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艺术策略
品德社会课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探析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和社会化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对小学生品行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远没有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重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失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收效甚微。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策略:一、优化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除了具有丰富而宽广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教师在把握课程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教学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不断优化课程资源,拓展、补充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
在教学“神州飞天”一课时,教材上所提供的只是从“神州”一号到五号的有关内容。
此后,我国又连续两次发送载人飞船,并实现太空行走,2010年10月1日,又成功发射“嫦娥二号”绕月卫星。
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学生了解当今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巨大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刚刚学习“樱花之国”一课不久,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社会课上发动学生讲说新闻,了解日本地震的相关内容:地点、震级、灾情、救援、核辐射、谣传缺盐等,然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类板书在黑板上,引导他们根据板书谈感受,通过日本的地震来加强学生防震减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抵制谣言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中受到教育。
这样教学思品与社会课时,学生才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二、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首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的引入就枯燥无味,那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定不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导入要求新颖、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放录音、看录像、观察、讨论等都会将学生带入佳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其次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民主平等、生活化、社会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
小 学 “ 德 与社 会 ’ 程 的教 学 策 略 浅 析 品 ’ 课
陈 汉 云
( 江 市教 育局 教研 室 江 苏 ・ 州 24 0 ) 靖 泰 150
中图分类 号 : 2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8 4 2 0 2 — 7 0 1 2 7 9 ( 0 9)7 1 — 1 6 2
2 选择适 当的合作学 习时机
教 学 的组 织形式 有三 种 , 括集 体 的、 包 个人 的及小组 合作 的。 合作学 习是综 合课程教学 的一 种重要 方式 , 但不是唯一 的方式 。教 师应该 根据不 同的教学 目标 和教学 内容 ,采取 不同 的教学组织形 式 。同时要根据 教学 内容 、 生实际 和教学环境 条件等 , 学 选择有 价
1按照主题 单元统整教学 目标
相对之前 的《 思想 品德》 课程 ,品德与社会》 《 课程更 加注重培养
学生认识社会 、 参与社会 、 适应 社会的能力 。 因此 , 从这个 意义上 说 , 与传统 的学科 课程相 比, 社会课程弱 化了知识 的传授 , 而将教学重
和学习的动机 , 也才 能真正体现合作学 习对 于发 挥学生 主体性的作 用, 进而使学生 的探究 能力和合作能力得 到真正 的提高。另外还应
3发展 非高密度、 快节奏 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包含 学习活动 。 在其 中, 教师教学计 划得以展开 , 学生 自主活动得 以进行 , 教师、 学生 的思维 和教学 内容不断碰撞 , 不断产 生新的问题 。 这既不是 完全 由教师预先设定 , 也不是 学生 自由取舍 , 而是教师在 已有 的教学 经验 、 对教材 的深入研读 和对学生的准确分
摘
要
Hale Waihona Puke 在小学 阶段开设《 品德 与社会 》 , 代之前 的《 课 取 思想
《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五策略
《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五策略作者:邓增礼来源:《新教师》2014年第03期《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资源。
《品德与社会》框架结构清晰、学习内容开放、整体设计连贯、学习方式新颖、呈现形式活泼,但在教学中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听、说、读、写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实效。
一、倾听,提高学习实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不如成年人丰富,涉世不深,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倾听。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许多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通过认真倾听教师的述说,可以丰富自己的积累;通过倾听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内涵,扩大见识面。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时,学生不知道2003年伊拉克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亲人,让多少人失去健康,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讲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听同学介绍相关的战争资料,边看视频边听解说,就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才能产生对战争的自我看法:战争,让儿童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战争,让家园饱受战火的摧残;战争,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整理资料”相关练习。
引导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对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充满向往。
二、表述,提高课堂内涵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把知道的事情说出来,可以训练自己的表情达意能力,还能间接丰富别人的认识。
在《品德与社会》学习时,根据课文主题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能有效提高课堂内涵,让更多同学知道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男生和女生》时,分别让男女生说说自己在吃、穿、玩、学习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让彼此更多地相互了解,也让大家明白: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男女生无论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内在的性格,既有差异,又有很多的共同点。
再让学生说说彼此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表扬同学的优点,用含蓄的语言指出同学的不足,以此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有它独特的开放性和生活性。
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执教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关键词:教材特点;育人为本;主动参与;贴近生活;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
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身心的培养。
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的育人场所,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注重人文,以育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以生活为基础。
少年儿童有着他们自己的一片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天真无邪、活泼纯真。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努力克服了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实践,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主动参与。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避免了简单说教。
针对该学科的鲜明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素材,以实践为措施,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培养兴趣,快乐学习。
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要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积极参与、主动探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以图片、视频、朗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还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选择一些能够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发表时间:2019-06-10T17:23:47.37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作者:罗彬兴[导读]罗彬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民族小学校 64441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179-0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总和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础。
在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然而,在实际活动中,不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而是一味地照抄教参上的现成目标,造成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脱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而选用一些假、大、空的材料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指导中,不是从学生的需要考虑,而是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为此,我认为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设计教学1.教学目标的整合品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既注重知识、能力及行为目标,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
例如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情感态度目标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心怀感激之情。
行为习惯目标是会表达自己的谢意,愿意用行动珍惜别人的劳动。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整合,然后以此指导我们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作者:王利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3年第14期文/王利摘要:品德与社会应采取开放性、对话式、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的过程价值。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一、开放性教学策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要进行开放性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把课堂活动和家庭生活、课内教学与课外准备、教材的引领与发挥家长的作用融为一体;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街道及其他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发自学生心灵的体验倾注于教学进程中,课堂才会表现出多姿多彩的亮点,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迸发生命的智慧。
二、对话式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特定的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也可以通过彼此介绍生活经验、反馈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培养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
三、活动化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教师、学生、教材多边对话的课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创设场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德育渗透的策略
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这些 事例进行描绘 、渲染 ,使其富有情 趣 ,以诱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 ,达到 以情激情 、以情动人 的教 育效果 。 如讲故事 、朗诵诗歌、引用格言警
会 实际 ,努力克服成人化倾 向;三 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老师的 引导下 ,通过学生 的参与实践逐 步
对 比, 马上引起了“ 尊重生命 ”关爱 “
、
创 设 新 课 导 入 生 活
用开放的动态式讨论 、小组合作形 式 , 学生 的主体得 到充分发挥 。 使
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 中,学生有 了更 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就可使道德认 识 内化为 自觉行为 ,增强其可持续
发 展 的 能力 。
化 。激发 课 堂德育 兴趣
挖 掘 生活 中 的德 育 素材 。如 《 幸福 生活这样来》 一课 ,我展 示
了上世纪初儿童身穿色泽单一 、造 型简单的衣服 ,与现在学生多姿 多 彩 的服装的两张相片 ,以鲜 明的反 差引起学生内心 的震动 ,引导他们 进行讨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 的真
真实 、亲切 ,能充分参与、积极表
现 。 它 融入 课 堂 教 学 ,比较 自然 主
动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责 任 编辑 魏 文 琦
觉 。可以把思想 品德课的内容与少
义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利
性 。因此 , ’ 依据 《 新课程标 准》 的 目 标要求 , 如何结合教材 ,寻找新 途径 ,在 《 品德与社会 》课 的教学 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是德
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
一
书长安南专程来到波黑首都 萨拉热 窝的一家 医院 , 望成 为 ‘ 看 地球村 ’
实性 , 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 惜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新课改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共同发展;如何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如何成就学生情感的体验;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成熟的价值观?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笔者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情景能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而我们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使“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维系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纽带。
如在学习“我们的母亲河”前,笔者先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释疑:为什么把长江和黄河称为母亲河?课堂上设置问题:问题一: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选择在黄河、长江流域安家?问题二:长江和黄河现在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再通过媒体情景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对话:“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问题三:我们知道黄河水是黄的,为什么长江说它也是黄河?问题四:如何使长江、黄河水变清?一环接一环,激起学生思维冲突,使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活动中来。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新奇质疑问题时,定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2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要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法,为学生充分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平等、安全,心理上没有任何的顾虑和压力。
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须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要语言生动、幽默风趣、激情四射;要有童心、童雅、童趣;要善于激发、赏识、鼓励;要置身于学生中间,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成为他们的“大朋友”和“小老师”。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浅谈【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学: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等。
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验创新与成功、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感悟、历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历练品行。
下面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大自然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是学生最有趣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基地。
在学习“壮丽的山河”一单元时,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亲临大自然,探究当地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地域形成特征,用文字记录、用相机摄影抓拍,把探究资料带到课堂之中;搜集自己或家人曾走过的名胜古迹,查阅资料了解国土地域、名山大川,掀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流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成因的“神秘面纱”。
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图片介绍、资料展示等方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山河壮美,众多的名山大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世代炎黄子孙,孕育着华夏子孙。
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要去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参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的基地,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源泉。
品德课中留白策略运用
浅谈品德课中留白策略的运用摘要:“留白艺术”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以少胜多”的方法,能取得“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改革中,将“留白艺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将会收到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对话性留白评价性留白探究性留白延伸性留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单元主题内容常常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的。
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图,简洁的提示语。
极富童心、童真和童趣,并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
教材中还有大量的留白部分。
留白的形式多为句子省略或是要求学生说说写写画画。
它是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如何激活教材留白。
使之成为引发和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工具,从而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呢?笔者作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一、对话性留白——学生表情达意的“新家园”教材中设计的大量留白,是为孩子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而设计的。
它体现了让学习者和教材进行对话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完成“留白”的过程,是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用已有的知识和文本的知识磨合与对接的过程。
是再造文本与创造文本的过程。
此时。
教科书成了凝聚学生思想、感情和创造的成长记录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谓巧妙地用好了教材中的“对话性留白”,把它引向深入。
用到了点子上,直击学生的思想要害。
从一定层面看,“对话性留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教科书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
这种留白形式。
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向教科书表达自己的感受,诉说自己的情感,实现心灵的沟通。
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将其充分开发利用起来,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既让学生表露自己的心迹,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又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提升。
二、评价性留白——学生生命成长的“金钥匙”《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
许多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堂可能感到枯燥乏味,因为这些课程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们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许多学生对抽象的道德原则和社会问题缺乏兴趣,但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案例,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途径,如演讲、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学生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真实的社会故事,如公益活动的成功案例、善良的故事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品德和社会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社会情境的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展开自由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从而增加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通过游戏和互动,可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跃和有趣。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是了解知识,更要求他们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体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参加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研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中的善良与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可以多与家长合作,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起来。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对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培养至关重要。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为 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未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建议
01
02
03
04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 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
加强实践教学
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 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品德与 社会的意义。
完善教学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 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教 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问题一
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 深入,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改进建议
教师应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学习和理解 ,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教学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问题二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变化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不足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学 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共鸣。
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和实践 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需要关注社会 热点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 与度。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自主建构,明理导行——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与学策略
取 向 。 坚持 把 学 生 视 为 学 习 中不 可替 代 的主 体 , 当做 教学 实 施 中极 为 宝 贵 的 基 础 性 资 源 和 师 生 、 生 生互 动 中 的 生 成性 资 源 ,
注 重 学 生德 行 的 自我 建 构 和教 师 的积 极 指导 。 因此, 我们 在 《 品 德与社会》 的教学设计 中, 应努力贴近“ 儿童化” 、 “ 日常 化 ” , 让 学 生 在 活动 中完 成 品行 的 自我 建 构 。 采 用 自主性 、 实 践性 、 统 一 性、 生 活性 、 合作性 、 体 验性 的学 习方 式 , 让 学 生 的 良好 行 为 和 习 惯在 动 态 的 活 动过 程 中生 成 和发 展 。我仅 以五 年级 上册 的教 学 实 践 为例 , 谈谈“ 自主建 构 , 明理 导行 ” 的 教学 策 略 。 挖掘社会 性。 形 成 良好 品行 《 品德 与 社 会 课 程 标 准 》 提出 : “ 学 生 的 品 德 与 社 会 性 发 展 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 体验和感悟 . 学 生 的 生 活 对 本 课 程 的 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 程 必 须贴 近他 们 的生 活 , 反 映 他 们 的需 要, 用 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 用 自 己 的方 式 探 究 社 会 , 并 以 此 为基础 , 提 升 学 生 的生 活 。 ” 《 品德与社会 》 中所 选 编 的 内 容 : “ 我是 谁” 、 “ 我 学 会 与 人 相处” 、 “ 我 是 班 级 的 主人 ” 、 “ 我 们 都 是 炎 黄 子 孙 ” 四 个 单 元 都 具 有社 会性 , 我们在指予学生进行学习 , 并 引 导其 形 成 良好 品 行时 , 应注意挖掘利用 。 我 在 教 学 上册 第 一 单 元 第 1 课《 我 更 了 解 我 自己 了 》 时 ,就 通 过 “ 自我介 绍 ” 、 “ 自我 展 示 ” 、 “ 自我 欣 赏” 、 “ 正视缺点 ” 等, 让 学 生 在 自主 思 考 与 合 作 交 流 中归 纳 出 自己 的优 势 和不 足 ,充 分认 识 到 :每一 个 人 都 是社 会 的 一 分 子。 因 为 自 己的 优 势 与 不 足都 是 通 过 与 别 人 的 对 比 中发 现 的 , 如果 将 自己孤 立 为单 一 的 个体 .就 不 存 在优 势 ,也不 存 在 不 足 。 由此 引 入 “ 自我 挖 潜 ” 、 “ 自我 较 量 ” 、 “ 取长补短” 、 “ 相 互 激 励” , 让学生进 一步认识到每个人 都不仅仅 属于 自己, 还 属 于 集体 , 在 学 习 和 生 活 中树 立 “ 成 为社 会 主义 合 格 的建 设 者 和 接 班人” 的 信念 。 二、 关 注 目主 性 。 引导 合 作 交流 叶 圣 陶先 生 曾说 : “ 教 师 当然 须 教 , 而尤宜致力于 ‘ 导’ 。” 在 思 品 与 社 会 课 上 不 仅 要 向学 生 传 授 道 德 知 识 .激 发 道 德 情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首先,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尝试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安排一些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和相关技能。
可以选取一些道德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最后,提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品德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校外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情感与品德教育以及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实施,让学生在培养道德、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成长。
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让品德与社会课展现魅力
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让品德与社会课展现魅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应在原有教材、教学活动基础上树以大思品观,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网络,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学生与实践以及教师、教材、媒体之间的多方位信息交流,强化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知和行的交互影响,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进行的一种思想与思想的交往、沟通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互影响活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参与,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要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乐于求得问题的答案,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如教学《要管得住自己》一课,我讲完故事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他改掉了什么习惯?(2)他是怎样改掉吃甜食的习惯的? 如果他不改掉这个习惯,结果会怎样?(3)从达尔文改掉吃甜食的习惯这件事, 你懂得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既紧扣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达尔文顽强的意志力,又循序渐进地指导了学生思维的路径,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 一定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富有启发性 ,以利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我教《一条珍贵的毛毯》一课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朱德、周恩来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什么人?(2)这件毛毯经历了多长时间?(3)这条又旧又破的毛毯为什么要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概括,课文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的事迹和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就突出来了,其光辉形象也自然显露出来了。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人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理解、欣赏、热爱、感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
为了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和评估四个方面来谈人如何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站在学生发展全面、快乐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科学的、提高的、具有实践意义的。
要注重目标在学生心理中产生的优越感、成功感和成就感,是教师进行优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要进行高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点拨、启发、引导、体验式等。
本文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的、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手把手教学法手把手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基础训练、思想练习、文化辅导等,全面准确地帮助每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弱点,需要教师为其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有目标地训练,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3、思辨讨论法思辨讨论法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最终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互动交流能力。
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知识巩固与扩展的重要学习环节。
家庭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休息时间延伸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自我实现和成为成熟、快乐、负责任和积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我们应该提倡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减少暴力和建立友谊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管制情绪、建立自信和协作合作等生活技能。
二、教材选择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
我们可以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案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三、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和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
四、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教学策略。
具体措施如下:
1、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差异性。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不要片面地看待他人,更不能赋予他们刻板化的标签,以免伤害到他人感情。
2、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真理。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发现和探索真理。
3、积极引导学生表现良好。
我们应该对学生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正向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4、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增进他们的社会意识。
五、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某些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更需要我们把教学当做一种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素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内容;情境;活动一、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墨守成规的“唯教材论者”,但是面对国家新课程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传统的只注重教材教育的观点明显不可能适应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要求。
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仅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更应该是鼓励学生进取的评定者。
在最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多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解惑,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利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效率1.“生活化”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
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
例如,教学生《社会呼唤诚信》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调动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承诺(如信誉卡、保修卡、合同等)。
随后召集学生把他们收集的相关内容展现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故事。
同学们相互讨论,对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出买到喜欢商品的喜悦;有的学生说出了商家按照保修卡上的协议,上门服务;还有的学生因为商家不讲信誉而增添了很多烦恼。
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上的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后总结出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信用,社会也呼唤诚信。
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教学规划纲要一、教学宗旨与目标1. 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具备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及责任心等优良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清晰表达个人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意见,实现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
(3)鼓励学生合理、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1)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基本权利与义务,理解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关系,认识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理解不同群体、民族、国家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3.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理解关爱残疾人是良好品德的体现,养成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了解家乡环境问题,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使学生理解交通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掌握通信方式,学会合作创办小报等技能。
4.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通过“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组织实地调查,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现状分析1. 学生情况: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初步认识,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形成品德成为迫切需求。
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 教材情况:教材围绕四年级学生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以体现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通过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1. 挖掘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将校本课程教学融入家庭、社会,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艺术策略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
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发展自己。
关键词:平等鲜活;生动平活;多样灵活;途径
一、师生关系平等鲜活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
誉为“良师益友”。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
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
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
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
者也有之。
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
毛头小子行径;也或许是寒来暑往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故而置
若罔闻了;还可能是想用挂满脸颊的严霜和冷漠,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经常哀叹,
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到了大学,扬长而去者与满
脸惊讶者甚至会产生角色调换。
然而哀叹之余,我们是否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教育细节上的
疏漏,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道理产生怀疑,乃至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
同时,这
个在我们认为是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
放在平等的地位。
具体到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师生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理念表现为民主参与。
品德与社会
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
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
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同时,民主参与理念还要求学生不再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
的旁观者,而是实际的参与者;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这就
要求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
当然,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中的教育,必
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二、教育内容生动平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
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易被学生
认同、接受。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
的天地就开阔了”。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
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
(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例如
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
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2008
年奥运会”和“八荣八耻”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
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
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
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
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
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使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
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
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
学生徐磊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
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
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地捡到了?第二节课,徐磊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
早餐钱“拾金不昧”了。
其他几个,见徐磊“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
这件事刨根究底,应
怪我上一课时单纯地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
昧后遗症”。
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
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一
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买早餐,今天例外,临时客串,请徐磊和其他三位同学下
课后到二楼办公室解决吃饭问题。
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
要。
”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本学期的一
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五分钟了,学生丁鑫还没有出现。
原因似乎简单的可笑:即将上课,
班长请大家进教室,丁鑫不进,一位学生顺口说:“不进算了,少了你,咱班早得纪律红旗了!”丁鑫一怒便跑下楼去。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找回丁鑫后,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
将品德与社会中“共享友爱阳光”单元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
例如,在品德与社会
的“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时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
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
或行为实践的练习。
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
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
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在
有关“八荣八耻”的讨论后,学生办了“八荣八耻”板报,时刻注意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哪
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充分体现了对“八荣八耻”无言的支持。
三、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采用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有趣味性、新鲜感,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
课堂教学被称之为教师和学生
的双边活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
“活动+讨论感悟+实践”的教
学方法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上展开的。
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显示其
主观能动性,他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
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