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美术与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
“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与中国油画
“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与中国油画作者:晨朋来源:《中国美术》2012年第06期[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整体水平还停留在“土油画”时代的中国迫切需要写实油画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前苏联的美术家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画训练班(简称“马训班”)应运而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将俄罗斯-苏联油画和美术学院教学方法传授到中国,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带到了中国。
有人说,“马训班”极大地弥补了“土油画”的缺陷,帮助新中国的油画和新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走向正规、走向成熟;也有人说,“马训班”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官式艺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油画的发展。
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当我们熟悉了种种现代的风格,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用审视的目光回望过去,似乎发现前人的不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打破以往墨守成规的主流艺术”也成为流行的时尚。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着他们的使命与宿命,都在努力解决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在创造着不同于之前的、属于那个时代的“主流当代艺术”。
马克西莫夫并非中国油画的“救世主”,苏式的写实主义油画也并非中国油画发展的“拦路虎”,采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马训班”,才是我们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油画的源头在欧洲。
对我国来说,油画是舶来品。
从中国人接触油画算起,大约经过400年的时光,国人对油画由识见、欣赏到学习、推广,油画逐渐在中国立足站脚并为中国观众接受,成为中国人用来画中国、认同和喜爱的一个画种。
油画的传入,粗略地说,有三条渠道:欧美、日本和俄罗斯(苏联)。
就俄苏这一条渠道来说,又分两方面:俄苏人士来到中国传授示教和中国人到苏联去学习。
前者,先有1917年以后陆续流亡到中国的一干画家。
为谋生计,他们开班授课,教授一些幼童。
这使得一些未曾走出国门的人,也能见识到除了水墨丹青的传统国画之外,原来还有另外一种可以用油质颜料画在布面上的画法—与国画或年画相比,这样画出的人物似乎能够更加鲜活起来,立体感强,另有一番意趣。
浅议中俄美术教学
浅议中俄美术教学【摘要】通过对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深入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体会,观摩个系工作室教学、参观博物馆和图书馆。
总结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对比西安美术学院绘画教学,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学习和借鉴。
取长补短,更好的利用完善国内美术学院绘画教学。
【关键词】俄罗斯;美术学院;教学;油画2006年,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抱着对俄罗斯美术的热爱和向往,笔者来到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学习。
在美院的学习中,深有体会,积累了一些学习的感悟,心得也颇多,以下浅谈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教学和成功实践经验,同时对比国内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一、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简介西方的美术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绘画,雕塑和建筑。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课程及专业设置上主要也以这三个方面为主。
雕塑系有两个工作室组成,工作室是导师负责制。
(一)工作室导师是前苏联著名雕塑家鲁卡维士尼科夫苏联著名雕塑家鲁卡维士尼科夫是俄罗斯人民艺术家艺术院院士、功勋艺术家。
主要从事架上雕塑和纪念碑雕塑。
工作室学术气氛比较浓厚,工作室倾向于个人风格的发掘。
在课堂习作中强调作品不要模拟真人,而是和雕塑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因素结合,将客观的物象升华为艺术形象。
学生在坚持导师的指导下经过系统的训练,每位同学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雕塑风格上日趋成熟。
创作主题比较自由、思维活跃,工作室作品创作中可以看到俄罗斯现实主义雕塑中浪漫主义色彩的成份。
作品题材构思新颖,构图注重装饰效果,有个性化一面。
对于俄罗斯处于主导地位的现实注意雕塑教学,工作室不但培养学生对物象形体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创作的作品通过头脑的理解和思维运用自己的造型能力解剖知识将一个物体现象塑造成动人的艺术品。
(二)工作室是由俄罗斯民族艺术家彼列斯拉维茨主持工作室的特点,注重培养扎实的基本功。
学生作品中能准确把握造型,塑造出生动性较强的作品,强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工作室学生作品结合了俄罗斯优秀的传统艺术风格和现实主义的思维观念。
中俄油画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中俄油画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比较作者:张晓丽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靳尚谊和俄罗斯当代着名画家梅尔尼科夫是中俄油画艺术中举足轻重的藝术家之一。
他们的油画艺术风格都属于现实主义的风格,但又具有个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中俄两国油画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各自特点。
关键词:中俄油画;靳尚谊;梅尔尼科夫;艺术特点俄罗斯油画艺术,寄托了画家的人生观及审美理想,融入其中的还有艺术家的民族文化积淀潜意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意味着,透过油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化传统对艺术的深远影响,在其中亦可以关照到俄罗斯民族的整体精神气质。
中国油画艺术的起源发展与俄罗斯油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中国油画受到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的影响非常深刻。
梅尔尼科夫和靳尚谊两位中俄两国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们的油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对两位油画大师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俄两国油画艺术的现状与将来。
一、中国油画家靳尚谊的艺术特点靳尚谊是在中国当代油画画坛中出现的一位成就斐然的油画艺术家家。
他的画多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反映,重视发挥油画艺术的独特语言,重视写生,尤其是他的《人体》写生中,对模特的唯美处理,画中没有可以雕琢与修饰,而是以丰富的色彩,熟练的笔法显露他在油画方面的独特造诣,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靳尚谊的功力在于非常注重形体概括,洒脱豪放,充分发挥油画的古典主义写实畅的特点。
靳尚谊的代表作《塔吉克新娘》创作于1983年,该画的取材于塔吉克女子,不但体现出画家善于从平常熟悉的事物中发掘富有诗意美的敏感,同时也寄托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画面描绘了一位身披红衣的塔吉克新娘形象,神情羞涩而甜美,画面充满了温馨、祥和的气氛。
二、俄罗斯油画家梅尔尼科夫的艺术特点梅尔尼科夫是俄罗斯当代画坛顶尖级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大师,获得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美术界公认的艺术泰斗。
他善于表现肖像画和风景画,1947年创作的《波罗的海海军的誓言》是他的代表作,画面中的色彩沉稳,人物在环境中明暗清晰,色彩对比强,投影轮廓清晰,中间白色块的调整打破了画面沉闷的基调。
主体性绘画创作教学思考——以莫伊谢延科油画创作《红军来了》为例
2019·08一、《红军来了》画面内容分析莫伊谢延科1961年创作的油画《红军来了》(图1),在苏联绘画历史中有着特殊地位,是一幅关于苏联国内战争的鲜明的现实主义油画。
画的构图是由他的童年记忆引起的,来源于他小时候记住的一个特定场景。
莫伊谢延科明白,他不能改变生活,只能尽量去了解它,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不是理想化的英雄,而是真实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绪。
莫伊谢延科以现实主义的风格描绘了勇敢、坚毅、自信又豪迈的红军骑兵同白匪斗争,表现画家对国家对人民厚重而热烈的情感。
这幅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成为莫伊谢延科的成名作。
《红军来了》创作于战争结束后的一段相对和平时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好时机。
作品描绘了傍晚时分一队井然有序勇猛刚毅的骑兵来到村子,黑白战马相间,远处的房屋亮起一束暖暖橘黄灯光,机灵的小男孩听到战马声,衣服都没穿好就急忙跑出来。
错落有致的人物安排,让人仿佛感觉到骑在马背上的晃动感。
作者还采用了幅外呼应法有效地扩宽了空间,表现了骑兵的速度之快、气势之猛。
整幅作品构图饱满,人物造型丰富,动态夸张且富有张力,大笔触洒脱豪放,表现出了一种奔放和潇洒的绘画风格,给鉴赏者一种别样的心灵震撼。
二、《红军来了》绘画形式分析(一)构图莫伊谢延科从童年的记忆中捕捉到特定的一支红军来抗击白匪的画面,经过主观思维加工、合理安排并进行创作,以此来表现自己独特艺术修养和情感。
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米勒认为:“所谓构图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任何艺术都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
基于此,莫伊谢延科试图通过独特的构图来表达这种奔放写意的笔触。
自然独特的横式构图是《红军来了》这幅作品的一大特点。
整个画面由层层递进的三部分组成(或者说是近景、中景、远景):主体(马和士兵)占据着大部分画面,画家本人通过主观处理把骑兵拉到画面的最前面,奔跑的马、欢呼的士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奔腾紧张感;中景是俄罗斯古老的木板房,远处木屋中亮起一盏灯,一个小男孩没穿好衣服就匆匆跑出来迎接抗匪的红军;最远处占画面一小块的是傍晚的天空,静谧而深沉。
俄罗斯画派
【印象派】和【俄罗斯画派】到【中国油画】的色彩继承区分1.固有色:绘画色彩的一路发展。
固有色是最先确定的。
画家和观众,首先需要看到物体的基本颜色。
从原始人的壁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部分动物的基本颜色,土红,褐色,白色。
黑色。
当然从颜料上来说,暖色系土色系是最常见,最容易制作的。
蓝色,绿色的颜料比较罕见。
2.明暗体系:当西方绘画开始明暗体系的时候,画家们省略了暗部的色彩变化,主要用褐色,黑色来概括。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大概到了文艺复兴后期,翠绿的大量使用,使画面的暗部有了褐色和绿色两种风格。
人物的皮肤暗部大部分是褐色系,也有阴影部分有灰冷色系,很多背景和树木背景,大量使用了翠绿到黑的变化。
3,光源色明暗体系中,光变成了主角,橙色和黄色,暖白色,成了亮部色最常用的颜色。
为了立体感,牺牲了部分固有色。
毕竟油画题材中,发光的物体很重要。
4.亮部色:明暗体系以后,重点部分的固有色变成了亮部色,亮部颜色是最写实的,也是最精细的。
不是表现太多发光效果的时候,画家们重点制造亮部的写实仿真效果。
很多亮部画面不亚于现在照片的色彩。
冷色,微微的冷色在亮部已经常用了。
5.外光写生派颜料的发展和丰富,画家出门写生风景,开始为大自然真实的色彩所感动,用色更加大胆。
蓝色绿色更加真实。
虽然房屋,草垛,人物等暗部还是暖褐色系,亮部已经非常真实了。
冷光,纯白等大量使用。
笔触更加丰富,为了制作更加真实的外光闪烁效果,画刀,不完全调和的颜色,笔触,点彩都有大量试验和使用。
6.印象派印象派为了摆脱褐色的暗部,进行了分离色试验,如修拉的点彩风格等。
小笔触能更加表现分离色闪烁的效果,干抹厚笔触使物体外形难以精细,但是更仿真真实色彩变化。
和国内早期译文说的纯色不同,我们现在看到印象派原作以后,发现颜色还是调和的,甚至还是比较灰的颜料。
其中重要的颜色变化是蓝色的使用,把画面色调提高以后,风景暗部的黑色,变成了蓝色。
而且由于最亮的高光颜色也不是纯白,实际上等于压缩的色调的范围。
论俄罗斯美术流派及精神对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影响
部分 , 它 的基 本观 念 与 造 型技 巧 的评价 标 准 与 西
欧 诸 国特 别 是 法 国 、 意 大利 没 有 本 质 性 的 差 异 ; 其
行的古典主义这时在俄 国也被效法。 ” n
第 三 时期 : 1 9 世 纪 上 半期 是 俄 罗斯 民族 艺 术 的 奠 定 时期 。1 8世纪 中期成 立 的皇 家 美 术学 院 , 在 半 个 多世 纪 中逐 步培 养 了一批 本 民族 的 艺术 家 , 具有 俄 国特 色 的文艺 开始 在世 界舞 台上 崭 露头 角 。这 时 期现 实 主 义 逐渐 取 得 主 导地 位 , 圣经 神 话题 材 逐 步
综合 分 析 上述 四个 时期 , 俄 罗 斯 美术 与 美 术 教 育有 两个 基本特 征 : 其一, 它 是整 个 欧洲美 术体 系 的
一
俄罗斯美术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 古 俄 罗 斯 时期 。也 就 是从 基 辅 公 国 形成 至 彼得 大帝 改革 以前 这段 时间 。这是俄 国封建 社会 初 期对 拜 占庭文 化 的移 植与 古俄 罗斯 民族 艺术
为世俗生活题材所代替。这一时期 的作品中不乏浪 漫主义情怀, 但 已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 四时期: 1 9 世纪 中期至 2 0 世纪初的批判现实
主义时期。 俄 罗斯批判现 实主义 的发展有如下 的显著特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2 — 2 0
二、 俄罗斯美术思想和体系对 中国美术教育的
( 一) “ 巡 回 画派 ” 的批 判现 实主义 响 俄 罗 斯 巡 回画派 的艺术 成 员关 注人 民大众 的利 益, 关注 国家 和 民族 的前 途 和命 运 。巡 回画 派 的作
下, 一 直 在 中 国知识 分子 中保 持着 一 种亲 和力 , 直 在 中 国文 化 界 发 挥 难 以取 代 的影 响 ” 。暗 派 遣 留苏 学生, 举 办苏联 美 术作 品展览 和油 画 训练班 , 是这 一 阶 段传 播 苏联 美术 的重 要举 措 。 ( - -) 马克 西莫 夫 的艺术 思想 和教 学方 式 。 真 正对 中国美 术教 育 的油 画教 学产 生重 要 影 响 的, 不是这些归国留学生, 而是 1 9 5 5 年至 1 9 5 7 年 应 中 国文化 部邀 请 来华 主 持油 画训 练班 的油画 家康 斯 坦 丁・ 马 克 西 莫 夫 。追 其 源 , 新 中 国 的 美 术 教 学 模 式, 是西 欧模 式通 过两 条 线 的延续 , 同 中国的 民族 美 术 的整 合 。一 条 线 , 由传 教士 直接 带进 来 , 和世 纪初
中俄美术交流与合作办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
动 。2009年 ,在 中俄 “国家年”和 “语言年”框 架下 ,美术系
师生赴 俄罗斯阿穆尔州承办了俄 罗斯 “汉语年 ”活动的 “中国
风 中国画名 家精 品展”,在黑龙江 省美术馆 举办 了 “庆十一”中
俄教师作品展等各级各类展览数十次 。2006至 2011年 ,美术系
承办 了三届 国家教育部 “俄 罗斯 油画大师研 修班暨大师班作 品
造 ,利用 中国文化 多元性 、多样性和 多层次 的特 点 ,充分发挥
[4】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东视 野 ,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设计教 书店 ,2009
学 中,凸显各地 的办 学特 色 ,创造 艺术设计教育的 中国品牌 。
(本文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 目)
1400余人 ,拥有 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个省级重点专业 、1个 的成效 ,并 已形成 了特 色鲜 明、优势 突出、质量可信 、健康协
省级 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 、1个省 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累 调发展的新局面 ,为可持续发展 奠定 了 良好的基础 ,营造 了一
计 已为地方培养5000余名艺术 师资和专业人 才的大系。这些成 个培养应用型 、高素 质艺术专 门人才的 良好环境 。在 中俄美术
几年来 ,美术 系作为我 国与俄 罗斯大学艺 术院系友谊的桥
梁 ,在中俄大学之间举办高峰论坛 ,国际绘画 、设计作 品大赛 ,
定期举办国际展览 ,推动 了中俄艺术领域学 术交流 ,开拓 了师
生的眼界 ,提升 了学生专业学 习兴趣 与艺术修养 ,确立 了边疆
艺术教育的 品牌 。
2006年 ,美术 系承办 了黑龙江 省五校联 展及系列学术 活
建了平 台 ,曾接纳温 州大学 、哈尔 滨师范 大学 、齐齐哈 尔大 展”。美术 系还 与俄罗斯 合作院校 、美术团体定期进行文化 交流
中俄师生美术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
中俄师生美术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1. 美术作品展览:中俄双方学生和教师的美术作品将在展览中展出,展示各自的艺术成果。
展览可以分为主题展览和综合展览两种形式。
主题展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策划,如中国传统文化、俄罗斯民俗、自然景观等。
综合展览则将各种主题作品进行综合展示,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表达。
2. 书法和绘画比赛:中俄学生可以通过书法和绘画比赛来展示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比赛可以分为实地绘画和主题创作两类。
实地绘画比赛通常在户外进行,参赛选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人物或物品进行创作。
主题创作比赛则需要选手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比如以友谊为主题的作品、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作品等。
3. 艺术作品交流:中俄学生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艺术作品,分享创作经验、技巧和感悟。
可以进行艺术作品评比和讨论,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可以互相点评和提出建议,促进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相互学习。
4. 文化交流活动:中俄师生可以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的文化表演来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
比如中国舞蹈、俄罗斯民间舞蹈、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俄罗斯音乐表演等。
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友谊和合作。
5. 美术工作坊:中俄美术教师可以互相授课或进行艺术指导,分享教学方法和创作技巧,并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和创作。
工作坊可以设置专题,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提供专业的绘画材料和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艺术灵感和技巧。
6. 文化考察和旅游:中俄师生可以一起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学院等,了解两国美术史、文化背景和现代艺术发展情况。
还可以进行一些文化考察活动,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增进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和交流。
7. 学术研讨会:中俄美术教师和专家可以进行学术研讨,探讨艺术教育和美术教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
可以就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俄罗斯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俄罗斯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作者:孙凌霄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7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新。
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在美术上提出要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吸收外国绘画的长处,从而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培养教育西方绘画艺术、完善西方绘画教育体系,来服务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俄罗斯的油画艺术对中国美术界和美术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我国系统学习俄罗斯(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油画家,对我国的艺术发展、艺术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直至今天,俄罗斯绘画艺术始终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美术界和学子去探索、学习的艺术殿堂。
关键词:俄罗斯绘画贡献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7-0167-03俄罗斯与我国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的紧密和微妙。
这种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同时更体现在文化、艺术方面,尤其是俄罗斯绘画艺术对我国的传入,对我国艺术发展、艺术教育,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1]。
1949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访问俄罗斯(苏联)后,极力推进中国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讲究光线、造型、解剖人体结构、骨骼的准确绘画。
通过学习和吸收俄罗斯(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我国的西方绘画艺术水平大大提高。
俄罗斯绘画艺术对中国的西方绘画艺术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俄罗斯绘画艺术的早期传入十月革命是俄罗斯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一次政治活动,这在当时造成了俄罗斯极大的社会动荡。
很多旧权贵及沙皇的支持者都流亡国外,其中大部分则进入到了我国。
这些流亡者当中,是不乏绘画艺术家的。
他们进入我国之后,依然需要“重操舊业”,因此在我国办起了绘画工作室、艺术学校,开始正式对我国产生艺术与教育方面的影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俄罗斯绘画艺术在我国的传播。
不仅是从事个人的艺术创作,这些来到我国的俄罗斯画家还开设了工作室和艺术学校,宣传、教授西方绘画。
《俄罗斯油画》课件
第三章
俄罗斯油画作品欣赏
风景画欣赏
俄罗斯风景画:以 自然风光为主,色 彩丰富,笔触细腻
代表作品:《伏尔 加河上的纤夫》、 《白桦林》等
画家:列宾、希 什金等
特点:注重细节描 绘,强调光影效果,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 击力
人物画欣赏
俄罗斯油画中的人 物画具有独特的风 格和特点
俄罗斯油画中的人 物画注重表现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俄罗斯油画的写实主义风格对中国油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油画家在学习俄罗斯油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风格 俄罗斯油画的题材和主题对中国油画创作产生了启示和借鉴 俄罗斯油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对中国油画技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世界艺术史的贡献
俄罗斯油画是欧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艺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罗斯油画的市场行情分析
市场价值:俄罗斯油画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收藏前景:俄罗斯油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具有较大的收藏潜力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俄罗斯油画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投资价值:俄罗斯油画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是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热门选择
俄罗斯油画的收藏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俄罗斯 油画具有深厚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艺术价值:俄罗斯 油画具有独特的艺 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市场价值:俄罗斯 油画在国际市场上 具有较高的价格和 交易量
收藏前景:俄罗斯 油画具有较大的升 值空间和收藏价值
俄罗斯油画的投资前景展望
市场价值:俄 罗斯油画在国 际市场上具有 很高的价值, 受到收藏家的
俄罗斯油画中的人 物画具有强烈的现 实主义色彩
俄罗斯油画中的人 物画具有丰富的历 史和文化内涵
近观俄罗斯高等美术学院油画教学
新视觉艺术
2 1 . 006
近 观俄 罗 斯 高等 美 术 学 院 油 画教 学
李 建 民
( 南京 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 0 ) 1 9 0 7
【 摘 要 ]在 中国现 代 美术 发展 上 ,俄 罗斯 美 术对 中国油 画 创作 和教 学的 影 响可谓 巨大 , 无论 是 艺术 思想 ,还 是 创作 风
罗斯就培养 了康定斯基 、 马列维奇 、 夏加尔 、 雅布伦斯基 、 制 。 学生 以班级 为单位 , 班 5— 1 人。他们在工作室 每 0 塔 特林等世界级大师 ,为现代艺术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 贡 教室 、 博物馆里进行各种教学 活动。 时安 排为 : 学 一个学 献。 以前因为意识形 态的 因素俄 罗斯美术特 别是社会主义 年两个学期 , 每个学期1 、5 外出写生两个月o学院的 4 l 周, l 现实主 义油 画艺术未被西方主流美术界认可 , 而现在俄罗 图书馆和博物 馆为学生 了解 、 触到 世界各 国最前沿的艺 接 斯 油画艺术正不断地被世人接受 , 作为世界现实主义美术 术起 了巨大的促进 作用。 图书馆藏书五 十多万册 , 中有 其 教育为数不 多的最后的一座堡垒, 俄罗斯高等美术学院吸 许 多是珍稀孤 本。 学院的博物馆是 为艺术教育服务 , 们 他
族 艺术的探求 , 使得俄 罗斯油 画艺术具 有鲜 明的艺术风格 模式沿袭而来 , 它的奠基者是艺 术科学院建立初期聘请 的 特征: 深沉而 厚重 , 严谨细腻而 又恣肆粗矿 , 恪守 规则而 意大利 、 国、 法 荷兰 、 国籍教师 , 英 和一批 留学意 大利 、 法 又风格 多变 。 一切成就的取得和培养艺术家 的摇篮一一美 国等人 员归俄教 师。后 来经过 不断地实践 、探索 、完善 , 术学院是分不开的。 笔者 曾在饿罗斯列宾和苏里科夫两所 形成了具 有俄 罗斯特点的相对科学的体 系, 其素描 教学体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绘画系的教与学李瀚
艺术教育32ART EDUCATION 2012 · 07◆ 李瀚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绘画系的教与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位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圣彼得堡。
学院全名是列宾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学院,除了绘画、雕塑和建筑这3个系之外还有版画系和美术系。
列宾美术学院至今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世界美术潮流的不断变更,基本上没有改变这个学院的教学主旨和风格,可以说它持之以恒地继承并体现着“把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教育的宗旨和精神。
笔者在即将完成列宾美术学院长达七八年的学习之际,在此对学院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体会做一介绍,希望对国内的相关教学有所裨益。
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学分为两个学期,分别开始于当年10月1日和来年的2月7日,1月中旬和5月中旬将进行专业课的展览,并打出油画、素描、创作三门课程的分数。
展览将对外开放3天,这不仅有助于不同工作室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且成为了学校对外展示教学成绩的一个窗口。
在展览前后,还将进行其他副课的考试,如美术史、解剖课程等。
在绘画系,从预科部到五年级(六年级为毕业创作)的教学中,素描和油画课是占用课时最多的两门主课。
预科主要是打基础,对于留学生而言,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
俄罗斯的预科同学,专业水平相对较高。
一、二年级称为基础部。
一年级主要训练头像的写生能力。
每张作业一般安排一周至两周的时间,同时也会有一到两张的静物作业,头像的尺寸一般在40x50厘米到50x60厘米之间,学生可根据构图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画面的尺寸。
无论构图怎样变化,头像的大小一般要求与人手实际的大小相同,这种尺寸的头像写生贯穿于一到五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五年级的油画双人体写生的头部尺寸也基本上是人手一般大小。
在教学安排上,一年级共分为4个班。
每个班的教师在课堂上都会摆出2至3组不同风格的头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确定自己的位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先画一张或多张小的彩稿,在听取教师的意见之后,选其中构图和色调最好的一幅当作参考,开始进行油画头像写生,在每组头像写生期间,教师至少会一周两次到课堂进行指导,有的教师还会亲手示范。
俄罗斯绘画艺术与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
教 学方 法 ,把 现 实主义 绘 画搬 到 中 国来 ,我们 要注 重基 本 功 的训 俄 罗 斯 现 实 主 义 时 期 的俄 罗斯 美 术 教 育 :更 加 注 重 素 描 基 练 ,艺术 要贴 近 生活 ,反 映 民众 的苦难 生 活 ,用 艺术 作 品武装 自 本 功 的训练 ,在 素 描基 本功 的训练 中又 特别 重视 基 本形 的把 握 , 己 ,改变 社会 ,走 向社 会 主义 ,徐 悲鸿 对 苏联 的现 实 主义 绘 画产 深入 的 程度 ,光 影 与交 界线 的 扑捉 ,他 们认 为这 些 才是 基础 中的 生 了很 大 的兴 趣 ,鲁迅 和徐 悲 鸿为 现 实主义 绘 画 引入 中 国做 出 了 基 础 ;一切 艺术 创 作都 要 从现 实 主义 出发 ,着重 培 养学 生 的造 型 很大 的贡献 。 能 力 ,让学 生无 论 在 写生 时候 还是 创 作 时候 ,都 重视起 构 图与 解 二 、俄 罗斯 绘 画艺术 与新 中国 油画创 作及 教学 体 系的形 成
在 中 国美术 教 育 的发展 中,俄 罗斯 美术 教 育对 中 国油 画创 作
鲜 明 的俄 罗斯 民族 特 点和强 烈 的现 实 主义精 神 。俄 罗 斯绘 画艺 术 的主 要人 物 鲁迅 ,他 认 为中 国社会 的改造 需要 在 民众 中注 入 革命 是 欧洲 美术 体 系 中的一 个 部分 ,俄 罗斯 美 术在 其发 展进 程 中 ,彻 的力 量 ,这 需要 的是现 实 的大 众 的美 术 。当 时的 苏联政 府 正在 极 底 而 全 面 的 融合 本 国 的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 因而 形 成 了它 区 别 于 力 维护 并 推进 现 实主义 绘 画 ,当 时 中国早 期 的美术 教 育家对 俄 罗 其他 国家 民族 的艺 术作 品 ,俄 罗斯 绘 画艺 术强 调社 会关 系 ,关注 斯 的现 实 主义 绘 画感 到敬仰 ,众 多美 术教育 家 极 力推 广现 实 主义
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论坛综述
124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合作签约仪式摄影:林军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
值此重要历史节点,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论坛”于 8月7日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与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院长希波夫斯卡娅 · 娜塔莉亚 · 弗拉基米尔洛夫娜代表中俄两院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主持了开幕式和签约仪式,近百位中俄艺术家、专家学者以及各界领导嘉宾莅临出席并共同见证了这一国际交流盛事。
俄罗斯油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结合了古典主义精湛的造型与印象派变幻的色彩,呈现出相当完整的现实主义面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油画艺术开始对我国产生深刻影响,以多种教学方式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人才;加之,近年来中俄两国的艺术交流十分频繁。
这些为此次活动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绝佳契机。
参展作品既涵盖了俄罗斯从巡回画派大师列宾、列维坦、费欣到艺术科学院院士、当代人民艺术家的精品力作59幅;也包括中国从曾参加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马克西莫夫校外班到后期多批留学苏俄的老中青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80幅。
这些画作以生动而直观的图景呈现出中俄两国多年以来最真实的艺术交流面貌。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论坛上,与会中俄艺术家、专家学者就中俄油画艺术交流现状进行了回顾、展望和成果梳理。
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希波夫斯卡娅 · 娜塔莉亚院长、卢金娜 · 卡利玛副院长,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副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论坛综述杨明刚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125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论坛综述主席苏霍韦茨基 · 阿列克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采钦 · 尼哥德教授、诺瓦谢洛夫 · 亚历山大副教授、特先科 · 亚历山大副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晨朋研究员、王仲教授、左庄伟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主编尚辉研究馆员、著名油画家俞云阶之子俞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棕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孙韬教授、叶楠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吕品田研究员、郑光旭教授、杨明刚副研究员等学者深刻探讨和反思了中俄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就未来中俄两国合作中实现更多积极影响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度论证。
建国初期学习的苏联油画教学体系
建国初期学习的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一切向苏联老大哥看齐对战斗民族有过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如果要给他们贴个标签,那一定是“真实、不做作”,这种表里如一的个性反映在艺术创作方面,就是俄罗斯著名的写实主义油画创作方法。
而这种“精神食粮”,早在小麦之前,就已经“进口”到中国,并滋养了大批中国油画艺术家。
1950年中苏两国缔结《中苏友好条约》新中国成立后,“一切向苏联老大哥看齐”成为建国初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文化部便组织艺术家创作造型写实、表现力细腻的革命历史主题作品,油画被视为历史画创作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彼时,苏联油画创作的主要内容是战争与和平,自然就成为新中国油画创作的学习对象,即所谓的“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学习成果展示建国初期,在西方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中国油画创作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苏联的支持。
一方面,文化部聘请专家到中国进行教学,以前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为蓝本,协助制定中国油画教学大纲;另一方面,中国派出20多人到苏联学习油画,他们回国后多在油画教育领域担当重任,成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师资。
此外,大量苏联油画来华展出,以及《美术》刊物对苏联油画的普及与引导,给建国初期的油画艺术家们提供了体味苏联油画技法魅力,学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机会。
1954年1月《美术》创刊号新中国初期,受彩色印刷技术局限,报纸、书籍等纸质媒体无法提供清晰的美术作品图片,而苏联来华展出的油画除少数复制品外,大都是原作,可供观者直观地观摩创作技法如构图、设色等细节。
前苏联油画家布洛夫的《胜利的战士》描绘了战争中的一个场景:胸前挂着勋章的战士,左手打着绷带,右手夹着烟,远处硝烟还没有散尽,这恰是艺术家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
前苏联布洛夫作品《胜利的战士》在苏联油画的熏陶下,中国油画家们对单一的油画体系进行了突破,创作了一批革命历史画。
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学课本插画《狼牙山五壮士》,其作者詹建俊正是接受苏联油画专业训练的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成员之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俄罗斯著名油画家索科夫宁荣誉教授聘任仪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俄罗斯著名油画家索科夫宁荣誉教授聘任仪式作者:暂无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期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打造更宽视野的教学平台,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俄罗斯著名油画家索科夫宁·弗拉基米尔为我院荣誉教授,并于12月7日在中国艺术研究第五会议室举办了隆重的聘任仪式。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雷风云,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油画教授索科夫宁,北京国际友好联络会秘书长戴怀亮,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执行主任马那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等出席了此次仪式。
王文章副部长亲自为索科夫宁颁发了荣誉教授证书。
索科夫宁教授1 955年出生,现任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功勋艺术家、油画教授,曾荣获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的“俄罗斯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被莫斯科及全俄教主阿列克谢二世授予“圣者谢尔吉·拉达涅什斯基”勋章。
聘任仪式上,王文章副部长高度肯定了索科夫宁的艺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并强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开放发展格局中,不仅与国际组织和有关艺术团体建立起了密切联系的交流机制,同时还十分注重邀请国际有影响、有造诣的艺术家来我院讲学交流。
此次索科夫宁的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现场授课方式,让学生直面感受国际知名艺术家的基本功、艺术技巧及创作手法等,给我们的油画艺术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对我们思索当代艺术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索科夫宁先生也发表了个人的感想,他表示,中国与俄罗斯在美术创作的对话交流方面是有历史积累的,上世纪50年代,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为中国油画界培养了一批奠基式的人物,近年来俄罗斯有很多的艺术家前来中国交流学习、举办画展,中俄艺术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自己很荣幸能被聘任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荣誉教授并展示个人的艺术,一定会尽全力做好教学活动,为推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俄罗斯阿尔希波夫的画 色彩强烈 笔触粗放 正是中国油画家的菜
俄罗斯阿尔希波夫的画色彩强烈笔触粗放正是中国油画家的菜俄罗斯阿尔希波夫的画,色彩强烈.笔触粗放,正是中国油画家的菜21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家开始舍弃了过去消弥笔触古典写实的画法,疯狂追逐中国写意精神,中国精神,表现主义的画法。
出现了一大批有自我追求的油画家。
随着这一批五六十年代出身的画家渐渐步入老年,他们突然发现,原来俄罗斯的油画并非过去说的那么糟,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这些“二传手”油画的都是土油画。
到了这把年纪才发现,原来自己最爱就是这样的画。
俄罗斯这些19世纪20、30年代的画家作品,不正是我们今天苦苦追求的效果吗?认识是需要时间的,对于伟大的艺术品也一样。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是一批精英大师云集的画家团体,产生了那么多大师级的画家。
过去由于政治原因,可能有所忽略,现在,用纯艺术的眼光来看,他们画的真好啊!举重若轻,收放自如,形神兼备,生动自然。
我这里介绍一位叫阿尔希波夫的俄罗斯画家。
名气不是很大,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的画很多都见过。
只要你看俄罗斯的油画,《洗衣妇》、《手持茶罐的村姑》这两幅作品,一定会看过,眼熟。
对,这就是阿尔希波夫的画。
当你看了太多的用透明画法画的光溜溜的油画,再看这样逸笔草草的油画,就越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油画,这才是画,无论你如何努力,大师最在100年前就在哪等着你呢!阿尔希波夫(Arkhipov,Abram Efimovich 1862~1930)俄罗斯画家。
188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是巡回展览画派后期的代表画家。
阿尔希波夫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民及其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的作品中,以表现农村生活为主。
他的画法表现在对新鲜的印象和鲜艳美丽色彩的追求,被人们称为俄罗斯的印象派。
这种画法,正是现在中国油画家的主菜,还没学到家呢!阿尔希波夫的存世名作有《洗衣妇》、《手持茶罐的村姑》等。
《洗衣妇》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俄罗斯艺术史上的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美术与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作者:于安东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芜湖 241000)关键词:俄罗斯美术;中国油画创作与教学摘要:俄罗斯美术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适应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斗争需要,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美术教育对我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美术创作和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1989年两国恢复友好关系,中俄美术交流在新的形势下走向平等对话。
俄罗斯美术在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形势下,更好地维持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
收稿日期:2004-04-02作者简介:于安东(1960—),男,山东海阳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2003年3月至2004年7月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高等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进修访问,并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油画创作和教学。
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上,俄罗斯美术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的影响可谓巨大,无论是就艺术思想,还是就创作风格和教学体系而言,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与俄罗斯美术都有着密切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年代“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适应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斗争需要,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思想基础;二是苏联美术教育对新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美术创作和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三是1989年两国恢复友好关系后,中俄美术交流在新的形势下走向平等对话。
本文就中国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主要是指油画创作、教育方面与俄罗斯美术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一、俄罗斯“巡回画派”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美术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西方诸多文化思潮的传入,中国赴海外留学回国的学者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也异常活跃。
在美术领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西方(主要是法国)油画创作经验对中国画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俄罗斯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鲁迅,他认为中国社会的改造需要在民众中注入革命的力量,这需要的是现实的大众的美术。
而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推广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美术。
鲁迅对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美术十分感兴趣,并大力推介之。
徐悲鸿从法国留学回来,他也认为美术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而传统的中国画更多的是注重临摹,脱离现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引进西方实证主义的写实主义,把素描写生作为绘画的基本功。
他对苏联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1934年在莫斯科举办了“中国艺术展览会”。
还为1936年出版的《苏联美术史》写了序言。
作为苏联现实主义的样板“巡回画派”的作品相继被介绍到中国。
鲁迅和徐悲鸿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绘画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以И.克拉姆斯科伊为首的14人于1863年与俄国艺术的圣殿——皇家艺术科学院公开决裂。
他们主张艺术民族化和现实主义,并成立了“艺术家小组”。
当时俄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B.斯塔索夫认为皇家艺术科学院阻碍了俄国艺术的发展,1870年,他与克拉姆斯科伊在“艺术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巡回美术展协会”即“巡回画派”。
主要成员有И.Е.列宾(1844—1930)、В.И苏里柯夫(1848--1916)、В.Г.彼罗夫(1833--1882)、А.И库茵之(1842--1910)、А.К萨甫拉索夫(1830--1897)、И.И.希施金(1832--1898)、И.И.列维坦(1861—1900)、В.马克西莫夫(1844—1911)、Н.А雅罗申柯(1846—1898)等。
他们主张艺术要从贵族中解放出来,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进行创作。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进步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表现技法。
1871年11月27日巡回画派在圣.彼得堡举办了首次画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此以后的48年里每年举行一次巡回展。
巡回画派的成员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关注国家和民主的前途和命运,巡回画派的作品具有人民性和民主精神的艺术特征。
正是这种特征符合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同时吻合30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人士的精神追求。
巡回画派的艺术思想及其绘画创作的引进,对当时我国革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日后成为年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美术创作的范本思想基础。
他们娴熟的技法使中国艺术家赞叹不已,因而使苏联美术得以在十多年后的新中国大地上对中国的美术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
二、俄罗斯美术与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的前苏联第一、第二代领导人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中国与苏联曾历史性地走过一条极为相似的社会模式的道路,文化与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正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中国饱经战乱,生产力的水平极其低下。
对于百废待兴的一个泱泱大国,无论是管理、科技、军工、商业,还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人才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这种状况下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困难的。
而明智的策略之一,就是借助于发达国家的力量参与建设,帮助培养、储备人才。
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分为两大阵营,这无疑制约了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而当时处于本阵营的苏联,无论是在军事、科技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是强国,在这种人才极度奇缺的紧迫形势下,向苏联申请援助是必要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署,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领域与苏联进行面了全面的合作。
应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协商,苏联政府派了各领域的专家来华援助。
中苏的美术交流也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应运产生,基本的运作是作品观摩、人员互访、请进援助、派出学习的方式。
根据中苏文化交流协定,苏联文化部派了一个总顾问谢维林到中国文化部,负责在华文艺界美术、音乐、舞蹈、喜剧、电影等苏联专家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1950年2月28日,全国美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美术工作者广泛地宣传中苏友好的意义,从此中苏的各种美术交流活动相继实施。
1951年4月,《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开幕,苏联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相继来到中国。
1952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苏联艺术家学习》的社论。
1954年5月1日,当时美术界的主要人物江丰、王朝闻、蔡若虹、王式廓、米谷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出席了莫斯科五一劳动节观礼,他们回国后介绍了苏联的美术作品及美术教育的状况。
1954年9月,苏联美术家协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盖拉西莫夫致函中国美协,支持中国美协的工作计划。
9月30日,中苏美术交流的先驱使者盖拉西莫夫访问中国,从此开始了苏联对中国美术援助的计划。
《美术》杂志第四期发表了《欢迎苏联卓越的艺术家盖拉西莫夫》的文章。
C.盖拉西莫夫(1885--1964)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美术院院长,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代表作品《西伯利亚游击队员的宣誓》(1933)、《集体农庄的更夫》(1933)、《集体农庄的节日》(1937)、《集体农庄的母亲》(1943)、《画家群像》(1944)等等。
10月30日,盖拉西莫夫发表了《致中国美术家的友谊赠言》。
11月30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苏联美术家盖拉西莫夫旅行中国水彩画展》盖拉西莫夫作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的报告。
同年10月2日,苏联普希金艺术馆馆长、美术院通讯院士、资深美术史家扎莫施金出席了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开馆,并主持了同时开展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中的“造型艺术馆”。
全国各地的许多美术机构和美术学院(系)组织了参观,在这个展览中很多中国艺术家第一次看到苏联油画,甚至是油画原作,第一次感受到苏联油画的魅力,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扎莫施金利用在中国一年的时间,作了多次专题讲座,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地向中国艺术家介绍了苏联的美术创作经验,其中在北京进行美术讲解40多次,上海15次,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三、四千人听了讲授。
他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同教授们进行了座谈。
在中苏友好合作的社会政治背景下,通过上述一系列美术展览和美术界高层互访活动,为苏联美术在中国艺术界产生影响创造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经过将近一年的中苏文化界领导人的交流互访达成协议,1955年苏联文化部把援助中国美术的计划交给了国立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委派马克西莫夫来华,任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顾问,并担任文化部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的指导专家。
К.М.马克西莫夫(1913—1993)出生于苏联伊凡诺夫州沙特罗夫村,1935年进入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里亚日斯基教授工作室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担任该院教授,两度获得斯大林奖金;《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1951)的主要创作者之一,代表作有《拖拉机手—苏士卡》(1954)、《集体农庄技师希罗科夫肖像》(1954)等。
实事求是地说,他在苏联美术界并不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他是一位创作、教学较为全面,精力充沛,并且热爱中国的画家,他对新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5年2月19日马克西莫夫到达北京,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安排的指导工作。
1. 马克西莫夫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式对中国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
他是受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体系影响的画家,其艺术思想很符合中国领导人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的艺术观,和中国当时社会体系的需要,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状态。
他所任教的学校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是1765年所建皇家艺术科学院的延伸,其素描教学体系同具有契斯卡科夫教学现象的列宾油画、雕塑、建筑美术学院(1944年8月5日由皇家艺术科学院而更名,简称列宾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体系如出一辙。
事实上,“俄罗斯素描教学体系”是一个大的概念,是皇家艺术科学院素描教学体系在俄罗斯院校素描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皇家艺术科学院的教学大纲,实际是从意大利、法国等美术学院教学大纲模式沿袭而来,它的奠基者是艺术科学院建立初期聘请的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籍教师,和一批留学意大利、法国等人员归俄教师。
后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完善,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点的相对科学的体系,其素描教学体系在世界“全因素”素描教学领域更是独领风骚。
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师教学态度都很严谨,他们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自己的教案。
契斯恰科夫(1832-1919)1872年从意大利、法国留学回国后在列宾美术学院担任素描教学,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同代人中,他是优秀的素描教师之一,后来出版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一书,是在他根据学院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而它是列宾美术学院素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