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孔乙己》赏析

合集下载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李东(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210009)摘要: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与作者讲述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着眼叙述视角是解读小说文本,理解内容选取、人物形象、文章结构、主题意蕴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述视角;小说;解读;《孔乙己》中学小说教学长期存在着知识老旧的现象。

比如,但凡遇到小说文本就围绕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展开,对于小说创作中更加重要的叙述者、叙述角度、叙述节奏、时间控制等要素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教师不能发现文本成为“这一篇”的关键所在,仅在“三要素”和主题方面打转,忽略文本特性,教学手段单一,便往往感觉力有未逮,隔靴搔痒。

王跃平老师把当今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三点:教学设计程式化、文本分析浅表化、主题理解单一化。

她给出的对策之一是,教师需要关注“故事层面之上,还有叙事层面”。

中学小说教学适当引进叙事学知识,是改进现状的有效方法之化诸定国老师在《叙述视角下的叙述性文本阅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一文中谈到,从叙述视角进入,是实现与文本平等对话的-种有效路径,可突破叙述性文本教学“千篇一律”的困境,进入“这一一”内部,领略“这一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一,是现代小说理论诞生以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与作者表达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叙述视角按照人称机制,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按照形态,分为内视角、外视角。

“所谓'外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所谓'内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申丹等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详细阐释了九种视角,此处不再——引述。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阿长与山备课贴士73海经》课后题出现叙述角度的问题,《孔乙己》设计了叙述视角的题目,《我的叔叔于勒》助读系统中出现了“视角”。

论《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论《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论《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存在本身就具有悲剧性,而当个体用种逃避、麻醉的方式来对抗这种悲剧命运时,更让人感到沉痛。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看似轻松愉快的喝酒,我们感到作者实则写出了隐减在孔乙己内心深处的极度悲哀,甚至这种悲哀之深连他自己都没有清楚地感受到,以致他能在酒店中满口之乎者也,还会很文雅地“排出九文大钱”,当其他的人揭他的短时,他才会“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但他喝过半碗酒后,“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

短衣帮在咸亨酒店喝酒图的纯粹是快乐、轻松;孔乙已喝酒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借酒浇愁之意,“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与传统的中国失意文人的做法完全样。

以传统文化来观照孔乙已,他是真实的,从社会现实来分析他的形象,这个多余的人的形象仍然是真实的。

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出场说起,作者为孔乙己的出场搭建了一个舞台——鲁镇咸亨酒店,在这一舞台上展现出了孔乙己的全貌。

小说中写到“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又站着喝酒的人”。

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则反映出了孔乙己的社会1/ 5地位,站着喝酒则是因为其没有社会地位、穷困潦倒,本属于“短衣帮”的他却又穿着长衫,从他爱摆出读书人架子的表现看,说明他对上层社会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也很要面子。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

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

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

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却沾沾自喜。

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

他满口“之乎者也”。

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至深。

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用“四书”“五经”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

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

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首先,《孔乙己》通过描写孔乙己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来表现他是一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

孔乙己是一位饭馆的小二,长相清秀,性格温和,善于与人交流。

他以善于说笑话而闻名,人们都喜欢他的幽默。

然而,由于他出身低微,没有富贵的背景和人脉关系,无法摆脱小二的身份,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他的穷苦和底层背景使他无法被社会所接纳,被贵族和富商歧视和排斥。

这些描写展现了社会阶级的差距和社会对底层人物的边缘化。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孔乙己与他人的关系,展现了城市社会的残酷现象。

孔乙己与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例如,他与尺店掌柜金兵衙的关系就很不好。

孔乙己的温文尔雅与金兵衙的蛮横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表现了社会地位和财富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小说还以孔乙己善于说笑话的能力被用于招揽客人和讨好老板为切入点,批判了市井文化对小人物迎合上层人物,维持剥削体制的消极作用。

第三,《孔乙己》通过描写孔乙己成为拳击手的经历,反映了社会对个体梦想的限制。

孔乙己怀有成为一名拳击手的梦想,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这个梦想最终以失败告终。

他的拳击手梦被富家子弟的优越条件和残酷现实所冲击,最终导致他被迫放弃这个梦想。

这一情节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限制,以及贫富差距对人们梦想实现的阻碍。

最后,《孔乙己》通过孔乙己在饭馆遇到的遭遇,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贪婪。

小说中,孔乙己在饭馆里遇到了一些心狠手辣的人物,例如琴棋书画店的老板苦菜花。

这些人为了利益,对待孔乙己不公平,剥削他的劳动和利用他的幽默来吸引顾客。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写人们对孔乙己身世的议论和干涉,展示了社会存在的种种偏见和对底层人物的不公正对待。

这些描写彰显了人性的贪婪和冷漠,暴露了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

总结起来,《孔乙己》是一部揭示社会阶级差距和对底层人物的不公正对待的作品。

通过描写孔乙己的生活状况、与他人的关系、梦想的限制以及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贪婪,展现了底层人物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剥削,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丑陋的批判。

《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中的“笑”贵州省瓮安县高水中学卢锡强《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它在喜剧氛围中展示了悲剧的内容,“笑”贯穿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

作者把它同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紧紧融合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

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而到咸亨酒店来喝酒的人无非有两大类:一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喝”,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

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距离。

从穿着来看,孔乙己打扮得不伦不类,因而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

孔乙己的动作也是人们笑的原因。

当孔乙己问“我”识不识字,“我”略一点头,并要教我写字,写“回”字的四种写法,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还有就是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腰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些动作描写了孔乙己的一付穷酸相,迂腐到了极点,惹人发笑。

孔乙己说的话也是人们“笑”的内容。

咸亨酒店里“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原因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肮脏,好吃懒做,且又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特别是写到短衣帮顾客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评课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设定为: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究小说的主题,思考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基本得到了较好的达成。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进行细致的研读,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孔乙己的迂腐、善良、自欺欺人等复杂性格特点。

例如,对于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这两个细节动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

在语言品味环节,教师选取了文中多处精彩的语句,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揣摩,感受到了孔乙己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对于小说主题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紧扣教材,重点突出。

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为核心,辐射到小说的语言艺术、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先从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等直观描写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上升到对小说主题的探讨,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逐步深化。

同时,教师还注重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引入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孔乙己》批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孔乙己》批注

《孔乙己》批注以下是《孔乙己》的批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句话是孔乙己的标志性描写,突出了他的特殊身份和性格。

站者喝酒表明他是一个底层人物,而穿长衫则代表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

这种矛盾的身份和性格使得孔乙己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是对孔乙己的生动描写,通过语言和动作的细节,展示了他的迂腐和虚荣。

他罩住碟子、弯下腰去,表现出他对酒店伙计的讨好态度;而他摇头晃脑地引用古文,则显示了他的卖弄和自命不凡。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点明了孔乙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的存在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他的离去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变化。

这种矛盾的态度表明了他的存在与否对人们的生活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他的命运是可悲的。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是“我”对孔乙己生死未卜的态度,表现了“我”对孔乙己的关切和同情。

同时,“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也暗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和无奈。

5.文章中还有一些批注专门针对某些语句或者段落进行解释和赏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例如,“孔乙己在酒店里赊账”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他的贫穷和无奈,也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描写更是凸显了他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残酷。

6.除了针对语句和段落的批注外,还有一些批注是针对文章整体的赏析和评价。

这些批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以及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例如,“《孔乙己》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短篇小说”的评语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和社会价值。

7.总的来说,《孔乙己》的批注涵盖了文章的内容、思想、人物性格、写作手法等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短篇小说。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一、研究背景小说相对于其他题材来说,因其有故事情节,所以学生还相对比较喜欢学习。

然多数情况我上小说就是三部曲:讲了什么故事,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即仅仅抓住情节——人物——主旨三方面千篇一律,循环讲解。

这种枯燥的教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回答问题套路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长此以孩子们感到无趣、疲惫从而懈怠,无法产生对于学习的愉悦感和快乐感。

面对这样的现象,当下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交流来提高他们的认知,拓展思维,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材分析《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且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短篇小说,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是:1、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3、赏析小说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还是比较简单,只是浅层次的分析,不能抓住文中的细节,主动、深入、立体的去看待人物,因此分析人物也就流于形式,其兴趣也不是非常高。

很多学生在课上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互动,所以,在课堂中能够参与练习的只是一部分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学生。

而大部分学生则是更多承担了“听众”的角色。

四、设计思路我校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研究,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做到每堂课都有所得。

介于学情.我在设计教案时,把细读众人的反应作为突破口,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开口,以到达课标要求。

我将《孔乙己》的教学设计为这样几部分:学生简述小说情节——小组搜集阅读时的疑惑并写到黑板上——合并同类问题——小组交错认领问题组内交流解决。

五、课堂实践第一次教学实践1、以鲁迅先生最喜欢这篇小说导入,让学生说说这篇小说写了些什么内容。

2、勾画孔乙己的相关句子,谈谈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乙己》教学案例解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教学案例解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本文将对教学案例《孔乙己》进行解析,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一、教学背景《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篇文学作品,被许多老师选为必修篇目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领略语言艺术的魅力,是必要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目标:1.理解《孔乙己》的故事情节与主旨思想;2.分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手法与特点;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魅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了解学生对《孔乙己》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并展示相关图书和阅读材料。

2.理解篇章意思通过逐句解析,《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得以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3.欣赏语言艺术在理解篇章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将文学作品中的词句进行分析、解释,并让学生模仿、体验其中的语言艺术。

4.主题思想分析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中蕴含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思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同时配以图表,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主题思想的含义。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适合程度的拓展阅读书目,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读的作品,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主题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2.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3.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在导入环节、欣赏语言艺术和主题思想分析等方面更为详尽,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应注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应用水平评价。

同时也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拓展阅读,提高个人阅读兴趣,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初中语文九下《孔乙己》

初中语文九下《孔乙己》

(3)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 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 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 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 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 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四体不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会偷窃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 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作者以“笑”贯穿孔乙己的 故事,有以乐境写哀情(以“喜”衬“悲”)的效 果,笑得越热烈,越让读者产生麻木、悲凉之感。也 更有利地证明孔乙己悲剧的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 观原因。孔乙己的悲剧不单单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 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也随之更加深刻。
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 腐、麻木,生活上四体不勤、好喝懒做,穷 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和戏谑中混度时日。
第7-8段,孔乙己与小孩的交流,在一老一少的对比中 还可以看出他的寂寞、善良;在他不拖欠酒钱中,还可看出他的诚实。
思考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孔乙己,可是前三段内容并没 有具体涉及到孔乙己,这几段是否背离了小说 主题呢?能否去掉?为什么?
2.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 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嘴里说 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出 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秀才本是考取的,这里的看客们却用“捞”, 用词轻巧,越显鄙视和嘲笑的口吻。 “笼”上脸的是一层灰色,揭示出孔乙己自尊 被戳痛时的痛苦与不安。
拓展阅读 阅读《呐喊》中的《阿Q正传》
《孔乙己》
第2课时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 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 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 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 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 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 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 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 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 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 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 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 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 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小说_孔乙己_人物形象赏析

小说_孔乙己_人物形象赏析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周延龙(泗洪县龙集中学,江苏宿迁223943)摘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生活在清朝末年,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没有进学,是一个既不幸又很不争气的人。

小伙计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也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

小说以一个12岁的孩子的口吻叙述故事,反映生活,更能体现情节内容的真实性。

围绕在孔乙己身边的一群人中,掌柜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以取笑孔乙己为乐,把孔乙己的遭遇当做笑料,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

制造孔乙己悲剧的还有残忍狠毒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他爬上去了,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就肆意毒打没爬上去的孔乙己,以致“打折了腿”,所以笔者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封建科举制度,诸如当时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不接纳,孔乙己自身鄙视劳动,不会营生等。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2)-01-0057-02《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是一篇典范的白话文作品。

小说以清朝末年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成功的塑造了孔乙己、“我”、掌柜、丁举人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斑斓多姿的《孔乙己》人物画廊,一睹他们的风采。

一、可悲又可叹的孔乙己小说以“孔乙己”为题,无疑,孔乙己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即主人公。

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清朝末年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由于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后来无以为生计,越来越穷,以致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

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诸如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社会的人情冷漠等等。

为了孔乙己的出场,作者在一开始就为他搭起一个“表演的舞台”:鲁镇的咸亨酒店。

你可不要小看这酒店,它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宿影,真可谓“小酒店,大社会”。

鲁迅小说《孔乙己》文本解读

鲁迅小说《孔乙己》文本解读

鲁迅小说《孔乙己》文本解读作者:于永军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1年第02期《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在作品中,作者用辛辣讽刺的笔触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并借助“孔乙己”这一形象表现了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毒害,反封建意义极为鲜明。

从文章的表达手法来看,无论是語言、人物,还是场景,作者都将其操控得游刃有余,从而为读者构造出一种压抑、刻板、冰冷的社会氛围。

本文对初中语文课文《孔乙己》进行分析,思考作品情感与社会内涵在小说中的集中表达,探究作品的教育价值。

一、场景,展开故事的细节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极力强调细节在文学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他认为“修饰得当的细节”远比长篇大论更加重要。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细节便借由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并没有在文章中提及任何封建社会的弊端,但字里行间全是“吃人”和“迫害”。

在文章开头的第一段的结尾处便能见到这样的文字:“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为了招徕长衫顾客,酒店的老板将酒店分为两大格局:柜台与“雅间”,穿着长衫的“人上人”得以踱入一旁的“雅间”当中,“要酒要菜”,这是社会身份之间的差异,也表明了小说的创作目的:展现一个不平等的社会。

“慢慢地坐喝”,这是长衫顾客的作态,他们是否一定要“慢慢地坐喝”?并非如此,但多花了钱,点了荤菜,就应该让别人多来“瞻仰自己”,为自己,为身上的长衫增添几分光彩。

通过“短衣帮”与“长衫客”的对比,不同群体的“各自有序”借助作者的文字表现出来,矛盾的伏笔就此埋下。

在解释孔乙己的名字由来的过程中,作者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用最为简单的笔画作为一个读书人的代号,用简单的文字代替个体的名号,这实在是一种屈辱。

《孔乙己》的说课稿

《孔乙己》的说课稿

《孔乙己》的说课稿《孔乙己》的说课稿「篇一」一、教学内容《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

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

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

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

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笔记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笔记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笔记
一、背景介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4月的《新青年》月刊。

该小说以清末民初的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刻画,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迂腐和人生的无奈。

二、人物角色
1.孔乙己: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自命清高但又命运多舛。

2.丁举人:与孔乙己有恩怨纠葛的地主阶级人物。

3.掌柜:酒店的主人,对孔乙己冷漠无情。

4.“我”: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三、故事情节
1.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残,从此失去双腿,成了乞丐。

2.在酒店,孔乙己因欠酒钱被掌柜追讨,受到众人的嘲笑和侮辱。

3.“我”最后一次见到孔乙己时,他已经死亡,身体被草席包裹着。

四、语言特色
1.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烈。

2.运用讽刺和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五、主题思想
1.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冷漠和无情,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2.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3.通过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和人道。

浅谈《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

浅谈《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

浅谈《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前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深刻的思想表达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

这篇小说在文学界和教育界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从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两个方面探讨《孔乙己》的内涵和价值。

文学解读情节分析《孔乙己》以孔乙己这个苦命的痞子为主角,通过他与主人公的对话和家翁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表达出了鲁迅先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民间生活的贫困、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贵族与小民的冲突等。

整个小说情节简洁明了,结构严谨,充分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

语言风格分析《孔乙己》的语言简练、生动,体现出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充满了讽刺、反讽、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精湛表达能力。

教学解读教材选择《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阅读之一,是进行思想启蒙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核心篇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这篇文章作为阅读实践、作文、发表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状况。

接着,可以通过放映《孔乙己》的影视作品、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文的内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思想、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人生和社会。

通过读懂《孔乙己》,使学生不仅仅获取了语文知识,更加深了思想与文化修养,培养出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我们可以认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篇章。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要学会欣赏《孔乙己》这篇作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尊重价值观,让其教育意义发挥到更大的程度。

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

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

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作者:————————————————————————————————日期: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中学语文论文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着重塑造了孔乙己这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如果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一个看似“次要”也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人物——咸亨酒店掌柜的身上,着墨不少也颇费心思,从而使得这个形象真实、鲜明、深刻,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一、刁钻、精明的生意人在主要人物孔乙己出场之前,作者已在两段不算简短的文字中,看似随意地对酒店掌柜作了一番颇有意味的介绍。

掌柜明白店内什么模样的伙计,才配伺候那些“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长衫主顾,才能服侍好自己的这些财神爷,因此让“样子太傻”的“我”在外面做点事。

当“我”去招待那些没有多少钱却想过酒瘾的“短衣帮”,无法掌握给他们的酒中羼水的秘诀,不能为掌柜多赚点黑心钱时,很令掌柜失望。

但这位掌柜毕竟是个生意人,他知道如何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碍于荐头的情面,没有直接辞退“我”,在几天的试用之后,便让“我”担负“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的职务了”。

由此可见,这位掌柜不仅懂得怎样才能多赚钱,而且知道怎样才能不得罪人,并使自己的雇工各尽其才,而不养清谈的食客。

在平日的经营中,“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作为酒店的老板,他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

他显然知道,如果整天一副和气模样,和手下的伙计们嘻嘻哈哈,也许他们会不尊敬自己,甚至会导致号令不畅,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利益。

只有面露凶相,恶声恶气,甚至使用严厉的眼神,才能慑服这些花钱雇来的伙计。

当孔乙己最后一次露面时,掌柜的自私、精明的性格特点更是暴露无遗,从而也使得作者笔下这个生意人的形象更趋于丰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与“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与“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与“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

小说以不足3000字的篇幅,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修世态的凉薄,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极其生动、鲜明,令人忧愤,使人难以忘怀。

同时,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历来也是人们称道的。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对小说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进行总结性分析时,对小说塑造人物方法与作用,作了比较精当的分析,但也有不当之处。

如“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示了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而依据是:“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我认为,这是以偏概全。

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确实能看出孔乙己的善良,这与他所信奉的“君子固穷”是一致的。

但是,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并不局限于此两处,还有许多。

每一处都很细致地表现了孔乙己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以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看小说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

“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提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

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

“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

“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心情。

“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我们再来看小说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

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这一句虽没有直接对孔乙己的神态进行描写,但孔乙己那难言的痛苦,在他的神态中一定有所表现。

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

《孔乙己》中的那些笑

《孔乙己》中的那些笑

《孔乙己》中的那些笑-中学语文论文《孔乙己》中的那些笑顾建荣《孔乙己》的故事始终是离不开笑声的,作品以酒客们的“笑”伴着孔乙己出场,又随着孔乙己走向灭亡,这“笑”更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教参分析:这是嘲讽的笑声,是冷漠的笑声,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批判了缺失关爱之心的麻木。

而这些人之所以冷漠,是因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和仁爱而变得冷漠无情。

笔者以为,这种分析有失偏颇,它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百姓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缺少了对人性的理解。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酒客们的几次笑声。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从“一到店”可以看出,只要孔乙己来了,人们就“笑”,无论是掌柜的,还是酒客,他们的笑都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机械的笑。

这种笑建立在孔乙已经常出现的“新伤疤”上,而“新伤疤”的出现则是因为“又偷了人家的东西”。

再看下文,孔乙己争辩时所谓的“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论却又明确地告诉我们:酒客们的这些嘲讽可并不是诬陷。

第二次、第三次的语言表达基本是一样的,“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笑的原因不完全一样。

第二次“笑”,是人们揭了孔乙己的短处(偷东西)后,孔乙己为了争辩,说了一堆难懂的话。

酒客们听不懂,但能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的偷东西找借口。

对他们而言,不劳动、偷东西本就可笑,偏还说许多让人听不懂的话来为自己辩解,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笑一笑吗?从这样的人身上去寻得片刻的放松又何错之有?毕竟,他们是缺少知识的劳动人民,可不懂得孔乙己也遭受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对他抱着同情之心。

第三次“笑”,来源于酒客对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质疑。

有人会说,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

酒客们毫不留情地直戳他精神上的伤疤,这还不能说他们冷漠吗?且慢下结论。

体现孔乙己的可怜情节

体现孔乙己的可怜情节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穷、孤独的酒保。

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己的可怜情节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首先,孔乙己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他只是一个贫苦的酒保,没有家庭背景、财富和权势。

由于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他没有受到尊重和关注,经常被别人忽视和欺负。

这使得他在社会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次,孔乙己的外貌和言行举止也使他备受歧视和嘲笑。

他相貌平庸,没有任何吸引力,而且口才不佳,常常被别人取笑和讥讽。

他想要交朋友,但却总是被孤立和排斥,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此外,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

他生活在贫民窟,每天辛苦工作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在酒吧里,他只能通过卖酒来赚取微薄的收入,但往往还要被老板压榨。

他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贫困的束缚,这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总的来说,孔乙己的可怜情节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他的社会地位低下、外貌和言行举止的不堪以及经济困境都让人对他产生同情和怜悯之情。

他的故事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冷漠,引起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赏析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

又一次鲁迅先生的好友孙伏园问鲁迅:“在先生的小说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鲁迅先生说“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

《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来写,体现了真实性。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

文章就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同时《孔乙己》又以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来贯穿全篇,可以说“笑”在全篇:1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2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

3孔乙己在笑声中死去。

小说题目是《孔乙己》,是不是一开头就出现了孔乙己呢?不是。

是第四段才出现孔乙己的。

那么前三段写了什么呢?是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这里将两种人做对比,一贫一冨,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一长衫一短衣帮。

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孔乙己在第四段出场了,特殊的身份不免引人发笑。

这第一次的出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总的印象,做了一全方位的素描。

穿着、身材、脸色、胡子,长衫。

这一切无不说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理论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

除此以外还有语言:一“偷”一“窃”显示了孔乙己性格多么迂腐。

还有动作:一个“排”字刻画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偏摆阔气,还有神态:“涨红了脸”“青筋”“争辩”显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

第五段是插叙,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没落的过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

第六、七、八段同样刻画了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子又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

”这一言行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尤其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盖”,说明他跟孩子们闹着玩,说明孔乙己性格善良。

第九段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

第十段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预兆,把孔乙己推上生活舞台,最后一次亮相。

与第一次的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身材高大”到“盘着两腿”,由语言的“偷”“窃”到小声的“打”“跌”,由动作的“排”到“摸”,由“争辩”到“恳求”的神态可以看出孔乙己的麻木,到了这个时候孔乙己也没明白照成自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到了这种地步,掌柜的和酒客还在笑孔乙己。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

他的死没有惊动这个社会。

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
个牺牲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