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精选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3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篇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自”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5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3、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
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简答“格物致知”。
明确: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
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习题精选】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a、丁肇()中b、朱熹()c、论()语
d、儒()家e、测量()f、向()导
g、彷()徨h、适当()
2、解释下列词语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观:
d、儒家:
3、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的大《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
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
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
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分析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导入的器材(生鸡蛋、烧杯、清水、盐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情趣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三、揭示课题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五、研读课文,探寻方法
1、明确论点,分析结构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分析问题,探寻方法
提问:作者围绕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3、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同桌交流讨论: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格物致知精神?
六、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老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后,提问:你还能举一些“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
七、课堂小结,练习检测
八、布置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深入阅读
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7篇)
•
•
•
•
•
•
•
•
•
•
•
•
•
•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时数】
总计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
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4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篇1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 【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
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
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课文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
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
近些天以来,我一直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而苦恼,因为学生觉得议论文枯燥,不好懂,上课气氛也远不如学记叙文活跃。而且,本文还是一篇演讲稿,自然不能忽略了对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的解读,这无疑又使教学难度加了一层。我心里很清楚,议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而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开动脑筋,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展开讨论则是更为有效的选择。但如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且学有成效,我一时陷入了迷茫,苦无良策。揣着尽力一试的心态我步入了教室。
【课堂情境描述】
师:同学们,高分低能现象一直被视为中国教育的“心病”,这不,老师在闲暇之余翻阅报纸的时候,一张旧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再次让我陷入了沉思:一名女高中生以骄人的分数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老师和同学们对她高超的计算能力赞叹不已。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连续三周的时间,她竟然没有能够完整地做好过一个实验,于是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产生了质疑,谁都想不到她的实验能力是如此之差。到底究其原因为何?我们看看能不能从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下面,同学们把《导学案》翻到“学习链接”,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关于丁肇中先生的简历?(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生读:……(略)
师:本文是丁肇中先生在中国科学院所作报告的一部分。现在,请同学们集体放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同时别忘了老师的问题,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读文结束,请举手示意。(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个别进行读书指导并参与问题探究)
数分钟后,学生次第举手,示意读书结束。
师:现在,同学们把课文读完了,有哪位同学能找到问题的原因呢?
班上大部分学生举手示意,教师请小组代表回答。
三组3号:我觉得她的实验能力较差,主要是缺少实践能力,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没有格物致知精神。
六组4号:我认为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背景下,大家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都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很少进行动手实践,这应该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说明他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见长,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没有?(仍有十余位学生举手)
一组2号:我国的传统教育,导致学校及学生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动手实践的培养,这就是导致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
师:你将前面两位同学的意见进行了重组,表意很明确,你的回答老师很满意,请坐。事实上,用我们文中的话所说就是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既然格物致知精神这么重要,那它究竟为何物?(同桌交流,1分钟后提问)
九组4号: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探察事物中而得到知识的一种探究精神。
师: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是否具备这种探究精神?同时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中国学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生(查阅教材,回答):主动的。
师:丁肇中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种格物致知精神,对此观点你有何看法?作者又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自主速读课文,合作筛选信息,小组讨论)
十组3号:我觉得不但是古代,现在的中学生也一样缺少实践精神,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等共同决定的。
室:你的见解太棒了,其他同学还有其他观点没有?
二组3号:文章中写道: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就足以说明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了。(话音刚落,早有几位起立争抢)
十一组1号:我觉得,为了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观点,作者讲了三个方面来证明:一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二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
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三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师:你的回答条理分明,我为你感到骄傲!(众生鼓掌)
五组1号:我还想补充一点,在文中作者还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就是通过举例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太令老师感到惊奇了,真是可喜可贺。丁肇中先生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既然如此,那么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采取竞答方式)
等不及提问,生争先恐后: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师(吃惊的样子):你们的回答太好了!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呢?(小组合作)
一生急不可待,抢先回答道:对事物客观的、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师(深情地):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已经看到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你们就是具备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骄子!老
师要说的是,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如果是积极的、主动的,你们的前途将不可限量!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争做有努力探索精神的人,争做有勇于实践精神的人,争做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人。(学生显示恍然大悟状,精神更加亢奋)师(趁热打铁):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或具体事例给大家谈谈。(提示:为了表述流畅,可以在练习本上写出初稿)
(学生低头思索,纷纷开始书写,教师巡视)
九组4号(该生平日沉默寡言):我在割麦子的劳动实践中,才真正理解了“汗滴禾下土”的内涵,足见实践精神的重要作用。(众生跃跃欲试)一生直接走上讲台:我舅舅是木匠,有一次到舅舅家,我发现一个现象:舅舅总要用一根木条将做好的家具的腿和面连接起来。当我问询原因的时候,舅舅说:“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家具更加结实耐用;二是美观。”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的重要。(学生发出赞许的笑声)
(此时,学生纷纷涌向讲台)
师(看了一下手表,流露出遗憾的表情,向学生挥挥手,示意入座):同学们,参与劳动是实践,询问长辈能获知,实际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下课后,课代表把同学们的片段练笔收起来,我要好好审阅一番,看看同学们在实践中都有哪些心得。我坚信:只要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