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一、人员组成主 任:陈玉欢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副主任:陈岳武 (长讯通信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庄景东 (广东怡创计算机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委 员:蒋文莉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总监) 张艳姗 (长讯通信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主任)叶全南 (广东怡创计算机应用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主任)王 颖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主任)戴 浩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副主任)杜朝晖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二、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 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为世人瞩目,因此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当今社会,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传统的精细化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作中的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只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纯学校教育模式无法独立承担起这一重任,只能采用深入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式,而这恰恰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部分。
2.行业发展的要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面临新形势,通过信息技术,使人们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更有尊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新形势下信息化发展,将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环境保护和惠民便民有机结合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信息化的发展,迫切要求“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与智慧城市相关联的物联网、网络通信、以及云计算技术,是信息化发展的支撑平台。
物联网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
全国大部分省市,在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多个领域均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已经形成了系列产业链,产生了大规模的创业效益。
“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数控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学习要以《电机与控制》为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简单的可编程控制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运行、调试与维护,满足生产现场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的需要。
通过《PLC应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加深理解和巩固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变频器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实际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变频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PLC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能够获得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PLC应用技术》的前置课程有《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运行》等。
同行课程为《液压与气压系统安调与维修》、《单片机技术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后继课程为《变频器的安装与调试》、《数控编程与加工》、《农机设备装配与维修》、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它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逻辑性很强的课程。
2.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以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有关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电气自动化控制为主线,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整合、序化教学项目,实现能力递进。
教学项目按设备运行控制的方案设计——器件选择——系统装配——系统调试工作过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设备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依照真实工作过程,将基本指令应用顺控指令应用功能指令应用融合到项目教学过程中,学做一体,将知识和技能培养融入工作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2027课程名称:电路基础使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课时:96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路基础》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
《电路基础》总学时为120学时,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备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电气技术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电路基础教学以《高职高专教育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各章节知识学时分配上既考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电路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讲、演、练三相结合。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教学内容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3 电路阻元件1.4 电源元件1.5 基尔霍夫定律1.6 路的工作状态1.7 电路中电位分析本章小结及习题课(二)教学要求(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2)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3)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4)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5)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并掌握KCL、KVL定律的基本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的基本概念及伏安特性,欧姆定律;(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电子电工类各专业学生掌握电子电路安装、检测和维修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44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电子电工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等基本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以及电子产品装配工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电子电工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按电路类型划分模块,以典型电子电路为载体设置教学单元,以常用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为综合实训项目,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自觉遵守电子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1.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
2.会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原理图、简单PCB图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会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填写测试记录,排除简单电路故障。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准员工”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制
“准员工”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制二〇一四年六月目录第一部分:“准员工”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大纲 (1)一、制度性质 (1)二、制度目的和任务 (1)三、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四、制度内容 (1)五、制度大纲 (2)六、知识模块顺序 (3)七、学分分配 (4)八、制度各模块负责人 (4)九、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4)第二部分:制度模块考核标准 (5)一、学生宿舍管理考核标准 (5)(一)宿舍内务卫生安全检查评分标准 (5)(二)评分等级对照表 (6)(三)附加分 (6)二、纪律管理考核标准 (8)三、职业素养与技能培训评分标准 (10)四、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考核标准 (14)第一部分:“准员工”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制度大纲适用对象:2013级起在校全日制大专学生教育时长:覆盖全程(三年)学分:8学分一、制度性质《“准员工”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制》是基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管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与活动,在此基础上实现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管理行为教育管理行为覆盖学期正课授课时间外的学习、生活全程,从原来的大量评定式考核发展成更公平公正透明的量化考核,减少人为操作,形成学分制,系统化。
是学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度目的和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紧紧围绕“准员工”的标准——敬业度高、执行力强、精技能、善沟通,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特征和通用能力,规范行为与养成习惯。
三、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设计好的教育管理行为,使学生在毕业前基本培养起身心健康、自我发展、包容兼蓄、爱岗敬业、社会责任等“五个人格特征”和具备价值观调适、高效执行、沟通分享、解决问题、学习创新等“五种通用能力”。
四、制度内容(一)行为养成教育1.学生宿舍管理:以宿舍内务卫生和安全教育管理为核心内容;2.纪律管理:以课堂(含晨练、晚修、班会、集会、讲座、企业顶岗实习等)考勤,学生安全管理为核心内容。
《物流与配送》课程标准
《物流与配送》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营销类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现代营销基础》《电子商务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物流与配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续《网店运营》《网店客服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物流与配送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营销类电子商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物流与配送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业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电子商务师等岗位需求,围绕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与配送的关键能力,反映物流与配送的具体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认识物流与配送工作、体验物流与配送工作、服务物流与配送工作”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理解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能根据企业运作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
2.掌握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仓储、运输、配送、包装作业流程,能根据商品特点进行合理化物流管理。
3.熟悉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能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
4.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能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处理。
5.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能合理选择进、出口跨境电商物流模式。
《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适用专业:财经商贸类专业课时数:建议38课时,2学分先修课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后续课程:电子商务运营、移动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写作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获取高级应用型人材所必备的文案写作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使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在今后工作中能解决商务等各类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具备写作常见应用文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借助应用写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设计思路《应用文写作》课程基于当前社会把应用文写作能力视为现代人必备的五大核心能力之一这样的整体认知背景,选取与学生生活、职业等紧密联系的应用文文种,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模块化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总体分为礼仪应用、事业单位、行政公文、产品营销、个人求职、新闻宣传模块来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环节上,一般是先以“情境导入”或“案例分析与点评”启发学生对某一文体的认识和思考,再以“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这种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要领,然后以“写作实践”和“病文修改”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本课程把培养学生“适应特定场景情境的能力”和“自主动手写作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和各种应用文体知识的教学与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高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并通过常见应用文的案例分析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处理职业生涯及日常生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具备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文书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技巧,不仅能直接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还能通过读写思维的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标准《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标准课程编码:30103003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适⽤专业: 2009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管理单位:汽车⼯程系学时:116课时学分: 5 制定⽇期:2010年8⽉1、课程概述1. 1课程性质本课程性质是“理论+实践”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承担模具专业学⽣的模具制造与装配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
针对模具专业⾼技能⼈才培养⽬标和模具制造中级⼯国家职业标准所涵盖的相关⼯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法与教学⼿段等⽅⾯都进⾏了较⼤⼒度的改⾰,以模具制造为对象,“项⽬引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综合学习⼑具、机床选择、数控铣镗程序编制、电加⼯线切割程序编制,加⼯⼯艺⽅案制订、装配⼯艺⽅案制订。
1.2课程的定位本课程是在已经学习完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基础技术平台课程后,以模具为对象,综合应⽤⼑具、机床、加⼯⼯艺、设备操作相关知识的⼀门专业核⼼课。
课程是针对模具制造企业⽣产的产品特点和就业岗位特点设置。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模具设计、机加⼯实训、钳⼯实训;后续课程为: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1.3修读条件全⽇制模具专业⾼职学⽣。
2、课程⽬标2.1知识⽬标:掌握模具零件的⼀般机械加⼯⽅法、模具典型零件加⼯⼯艺分析与⼯艺规程的编制、了解模具的电加⼯⽅法与特种加⼯⽅法;掌握模具的装配⼯艺;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选择;掌握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法的选择;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制模技术。
2.2技能⽬标:在设计、制造、装配模具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制造⽅法的特点,从⽽选⽤最佳的⼯艺⽅案:具有分析模具结构⼯艺性的能⼒,具备设计出⼯艺性能良好的模具结构的能⼒;具备⼯艺设计过程中的计算能⼒;具备相关⼿册的查阅能⼒与新知识的检索能⼒。
2.3情感与态度⽬标:培养达到从事本专业的基本职业素质:纪律性强、能遵守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具有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现代⼤学⽣风貌;养成⼀丝不苟的⼯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
《经典导读与实用写作》课程标准课程编码:PA990003课程类型:纯理论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学时:32 学分:2课程负责人:参编人员:一、课程定位《经典导读与实用写作》是面对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分为经典导读与实用写作两大模块,集人文性、工具性于一体,学生能从中得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课程性质《经典导读与实用写作》课程,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案例于理论教学,既重基础阅读,又重写作训练,还突出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作用《经典导读与实用写作》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及写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旨在让学生传承经典文化、有人文素养、会写作表达,在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各方面能够有所思想、有所表达,做一个有文化、会写作的当代大学生,让学生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能丰富内心世界。
(三)前导、后续课程本课程属于全校各专业公共课,没有严格的前导后续课程,但希望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功底,具备良好的语文学识,并要求学生课后多读多写,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课程开发遵循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是人文素养和阅读写作方面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经典导读与实用写作》分为经典导读与实用写作两大模块,经典导读按照人文精神结构模式精选古今中外经典名篇,内容涵盖青春、品格、情感、成才等多个成长历程中值得探讨的主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为目的组织教学;实用写作以各专业行业实际工作为蓝本,串联了学生从大学到求职,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掌握职业岗位常用应用文书的写作。
通过实用写作部分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方法,促进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并满足社会对应用文写作日益迫切的需求。
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二〇二二年三月目录一、适用对象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2)1.总体目标 (2)2.职业能力目标 (2)(1)知识性目标 (2)(2)能力目标 (3)(3)情感目标 (3)四、教学内容结构 (4)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4)1.基础知识模块 (4)2.选学模块知识 (9)3.两周实训内容安排 (10)六、教学方法建议 (11)七、考核和评价 (12)1.评价目的 (12)2.评价原则 (12)3.评价方式 (1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机电技术应用及机械设备加工专业的学生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开设,《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以技能操作为主,以知识应用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每个目标采用了“任务分析-相关知识-技能训练-项目评价-项目小结-思考与练习”的编写模式。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和元器件、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会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能初步识读简单电路原理图和设备安装接线图,并能对电路进行调试、对简单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初步具备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和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合理选用元器件。
通过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熟悉电工电子的操作规程;能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电工电子仪表;能识读基本的电气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能正确识别和选用电工电子元件;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掌握电路分析的方法;能识读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初步学会按照图纸要求安装照明电路并排除简单故障;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类型、工作过程及使用方法;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解决机电系统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概况(一)基本情况根据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在2004年,我院将通信技术专业无线方向独立出来,设置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院领导高度重视,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建成核心课程三门并实现了标准化。
2010年4月,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在09级设立了无线网络优化专业方向。
2010年7月,与广东南方通信建设有限公司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本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9个,校外实训基地7个。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和《交换技术与设备》课程分别被评为2007年和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4月,本专业参加了省通信教职委组织的“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大赛”,获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2011年6月,在全国“三网融合和无线网络优化”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认证证书为就业双支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同时适当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潜力,进行全过程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现有移动专业在校生(包括09、10、11级)562人,累计毕业生825人。
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
(二)人才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纬度定位人才的培养规格。
表1 知识、能力、素质分解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有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知具有复合知识结构。
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识统及移动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无线网络优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移动通信设备的维护能力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能力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和调测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移动通信工程的监理能力移动通信网的初步规划设计能力电源、传输线路、传输设备的工程和维护能力。
《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70331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授课系(部):自动化工程系学分学时:4学分/70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PLC的原理、结构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常用PLC 的硬件安装、接线,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典型PLC项目的实施方法。
系统训练学生在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技能。
为学生从事设备点检员(仪表工)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导课程: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后续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岗位实习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PLC硬、软件结构、工作原理;(2)掌握PLC内部编程元件及使用方法;(3)熟悉S200CPU单元及扩展模块的使用方法;(4)熟悉常用变量表达方式及寻址办法;(5)掌握PLC控制系统设计流程及方法;(6)掌握梯形图、指令表程序的分析方法;(7)熟悉常用功能指令及特殊功能指令的用法;(8)熟悉程序结构、子程序编写方法及子程序的调用方法;(9)掌握中断指令及中断服务程序的调用方法(10)熟悉PLC控制系统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11)掌握PLC安装、调试方法(12)熟悉PLC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维护规范2.能力目标(1)能根据工艺流程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PLC型号和模块;(2)能熟练使用编程软件进行程序设计;(3)能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对相关项目进行编程与调试;(4)能使用S7—S200常用功能指令完成较复杂系统的编程;(5)能完成典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6)能进行典型的PLC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7)能够完成PLC控制系统的维护。
3.素质目标(1)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终身学习的理念;(3)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XXXX 》课程标准课程承担单位: 课程实训学时: 学制: 制定日期: 年 月合作人:审核日期: 年 月 一、果程定位1 .课程对应的岗位及其任务{对闵位、岗位任务和职业标准进行描述}2 .课程性质:指专业基础潺或专业技能课。
3 .课程地位和作用{用简块语言对该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具体指出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门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后绘课程等。
)在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前导课程有XXXX 课程,后犊课程有XXXX 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珞要求:{按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即岗位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XXXXX o②熟悉XXXXXo③掌握XXXXX 。
4 .能力目标{具体描述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①能熟练使用XXXX 及XXXX 仪器设备。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适用专业:制定人:合作单位:审核人:②能熟炼应用XXXX等软件。
③能熟练运用XXXX国家标准、规范及规则。
④会熟炼编制XXXX文件。
⑤能熟练运用XXXX做XXXXX。
5 .素质目标{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四、课程内容和要求指时某一个具体课程模块的实施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按学习领域(或任务任务/项目/学习情境》:五、实施要求及无议1.师资要求{对教师职教能力要求进行描述}6 .实训设施配备要求《对开展课程教学所需的基本实训条件进行描述}7 .考核评价{各主要教学项目的试题类型、考核方式、考核权重;总评成飨的组成及评定标准,运用多个评价主体蛛合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考核内容应与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上岗条件相结合,与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8 .教材端写或选用建议{教材编写或选用的思路、原则与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等J9 .教学建议{按教学内容和项目顺序描述教学方法选择、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邈、教学组织等内容,要体现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要强调工学结合。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信息获取与交流等操作,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掌握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掌握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操作系统,进行系统设置和维护。
(2)能够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排版、表格制作、数据分析和演示文稿设计。
(3)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3、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够正确、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领域。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如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ASCII 码和汉字编码。
《CI设计》课程标准
《CI设计》课程标准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48课时(3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主干课、理实一体课。
(二)课程作用CI设计是专业课后期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是引导本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设计领域的重要课程,为今后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打下必备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总结前期所学专业知识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VI设计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与风格流派,系统地掌握招贴设计的方法。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CI设计是平面设计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
以平面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前提,推动以项目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设计思路通过多元性、启发性课题设计方法,既贯彻该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又体现出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
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整体连续性,将理论讲授、资源采集与选择、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课堂讨论、作业制作、课程综述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多样辐射性教学方法的一体化。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提高审美情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职业应具备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拥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具有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
(二)知识目标使学生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实际的社会平面设计领域,自然过渡至工作职场。
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述和创意方法的讲解,在案例策略的指导下去创造性的完成广告创意的设计表现,整个创作表现过程包含最新广告理论、策略分析、文案配合、图形概念提取、设计表现的环节。
(三)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手段,独立完成招贴设计,同时也要求作品应具有市场因素的考虑、创意独特点的提取等实际要求,引导学生创造性体现文化气息,掌握现代潮流,了解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向,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要求专任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备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二、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三、参考课时64四、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解决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新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中职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等方面。
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在中职教育中,教学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潜能与可持续发展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六、课程的设计思路设计思路是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电动机控制的方法和电气维修的技能,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技能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七、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学时:64 学 分:4
一、课程定位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云计算、虚拟化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为响应社会需求,以及实现学院教、科、产一体的培养方式,依托学院设立的云计算实训基地,开展《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
本课程结合云计算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服务器的底层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虚拟化资源池。
通过在服务器上部署虚拟化软件,根据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一共有56名学生进行实训,8人一组,分为7组。
考虑要做实验中要用到服务器虚拟化的HA(高可用性)性能, 给每个小组分配两个虚拟服务器。
即对底层的实体硬件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合计拟成14台虚拟服务器,满足学员实验需求。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Linux 系统管理。
学生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Windows操作界面。
对网络、服务器和存储有一定的了解。
(1)总体目标
依托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基地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学院的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的软硬件资质与技术水平,并完成对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士进行的课程教学、培训和学习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基本任务。
(2)能力目标
掌握云计算的基础平台部署
掌握云计算云资源的部署
掌握云计算虚拟机的部署
掌握云计算的高可用性部署
掌握云计算EVB部署
掌握云计算的云服务部署
掌握云计算产品的维护
(3)知识目标
了解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与解决方案
了解VMware vSphere 基础系统构成
了解VMware vSphere 高级特性
掌握VMware vSphere 排错
掌握vSOM体系特性
积累云计算项目实战
(4)素质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企业级云计算环境的搭建、部署和维护工作规范,具备云计算领域开局和维护工程师的基本职业素质。
(5)使同学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小组完成同一任务而培养出团队配合能力
过小组完成同一任务而培养出互助精神
三、课程设计与内容
1、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基于以下企业中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内容设计。
(1)基础云计算平台
搭建具备虚拟化能力的基础云计算平台。
基于虚拟化服务器,实现桌面云构建发布配置。
应用于高校和小型研究机构实验室云环境部署。
通过基础云计算平台满足实验目的,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场景。
(2)高可用性云计算平台
引入云计算平台高级特性。
基于基础云计算平台,进一步实现虚拟机资源池、实时迁移、高可用性、安全管理的功能。
应用于小微企业云计算平台建设。
终端数量可控,实现高可用性和灵活部署。
(3)企业级云计算平台
引入企业级vSOM监控与管理体系,实现云计算平台可视、可管、可维。
应用大中型规模企业云计算平台建设。
确保高可用性,降低设备故障的同时,减少环境维护成本。
与要求
2、课程内容
1、教材选用建议
(1)《云计算(第2版)》 2011.5 刘鹏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云计算校企合作自编教材》2015.7
2、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6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40%
形成性包括:学习表现占总成绩1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10%,实践教学考核占总成绩20%,阶段性测验占总成绩20%
3、其它说明
无
编制人:梁同乐 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杜朝晖 日期: 年 月 日
审批人: 日期: 年 月 日
(注:审核人为专业课程带头人、审批人为教学单位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