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创设品德与社会的活动情境,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组织学生走近社会、注重践行,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交流。

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教育即生活。

”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

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近社会、注重践行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

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在讨论时应注意以下二点:一是以育人为本,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四、活用教材、提高社会认知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如四年级上册第9课《家乡变化的真大呀》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

教材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

如:假日里,用什么交通方式,经过怎样的路线出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

出示熟悉的站牌,发现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几路车?为什么?《长江两岸是我家乡》“家乡的习俗”中所举的例子鄂西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汉阳的归元寺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就会举办庙会等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习俗,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

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
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习俗,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受家乡的习俗,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使之散发德育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