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休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闲居 · 吴冠中
• “休闲”一词最初源于土地轮作“休耕闲作”。与“疲 惫”、劳作之“忙”相对。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表 达了人的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
• 历史上最大的“玩家”,最会玩的“玩家,最能玩的“ 玩家”
• “休闲”的现代理解:工作之余恢复身心、发展自我的 活动总称。
一、先秦时期:休闲思想的产生
五、近代以来:休闲方式多元化
(人文主义的闲适文化)
“五四”运动后,产生了一批提倡闲适生活小 品文的作家。 林语堂是第一位从哲学角度
看待和讨论休闲的文人。
他也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位
中西休闲思想的研究者。
林语堂的休闲思想
·1、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淳朴快乐的生活 ·2、中国生活艺术的优越性 ·3、崇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文主义思想 · 中华民族是最“近人情”的民族 ·4、追求性灵——个性
中国传统休闲的特征
休与闲蕴含着两种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 1、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人是不能随意造次 于大自然的,而敬畏自然是人类天经地义的事。 • 在古代,中国人往往将“天地”称为“上苍”,并 作为心中的“神”来对待。 因为“大地”播撒五 谷、善待六畜,让人们丰衣足食; “天穹”则赐 予阳光雨露、四季轮回,自然美景可以滋养人性、 陶冶性情。

古月照水水长流,水伴古月度春秋。 留得水光昭古月,碧波深处好泛舟。 谜底:湖。 半边有毛半边光,半边有味半边香, 半边吃的山上草,半边还在水里藏。 谜底:鲜
• •

• (二)民间游艺 • 蹴鞠、覆射、围棋、竞渡、毽子、钓鱼、风 筝„„
• 1《朝京里程图》(导游图性质) • 2 《韩熙载夜宴图》
jū jiū
图说“休闲” 先秦时期 魏晋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以来
图说“休闲”
休,息止也,从人倚木 ——《说文》 休,象人息木阴 ——《五经文字》 休, “吉庆、欢乐、美善、福禄”之意 ——《康熙字典》
图说“休闲”
闲,古体字“閒”,从门从月。 闲,阑也,从门中有木 ——《说文》 闲,通娴,静也,雅也 —— 《楚辞》注
• 悠闲的情绪 •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 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 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 最美的时候 •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 的时候; 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 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 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 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 活的艺术》
——《庄子· 逍遥游》
• 《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
• 托马斯·古德尔,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健康与娱乐系荣誉退 休教授。现仍然担任美国休闲教育者和学者机构的会长。曾 任美国《休闲科学》杂志及多个相关杂志的副主编,撰写和 主编过若干专著和研究报告。曾获得过休闲研究领域的最高 奖项,有多部著作问世,《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是其代表 作。
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休闲观
孔子既重视就近游憩的休闲活动,推崇“业建 于勤,而荒于嬉”的注重道德价值的休闲态度。
也提倡云游四方、增知益智的旅游休闲观, 认为旅行是师从众人、积极入世酌良好途径, 孔子六艺学说,礼、乐、射、御。书、数”,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述而》
明《圣迹图》局部
• 张潮(清代):“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 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饮 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明清文学中的休闲 《闲情偶寄》 《幽梦影》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 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 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 谇;真不若耳聋也。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 对也。”曰:“好乐何如?” •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 耳。”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 孟子像 • 曰:“可得闻与?”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此山 采 问 结 中气 菊 君 庐 有日 东 何 在 真夕 篱 能 人 意佳 下 尔 境 ,, , , , 饮 欲飞 悠 心 而 辨鸟 然 远 无 酒 已相 见 地 车 忘与 南 自 马 言还 山 偏 喧 。。 。 。 。
台 湾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渊 明 逸 致 图
三、唐宋时期:璀璨的休闲文化 (兼收并蓄)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既而渐宽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四、明清时期:休闲追求的提升
(丰富多彩休闲活动)
明朝晚期,掀起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 的思潮
文人追求闲雅精致的生活——游山水、好 娱乐、筑园林、嗜茶酒、谙美食、着蓑衣、 披僧袍、谈闲书、做雅事
山 居 秋 暝
宋繁荣的休闲文化
“中国历史上最休闲的时代” (一)京瓦伎艺 (二)民间游艺 (三)观潮之俗
• (一)京瓦伎艺 • 瓦肆是宋代兴起的大型游艺、商业集中的场所 ,它是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 • 瓦肆勾栏有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杂技的演 出,节目丰富,演员阵容庞大。 • 宋杂剧、影戏、清音;相扑;讲经、讲史„„ • 商谜: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
• 3.《清明上河图》 •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 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春光;第二段是 汴河场景;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 (三)观潮之俗
我国自古以来,钱塘观潮之风盛行,著名诗人对之吟咏 不绝。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 陆游等都有观潮佳作。 观潮最盛之期,莫过于宋朝。那时观潮,农历八月十二 日始二十日止,而以十八日为高潮。苏东坡诗云:“八月十 八潮,壮观天下无。”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 2、人与人自身的和谐: • 身心和谐、动静和谐、脑体和谐、忙闲 和谐;也隐喻着人们对快乐生活的追求,对 物质生产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的关注。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中国传统休闲观念的局限性
• 1、传统主流社会在观念上排斥休闲,只顾 内心感受,鄙视运动等游戏玩乐。 • 2、偏嗜山水花鸟、琴棋书画,脱离百姓, 陷入单调苦闷、愤世嫉俗的困境。
第三章 中国休闲
憔一 情 悴或 意 而死 十 雎 死, 分 鸠 。另 专 在 一一传 就的说 忧水中 思鸟是 不,一 食其种 ,
《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yao tiao hao ji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xì ng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wù mèi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sè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mào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3、人与人的和谐:
• 一般而言,人们都有追求“吉庆、欢乐、美善、 福禄”的目标与愿望”; 而要其实现,都有赖于 人与人之间心性的真诚、澄明、纯洁,有赖于人 与人之间的道德与法度,规则与约束。 因此, “闲”可造就人的品质,达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和谐。
时代背景 唐艳丽多彩的休闲文化: 蹴鞠、击鞠、步打球…… 拔河、登高、踏青、秋千…… 踢球舞、剑器舞…… 围棋、茶文化…..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杜甫《寒食后北楼作》
随竹明空 意喧月山 春归松新 芳浣间雨 歇女照后 ,,,, 王莲清天 孙动泉气 自下石晚 可渔上来 留舟流秋 。。。。
《诗经》中的休闲
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休闲观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休闲观
《诗经》在赞美自然和生活的诗歌中表达了大量
的休闲思想、休闲文化和休闲方式
•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
草木情。


——郑风· 溱洧 鹤鸣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攻玉)… ——小雅•鹤鸣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休闲观
老庄哲学更充分体现了对闲适和精神自由的追 求,这也正是道家哲学最大的现实意义所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
子》
云气空艨,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观 ——《庄子· 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二、魏晋时期:休闲生活Hale Waihona Puke Baidu雏形 (隐逸文化)
时代背景
高士隐逸:竹林七贤 文人雅聚:王羲之兰亭集 田园生活:陶渊明 畅游山水:宗炳、谢灵运
至唐未,有孙位,会稽人,人物绘; 高逸图,富诗味,七贤人,聚而醉。 如意舞,画王戎,捧杯饮,画刘伶; 写阮籍,傲世容,卷虽残,亦有名。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是一幅彩色绢本的人物画,所绘 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是山涛,第二个手 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酒的刘伶,第四个 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向秀、阮咸等人 及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俗的哲学思想。 http://www.wulin.hk/gls_special/7_hero.htm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