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简约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变
02
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03
课程结构:倡导课程综合化
04
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05
课程实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关于合作
06
课程评价:推行发展性、提高性评价
07
课程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品生》和《品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其中,《品生》课程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品社》课程兼有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价值。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艺术》(1-6年级)
——教科书: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往往以德目或首先知识的逻辑呈现,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咱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
——教学:语言说教为主,重视了道德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比较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的割裂。
——学习:偏重课堂、偏重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而比较忽视生活过程中的道德实践。
——专门化带来政治化和教条化。
——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
——分享观:共同分享,乐于助人
《品生》课的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互动的过程
1
——课程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
——教学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3
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式教学
4
(四)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立足学生发展 有效实施评价——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的实践探索
长期 以来 , 我 国学 生评价主要 以“ 选择适合教 育 的学生 ” 为根
《 品德与生活 》 《 品德与社会 》 学科 教学 建议提 出“ 要重视课 堂
及 时进行学习反馈 。做好课 内外学习活动记 本 目的 , 主要是发挥 评价的鉴定甄别 和选拔淘汰 的功能。新课程 教学 中的 即时评价 , 提 出的发展性评价思想 , 它以“ 创 造适合学生发展 的教育 ” 为评价 录和评价 。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 阶段性评价和反馈 。期末进行 学习活动记 录、 阶段性考查 、 期 的 目的, 强调评价的改进和激励 功能。行为科学原理也告诉我们 , 必 要的书面检测。结合 日常观察 、 末检测等方式 , 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任何行为都是 由激励而产生 的。如果学生行为得到 的报酬与其期
望值基本相符 , 行为就会得 到强化 。因此 , 学生行 为有进步时 , 就 应给予激励性评价 , 当学生行为不合规范时要创造一种情 景—— 因
其进步而得到评价的激励。 二、 重视 两个 结合 1 . 家校评 价与师生评 价相结合
( 1 ) 家校评价
三、 处 理 三种 关 系
,
1 . “ 爱” — —师生关 系的主旋律 “ 爱” 应成 为师生 关系的主旋律 。“ 教师对学生 的爱 是一种 巨 大 的教育力量 , 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 视学生如 自己的
亲弟妹 、 亲儿女 , 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 能使学生“ 亲其师 , 信其道 ” 。
2 . “ 诚” — — 生 生关 系 的润 滑 剂
品德课 程所 作 出的改 革 , 最 主要 的( 或 最根本 的 ) 表 现在 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调查 发现 , 从少年 期开始 , 同学 之间交往关 系 的亲疏变 得越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适用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自学时间:第4学期(每周2学时)学时数:3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6学时)学分:2前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就是培育适应环境现代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脊梁。
学生在这里自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迈向小学教师工作岗位搞准备工作。
一、课程性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就是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历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应用领域理论课程。
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律等原理分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象,意在阐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
该课程就是政史专业必修课程例如《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广泛原理的抽象化,就是指导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方法论课程。
二、设计思路1.课程的基本建议依据2021年9月,教育部向社会正式公布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技能。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及时招揽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一流成果和理论,招揽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代莱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并使课程教学具备时代特点。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著重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育。
该课程推行“三维”教学法: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辩能力;将“说道课”导入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方式,例如教学设计,听课等,使用课堂教学训练的方式,以培育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小学校级优质课评选标准
姓名: 学科: 课题: 时间:
评
选
内
容
项目
具体要求
得分
教学目标
(10分)
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培养能力的内容,思想教育的要求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0 8 6
教学内容
(20分)
讲授力求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容量、重点、难度适当,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
20 18 16
教学能力
(10分)
能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能娴熟驾驭教材与课堂,在教学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教学活动,课堂结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0 8 6
教学效果
(10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0 8 6
说明
对照具体要求,在得分处画圈)
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习情景上是生生、组组、师生等多重对话,课堂互动有层次,有深度。
30 28 26
教学方法
(20分)
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质课评价标准
优质课评价标准优质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主动思考,独立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评价一堂课是否为优质课呢?以下是一些评价标准供大家参考。
首先,优质课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其次,优质课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次,优质课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优质课应当具有反思性和可持续性。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优质课评价标准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评价体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更多优质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评估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评估第一章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价值第一节品德与生活学科价值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喜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1.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学校低班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
2.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程。
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它兼具品德训练、科学训练、社会训练以及生活训练等多重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品德训练和社会训练的双重价值。
(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l.综合课程有诸多详细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阅历课程等。
2.品德与生活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同学在活动中获得阅历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
尽管学校训练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界定为训练活动,但活动课程却有着特定而详细的涵义:第一,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或开发模式。
依据活动要素并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出的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相对于旨在使同学把握已成事实或定论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同学获得鲜活的直接阅历和真实的体验。
其次,在课程实施上,活动课程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组织并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
那种单纯由老师组织并缺少同学主动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机械、灌输式的训练教学行为,那种纯粹由同学自行组织并缺少老师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同学的个别行为,而非教学行为;上述两种行为都不符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第三,活动课程所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单向相互沟通或机械式双向相互沟通的教学方式,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相互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同学学习的主体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优质课评分标准表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优质课评分标准表
一、课程目标
- 本节课程的目标要明确,能够促进学生品德和生活发展的整体素质提升。
- 目标具体、可量化,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
二、教学内容
- 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年龄段和发展需求相适应,包括品德教育和生活常识等方面。
- 内容应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情境,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注重互动和参与,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 教学方法具体明确,能够有效实施和评估。
四、课堂管理
- 课堂管理应严格,包括规范学生的行为和维护良好的研究秩序。
-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技巧,能够有效应对各种
课堂管理问题。
五、评估方式
- 评估方式要科学合理,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估方法。
- 评估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其品
德和生活素养的水平。
六、评分标准
- 评分标准要明确具体,能够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打分。
- 标准包括学生品德表现、生活常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等方面。
以上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优质课评分标准表的基本内容,具
体的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通过全面评估学生的品德和生活素养,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
和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二、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
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7.能合理、高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行为30 分
8.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积极,快乐,活动时间充足。
9.思维活跃,大胆质疑,能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方法。
3.板书设计合理,对学生有引导作用。
教师
行为30 分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精当,教学活动生动,教学方法恰当,问题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根据学科特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创设了师生互动共进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形成。
10.学习方式有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规范、有实效。
教 学
效 果20分
1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参与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灵得到震动,产生情感共鸣,在生成新的问题时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悟。
12.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学活动实在,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评课意 见
总分
评委签名: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参赛教师姓名: 序号: 参赛课题: 班级:
评价项目Leabharlann 评 价 内 容得 分
教 学设 计20分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做到生活化、情景化和活动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现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2.教案预设合理,教材处理得当,能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学科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既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活动参与度。
评价标准应简明、易懂,并能够全面评估学生在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艺术与法治评价标准1. 创意表达:学生能否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创意表达:学生能否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艺术技能:学生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中的技能水平。
艺术技能:学生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中的技能水平。
3. 艺术鉴赏: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艺术鉴赏: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4. 法律意识:学生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意义以及法律规范的理解。
法律意识:学生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意义以及法律规范的理解。
品德与社会评价标准1. 道德品质:学生是否具备诚实、友善、正直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学生是否具备诚实、友善、正直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2. 社会责任: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履行社会责任并参与公益活动。
社会责任: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履行社会责任并参与公益活动。
3. 合作与沟通: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和效果。
合作与沟通: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和效果。
4. 公民素养:学生对社会、国家以及公民义务的认识和理解。
公民素养:学生对社会、国家以及公民义务的认识和理解。
评价方法与流程1. 多角度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如作品展示、听力测试、小组讨论等)综合评价学生。
多角度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如作品展示、听力测试、小组讨论等)综合评价学生。
2. 评价指标:明确每个评价维度的指标,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可比性。
评价指标:明确每个评价维度的指标,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可比性。
3. 定期评估:定期进行评价,以监测学生的研究进程和成长。
定期评估:定期进行评价,以监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长。
4. 反馈与改进:及时向学生和家长提供评价结果,并针对评价结果提供改进建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经国务院批准,小学低年级段将品德课与生活课综合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级将设置《品德与社会》课。
这是一项巨大的课程改革举措,最主要意义是:通过开除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建国以来,我们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贯是重视的,也有成就的。
但是,也应当承认我们在品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化倾向,所建构的课程往往是自成一统的,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品德课。
现在这样设置,反映了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总之,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应当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综合课程的设置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
在两门课程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优良的品德质。
课程努力将各种教育融合起来进行设计。
《品德与生活》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是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
这种种教育的综合既是生活中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内在的综合,同时,也是儿童与这种种因素的内在联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
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
小学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小学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以下是小学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评价标准:1. 学科内容理解:学生对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理解的程度。
2. 分析与推理能力: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法治原则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合理推理和解释。
3. 批判性思维:学生针对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主题提出有深度和批判性的问题,并进行推理和评估。
4. 素质培养:学生在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中培养合作、公民责任、道德意识、社会关怀等方面的素质。
5. 研究能力:学生通过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6. 沟通能力: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以及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项目表现出有效的沟通能力。
7. 资源利用: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资源来获取信息并支持研究和研究。
8. 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生、教师和学校社区合作等。
评价方法为了评估小学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质量,可以使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互动表现等。
2. 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来评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 项目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在特定主题上的分析和研究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
4. 口头表达和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个人陈述、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5. 合作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中的合作和贡献,并观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上评价方法可以结合使用,以全面评估小学历史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制定进一步的教学和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与《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与《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材副主编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杜文艳第一部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一.《品德与生活》课程产生的背景1999年我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据说国家投资7个亿,一个亿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搞课程改革,6个亿给师范司搞师资培训。
基教司的朱慕菊副司长具体负责课改工作。
教育部汇集各路精英成立了课程改革专家组,有核心组和各科课程标准组。
2000年1月至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成立了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
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当地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向几十位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征求意见。
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了7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史学家、艺术家及教育专家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给予肯定。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之后,国标新教材进入实验区实验。
全国还有8所重点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参与国家的这一轮课改工作。
如北师大、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等。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背景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为了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课程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这些标准旨在评估学生在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表现和成就,帮助教师和学校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
评价标准以下是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的标准:1. 知识与理解评估学生对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能正确描述和解释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能准确阐述与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相关的法律和道德准则。
- 能运用合适的术语和知识,理解和解释与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2. 技能与应用评估学生在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能运用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能分析和解决与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相关的问题。
- 能运用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对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能欣赏和评价各种艺术作品和文化表达形式。
- 能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 能展示正面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4. 交流与合作评估学生在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能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 能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贡献,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结以上是小学艺术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的标准。
通过这些评价标准,教师和学校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展示暨表彰会述评
展示 、说 课 、评课 、研讨 交流 、专 家讲 座 、颁 奖 等 一 系 列 活 动 。评 出 一 等奖 1名 ,二 等奖 2 名 ,三 等 奖6 。 3 1 名
大 会 由云 南 省 教 科 院 具 体 承 办 。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德 育 处 负 责 人 参 加 了会 议 ,人 教 社 总 编 辑 助 理 韦 志 榕 编
维普资讯
人教版《 品德 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 优质课展示暨表彰会述评
本刊记者
20 年 l 月 中 旬 , 人 教 版 《 德 与 生 活 》 《 德 05 1 品 品
与 社 会 》 优 质 课 评 选 展 示 暨 表 彰 大 会 市 ) 的 二 百 多 位 教 研 员 、教 师 参 加 了 此 次 活 动 。 大 会 进 行 了 优 质 课 教 学
教 法 深 人 研 究 的 过 程 ,也 是 对 使 用 人 教 版 教 材 教 师 素 质 提 高 的 一 个 很 好 的过 程 。 在 评 课 过 程 中 ,许 多 教 师 都 反 映 人 教 版 教 材 非 常 好 用 ,时 代 感 强 ,注 重 教 材 的
时 代 要 求 和 素 质 教 育 理 念 ,运 用 新 的 课 程 观 、教 材 观 、 教 学 观 和 学 习 观 ,编 写 出符 合 中 国 学 生 实 际 的 各 科 教 材 ,为 基 础 教 育 铺 路 搭 桥 ,是 我 们 在 这 次 课 改 中要 做 的 第 一 件 事 情 。 要 做 好 这 件 事 情 ,必 须 把 教 材 编 写 作 为 科 研 课 题 来 做 ,要 研 究 国 内 外 学 科 发 展 动 态 ,国 内 外 教 育 科 学 发 展 动 态 和 教 学 实 践 中 的 问 题 ,要 逐 步 形
小学音乐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小学音乐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引言小学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音乐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小学音乐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标准1. 基础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在音乐、法治、品德与社会这些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包括音乐理论、法治常识、品德教育、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基础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在音乐、法治、品德与社会这些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包括音乐理论、法治常识、品德教育、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基础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在音乐、法治、品德与社会这些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包括音乐理论、法治常识、品德教育、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2. 创造力与表现力:评估学生在音乐创作、演奏、舞台表演等方面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同时,也可以评估他们在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创造力与表现力:评估学生在音乐创作、演奏、舞台表演等方面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同时,也可以评估他们在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创造力与表现力:评估学生在音乐创作、演奏、舞台表演等方面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同时,也可以评估他们在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 合作与交流: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音乐、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要求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合作与交流: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音乐、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要求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合作与交流: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音乐、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要求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4. 审美情趣和道德观:评估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参赛教师姓名:序号:参赛课题:班级:
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得分
教学设计20分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做到生活化、情景
化和活动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现用正确的价值
观引导。
2.教案预设合理,教材处理得当,能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学科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3.板书设计合理,对学生有引导作用。
教师行为30 分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精当,教学活动生动,教学方法恰当,问题设计
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根据学科特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创设了师生互动共进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形成。
6.及时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和矫正,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自信。
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处理和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能合理、高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行为30 分
8.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积极,快乐,活动时间充足。
9.思维活跃,大胆质疑,能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方法。
10.学习方式有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规范、有实效。
教学效果20分
1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参与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灵得到震动,产生情感共鸣,在生成新的问题时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悟。
12.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学活动实在,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评课
意见
总分
评委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