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异同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异同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异同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教科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生活性。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科书内容的主要源泉。

2、重视生活情感的陶冶。

二、开放性。

1、教科书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2、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伸。

三、活动性。

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讨论、游戏盒其他实践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获得更深的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教科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二、开放性。

三、情感性。

四、形式活泼。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举例
01
02
03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 或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 践中学习和体验,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 究,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 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 的道德、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能 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理解 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等方 式,提高学生解决道德、法律问题的 能力。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并学会评估解决方案的优劣。
情感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育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形成正确 的价值判断标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03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道德、法律知识
道德知识
05 评价方式与标准
过程性评价策略及实施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他人的合 作交流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品德
发展状况。
谈话法
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谈话,了解 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道德 认知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 品德。
成长记录袋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成果、反思等, 展示学生的进步和努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教师培训材料: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介绍

教师培训材料: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介绍

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介绍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教材编写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导;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体验形式与认知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力图在生活化、情感性、探究式和面向农村等方面形成特色。

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儿童文化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教材编写的重要追求。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

每册教材分设五个单元,根据不同层面的互相联系和合乎生活逻辑的延展,各单元一般下设3-5个板块主题。

这些主题都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一个个话题,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关注儿童的所感、所思、所悟,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遂心而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如,三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下设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均以“我”为主体,是孩子们熟悉和愿意参与的话题:《说说我们的学校》引导学生交流校园生活的感受;《校园里的发现》启发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人文环境等;《给学校画张“地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在学校工作的人们》引导他们关注老师和工友的劳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则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热爱。

这些话题的探讨激活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学习:简单图例等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和需要,尊重他人劳动等品德的培养是在体验中完成的自主建构。

随着话题的展开,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使校园生活变得更为愉快和有意义。

可以说,这样的话题就是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的。

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化为特征。

谈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论文]

谈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论文]

谈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摘要:根据《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想搞好课堂教学,教师就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景性和生活性,并收集最新最贴切的素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或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教材中的观点,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突出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让他们记忆深刻,教育起来更容易接受。

但是,小学生经历的事情较少,而且经常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更不容易接受到生活的教育。

为了使学生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快乐健康的成长,我经常在课堂上创设适当的情境,模拟真实的生活,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

我在教学《远离危险》时,特意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危险视频:儿童被卡在阳台防护窗上,在河边玩耍不慎落水等,这比我们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很多,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很迫切地想学下一课《遇到危险怎么办》,并且都积极地记住了那些求助电话。

又比如在教学《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分两组:一组同学写好作业后把书包、铅笔放到原来的位置:另一组同学写好作业后不整理书本。

接着让他们模拟课间活动,结果,整理好的一组书本纹丝不动,而另一组,书本乱了不说,好多同学都说自己的笔不见了,作业被踩脏了。

学生从这样的小事中就能认识到做事有始有终的好处,这样便于他们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注意,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如在讲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正确的姿势》一课时,我设计了教学情境“弯腰的老爷爷”:弓着腰戴着眼镜的老爷爷慢慢走过来说:“小朋友们,你们看,我的样子是不是很难看?本来我不是这个样子的,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没注意用正确的姿势,经常趴着看书、写字,走路不抬头挺胸,以至于我的身体有很多的毛病,脖子经常疼,背再也直不起来了,眼睛也近视了。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特色例举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特色例举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特色例举一、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习惯、感悟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密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

1、内容的选择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

孩子生活中的话题成了教材的课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了教材的课题。

二年级上册P9页,“妈妈,我没有表姐那么会唱歌,字也写得不太好……”,三年级上册《夸夸我自己》单元,P6页中“妈妈,小敏当了中队长,我什么也没当上!”P8页“成成又得了书法金奖,你呢?”四年级上册《有困难我不怕》P12页,打扫卫生不小心弄湿了同学的裙子,广播室有两篇广播稿不见了,遭到好朋友的误会等,这些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成了教材的主题。

这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事,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引导,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理清儿童成长经历中经常和可能遇到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问题,设计成系列的、生活化的、综合性的教育性活动,来生成教育话题和范例,再按主题进行统整,正是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特色。

2、充分关注儿童以有的生活经验。

四年级上册P37页,说说你和家人购物的经历和体会,P52页,说说公共设施给自己带来的便利,P64页回忆自家和邻居之间相互帮助的事,回想自己是否给邻居添过麻烦。

三年级上册P52页,你觉得过年最有趣的是什么?说说你参加婚礼的见闻吧。

教材中这些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话题,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有话说、愿意说、能够说。

二、倡导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关注儿童的体验、探究、感悟。

1、有效的体验活动能从根本上避免生硬的道德说教,实现自我感悟、升华,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体验活动,真正实现德育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喜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1.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学校低班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

2.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程。

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它兼具品德训练、科学训练、社会训练以及生活训练等多重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品德训练和社会训练的双重价值。

(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l.综合课程有诸多详细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阅历课程等。

2.品德与生活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同学在活动中获得阅历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

尽管学校训练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界定为训练活动,但活动课程却有着特定而详细的涵义:第一,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或开发模式。

依据活动要素并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出的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相对于旨在使同学把握已成事实或定论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同学获得鲜活的直接阅历和真实的体验。

其次,在课程实施上,活动课程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组织并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

那种单纯由老师组织并缺少同学主动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机械、灌输式的训练教学行为,那种纯粹由同学自行组织并缺少老师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同学的个别行为,而非教学行为;上述两种行为都不符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第三,活动课程所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单向相互沟通或机械式双向相互沟通的教学方式,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相互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同学学习的主体性。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思考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思考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思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开设的两门新课程,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整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原来的思品、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原来的思品、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

但它们又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综合,而是顺应时代要求,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立体综合,其结构形式看似松散,实则严密。

因此,对执教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极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革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现成的教案就能基本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局面。

教师必须用心吃透新课标,“用”好教材并以教材为媒介,根据学情,大量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观察、感受、思考,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上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过去的教学,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灌输为主,少先队德育活动为辅,造成了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倦心理严重、活动了无新意的局面。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一个单元为一个活动主题,鼓励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如针对本校6年级某班学生上网成瘾,我们根据教材“走进信息时代”这一主题,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以“绿色上网”为话题,鼓励并要求孩子在网上收集上网正反两面的例子,结合身边同学的表现,举办辩论会。

创设情景,贴近生活,培养健康的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

创设情景,贴近生活,培养健康的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

单 纯 、 单 、 燥 的 说 教 难 以 取 简 枯 得 预 期 的 教学 效 果 。 师要 从 传 统 意 教
义 上 的知 识 传 授 者 转 变 为 学 生 发 展 的 促 进 者 、 助 者 。 教 学 活 动 的 主 帮 由 角 转 变 为学 生 学 习 的指 导 者 和 配 合 者 在教 学 实 践 中 , 师 要 唤 起 学 生 教 的 自我反 思 .唤 起 学 生 成长 的渴 望 ,
果 ?2 诚 信 是 什 么 ? 样 做 个 诚 信 的 () 怎 人 ? 生 很 快 进 人 故 事 的 情 境 . 愉 学 在 快 的气 氛 中悟 出 了要 做 一 个 有 诚 信
的人。
根 据 《 品 与 生 活 》 思 品 与 社 思 《
会 》 教 学 的 目的 , 师 必 须 了解 学 课 教 生 的生 活 需 要 . 生 的成 长 与 发 展 需 学

于 生 活 学 生 要将 课 上 所 获 得 的 道 德 认 识 、 感 体 验 、 活 能 力 运 用 于 社 情 生

设 计 丰 富 多 彩 的活 动 形 式
会 生 活这 一 大 舞 台 课 程 的 教 学 必 须
围 绕学 生 身 心 健 康 的发 展 . 应 生 活 适 事 中 的道 理 。 学 生 有 的 讲 了 《 个 背 七 囊》 ,有 的讲 了 《 鞅 立 木 ,取 信 于 商
民》 。然 后 我 提 出 了两 个 问 题 : 1 商 () 鞅 为 什 么 要 这 么 做 ?会 收 到 什 么 效 需 要这 一 目标 . 学 的 成 败 也 取决 于 教 此 所 以 。 师在 设 计 教学 时 , 尽 可 教 要 能地 将 教 学 与 生 活 实 际 有 机 地 结 合 . 使 教学 真 正 走 近 生 活 1 学与 生 活 结合 . 教

道德与法制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制学科特点

学科综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教学建议等作出了详细阐述。

在此,结合优秀课例来体悟这门课程的价值追求,揣摩和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以让更多的老师从中获益,让我们的课堂走向和谐高效。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是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是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浅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浅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浅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生活教育摘要:认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现代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课程,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实现了经验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整合,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更重视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实际影响,社会给学生产生的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印象,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生更能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体验中学会生活,为以后的人生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教育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的历史意义。

说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顾名思义,这门课程是把品德和生活、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来把相关品德生活、品德社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去体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处世为人等等。

其中品德与生活这一环节,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杜威尤为关注,他认为传统的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和经验分离。

其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儿童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与学校课程的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分离;(2)儿童生活具有统一性、整体性、专一性,而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以至于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3)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与课程的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相反;他认为,学校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因此,品德课程应当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的学科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具体的途径是通过活动组织课程。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杜威十分强调品德课中的生活与品德的关系。

我国在经历了多次的教育改革,在新世纪终于建立起了一个专门为小学生开设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这门课程作为每一位小学生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生活的社会密切联系的渠道,为小学生社会性健康发展提供了课程的条件。

我国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感-最新文档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感-最新文档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回归生活”必须成为改革的基本理念。

回归生活,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引导他们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下面就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实施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学会健康、科学地生活学会生活,首先要学会健康地生活。

一日三餐,谁也离不了。

怎样才是健康的饮食,怎样才能健康地生活?孩子们熟悉又陌生的内容。

我从儿童日常生活出发,以此作为教育内容的源泉,让儿童从身边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引起思考进行讨论研究,指导孩子学会健康地而且科学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在餐桌上》教学中,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孩子到模拟的“自助餐厅”中进餐,让孩子自由挑选喜欢的食品,让孩子感受到这似乎是生活,不是在上课。

新奇、有趣,“真、善、美”自然地流淌出来。

当孩子把自己一日三餐最喜欢吃的食品挑选出来后,请孩子们按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每天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是否科学呢?它能满足你长身体的需要吗?”孩子们像开圆桌会议一样像模像样地讨论起来,原来头脑中不甚了解的、模糊的营养常识和健康意识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传播。

二、学会愉快、积极地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烦恼,如果长期处于困惑中得不到宣泄、得不到帮助,心头的疙瘩会越来越大,心理的矛盾会越来越重,严重了便会成为心理障碍,生活也会由此变得暗淡,毫无希望。

此时,常与孩子相伴的老师、家长与其心与心的沟通显得分外重要。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及课堂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及课堂教学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 2 O l 1 ( 1 ) .
弥补品德与社会课 堂教 学的局限 , 让小学生在德 育学习 的过程 中 育 , 2 0 0 9 ( 1 1 ) .
[ 3 ] 谭军. 小学品德 与社会教 学的点滴思考[ J ] . 学苑教 育, 2 o 1 2
作者简介 : 姓名 : 张丽琴 ( 1 9 7 1 . 1 1 ) ; 性别 : 女; 籍贯 : 山西省太

以成 长中的我 , 我 与他 人的关系 , 我与集体 、 国家和社会 的关 系为 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 的培训 , 加强教 师 主线 , 对道德 、 心理健康 、 法律和 国情等 多方 面的学 习内容 进行有 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 与时俱 进地给品德与社会课 注入
机整合 。
二、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面、 生动、 主动 、 和谐 的发展 , 在深入 了解 品德 与社会课 程特点 的 入手 , 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 1 . 确定 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 的活力。另外 , 一个优秀的小学德育教师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 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 的教学理论进行思考 , 从而大大提高课 堂教 总之 , 随着我 国教育产业规 模的发展壮 大 , 小学教 学也相应 的系统工程 , 具有长期性 和复杂性 。在 进行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的过程 中 , 应在 了解品德与社会 课程特点 的基础上 , 确定 小学生
参 考 文献 :
利用多媒体教学 , 通过播放 文字 、 图像 、 视频 、 音频等 多媒 体技术 ,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 更好地理解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 2 . 丰富小学 生的情感体验 丰富小学生 的情感体验对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首先,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尝试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安排一些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和相关技能。

可以选取一些道德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最后,提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品德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校外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情感与品德教育以及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实施,让学生在培养道德、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成长。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良好的作息习惯
引导学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 睡眠和休息。
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个人卫生的习惯,如勤洗手、 刷牙等。
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 衡。
良好的运动习惯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他们的运动习 惯和身体素质。
03
社会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
了解社会常识
资源共享
利用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 社会课的教育任务与
目标
目录
• 品德教育的目标 • 生活教育的目标 • 社会教育的目标 • 教育任务的实施策略
01
品德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01
02
03
尊重与关爱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关心他人,培养同理心和 爱心。
公正与正义
培养学生树立公正、正义 的价值观,学会维护社会 公平和正义。
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其自主 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主题活动
组织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如辩论、演讲、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 社交能力。
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教育
家校沟通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 教育。
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构成、运 作规则和常识,如法律法规、社
会习俗等。
培养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 尊重他人、诚信、公正等。
增强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认识 到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总 体设计思想
• • • •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 统一 • 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 • • • 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品德课与生活课、社会课的综合为学生 开辟了通向生活的渠道,有助于品德培 养的加强 • 课程标准的设计框架
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 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 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及全国中 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以此作为基 本价值导向 • 积极引导的必要
积极引导的必要
•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接受 教育引导的需要。
• 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需要有正 确的价值引导。
课程标准的设计框架
• 品德与生活: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
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儿童生活层面为课程框架。 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 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
包括:“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 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六个生活 领域。
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 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
1 、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 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 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 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不是传统教育的强行灌输、 机械训练,也不是西方道德 教育中的价值中立、道德相 对主义。是在两者结合上下 功夫。
情感态度、行为习惯、 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计划一、引言: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性品德与生活课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素养和生活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学校和社会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并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生活技能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将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置:关注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应既关注道德教育,又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

2.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介绍社会交往的规范、礼仪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3.情感管理与心理健康:教导学生如何理解和管理情绪,增强自信心,提高抗压能力。

4.法律与安全知识:介绍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安全意识。

5.健康与生活方式:传授健康饮食知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课堂教学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互动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道德观念和生活技能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评价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既需要定期的考试和作业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需要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品德和生活技能。

六、校园与社会的结合: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组织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比如,开展义工活动、参观社区服务机构、组织社会实践等,提供学生锻炼品德和生活技能的机会。

七、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需要家校合作,家长在品德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人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理解、欣赏、热爱、感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

为了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和评估四个方面来谈人如何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站在学生发展全面、快乐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科学的、提高的、具有实践意义的。

要注重目标在学生心理中产生的优越感、成功感和成就感,是教师进行优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要进行高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点拨、启发、引导、体验式等。

本文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的、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手把手教学法手把手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基础训练、思想练习、文化辅导等,全面准确地帮助每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弱点,需要教师为其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有目标地训练,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3、思辨讨论法思辨讨论法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最终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互动交流能力。

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知识巩固与扩展的重要学习环节。

家庭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休息时间延伸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能。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内容;情境;活动一、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墨守成规的“唯教材论者”,但是面对国家新课程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传统的只注重教材教育的观点明显不可能适应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要求。

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仅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更应该是鼓励学生进取的评定者。

在最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多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解惑,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利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效率1.“生活化”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

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

例如,教学生《社会呼唤诚信》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调动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承诺(如信誉卡、保修卡、合同等)。

随后召集学生把他们收集的相关内容展现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故事。

同学们相互讨论,对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出买到喜欢商品的喜悦;有的学生说出了商家按照保修卡上的协议,上门服务;还有的学生因为商家不讲信誉而增添了很多烦恼。

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上的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后总结出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信用,社会也呼唤诚信。

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什么是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新版) :策略是①根据形 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② 讲究艺术,注意方式方法。 英语朗曼词典中的解释认为,策略主要指 为了对付战斗中的敌人而实施军事命令的 技术和艺术。 策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艺术性,目标性 和计划性
2、什么是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问题:“你为什么不把纸屑扔在地上?”
中国女孩的回答:“老师教我们不能乱扔 垃圾,这样做会受到批评的。”
美国女孩的回答:“地面那么干净,我为 什么要把它弄脏呢?”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 教材改革的叙述:
“教材是范例”,教材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 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 生存(即四个“学会”)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 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看下面的课文,思考: 课文中如何体现出交往性?都体现出了谁
和谁的交往?
新教材主要体现出: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 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即对话
2、对话式教学策略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 程中,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 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 交流。 ”
(1)师生之间的对话
1、教材特点:活动性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 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主要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 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
2、活动化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 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 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误区二:从内容上看,品德活动存在非德育化倾 向
现象——重视开放性,忽略品德学科的价值取向
案例:某教师在教学《可爱的家乡》时,安排了一 个作为一个小家乡人,围绕小手牵小手,共创文明 城,出金点子的小组学习活动,前排同学象往常一 样,向后一转,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都抢着发 言;有的小组只有一两个优生在发言,其他人作陪 衬,有的小组干脆各干各的,闲聊,说笑等等,教 师前后走动,似乎巡视,几分钟后,学生回到自己 位置,教师指名发言。
误区一:从目标上看,思品活动存在狭隘化倾向
现象——思品课活动不能与活动的全过程有机结 合
案例:某教师在教《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时,请 小朋友们找找自己身上的“小马虎”,并把它写 在自己折的纸飞机上,然后在操场上放飞,纸飞 机飞上天又落下来,小朋友捡起来再掷,玩的不 亦乐乎。下课铃响了,还有几个小朋友象呵护宠 物一样把纸飞机带回教室。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教学策略是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 对系统的行为。——目标性
美国学者埃金等人: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任务的 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任务的要求和方法的 选择
教学策略的含义:
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 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而对教学 活动的操作程序、手段、方法、技术等方面作出 的概括性规定,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解决 “怎么教”和“如何学”的问题。 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
教材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 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 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学 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是进行交往的桥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的新特点
(1)新教材是学生阅读的课文,也是师生对话的文本; (2)新教材是知识载体,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
(3)以“在场因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在场因素”是指儿童自身的经验、体验及与儿童生活 直接相关的因素
从“在场因素”出发的教学,师生处在平等的基础上,因 为学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体验和经验,这样师生都 有话可说,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话的展开就有了一个起点 和基础。
(二)新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和活动化 教学策略
教学时 ,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 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
3、实施活动化教学的误区 案例:某教师在教学《冬爷爷在哪里》一课时,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去观察去 记录,课中开展“验证空气”的小实验,看了 “动物过冬与冬眠”的知识录像,课后开展了 “我们继续考察”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 注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对话,是一种激烈 的思想碰撞,可以达到分清是非、提高认 识的目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 发展,培养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 ,也充分 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
3、对话式教学关系的建构
(1)教师角色意识的淡化 教师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全身心参与者
(2)教学中儿童文化的营造 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之一——“营造儿童化的课程文化” , 因为儿童在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中才能敞开心胸、自由自 在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接受教育
根据课文 思考:课文中提供给了师生之 间什么样的对话话题?
(2)儿童与文本的对话(两种体现形式)
一方面,儿童围绕文本中的朋友提出的问 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感悟、 应对、交流,一起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问 题和烦恼,享受成长的欢乐;
另一方面,新教材留有大量空白,借助这 种特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 感情、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 获得的结论,向对话的另一方——教材进 行倾述和表达。
学习目标
、新教材呈现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材特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交往性→对话式教学策略→ 活动性→活动化教学策略→ 意义生成性→体验式教学策略→ 延展性→开放式教学→ 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与价值引导策略→
(一)新教材的交往性特点和对话 式教学策略
1、教材特点——交往性
动的教材; (3)新教材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
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 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 (4)新教材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吸纳当下生活的最新 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 (5)新教材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 引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