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绿道建设指引(4.12)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

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绿道的选线要尽量联系贯穿各风景区、名胜古迹、公园、院校、场馆、商务商业中心;

省、市、区级绿道要相互连接贯通,并突出地方特色。

四、绿道的规划设计要点

(一)绿道规划设计应遵循《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的要求,按本指引的规定,因地制宜实施建设。

(二)绿道的总体规划设计。要突出经过地的地方人文特色,充分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破坏地质地貌、原有植被、水源山体、历史、文化资源、基本农田和水利设施;要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少征地,减少硬底化和建筑。绿道实施范围要划定绿线。

(三)绿道的区域连接。包括城市之间、区与区之间绿道要相衔接,市区绿道应与城市历史文化步行系统相衔接。绿道规划尽量减少与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的交叉,确有交叉时要注意安全设计。

(四)绿道涉水部分设计。要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营造良好的水景景观,做好绿廊内的水土流失防控,建设好截排水系统,具体参照《涉河(堤防)绿道行政许可工作指引》、《流溪河绿道建设水务部分技术指引》。

(五)绿道的生态资源保护设计。绿道规划要注意严格

保护绿廊内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慎重引入新的野生动物、植物种类,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五、绿道的专项设计

(一)绿道的绿化设计。

1.以保护原有植被为主,结合旅游休闲,对节点位置绿化进行适当美化。

2.绿化美化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3.生态型绿道主要选用生态效益高,寿命长,景观好的乔木;郊野型绿道主要选用荫浓的大乔木,在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节点位置等,可选用小乔木和开花灌木;都市型绿道主要选用遮蔽效果好的品种,开花乔、灌木,适当使用时花点缀。

(二)绿道的游径设计。

1.选线:游径选线应遵循最小生态影响的原则,不应在生态敏感区开辟游径,避免过度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游径选线必需构成网络,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沟通内外联系。

2.游径线型:要按省、市、区的规划线路,支线应尽量选择环形和长藤结瓜的线型,要顺从自然,避免大填大挖,尽量不破坏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

3.游径宽度:不同的使用功能游径宽度有所不同,宽度

标准参考省技术指引中规定的游径宽度标准。老城区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局部受立地条件限制确有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尽可能保证一定的宽度。

4.游径道路的基础:

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要求找平,适当压实,如要铺装,还要做好相应的基层。综合绿道和机动车绿道按国家有关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

5.游径道路面的材料:

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自然材料,多采用软性铺装。自行车道路面可采用沥青、混凝土、裸土、水泥沙等多种形式,要必须达到路面平坦,不积水。步行道路面一般用透水砖、混凝土、石粉、石块等材料。

都市型绿道可选择沥青、石块、透水砖、混凝土等材料铺装;

郊野型绿道的节点区可选择沥青、石块、透水砖、混凝土等材料铺装;其它区域可考虑使用颗粒石、裸土、砖、木料等软性铺装材料;

生态型绿道应主要选择软性铺装材料,对生态敏感区,特别注意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6.游径道路面的颜色:全市绿道的自行车道统一用白线标识。新建的自行车道统一采用暗红色路面。如利用原有河堤、道路等原有路面做自行车道的,自行车的图案可采用局

部改为红底衬托白色自行车标志的形式。步行道颜色可因地制宜,但须容易辨认,美观大方。

7.游径的坡度设计:游径需与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相匹配。坡度设计范围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

8.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必须与机动车道明确划线分流。处在道路两侧、与道路平行的绿道,应兼顾交通功能,尽量设计在与机动车道不同的水平面上,有条件的在两者间设置隔离设施。

9.绿道的入口、服务区设施等要注意设置无障碍通道。

(三)绿道的综合服务设施设计。

综合服务设施(以下简称驿站)主要是为绿道使用者提供野外游憩、科普教育、紧急求助等服务。包括游览设施和管理设施。

1.设置和规模。驿站按照规模与功能分为三级,一级驿站主要设置在省、市级绿道上。一级驿站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游客中心、自行车租借、饮料食品销售、紧急求助、科普教育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套网络和充电设备等服务。二、三级驿站应包括线路指引、应急医疗、报警求助等基本服务。

2.选点。综合考虑人流集散、环境承载、经济状况、节点位置、相邻服务点距离等,因地制宜选点,要充分利用现有周边的设施,尽量少新建;确需新建的,应符合当地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