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素养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初步探讨的有效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场景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合作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分工合作、合力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既要注重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品德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方式,亲身体验和实践相关的品德和社会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应用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应用性评价,即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通过情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
教师还可以采用问答、作业等形式进行常规的知识检测。
以上仅是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步探讨,具体的教学策略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等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和调整。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素养,注重引导与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许多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生兴趣不高、学习内容抽象等问题。
制定一些高效的课堂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非常重要。
一、充分准备教材了解学科,熟悉教材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物、图片、材料等以及与具体内容相关的活动设计。
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可以降低上课时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互动程度和实践操作中的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参与是教学的关键,老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活跃参与,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
五、开展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是指在模拟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帮助他们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
通过故事情节、真实案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六、鼓励与肯定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轻松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七、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一种灌输教学的反对者,它强调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素质锻炼的重要性,教师要多利用社区、家庭以及学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八、问题导向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策略只是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对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帮助。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自我实现和成为成熟、快乐、负责任和积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我们应该提倡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减少暴力和建立友谊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管制情绪、建立自信和协作合作等生活技能。
二、教材选择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
我们可以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案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三、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和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
四、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教学策略。
具体措施如下:
1、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差异性。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不要片面地看待他人,更不能赋予他们刻板化的标签,以免伤害到他人感情。
2、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真理。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发现和探索真理。
3、积极引导学生表现良好。
我们应该对学生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正向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4、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增进他们的社会意识。
五、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某些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更需要我们把教学当做一种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素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变得尤为重要。
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们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享一些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同理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体会到其中的道德情感。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注重案例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和认知各种品德理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品德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能力。
案例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游戏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避免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游戏化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游戏化教学形式,比如故事接龙、角色扮演等,都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提高品德修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其中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积极社会参与的重要环节。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1. 视频和漫画教学法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对于视觉信息的接受能力非常强。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生动的视频和漫画来展示各种情境,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体会。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情境,感受其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从而加深他们对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2. 游戏化教学法小学生喜欢游戏,因此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角色扮演游戏、团队合作游戏等。
通过游戏,学生不仅可以轻松地学习到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的。
3. 互动式讨论教学法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互动式讨论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对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体验式教学法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一门需要学以致用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比如社区服务、互助活动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故事教学法故事是小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有意义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道德与伦理,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除了以上几种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氛围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相对抽象,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心将难以长久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采用生动有趣的案例讲解、玩游戏或模拟社会场景等。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可以运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解,或以大屏幕、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演示。
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力。
三、快乐学习,注重情感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情感性质的课程,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教师需要注重情感教育,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学习。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温馨故事,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通过集体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四、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并从实践中感悟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机构,了解相关职业的责任和义务;给学生安排公益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素养、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而高效课堂策略可以让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下面从教学目标、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四个方面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是提醒学生感知社会,懂得尊重、信任、爱护,体验团结、合作、友爱,学会尊重社会规则,理解社会现象。
因此,建立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目标的学习方式,是实施高效课堂策略的一个重要角度。
在教学目标上,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使用“任务型教学目标”,即在任务型活动中显示目标,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目标,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明确的任务,如通过仿真运营小超市,让学生了解物品的价格,学习计算能力、谈判技巧等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高效课堂组织不仅仅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价值,减少教学时间浪费。
在课堂组织策略上,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让别人做”。
例如,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某个社会现象、职业、行业等,然后由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和整理。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中体验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
三、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互动、体验等教学方式。
在高效课堂策略中,需要使用多种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和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由浅入深”。
例如,在教学简历撰写方法时,教师首先讲授简历的格式,如姓名、联系方式、工作经历、学历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模拟撰写。
这样,学生能够逐渐了解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内容。
四、教学内容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使用“故事教学法”。
例如,在教学环保知识时,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故事,如海豚救人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高效课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注重学生主体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自主性和思考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以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1. 规划合适的认知活动小学生在情感、认知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处于关键阶段,使用适合他们年龄的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品德教育中,规划合适的认知活动,如情景演示、角色扮演和漫画制作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2. 特色活动针对学校的特别文化和学生的特点设计特色活动,比如开展性别平等、环保、志愿者等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从而深入了解相关的道德、社会知识,以及社会责任和义务。
3. 纵横联系从小学开始,品德和社会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挖掘两者之间相互辐射的关系,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学生的整体理解水平。
例如,生物课可以涉及到自然保护、动物权益以及人类利益之间如何平衡的倫理事層面等。
4. 推广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认识,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
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讨论、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5. 引导思辨和探究品德教育是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传授某些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上。
品德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何面对不同情境和挑战,引导学生探究儒家、道家、孔子到现在西方伦理哲学的各种立场观点,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抉择能力。
在品德教育中,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确保教学有效。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虚心学习吸收所学知识,全面发展。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之一。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些品德与社会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和表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乐、悲伤、愤怒等情感,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所学的品德与社会观念产生共鸣。
二、注重实践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实践所学的观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活动、慈善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社会的快乐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实践品德与社会观念,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三、引导学生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开展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念。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和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四、多元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了解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结合游戏、手工、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解和接受。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秩序的公民。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性策略,本文将从培养师生良好关系、引导课堂参与、利用教学资源和注重实践体验等方面来谈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要培养师生良好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赞美、鼓励、耐心倾听等方式来营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要引导课堂参与。
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表达观点,促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互动环境。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
要利用教学资源。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使用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包括图书、图片、视频、实物等等。
通过多种媒体的展示,能够更加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社会的真实情况,进一步深化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识。
要注重实践体验。
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体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社会实践的快乐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生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需要重视情感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情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开展角色扮演、组织班会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认同。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化解情感困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注重行为规范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阶段,教师要通过学习案例、讨论问题、模拟情境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纪律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遵守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培养自律自信的品格。
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
小学生身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与外部社会进行互动,了解社会规则和生活常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社区、企业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道德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智力、体育、审美、劳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品德与社会教育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任务拓展、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教育,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技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当前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课程设计1、贯穿均衡的课程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应当兼顾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社会能力。
课程内容应当贯穿个人发展、社会关系和环境保护等主题,使学生全面发展。
2、活泼生动的课程形式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形式应当活泼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课程的魅力。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游戏、实践活动等形式,使课程内容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小学生的心智、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2、提问引导的探究式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应当是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导向的情境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当以情感导向为主,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发展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和社会情感。
教师应当注重创设情感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三、教师角色1、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当是品德和社会行为的榜样。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然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小学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应该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地设计授课内容。
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分,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性,增加课程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探究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涉及教育、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枯燥的讲解和记忆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创造生动、活泼的互动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图片、PPT、视频、教材配套多媒体等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吸收。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利用社区、图书馆等外部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四、强化互动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教师强化互动性,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感受,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鼓励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育是每个小学生必须经历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根据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互动性和实践性,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够影响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课程。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了解社会生活。
如何打造一节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成为了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需要感受到在这个教室里,每一个人都被尊重、被关心,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放声大笑、可以畅所欲言。
这样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悬挂一些有关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宣传画,增加教室的文化氛围。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文明礼仪大赛,激励学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策略。
二、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需要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开放性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交流。
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案例教学,提供真实的社会案例,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有趣的社会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社会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这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行为。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如何设计出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小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
1.2 研究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热情,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在设计课程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即希望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方面取得怎样的成长和进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对于品德和社会的教育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物质丰富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品德锻炼和社会教育很可能成为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成功的关键。
下面就介绍一些小学品德和社会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学生的第二故乡,学校必须肩负起品德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
以下是品德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1.学生课堂参与学生参与是品德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比如板书讨论、加入小组、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互相学习交流,合作共赢。
2.运用生动而传神的教育方法品德教育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生动而传神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里列举一些具体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小组活动,如游戏、讨论、辩论、小型实验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计划探究或调查性任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总结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3.培养责任感与自信心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通过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让学生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的道理,提高自身责任感,同时再通过成功的经验和反思来提高自信心。
二、社会教育学校目前的教育策略正从教授知识和技能向更广泛和开放的社会和人类组织方向转变。
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把个体意识和个人发展与社会意识、综合素质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以下是社会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1.丰富教师教学知识社会教育是一个具有很高复杂性的体系,涉及到广泛的领域,例如农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作为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教育课程。
2.注重学生关系能力的培养社交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在交往中积累人际关系及其处理方式的经验,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环境。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案例分析或道德故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各种道德问题。
通过让学生感受到善恶、公私、公正等概念的差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师可以选取真实的社会案例,如拆迁、环境保护等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社会活动,如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
教师还可以运用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鼓励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互相尊重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家校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家庭教育的情况。
家长也可以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情况,进而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规范。
评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必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辅导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包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家校合作和评估教学效果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自我意识和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但是,如何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使之真正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培养学生兴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来。
二、充分发挥课程特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化,内容广泛而且贴近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把所讲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现实意义。
三、注重实践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应以实践为主。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学生亲手实践,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将实践操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四、建立情感联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本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渗透感性教育,引导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中注重个人情感和人际情感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涵的感性理解。
五、评价体系建设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长期的工程,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建立巩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质量。
以上几点,是本文从教师角度,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文化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教师们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质量,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为此我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这六个主题框架的教学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的内容之间也存在着综合交叉。
如“远离毒品”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
《品德与社会》课程这种综合的内容建构方式,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生活、科学、历史、地理等分科课程的界限,使课程具有了高度的整合性。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认为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小学生是品德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的品德与社会素养的养成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合理的策略进行教学。
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亲民易懂。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有限,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上需要注重内容的亲民易懂性。
教材内容要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品德与社会知识,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还要注重形式多样,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故事、游戏、实践活动等,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激励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激励。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珍惜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鼓励学生勇敢发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激励和正面评价,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秀品德和社会行为,帮助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注重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尤其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
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品德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也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家长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伙伴,品德与社会教育更需要家校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3-14T16:07:10.2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作者:甘粉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甘粉会(贵州省盘州市第五小学贵州盘州 561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2-006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1.品德课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才是最亲切的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
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
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
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
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2.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开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
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
"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
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 "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
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
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3.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
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
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
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
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
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
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
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
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
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
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
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