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艺术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艺术策略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

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发展自己。

关键词:平等鲜活;生动平活;多样灵活;途径

一、师生关系平等鲜活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

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

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

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

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

毛头小子行径;也或许是寒来暑往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故而置

若罔闻了;还可能是想用挂满脸颊的严霜和冷漠,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经常哀叹,

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到了大学,扬长而去者与满

脸惊讶者甚至会产生角色调换。然而哀叹之余,我们是否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教育细节上的

疏漏,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道理产生怀疑,乃至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同时,这

个在我们认为是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

放在平等的地位。

具体到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师生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理念表现为民主参与。品德与社会

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

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

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同时,民主参与理念还要求学生不再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

的旁观者,而是实际的参与者;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这就

要求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当然,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中的教育,必

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二、教育内容生动平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

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易被学生

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

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

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

(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例如

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2008

年奥运会”和“八荣八耻”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

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

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使课堂得到了延伸。(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

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徐磊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

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地捡到了?第二节课,徐磊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

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他几个,见徐磊“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这件事刨根究底,应

怪我上一课时单纯地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

昧后遗症”。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一

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买早餐,今天例外,临时客串,请徐磊和其他三位同学下

课后到二楼办公室解决吃饭问题。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

要。”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本学期的一

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五分钟了,学生丁鑫还没有出现。原因似乎简单的可笑:即将上课,

班长请大家进教室,丁鑫不进,一位学生顺口说:“不进算了,少了你,咱班早得纪律红旗了!”丁鑫一怒便跑下楼去。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找回丁鑫后,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共享友爱阳光”单元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品德与社会

的“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时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

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

或行为实践的练习。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

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

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

有关“八荣八耻”的讨论后,学生办了“八荣八耻”板报,时刻注意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哪

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充分体现了对“八荣八耻”无言的支持。

三、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采用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有趣味性、新鲜感,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课堂教学被称之为教师和学生

的双边活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活动+讨论感悟+实践”的教

学方法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上展开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显示其

主观能动性,他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

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