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初稿)
第一部分绿道慢行道
一、组成
绿道慢行道包括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绿道红线范围内的登山路径等。

二、色彩
新建绿道慢行道统一采用暖色系,以彩色沥青为主要面材。

软基路面以及可能发生水淹的路段可以考虑使用暖色透水砖。

其他因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彩色沥青的,可采用暖色调彩色水泥或暖色调压模水泥。

改建路面两侧应加上暖色标注线,中间按照规定距离(见后章节)加暖色自行车标识。

登山径应尽可能使用当地产建材,因地制宜,厉行节约,减少高档大理石用量。

三、选线
城市以及社区绿道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满足休闲需求。

不应将其与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慢行道混为一谈。

其关系是在城市以及社区绿道建设完成后的基础上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城市慢行道系统。

因此,城市以及社区绿道选线因该贯彻“轻松惬意、舒适安全”的原则,优先满足休闲出行需求。

选线原则有:(一)绿道应尽量利用有较好绿化基底的道路系统,以保证景观效果。

社区绿道应保证有行道树可以遮阴。

(二)应与区域绿道连接成网。

应在镇(街道、园区)内形成独立环线网络,尽量贯穿镇中心区、各主要居民点,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

(三)绿道应尽量串联连接社区公园、绿地、广场和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
(四)绿道应考虑与公交系统良好对接。

(五)绿道应在原有景观基础上优化升级,避免大拆大建。

(六)绿道选线应结合镇(街道、园区)原有环境整治工程计划以及宜居城乡建设工程计划统筹开展,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设计
(一)一般宽度
1、原则上绿道与车行道之间应设置1.5米以上绿化隔离带,自行车道宽2.5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间有1米以上绿化隔离带。

2、用地条件受限的,应保证绿道与车行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或安全防护栏,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

3、登山径宽度在1.5米以上为宜。

(二)类型宽度
根据自行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关系可分为分离型、并行型、混行型三类。

1、分离型:
2、并行型:
3、混行型:
有条件的镇(街道、园区)应在市财政资金配套建设标准内优先选用分离行绿道建设模式。

五、工程类型
根据慢行道的工程建设强度,经过与有关部门协商,我市城市及社区绿道建设分为完全新建型、重度改建型、中度扩建型和轻度完善型四个类型,并制定相应界定条件(见表1-1)。

原则上慢行道以完全新建型和重度改建型为主。

表1-1 慢行道按工程建设强度分类表
分类建设要求用地条件造价
完全新建型慢行道宽4米以上,
其中自行车道宽
2.5米以上,面材采
用彩色沥青,人行
道宽1.5米以上。

在未人工建设场地上新建慢
行道。

每公里约
85万元
各地具体类型应在设计时给予确定并作为验收以及财政补贴的依据。

第二部分绿道驿站
驿站是绿道服务站点,为市民提供信息咨询、休闲游憩、自行车停放租赁、管理维护、洗手间、报警等服务。

城市及社区绿道驿站与区域绿道驿站相比建设原则是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减小,造价降低、密度加大,为今后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打下基础。

(一)面积、密度及造价
标准大型驿站小型驿站
规模
用地面积
500~800平方

200~300平方米建筑面积
300~400平方

100~200平方米布局密度10~12公里3~4公里
功能设置
游客中心需要需要
自行车租赁点
能停放80部单
车,不少于210
平方米
能停放50部单车,
不少于130平方米公共厕所
男蹲位4个,小
便器3个,女蹲
男蹲位2个,小便
器1个,女蹲位3
城市及社区绿道驿站平均造价原则上控制在48万以内。

(二)布置原则:
1、驿站可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和提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共用共享。

2、相对集中的设置于绿道出入口、公交接驳点、景观节点等,以方便人群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3、鼓励利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的服务设施,如集装箱等。

4、驿站一般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因地制宜灵活布置,沿途可结合风景区、公园、观景台等进行设点,并适当设置休憩设施、观景平台,在危险地段必须要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山体滑坡处、陡坡处、滨水地段等。

5、城市级驿站应设置机动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社区级驿站原则上不独立设置机动停车场,可结合临近的公交站台、城市广场、公园、重要兴趣点、街头绿地、公共设施处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6、驿站必须有明显的驿站标识给游人识别,并提供清晰的功能指引。

标识制作参考以下图示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第三部分绿化
一、宽度及造价要求
绿道绿化水平是区别于绿道以及其他类型道路的重要标志,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结合区域绿道建设经验以及东莞实际,确定如下原则:
1、原则上按照每边不少于3米进行规划以及设计。

鼓励条件较好的镇(街道、园区)在财力许可范围内建设高于上述宽度的绿带。

2、不能满足以上条件的,绿道沿线绿地平均宽度原则上不少于6米(竣工后用面积和长度核算),新增绿化投入平均每平方米不少于50元。

3、绿道沿线绿地平均宽度少于6米的,新增绿化投入平均每公里不少于30万。

4、不管何种改造类型,绿道每公里绿化最低投入不得少于15万。

二、绿道植物材料要求
苗木选择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客观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易生易管的原则合理选择树种。

要突出节约型绿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苗木配置和选取时要
注意考虑后期管护成本,适度减少花坛、色块和修剪造型植物的应用。

要推广使用乡土树种,减少外来树种的使用。

为此,对乔木选择提出如下要求:
1、在造价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使用经过多年培育的容器苗
容器苗指的是使用特定容器(如大型专用育苗袋、各种盆、特制容器等)在专业苗圃多年培育的苗木。

容器苗的优点有很多,如成活率极高、规格有保证、便于运输、可以反季节使用等。

2、在造价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使用全冠苗。

严禁使用裸根苗、断头树等。

裸根苗在反季节使用时死亡率极高。

断头树由于生长点受到破坏,顶端优势受阻,基本不能长高,不能满足绿道遮阴要求。

3、主路、干路两侧的行道树,要求整体高度一致、树下分枝高度一致(不得低于2.2米),干形通直,无病虫害。

三、乔木种植穴设计
使用《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TT/82-99)》要求的上限,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略有提高。

1、树高在4米以上的,一律不得低于2米×2米×2米。

2、示范段树高在4米以下的,一律不得低于1.5米×1.5米×1.5米。

3、普通段树高在4米以下的,一律不得低于1.3米×1.3米×1.3米。

四、乔木种植穴排水设计
1、种植地土质为原始山地硬土(包括岩土、石砾土、板结黄粘土等)必需处理排水。

方法是在种植树穴底部设计排水管、加设15厘米以上排水层等(如泥炭、煤渣、陶粒等)。

具体地段应由设计单位和甲方共同确定。

2、对于排水不畅的地段,要适度提高苗木的种植高度,以高于地面5-10
厘米为宜。

3、对于有可能存在大面积积水的地段,必需通过调整地形,增加地势高度解决排水问题。

五、提前做好预定苗木计划
做到提前3个月确定供应商最好。

六、绿道苗木使用品种
绿道树种选择,要按照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适地适树的原则。

要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中的适合树种,其使用数量要占城市绿化用量的70%以上。

二是生态经济原则,在绿化树种设计和选取时充分考虑能降低后期管理成本的树种。

三是生物多样性原则。

四是抗性强原则。

五是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原则。

另外,各地要谨慎种植外来树种。

具体树种选择暂时可参考《东莞市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指引》(东城管〔2007〕12号)。

以下树种建议慎用:受到外来有害入侵生物刺桐姬小蜂严重危害的刺桐属树种,如刺桐、鸡冠刺桐、金脉刺桐等;受冬季寒害较为严重的印度紫檀、青皮木棉、油棕等;开花存异味的糖胶树(盆架子);长势不佳的晃伞枫、复羽叶栾等;单一使用易遭椰心叶甲危害的海南椰子、大王椰、老人葵、酒瓶椰子等绝大多数的棕榈类植物。

第四部分标识系统
一、标识系统的一般规定
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标识系统可分为三类:即驾驶员使用、行人使用、行人和驾驶员共同使用。

包括引导、解说、指示、命名、禁止、警示等功能。

(见下表)
引导标识——通过特定区域的整体图示(地图、图表等)让行人把握目的
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

解说标识——通过文字(铺助以照片、图形等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命名标识——标示地名、道路名、景点名、建筑名等。

指示标识——表示目的地方向、距离等,采用箭头加文字或图形的表现方式。

禁止、警示标识——表示为禁止和警告标识。

二、标识编号系统
(1)编号用途:
编号并造册,便于系统化管理和后期维护。

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救助。

(2)编号规则:
如C-GREENWAY-南城-鸿福路
C——社区绿道(P代表省立绿道、U代表城市绿道、C社区绿道)GREENWAY——绿道英文
南城——区(县)名(界定所在地区)
鸿福路——道路名(界定所在路段)
三、设计要点
(1)标识系统应严格按照省建设厅发布的《珠三角绿
道网标识系统设计规范》的标准和我市统一的方案进
行制作,严禁偷工减料,广东绿道标志必须采用纳米
稀土蓄发光材料进行制作。

(2)标识可因地制宜选用各种材料,推荐选用防腐木、花岗岩和铝塑板。

(3)应做好各种安全警示标识,如绿道与车行道交叉口、斜坡段、急弯段等,避免各种安全事故发生。

(4)部分采用花岗岩或混凝土等灰色材质路面的,应用红色划线加强绿道标识。

做法详下图
(5)绿道与车行道交叉口应采用专用的红白斑马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