学们自己练一练,看谁把小男孩读得最可怜。
(几名学生读,语气平淡,没激情)师:(着急)小珊迪越来越急切,所以语速要越来越快。
(师再次范读,然后指名读,生茫然)片断二:师:(出示四句话)同学们可别小看这四句话,要完全读准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信你们试试。
(生自由试读,自信地举手了)师:看来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了,那就请同学们的当我的耳朵,考一考你的同桌,看看谁通过考查了)师:通过考查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都乐滋滋地举手)师:下面增加难度了。
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小珊迪当时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生读后交流:语气越来越强烈,前面是一次次请求,后来变成乞求了)师:同学们,什么是“乞求”?(生回答:苦苦的哀求,像乞丐一样求人家……)师:那你们试试能不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一生读,声音显得很可怜)师:“珊迪”你要眼巴巴地望着我,就更让我心动了。
(生再读,深情可怜,声情并茂)师:小珊迪为什么要这样苦苦乞求人家?(生:因为他饿了,饿得头昏眼花了……)师:有了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大家再读读这段话,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觉。
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浅谈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语文课本上的白纸黑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神秘的人物、美丽的风景在吸引着学生。
课堂应是弥散着浸染着语文的独有的氛围,使学生常常不知不觉间,受到陶醉。
这就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
一、语文教学应是书声琅琅书声琅琅,这恐怕也是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别之处吧。
书声琅琅,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琅琅书声,亦可把我们汉语言文字中所特有的音韵意味传诵出来。
我们倡导的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必须做到:第一,字字词词求正确读准每个字词的音,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我们尤其应把着力点放在生字新词的读音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读、记,要善于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轻松地读、记。
人生求学识字始,可以这样说,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第一缕语文味,要让它历久弥香。
第二,句句段段求通畅这有一个过程,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内的初读检查结合起来,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流畅。
文不读通不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然,读通畅需要有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这容易变成你一遍、我一遍、他一遍的机械重复,反复单调的重复必然会消解语文的味道。
因而,我们需要在朗读的形式上不断创新。
比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男女声读,老师范读,录音范读,轻声读,大声读,比赛读,重点句段反复读……第三,感情朗读求真情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方面存在一种误区,以为有感情朗读就是大声朗读,就是比谁的嗓门大,结果学生越读越累,有感情朗读应达到的以声传情的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有感情朗读须讲究一个“真”字,要真有感情,真有感悟,读出真情,读出真心,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则是附着在真情之上的。
唯有这样的真情朗读,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品尝到语言的“有声味道”。
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让学生开了口,悦了耳,动了情,这样“动听的味道”,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二、语文教学要品味言语不断咀嚼如果说语文课中的书声琅琅,是在文本的世界中聆听其声,那么接下来在品味言语的过程里,则是在文本的世界里静思默想、穿行会意,这是语文课堂中语文味道最浓烈的时刻。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浅谈阅读教学中的静思与默读东胜区第四小学冯申语文课上不时传出动听的琅琅书声,会让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而课堂氛围热烈又成为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于是学生唧唧喳喳的合作交流,琅琅不息的读书背诵,面红耳赤的对话争论填充着整个课堂。
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而又充满情趣,却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发现,缺少了静思默想的理趣。
离开了安安静静的思考、揣摩、品味的课堂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
“学而不思则罔”。
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全面而完整的“读”,并非片面的“读”。
如果我们的课堂只追求热烈、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用多样的形式代替学生的静思默读,独立思考,那么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无论多热闹,他们在课下将会收获无几。
所以静思、默读成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形式。
一、静思默读于预习时叶圣陶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
所以,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先采用默读,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静思默读于遇疑处如今的课堂上“动”有余而“静”不足。
可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需要在静心默读中完成。
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充分地读,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他们才能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度地“沉默”是不可缺少的,千万别将“静思默读”打入冷宫。
读当与思并行,只读不思,纯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者是在有情感地念经。
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意融融——踏着静思默想的足迹探寻小语教学的理想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在闲谈中感叹语文教师不会当了,语文不会教了。
困惑有二:其一,教学目标是多维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还要兼顾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大语文”的确“大”得让人无从下口,无所适从了;其二,课堂教学效果是难以预设与期待的。
自认为设计完美的教案,有时难免在课堂上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教师激情澎湃,学生莫衷一是,启而不发。
都说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小天地”,但是置身于这样的天地,学生感到压抑,教师自觉难堪。
“大语文”也好,“小天地”也罢。
语文再“大”,训练也得一点一点地展开,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道理谁都懂,语文教学好高骛远、贪大求全是不行的;课堂“小天地”有时让人难堪,那是我们对学生、对教材研究得还不够,方法还不恰当。
因此,在静思默想中一路走来的我未敢忘记向名师学习,一直在探寻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也就有了一些想法,谈不上成熟,写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吧。
一.理想课堂之“书声琅琅”语文课堂少不了读书。
简单地要求学生把书读上几遍并不难,但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情感与趣味来就不容易了。
一篇课文,于永正老师能引导学生读上十几遍,却不觉得乏味,而且一遍比一遍读得动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境,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我觉得,学语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畅,才可能把文中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学为所用。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指导,有纠正,有示范,要竭尽所能地创设一些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
我想,训练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读书自然就饶有兴致了。
语文课堂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语文课才会飘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理想课堂之“议论纷纷”语文课是学生在学习语言。
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配角,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服务的。
再谈“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再谈“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作者:陈兴隆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11期摘要:阅读总离不开“读”,少不了“书声琅琅”的朗读,也少不了“静思默想”的默读,更少不了只有“目治”的扫视和浏览。
阅读教学只有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渠道的拓展,才能达到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改革的目标。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书声琅琅”和“静思默想”的阅读实践,逐步练就“自能读书不待先生讲”的本领,才能实现小语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书声琅琅;静思默想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口腔喉舌绝不运动,只有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可见阅读离不开读,少不了“书声琅琅”的朗读,也少不了“静思默想”的默读,更少不了只有“目治”的扫视和浏览。
阅读教学只有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渠道的拓展,才能达到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读要“书声琅琅”要高举放声朗读的“大旗”,以朗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的古人一贯重视朗读,有诗为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小学语文前辈专家的大声疾呼下,在小学语文名师名家课堂的示范辐射下,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逐渐明白了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放声读,读得“书声琅琅”,也知道了要读到三个层次:(1)读通。
“不读熟课文不开讲”已成为小语界的一句流行语。
读通就是要读得正确,不添字、不错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
(2)读懂,就是要理解性的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中词、句、段的意思,理清课文段落、层次。
(3)读好,就是要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表演等形式的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重音或轻音,读出句子的快慢,读出语气的变化。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时,读得抑扬顿挫,有滋味,有声有色,甚至泪流满面。
让人仿佛真切地感觉到,学生的读真正“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出来”了,“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宁静方能致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静思默想”
1 . 时 间适 度 语文教学重视 学生 的朗读训练 ,但有时只注重 了读 的声音 、 读 的形 式 、 读 的技巧 , 而没有重视 学生 的内心 , 把“ 阅” 字几乎是扔掉了。在一次公开课上 , 教 师想 以读 促 思 , 就 让 学生 一 会 儿 自由读 、 开 火 车读 , 一会儿表 情读 、 分角色读 , 一会轮读 、 对读 、 齐
三、 适 时 适 度地 “ 读” 与“ 阅”
新修订 的课标 明确提 出: “ 各个学段 的阅读教学 都要重视 朗读 和默读 ……让学 生逐步学会 阅读 、 略 读 和浏 览。 ” 这就是说 , 语文课既要“ 读” 又要 “ 阅” , 既 要“ 书声琅琅” , 又需“ 静思默想 ” 。 在 以往 的教学 中 , 课上 经常发这样 的号令 : “ 请 同学们 大声地读读课文 。 ” “ 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 于是 , 小家伙们一个 比一个起劲 , 扯着嗓 门 , 个 个摇 头晃脑 。 结果 , 课 堂上热热 闹闹的, 下了课 , 学生心里 却 空荡荡 的。 可见我们在强调“ 书声琅琅 ” 的同时 , 不 能忽视 了“ 鸦雀无声” 。 后来 , 在曾经执教的《 杨 氏之子》 一课 中 , 学生初 次接触文言文 ,又感兴趣又好奇 ,一心想尝试读课 文, 看着同学们跃跃 欲试 的样 子 , 我干脆就让他们放 声 朗读 。 学生 自然就在读 中发现了不会读 的字 , 不会 断的句子 , 不理解的字词 。 于是就让学生“ 默读课文 , 结合注 释和资料理解文章大意 , 画出读不准 的字 、 读 不好 的句子 、不 明白的字词 。只见学生一边默默读 书, 一边圈圈画画 , 还不时地批注。 其实 , 默读的速度 是 由学生 自己控制 的, 这 就有利 于他们边读边想 , 遇 到重点 、 难 点之处可 以反 复读 、 细细品 , 还可 以停 下 来思考一番 , 进行质疑 , 待明 白后 , 再读下去 。 经过一 番潜心静读 、 沉思默想 , 学生竞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 故事大意 。 在 范读 、 领读、 指 导读 的基础上 , 谁 知学生 只能 浅显地感受到杨 氏之子的语言很妙。那究 竟妙 在哪 里 呢?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对话 的情景 , 比较 句子 “ 此是 君家果” “ 未 闻孔 雀是夫子 家禽 ” 和“ 此是 君家果 ” “ 孔雀是 夫子家禽 ” , 抓住 “ 未 闻” “ 君家 ” “ 夫 子家” 引导学生深思 , 品味妙处。结果 学生 的思 维进 出了火花 ,竟出乎意料地说 : “ 孔 君平 由杨梅想 到了 杨姓 , 孩子 由孔姓想到 了孔 雀 , 又采 用否定 的方 式 , 既有礼貌 , 又使孔君平无话可说 。 ” 由此可见 , 只有静 下心来 , 沉 浸于文本之 中 , 才能从 不同的角度对 文本 进行不 同的解读 ,才能感悟字里行间所蕴 涵的思想
让朗朗书声更有味道
让朗朗书声更有味道【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读”为核心,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冲动,循序渐进地指导读的方法,让朗读更有味道,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使语文课散发出真正的魅力。
【关键词】朗读激趣指导【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36-0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得”。
小学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朗朗书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对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读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使其愿意读、喜欢读,从而提高朗读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1.设疑激趣如在教学《父亲和鸟》一文时,我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父亲和鸟》,但奇怪的是课文中‘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激趣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湖面的美景图。
学生看到这美丽的湖水风光时,不禁“哇”地叫出声来。
我顺势问道:“这里的风景美吗?想不想去看看?”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湖面的美、山石的可爱,我又单独出示了课文的动画,让学生细细欣赏。
3.利用表演读和赛读等形式激趣好动、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巧妙地运用这一特点,可以使朗读收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
师 :我 期待 着 那一 天!师生相 ( 拥, 台下掌声雷动)
古 人 把 读 书 时 的 品 味 揣 摩 喻 为 春 雨润 花 、 水 溉稻 、 入水 中 、 清 鱼 溪
抓住面前 的每 一次机会都 是最 重要
的。
师 :引导学生进一 步精研 文本) (
小学夯 学参考 . 页 而
一
、
新 课 程 实 施 以 来 , 课 上 , 生 在 学
分 钟后 , 师生 对 话 )
读书 的时间多了 , 的量也 足了 , 读 但 是 在 不 经 意 间 ,我 们 的 阅 读 教 学 又 步入 了“ ” 读 的误 区 : “ ” “ ” 重 读 轻 阅 , 甚 而 只“ ” “ ”用 “ 声 琅琅 ” 读 不 阅 , 书 代 替 “ 思 默 想 ” 语 文 课 上 读 了 一 静 。 遍 又 一 遍 , 结 果 ,课 堂 上 热 热 闹 闹
意 、 其 趣 、 其 神 。案例 中学 生 在 得 悟
孙 老师 的 引领下 , 心 阅读 , 思 潜 静 默 想 , 英 咀 华 , 画 批 注 。正 因如 含 圈
1仔细 阅读 , . 你读懂了什么。 是基 这
师 : 希望六年后 , 我 能读 到一封 来 自清华 园的信 ,而这 封信正是 你
写的。
生:人 的一 生仿 佛是在 麦地 中 行走 , 如果好 高骛远 , 只会 落得 两手
空空。
生 : 接 过 竹叶后 动 情地 说 ) ( 一
定会的!
生 : 追求的应该是 最 大的 , 人 但
生: 苏格 拉底 教 育 学生 不是 直接
告诉他们 什 么。而是 让他们在 实践
申悟 出道 理 。
师: 的确 , 纸上得 来终觉浅 , “ 绝
静思默想于“困”处
静思默想于“困”处作者:易迎春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7年第1期静思默想就是安静地思索,仔细地考虑、回味,慢慢地想。
真正的活力课堂回归教学本真,简单又丰厚,不需要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需要书声琅琅,更需要静思默想。
在这样的课堂上,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悟,看似沉闷,学生却能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感受,去发现,去思考。
一、静思默想,于文本已然存在的“困”处文本中的重难点,是教学的着力点。
学生学的“困”处常常于这些重难点之处。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多种,但一切外在的引导都要靠学生内在的“自悟自得”。
突破重难点这些困处,自然离不开“静思默想”。
比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别样红”一定是每个老师都要抓的重点。
其实,这“映”是个很值得琢磨的字眼,是文本已然存在的一个理解品味上的“困”处。
“映”一词往往也只理解到“日”与“荷花”的相映就打住了。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静思默想:朝阳与荷花相映,相映的还有什么?这一点拨,学生就会思考出“叶”与“花”相映,还有“日”与“叶”相映呢!此时让学生再去默想那互为相映的画面,这样,通过一个“映”字的静思默想,画面顿时丰满了起来,呈现出立体感:无边无际的叶绿映着无边无际的花红,真是别样美丽。
这接天的是莲叶,也是荷花呀;荷花映日,莲叶也映日,你看,那荷花既无穷又别样红,那映日莲叶也是无穷又别样碧哟!真是“有叶无花叶无神,有花无叶花失韵,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别样美”!一个“映”字将“日”“叶”“花”这一整体画面凸出。
由此,静思默想中,品出了诗句描绘的景之美,品出了诗人赞叹之情,品出了诗人炼字之妙,诗味随之溢出,诗韵芳香曼妙。
到“感悟别样离情”时,又有了精彩的课堂生成:对“映”字的理解又多了一层“景”与“情”相映之义,这是多么智慧的解读!在对诗句的静思默想之基础上,诗才能品读好,诗之韵味也就随之散发,愈加浓厚,直抵心灵深处。
既要“琅琅书声”,又要“默默读思”
既要“琅琅书声”,又要“默默读思”导读:本文既要“琅琅书声”,又要“默默读思”,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近几年来,提倡“琅琅书声”的呼声越来越高。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忽视朗读训练的倾向仍然存在。
因此,提倡“琅琅书声”,不言而喻,是真知灼见。
但我以为,在提倡“琅琅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读,各有各的优势。
朗读便于调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吟诵、记忆。
低年级儿童内部语言还不够发达,尤其要重视朗读教学。
与朗读比较,默读适应范围更广,它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默读的速度儿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人。
因此,小学中高年级要在进行朗读训练的同时,强化默读的训练。
其次,从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经验来看,古人既提倡“熟读”,又提倡“精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是家喻户晓的古训。
宋代以后,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开始强调“熟读”与“精思”结合。
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朱熹也认为:“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熟读”,侧重于朗读;“精思”,侧重于默读。
《红楼梦》描写黛玉教香菱学诗,其基本方法是“揣摩”,这“揣摩”二字.当然可以包括朗读、熟读,但侧重点是默读精思。
总之,传统的语文教学,既强调朗读,又强调默读。
再次,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默读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
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已与阅读息息相关,阅读的方式,主要是默读。
社会节奏起来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因此,对人的默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阅要“ 静思 默 想 ”
预习效果和朗读水平则用 朗读 ;教师需要 激发 引趣 或学 生读 得不
在知识 高度增 长 、 信 息高度密集 的当代信 息时代下 , 是否还有 唐诗三百 诗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 二十多年来 , 我们在小学语文前辈 外 , 新的方法值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践 , 进行大胆使用 , 如扫视 、 专家的大声疾 呼下 , 在小学语文名师名家课堂的示范辐射下 , 我们 浏览告示速读方法 , 也许就是将来必须 掌握 的阅读方法。 因为学生 小学语文老师逐渐明 白了语 文课 堂要重视 “ 读” , 并且要放声读 , 读 学 习的内容 越来越多 , 不可有大量 的时间沉浸在“ 读” 的书声 琅琅 得“ 书声琅琅 ” , 也知道 了要读到三个层次 : ( 1 ) 读通 。“ 不读熟课 文 与“ 阅” 的静思默想之中。 关于什么样的文章该放声朗诵 , 什么样文 不开讲 ” 已成为小语界 的一句流行语。读 通就是要读得正确 , 不添 章该静静地默读 ; 什么样的文章可以浏览略读 ; 什么样的文章可以 字、 不错字 、 不漏字 、 不读破句子 。( 2 ) 读懂 , 就是要理解 性的读 , 帮 细细地品读……都需要 专家 的指导或在《 课程标准》 《 教师用书》 中 助学 生初 步理解 课文 中词 、 句、 段 的意 思 , 理 清课文 段落 、 层次 。 标明 。但是 , 不管 怎样 读 , 不管 用什么方式读 , 都必须 以“ 阅” 为前 ( 3 ) 读好 , 就是要有感情地读 , 分 角色 、 表 演等形式 的读 , 着重 培养 提, 在“ 阅” 的基础上进行 。 既可 以放声读 , 又可以无声读 ; 既可以浏 学 生的语 感和鉴赏 能力 。 指导学生读 出词语 的重音 或轻音 , 读 出句 览略读 , 又可 以细细品读 , 真正用心去读 , 读出想象 , 读出思考 , 读 子的快慢 , 读 出语气的变化 。 因此 , 学生在课 堂上 朗读课文时 , 读得 出疑问 , 读 出理解 , 读 出精 神 , 读 出真情……至于什么样 的时机选 抑扬 顿挫 , 有滋味 , 有声有色 , 甚至泪流满面。 让人仿佛真切地感觉 择什么样的形 式 , 则要根据每次阅读 的 目的而进行选择 : 一般 理解
当时候教 师要抓住 时机示范 朗读 ; 帮助学生分清 内容层次用领读 ;
无声 的默读是 阅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不能 要 以多带少 , 烘托气 氛时则用齐声朗读( 但 齐读 一定要 少用) ; 文 中 没有静思默想 。阅读一 向是语文教学的重 中之重 。 现在我的“ 公开 的人 物较 多 , 对话容易混淆 的则用分角色朗读。 此外 , 切忌“ 君子动
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与探 索。也许 “ 书声琅 要高举放声朗读的“ 大旗 ” , 以朗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 程。 我 还是读 的时机的把握 , 与“ 静思默想” 只是 阅读教学的两种方法而 已。 除此两种方法 以 们的古人一贯重视 朗读 , 有诗为证 : “ 书读百遍 , 其义 自见。” “ 熟读 琅 ”
课” “ 大赛课” 与“ 示范课” 普遍重视 了“ 书声琅琅” 而冷淡 了“ 静思默 口不动手 ” , 圈圈画画 , 批批注注一定不能少。 想” , 究其原 因, 是 把阅读教学 的“ 阅” 和“ 读” 割裂开来 了 , 只重视读 阅读 总离不开 “ 读” 。 “ 读” 的书声琅琅也好 , “ 阅” 的静思默想也
的声音 、 读的形式 、 读的技巧 , 重视 了“ 读” 而忽视 了“ 阅” 。说 穿了 , 罢, 贵在教师指导 , 教会正确的方法 , 并“ 经 常的历练 ” , 使其举一反
叶圣 陶先生说 : “ 阅读 总得 ‘ 读’ , 出声念诵 固然 是读 , 不 声默 块 “ 留白” : 让学生有属 于 自己的静静默读的时间 , 有属 于 自己的
一
为学生营造一个静静学习的氛围。 因此 , “ 静思默 诵, 也是读 , 乃至 口腔喉舌绝不运动 , 只有 眼睛在纸 面上 巡行 , 如古 静思 默想 的空 间 ,
学只有通过 朗读 、 默读 等多种渠 道的拓展 , 才能达到省时高效 的阅读教 学改革 的 目标。阅读教学 中教师要善于把 握时机 , 有效组 织学生
进行“ 书声琅琅” 和“ 静思默想” 的 阅读 实践 , 逐 步练就“ 自能读 书不待先 生讲” 的本领 , 才能实现小语教 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 阅读教 学; 书声琅琅 ; 静 思默想
不可或缺 , 不能偏废 , 不应该在我们阅读 教学中被 扔掉 , 而应该 人所 谓 ‘ 目治 ’ , 也是读 …… ” 可见 阅读离 不开读 , 少 不 了“ 书声琅 想 ” 放在应 有的位置上 。 琅” 的朗读 , 也少不 了“ 静思 默想” 的默读 , 更 少不 了只有 “ 目治 ” 的 把 它捧起来 ,
新课 程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百花 园地
再谈“ 书 声 琅 琅" 与“ 静 思 黠 想"
陈兴隆 ( 安 徽 省 含 山县林 头 中心 学校 )
摘
要: 阅读总离不开“ 读” , 少不 了“ 书声琅琅” 的朗读 , 也少不 了“ 静思默想” 的默读 , 更少 不 了只有“ 目治” 的扫视和浏览。 阅读教
三、 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 时机 。 有效 进行“ 书声 琅琅பைடு நூலகம் 的“ 读” 和 “ 静思默想” 的“ 阅”
扫视和浏览 。阅读教学只有通过朗读 、 默读等多种渠道 的拓 展 , 才 能达到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改革的 目标。
一
、
读要“ 书声琅琅”
关 于“ 读” 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 无论是 “ 读” 的形式 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