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吸附在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临床应用PPT

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临床应用PPT

其他新模式人工肝的工作原理
血浆置换人工肝
通过将患者的血浆从血液中分离 出来,用健康血浆或人工血浆进 行置换,以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
质。
生物人工肝
利用肝细胞作为生物活性成分,通 过生物反应器进行血液中有害物质 的代谢和清除。
混合型人工肝
结合了物理吸附和生物活性成分的 优点,通过多级吸附和生物反应的 联合作用,提高对有害物质的清除 效率。
制定和完善相关伦理法规,明 确患者权益和医疗行为规范, 为新模式人工肝治疗提供法律
保障。
加强公众科普教育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提 高公众对新模式人工肝治疗的 认知度和接受度。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合理规划和分配新模式人工肝 治疗资源,提高治疗可及性和 可持续性。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加强多学科协作和交流,共同 推动新模式人工肝治疗的临床
各种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各有其特点 和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病情选择合适的模式。
VS
DPMAS适用于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 质,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胆红素血症、 内毒素血症等的患者。血浆置换人工 肝则适用于血浆中某些蛋白质异常增 高的患者。生物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 肝则适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
临床效果评估
通过对照实验和临床观察,DPMAS等新模式人 工肝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方面表现 出良好效果。
安全性分析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的 安全性得到保障,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最新研究成果
新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 发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究者正在研发新型 人工肝支持系统,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 良反应。
CHAPTER 02
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的工作原 理

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探讨 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摘要:目的: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均采用DPMAS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

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37/40),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

结论:对早期肝衰竭采用DPMAS治疗疗效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早期肝衰竭;护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属于人工肝支持治疗方案,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在DPAMS治疗中,操作多数由护士完成,故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对保障疗效有着显著的价值。

为此验证该方案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为对象,评估了该方案的疗效,并总结了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为对象。

本组患者中包括男31例,女9例,年龄25~68岁,均数(35.84±6.74)岁。

纳入患者均符合早期肝衰竭诊断标准,已经签署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系统、精神疾病患者与特殊生理时期者。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采用甘草酸二胺给予护肝降酶治疗。

复合维生素B、C 以及微最元素等基础治疗,另外使用珠海建帆DX-10机型治疗,模式为血浆吸咐模式,采用模型血浆成份分离器(5A20),珠海建帆BS-330(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咐器)和H330-11(一次性使用血液泄流器),开展血浆吸咐治疗,并使用普通肝素钠抗凝,首剂25mg,血流控制100m/mit,分离速度30m/mit,血浆处理量为5L。

每两到三天一次,具体以患者病情而定。

1.2.2护理方法护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主要内容如下:(1)治疗前,评估患者病情,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可使用多巴胺控制血压,如负性情绪严重,则可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治疗终末期肝病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治疗终末期肝病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治疗终末期肝病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李静;刘俊铎;王允彦;朱文;常文秀【期刊名称】《空军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3)3【摘要】目的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和PE+DPMAS的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了2018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NBAL治疗的ACLF患者80例,分为PE组(29例)、DPMAS组(25例)和PE+DPMAS组(26例),观察和比较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28 d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水平,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总胆红素清除率和炎症指数等临床指标进行检测;比较3组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以及治疗前后慢性肝炎分期。

结果在早期ACLF患者中,PE组、DPMAS组和PE+DPMAS组治疗有效率和28 d生存率均分别为54.5%、50.0%、84.6%,PE+DPMAS组与其他两组相比临床疗效显著,28 d 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

PE组和PE+DPMAS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不同程度地减少[(13.3±3.8)s vs(22.8±6.6)s,(15.9±4.5)s vs(22.0±6.4)s],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58.2±13.3)mg/Lvs(46.8±10.8)mg/L,(54.3±17.7)mg/L vs(44.4±10.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血小板计数减少,MELD评分、SIRS 评分、SOFA评分、Child-Pugh分级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

·其他肝病·DOI:10.12449/JCH240319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文苑,祝娟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贵阳 550002通信作者:祝娟娟,****************(ORCID:0000-0003-0692-9200)摘要: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DPMAS序贯PE联合CRRT组(观察组,n=31),DPMAS序贯PE组(对照组,n=59)。

收集所有患者入院一般资料、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计算eGFR、MELD-Na评分。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8.4%(15/31),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27.1%(16/59)(χ2=4.071,P= 0.044)。

两组血液净化方式均可有效改善TBil、ALT、AST、PTA、Scr、PCT、CRP、eGFR及MELD-Na评分(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PLT及Hb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BUN、Alb、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AST、Scr、PCT、eGFR、MELD-Na评分、Hb、PLT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护理

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护理

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护理【摘要】本文对急性肝衰竭行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前、中、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精心准备,熟练操作,细心观察,应用规范的预冲方法,实施有效的护理,保证患者成功进行双重分子吸附系统的治疗。

【关键词】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急性肝衰竭;护理1 前言急性肝衰竭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差,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差,近年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的开展明显降低了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1]。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模式是采用中大分子树脂(HA330-Ⅱ)和离子交换树脂(BS330)两种吸附剂联合进行血浆吸附治疗,其中HA330-Ⅱ血液灌流器中的树脂市相对光谱性的吸附剂,依靠范德华力及骨架分子筛作用吸附中大分子毒素;BA330胆红素针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剂。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通过吸附清除体内胆红素、胆汁酸、炎症因子,达到促进肝功能恢复的目的[2].临床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患者预后[3],有研究表明,在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疾病中,应用DPMAS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4]。

2.护理要点2.1治疗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急性肝衰竭患者因病情急,进展快,病情重,预后差,患者及家属一时难于接受,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患者的病情,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体外循环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费用较高,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重。

因此,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治疗前应由专业的护士介绍DPMAS治疗方法及相关知识,同时,可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理,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患者心态良好的接受治疗[5]。

2.1.2 治疗前患者评估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检查患者有无水肿、脱水、出血倾向等,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治疗当天无需禁食,可进食高质量的早餐,治疗前减少饮水,排空大小便,必要时给予皮肤准备。

2.1.3 环境及物品准备按医院三类环境准备专用人工肝治疗间,有监护设备,急救设备,吸氧装置。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与肝素抗凝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研究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与肝素抗凝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学科带头人-01-12);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登峰 计划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DFL20221501);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人工肝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iGandanF-1082022-RGG055)作者单位:100069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肝衰竭与人工肝治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第一作者:王新月,女,24岁,医学硕士㊂主要从事重型肝炎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wxinyue12138@共同第一作者:周莉,女,45岁,主任医师㊂主要从事重症肝病/肝衰竭内科与人工肝治疗研究㊂E-mail:doctorzl@ 通讯作者:陈煜,E-mail:chybeyond1071@ ㊃肝衰竭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与肝素抗凝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研究∗王新月,周莉,董金玲,陈煜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NM)与肝素(HP)抗凝的效果和安全性差异㊂方法㊀2022年4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肝衰竭患者49例,在接受DPMAS治疗过程中,均分别交叉接受一次NM或HP抗凝,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计算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㊂结果㊀在98例次DPMAS治疗过程中,97例次顺利完成治疗,1次HP组因抗凝不足发生严重堵管导致治疗中断;NM组抗凝良好率为75.5%,显著高于HP组的28.6%,抗凝过量率为2.0%,显著低于HP组的67.3%(P<0.05);治疗后,NM组PTA和APTT分别为20.5(13.8,38.0)%和83.3(55.9,138.8)s,与HP组ʌ分别为19.5(14.6,31.5)%和400.0(303.3,400.0)sɔ比,差异显著(P<0.05);NM组血清TBIL㊁ALB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79.7ʃ99.5)μmol/L㊁(24.4ʃ4.2)g/L和59.5(42.5,119.0)ˑ109/L,与HP组ʌ分别为(271.7ʃ98.1)μmol/L㊁23.3(21.4,26.6)g/L和83.8ʃ65.9ˑ109/Lɔ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24h内,HP组出现颈内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NM组出现跨膜压和静脉压短时间内上升或机器频繁发生凝血警报2例㊂结论㊀在行DPMAS治疗过程中,应用NM 抗凝效果较HP更佳,安全性更高,值得进一步探讨㊂㊀㊀ʌ关键词ɔ㊀肝衰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甲磺酸萘莫司他;肝素;治疗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6.019㊀㊀Anticoagulant efficacy and safety comparison of nafmostat mesylate and heparin during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㊀Wang Xinyue,Zhou Li,Dong JinLing,et al.Beijing Municipal Key Laboratory of Liver Failure and Artificial Liver Treatment Research,Fourth 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s,You 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69,China㊀㊀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his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anticoagulant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afmostat mesylate(NM)and heparin(HP)during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LF).Methods㊀49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LF or hyperbilirubinemia were encountered in You'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April2022and March2023,and all underwent at least twice DPMAS treatment.During the procedure,the anticoagulation was crossed by NM or HP once.The 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were monitored.Results㊀Out of the98DPMAS treatment,the procedu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97(99.0%),only discontinued once because of plugged pipes induced by insufficient anticoagulation of HP;the satisfactory anticoagulation rate in NM-managed group was75.5%,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28.6%,and the over anticoagulation rate was 2.0%,much lower than67.3%(P<0.05)in HP-intervened group;after the procedure,the PTA and APTT in NM anticoagulant group were20.5(13.8,38.0)%and83.3(55.9,138.8)s,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19.5(14.6,31.5)%and400.0(303.3,400.0)s,P<0.05]in HP anticoagulant group;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respect to serumbilirubin,albumin levels and platelet counts between the twogroups[(279.7ʃ99.5)μmol/L,(24.4ʃ4.2)g/L and59.5(42.5,119.0)ˑ109/L vs.(271.7ʃ98.1)μmol/L,23.3(21.4,26.6)g/L and83.8ʃ65.9ˑ109/L,respectively,P>0.05];24hours after DPMAS,the puncture skin haemorrhagewas found in one case in HP anticoagulant group,and transientincreased transmembrane pressure,or venous pressure orcoagulation alert by the machine occurred in two cases in NManticoagulant group.Conclusion㊀The extracorporeal localanticoagulation of NM during DPMAS in patients with LF is efficacious and safer,and warrants further clinical investigation.㊀㊀ʌKey wordsɔ㊀Liver failure;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Nafmostat mesylate;Heparin;Therapy㊀㊀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属于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一种㊂有效的抗凝是DPMAS顺利进行治疗的前提㊂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凝血异常并发症不仅增加治疗成本,而且显著降低治疗效果[1]㊂目前,肝素(heparin,HP)仍然是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体外循环治疗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抗凝剂之一,但其抗凝活性依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并可能引起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的发生㊂因此,HP并非是完美的抗凝方案[2]㊂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通路常采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 mesylate,NM)抗凝能明显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3],但尚未见DPMAS治疗人群应用NM较HP抗凝是否具有优势的报道㊂本研究前瞻性分析我院应用HP与NM在DPMAS治疗过程中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在进行人工肝体外循环治疗时合理地选择抗凝剂提供经验依据㊂1㊀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㊀2022年4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49例,男性3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54ʃ15岁㊂其中急性肝衰竭5例,亚急性肝衰竭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9例,慢性肝衰竭1例和不足以诊断肝衰竭的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10ˑ正常值上限,凝血指标正常,未出现肝性脑病]患者10例㊂病因包括乙型肝炎26例,药物性肝损伤12例,酒精性肝病3例,戊型肝炎3例,因失代偿期肝硬化行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㊂排除标准:存在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㊁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㊁严重感染㊂1.2仪器与耗材㊀使用DX-10型血液净化机㊁膜型血浆分离器(Plasmaflo-PE-08)㊁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HA330-Ⅱ和BR-350一次性血浆成分吸附器㊂1.3基础治疗与DPMAS治疗方法㊀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㊂常规给予内科治疗㊂采用深静脉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㊂每例患者均行2次DPMAS治疗,分别使用NM或HP作为体外抗凝剂1次,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3~7d㊂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3000ml,加入NM50mg(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10ml溶解)或0.9%氯化钠注射液3000mL,加入HP12500IU进行预冲管路㊂在治疗开始时,血流量从60~80ml/min逐渐增加至120~160ml/min,分浆比为20%~30%㊂DPMAS 治疗持续2~3h㊂1.4抗凝方案㊀在DPMAS治疗过程中,由机器的抗凝泵通过管路动脉壶持续泵入NM,依据治疗前24h 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水平确定给药剂量(表1)或由机器的抗凝泵通过管路动脉壶给予首剂HP并持续泵入,依据治疗前24h内PTA水平确定基础首剂和基础维持剂量,再根据PLT计数水平确定额外首剂和额外维持剂量,通过计算基础首剂和额外首剂得出最终首剂,计算基础维持剂量和额外维持剂量,得出最终维持剂量(表2)[4]㊂在治疗过程中,每10~20min记录体外循环管路中的跨膜压㊁静脉压和动脉压㊂在灯光辅助照射下评估血浆分离器和静脉壶凝血情况㊂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跨膜压㊁静脉压和动脉压以及体外循环管路㊁滤器㊁静脉壶凝血和机器报警情况,个体化调整NM或HP剂量,并记录㊂在治疗后24h内,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㊂根据常见出血部位和症状分为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㊁皮肤出血点㊁紫癜㊁口腔出血㊁鼻腔出血㊁消化道出血或其它部位出血等㊂将存在以下情况定义为抗凝不足:①在治疗过程中跨膜压㊁静脉压和动脉压在短时间内突然上升;②跨膜压㊁静脉压或动脉压高于起始数值30mmHg(1mmHg=0.133kPa);③治疗过程中机器频繁发生凝血报警,体外循环管路及滤器中血液颜色变深,滤器中有血液呈线状或血液分层或静脉壶中出现明显的血凝块㊂将出现以下情况定义为抗凝过量:①在DPMAS治疗结束时检测体外循环管路动脉端血标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00s;②治疗后24h内,患者发生出血相关并发症㊂未出现上述抗凝不足或抗凝过量情况者,被定义为抗凝良好[4]㊂表1㊀DPMAS治疗过程中NM给药方案治疗前PTA(%)NM给药剂量(mg.h-1)<402040ɤPTA<602560ɤPTA<8030ȡ8040表2㊀DPMAS 治疗过程中HP 给药方案治疗前PTA(%)基础首剂(mg)基础维持剂量(mg.h -1)治疗前PLT (ˑ109/L)额外首剂(mg)额外维持剂量(mg.h -1)ɤ20205<1250020<PTAɤ30305125ɤPLTɤ32510530<PTAɤ40405>3254010>40PTA 实际值5---1.5实验室检测㊀常规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APTT 和凝血酶原时间(PT),计算PTA,和检测血生化指标㊂1.6统计学方法㊀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采用配对t 检验㊂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 (P 25,P 75)表示,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 秩和检验㊂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x 2检验㊂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果2.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㊀在入组的49例患者,共行98例次DPMAS 治疗(在接受DPMAS 治疗过程中,每例交叉应用不同的抗凝剂1次)㊂由于先后交叉进行,两组血清胆红素㊁PTA㊁PLT 计数和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2.2两组DPMAS 治疗抗凝效果比较㊀本研究发现NM 组抗凝良好率显著优于HP 抗凝(P <0.05,表3),HP 组抗凝过量发生率显著高于NM 组(P <0.05),而NM 组抗凝不足发生率显著高于HP 组(P <0.05);进一步比较NM 组与HP 组行DPMAS 治疗血浆吸附量[分别为4500(4000,5000)ml 对4500(4500,500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表3㊀两组抗凝效果(%)比较HP 抗凝良好不足过量小计麦克尼马尔P 值Kappa 值P 值NM 抗凝良好12(24.5)1(2.0)24(49.0)37(75.5)不足2(4.0)1(2.0)8(16.3)11(22.4)过量0(0.0)0(0.0)1(2.0)1(2.0)小计14(28.6)2(4.0)33(67.3)49(100.0)<0.0010.0620.1752.3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㊀DPMAS 治疗前,两组APTT 和PT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DPMAS 治疗后,NM 组PTA 显著高于HP 组,而APTT 显著短于HP 组(P <0.05,表4);在DPMAS 治疗后,NM 组体外循环管路动脉端PTA 与静脉端PTA 的差值[1.8(0.0,3.0)对1.0(0.0,1.0)]及静脉端APTT 与动脉端APTT 差值[199.0(108.4,299.0)s 对0.0(0.0,30.2)s,P <0.05]均显著大于HP 组;治疗后24h 两组体外循环管路动脉端PTA 和APTT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4.9ʃ3.6)%对(25.1ʃ3.6)%和43.1(33.0,53.0)s 对44.1(33.5,53.5)s,P >0.05]㊂2.4两组DPMAS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㊀在DPMAS 治疗后,两组血清肝功能指标和PLT 计数均有显著变化(P <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5)㊂表4㊀两组治疗前后PTA 和APTT [x ʃs ,M (P 25,P 75)]比较例数PTA(%)APTT(s)HP 治疗前4941.0(30.0,72.5)①47.1ʃ15.5①㊀治疗后4919.5(14.6,31.5)②400.0(303.3,400.0)②NM 治疗前4936.0(30.5,62.5)48.4ʃ16.1㊀治疗后4920.5(13.8,38.0)83.3(55.9,138.8)㊀㊀与NM 组治疗前比,①P >0.05;与NM 组治疗后比,②P <0.05表5㊀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和血小板计数[x ʃs ,M (P 25,P 75)]比较例数TBIL(μmol /L)ALB(g /L)GLOB(g /L)PLT(ˑ109/L)HP 治疗前49440.0ʃ147.429.5(26.0,32.9)26.1ʃ7.299.8ʃ77.7治疗后49271.7ʃ98.1①23.3(21.4,26.6)①22.9ʃ6.0①83.8ʃ65.9①NM 治疗前49457.8ʃ151.030.5ʃ4.425.8(19.2,30.6)81.0(50.5,130.5)治疗后49279.7ʃ99.5①24.4ʃ4.2①21.8(17.3,27.5)①59.5(42.5,119.0)①②㊀㊀与治疗前比,①P <0.05;与HP 组比,②P >0.052.5两组DPMAS 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㊀在本组98例次治疗过程中,97例次顺利完成治疗,仅1例HP 组患者发生严重堵管,导致治疗中断㊂在治疗后24h 内,观察到HP 组出现颈内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经局部压迫止血后渗血停止,出现恶心2例,低血压27例,未出现HIT;NM 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跨膜压和静脉压短时间内上升或机器频繁发生凝血警报2例,给予盐水冲管㊁追加NM 剂量等操作后,保证了治疗顺利完成㊂出现恶心2例,低血压12例㊂两组低血压发生率经配对x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提示Kappa=0.03,P=0.796,即一致性无统计学意义;HP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3.0%,显著高于NM组的22.4%(麦克尼马尔McNemar检验P= 0.004)㊂对于两组发生低血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血压均恢复稳定㊂所有患者治疗后24h内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并发症㊂3 讨论临床上,DPMAS在救治重症肝病患者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不仅能够吸附胆红素,还能清除炎症介质,从而迅速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在血浆紧缺情况下治疗重症肝病的重要方法[5]㊂循环血液与DPMAS管路异物表面接触使正常的生理止血功能转变为高凝状态,故良好的体外抗凝是DPMAS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1]㊂人工肝治疗常用的体外抗凝剂包括HP㊁低分子肝素和枸橼酸等[6-8]㊂HP是目前DPMAS治疗常用的抗凝剂之一㊂HP能抑制级联反应中的多种因素,并与AT-Ⅲ结合,从而加速AT-Ⅲ灭活凝血因子㊂HP还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对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释放,降低血黏度,增强肝素辅助因子Ⅱ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9]㊂HP价格便宜,给药方便,监测简单㊂但HP的抗凝活性依赖于AT-Ⅲ,不同人HP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大,抗凝效果和持续时间与剂量的增加呈非线性相关[1]㊂HP还可能会引起HIT,并增加危重症患者的出血风险,故在具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用受到限制[10,11]㊂严重肝病患者,尤其是部分肝衰竭患者具有出血倾向㊂本研究发现有65%例次出现治疗结束时APTT>400s,说明应用HP抗凝进行DP-MAS治疗可能存在使用过量㊁有出血风险的问题㊂因此,有必要寻找更理想的DPMAS体外抗凝剂㊂NM是一种广谱强效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强烈抑制激活的凝血因子,发挥非AT-Ⅲ所介导的抗凝作用㊂NM对血浆蛋白㊁凝血酶㊁XⅡa㊁Xa㊁激肽释放酶㊁补体因子(C1r,C1s)和胰蛋白酶均具有强效的抑制活性[12,13]㊂此外,NM通过抑制活化的糖蛋白Ⅱb/Ⅲa表达,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14,15]㊂与HP抗凝比,NM抗凝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风险,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的滤器使用寿命[12]㊂目前, NM在肾脏替代治疗领域的应用倍受关注,因其具有局部抗凝特性,对机体凝血功能无影响,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非常有利[16]㊂研究提示,NM抗凝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滤器使用寿命与HP抗凝相当或更长[16,17]㊂目前,尚未见采用NM作为体外抗凝剂行DPMAS治疗的相关报道㊂本研究探索性地采用NM进行DPMAS治疗,结果提示有11例次治疗抗凝不足㊂NM组抗凝不足比例高于HP组,然而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行DPMAS治疗的血浆吸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用NM作为抗凝剂,抗凝不足患者治疗量未受到明显的影响㊂对于NM抗凝不足的情况,考虑:①可能与NM剂量偏小有关,有待后续继续探索其抗凝的最佳剂量;②抗凝不足的定义需要考量㊂本研究结果显示HP组抗凝过量比例显著高于NM组㊂DPMAS治疗后NM组APTT延长和PTA下降程度显著低于HP组,且DPMAS治疗后NM组静脉端与动脉端APTT差值大于HP组,提示NM具有局部抗凝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小,出血风险小,安全性好㊂NM组低血压发生率较低,也说明NM的使用更加安全㊂ʌ参考文献ɔ[1]陈煜,段钟平,韩涛,等.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767-75. [2]Oudemans-van Straaten HM,Wester JPJ,de Pont A,et al.Anti-coagulation strategies in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an the choice be evidence based?Intensive Care Med,2006,32(2): 188-202.[3]野入英世,花房规男.血液净化疗法手册.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4-133.[4]孔明,周莉,陈煜,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 647-652.[5]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2):164-171.[6]马元吉,陈芳,许艳,等.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26:165-173.[7]潘业,欧宏杰,曾建勇,等.血浆置换术中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分析.中国医学工程,2015,23:96-97. [8]周芸.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46-48. [9]Mulloy B,Hogwood J,Gray E,et al.Pharmacology of heparin andrelated drugs.Pharmacol Rev,2016,68(1):76-141. [10]张红玉,崔慧斐.肝素药理作用和药物制剂的研究新进展.中国药学杂志,2019,54(22):1831-1839.[11]Syed S,Reilly RF.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a renalperspective.Nat Rev Nephrol,2009,5(9):501-511. [12]Lim JY,Kim JB,Choo SJ,et al.Anticoagulation dur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Nafamostat mesilate versus heparin.Ann Thorac Surg,2016,102(2):534-539.[13]刘志艳,向倩,崔一民.甲磺酸萘莫司他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15):2368-2372. [14]Hitomi Y,Ikari N,Fujii S.Inhibitory effect of a new synthetic pro-tease inhibitor(FUT-175)on the coagulation system.Haemostasis,1985,15(3):164-168.[15]Fuse I,Higuchi W,Toba K,et al.Inhibitory mechanism of humanplatelet aggregation by nafamostat mesilate.Platelets,1999,10(4):212-218.[16]Hwang SD,Hyun YK,Moon SJ,et al.Nafamostat mesilate for an-ticoagulation in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Int J Artif Organs,2013,36(3):208-216.[17]Makino S,Egi M,Kita H,et parison of nafamostat mesilate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as anticoagulants during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Int J Artif Organs,2016,39(1):16-21.(收稿:2023-06-16)(本文编辑:刘波)。

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

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

1 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方法根据1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的病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及时准确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根据病程进展,更改相应护理措施,并保证护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

结果实施上述有效的护理,患者顺利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治疗后患者胆红素较前下降,精神明显好转,皮肤黄染较前改善。

结论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保证血浆置换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才能够有效的缓解不良症状,最终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肝衰竭;护理肝衰竭患者由于大量毒性物质积聚,可引起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出血等并发症,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临床病死率高[1]。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分子吸附系统等多种血液净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肝衰竭的辅助治疗[2],其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方法已成为治疗肝衰竭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既可以特异性吸附胆红素还可以清除体内毒素及炎症因子[3-4],同时又不丢失自体血浆,进而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肝脏再生、肝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5]。

但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医护密切配合也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总结经验,更好地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我科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1例肝衰竭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65岁,主诉“全身黄染伴乏力1月余”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HR 102次/分,R 25次/分,BP 106/71mmHg,SPO2 97%。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秦华,E m a i l :qi n h u a 800@126.c o m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秦 华,魏 丽(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甘肃兰州730046) 摘 要: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 P MA S )联合血浆置换(P E )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 C L F )的疗效及安全性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A C L F 患者69例,其中D P MA S 联合P E 组32例,单纯P E 组37例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P L T )的变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㊂结果 两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 B i l )㊁白蛋白(A L B )㊁总胆汁酸(T B 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 L T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D P MA S 联合P E 治疗A C L F 疗效确切,能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㊂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肝,人工;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图分类号:R 5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7-0633-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7.013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d o u b l e p l a s m a a b s o r p t i o n c o m b i n e dw i t h p l a s m a e x c h a n ge t h e r a p yi na c u t e -o n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Q i nH u a ,W e i L i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 ,t h eS e c o n d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o f L a n z h o u ,L a n z h o u 730046,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Q i n H u a ,E m a i l :qi n h u a 800@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e f f i c a c y a n ds a f e t y o fd o u b l e p l a s m aa b s o r p t i o n (D P MA S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p l a s m a e x c h a n g e (P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 -o n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M e t h o d s T o t a l l y 69c a s e so f a c u t e -o n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t r e a t e dw i t h a r t i f i c i a l l i v e r t r e a t m e n t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d s i n ce J a n u a r y 2016t oD e c e m b e r 2018.T h e p a t i e n t s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m b i n a t i o n g r o u p w i t h 32p a t i e n t s (D P MA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P E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i t h37p a t i e n t s (P E a l o n e ).C h a n g e si nl a b o r a t o r y te s t s ,c l i n i c a lef f e c t i o na n da d v e r s er e a c t i o n 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 d i f f e r e n tm o d e so ft r e a t m e n t w e r ec o m p a r e d .R e s u l t s T h et w og r o u p ssh o w e d n osi g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12-w e e k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t h e l e v e l s o fT B i l ,A L Ba n dT B Ai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g r o u p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m p r o v e dt h a nt h o s eo f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r e w e r es i g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i nl i v e rf u n c t i o na n d b l o o d c o a g u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b e t w e e n t w o g r o u ps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D P MA Sc o m b i n e d w i t hP Ec a n i m p r o v e l i v e r f u n c t i o na n db l o o d c o a g u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i n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s i m pl eP E .K E Y W O R D S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l i v e r ,a r t i f i c i a l ;p l a s m a e x c h a n g e ;d o u b l e p l a s m a a b s o r pt i o n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㊁解毒㊁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㊁凝血功能障碍㊁肝肾综合征㊁肝性脑病㊁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㊂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 B V )[1]㊂肝衰竭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㊂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近30年来血浆置换(P E )是中国人工肝治疗的主流[2],为了弥补P E 的不足㊁缓解血浆资源的紧缺㊁进一步提高肝衰竭救治成功率,新的治疗模式层出不穷,并根据各种治疗模式的优缺点,联合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多采用P E 联合其他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㊂我科采用了多种联合治疗模式,为明确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 P MA S )联合P E 治疗的优越性,进行了观察分析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行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 C L F )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3]㊂单纯P E 治疗37例,D P MA S +P E 联合治疗32例㊂所有病例均为H B V 单纯感染,排除其他肝炎病毒㊁药物性肝炎㊁酒精性肝炎㊁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㊂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病毒㊁保肝㊁支持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㊂㊃3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l y 20,2019,V o l 34,N o .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治疗㊂人工肝治疗前常规留置颈内静脉双腔导管㊂用生理盐水+肝素钠预冲管路㊂单纯P E治疗每次使用新鲜冰冻血浆2500~3000m l,血流速度为100m l/m i n,血浆分离速度为30m l/m i n㊂治疗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㊁葡萄糖酸钙预防过敏反应㊂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㊂D P MA S+P E治疗先分离血浆,然后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循环吸附血浆5000m l,然后回收吸附柱中的血浆,再使用新鲜冰冻血浆1500~2000m l 进行P E治疗㊂人工肝机器为日本旭化成P l a s a u t o I Q-21型血液净化装置;E C-40膜型血浆分离器;离子交换树脂(B S330)胆红素吸附器;H A330-Ⅱ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㊂1.3观察指标常规进行血生化指标㊁凝血指标㊁血小板计数㊁病毒学指标等检查,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上述指标㊂观察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 L T)㊁总胆红素(T B i l)㊁白蛋白(A L B)㊁总胆汁酸(T B A)㊁凝血酶原活动度(P T A)㊁血小板(P L T)的变化㊂以治疗后4周的好转率和12周生存率评估近期疗效㊂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 T B i l降低>50%,且P T A>6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T B i l降低30%~50%,且P T A为40%~60%;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T B i l和P T A改善不明显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ˑ100%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㊂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 i l c o x o n秩和检验㊂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 i l c o x o n秩和检验㊂计数资料及等级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及秩合检验㊂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基线特征单纯治疗组共接受治疗79次,平均2.14次/例㊂联合治疗组共接受治疗65次,平均2.03次/例㊂两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㊂2.2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㊂表1两组基线特征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年龄(岁)分期(例)早中期并发症[例(%)]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联合治疗组3226645.1ʃ10.692318(32.1)9(16.1)4(7.1)25(44.6)单纯治疗组3729842.8ʃ11.3132420(37.7)7(13.2)3(5.7)23(43.4)统计值χ2=0.087t=0.868χ2=0.388χ2=0.499P值0.7670.3790.5330.919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4周总有效率12周生存率联合治疗组322(6.3)23(71.9)7(21.8)25(78.2)22(68.75)单纯治疗组372(5.4)22(59.5)13(35.1)24(64.9)23(62.16)统计值Z=-1.116χ2=1.466χ2=0.328 P值0.2640.2260.5672.3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㊁凝血指标㊁血小板的变化两组治疗前A L T㊁T B i l㊁A L B㊁T B A㊁P T A㊁P L 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㊂两组治疗后T B i l㊁A L B㊁T B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除单纯治疗组P L T外,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2.4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口唇麻木,2例出现皮肤瘙痒㊁皮疹,2例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单纯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口唇麻木,2例出现寒战,3例出现皮肤瘙痒㊁皮疹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38,P= 0.350)㊂㊃4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20,2019,V o l34,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㊁凝血指标㊁血小板的变化[M (P 25,P 75)]组别例数A L T (U /L )治疗前治疗后T B i l (μm o l /L )治疗前治疗后A LB (g/L )治疗前治疗后联合治疗组32509.0(441.2,544.5)140.5(91.5,190.0)*315.3(306.6,460.6)115.5(99.3,139.7)*24.25(23.6,25.0)26.9(26.3,27.3)*单纯治疗组37519.0(441.0,541.0)117.0(87.0,344.0)*347.5(323.5,426.1)171.3(108.2,216.4)*24.3(21.2,25.1)27.6(26.5,29.5)*Z 值-0.337-1.264-1.251-2.407-1.005-2.306P 值0.7360.2060.2110.0160.3150.021组别例数T B A (μm o l /L )治疗前治疗后P T A (%)治疗前治疗后P L T (ˑ109/L )治疗前治疗后联合治疗组32166.5(138.5,246.5)84.5(66.7,134.3)*35.0(32.0,36.0)46.5(38.0,54.0)*62.2(50.0,119.8)53.8(40.3,87.6)*单纯治疗组37194.0(130.0,276.0)165.0(82.0,187.0)*35.0(28.0,37.0)43.6(40.4,47.6)*72.6(51.9,120.1)53.1(47.1,76.5)Z 值-0.915-3.111-0.853-0.843-0.439-1.017P 值0.3600.0020.3940.3990.6610.309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3 讨 论A C L F 是一组由慢性肝病为基础,急性肝内外损伤为诱因,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早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4],内科综合治疗疗效欠佳,肝移植作为有效治疗方法,又受到供肝供需矛盾的限制[5]㊂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㊁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延长肝移植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6]㊂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㊁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7]㊂非生物型人工肝是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应用活性炭吸附㊁物质交换等方法清除机体的有害代谢产物并补充生物活性物质[8],在肝衰竭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10]㊂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包括血浆置换㊁血液/血浆灌流㊁血液滤过㊁血浆胆红素吸附㊁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㊁选择性血浆置换等㊂P E 是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P E 治疗,可以除去血液中的中㊁小分子毒性物质㊁胆红素等㊂同时通过置换液可补充机体所需物质,如凝血因子㊁白蛋白㊁调理素㊁电解质等,迅速改善机体内环境,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肝功能的恢复[11]㊂但血浆置换对血氨㊁肌酐㊁炎性介质等水溶性毒素清除效果欠佳,且在治疗过程中需大量血浆,由于血制品的紧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浆置换的广泛使用㊂因此,无血浆模式的非生物型人工肝逐渐兴起㊂近几年D P MA S 模式在临床推广应用较多,该模式对设备要求低㊁兼容性好,不耗费血浆,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得到肯定㊂D P MA S 是利用血浆分离技术先分离血浆,再经中性大孔树脂(H A 330-Ⅱ)和B S 330进行血浆吸附治疗[12]㊂B S 330胆红素吸附器内的树脂是针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剂,依靠静电作用和亲脂结合特异性吸附胆红素㊁胆汁酸和内毒素㊂H A 330-Ⅱ血液灌流器中的树脂是相对广谱的吸附剂,具有大孔结构和极大的表面积,依靠范德华力及骨分子筛作用吸附细胞因子㊁芳香族氨基酸等中大分子毒素㊂在肝损伤过程中细胞因子介导的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坏死起重要作用,所以清除细胞因子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㊂多项研究表明,D P MA S 能有效清除细胞因子㊁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改善肝功能,节约血浆资源[13-14]㊂D P MA S 治疗因吸附与蛋白结合毒素的能力强,对体内白蛋白有较大的损耗,对凝血因子也有部分吸附作用㊂联合P E 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在有效清除毒素㊁细胞因子等物质的同时补充机体所需物质㊂多项研究表明,P E联合D P MA S 可有效治疗肝衰竭[15-16]㊂本研究将D P MA S 和P E 联合治疗与单纯P E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 P MA S +P E 治疗模式4周总有效率及12周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17-19]㊂究其原因可能与两组病情轻重不完全相同以及治疗次数不同有一定关系,需扩大样本量㊁根据病情进一步分组㊁平衡两组的治疗次数后进一步观察㊂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模式对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恢复均有较好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A L T ㊁T B i l ㊁A L B ㊁T B A ㊁P T A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㊂两组治疗后比较,T B i l ㊁A L B ㊁T B 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L T ㊁P T A ㊁P L 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类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19-21]㊂两种治疗模式均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加之D P MA S 中有特异性胆红素吸附技术,能有效吸附胆㊃5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l y 20,2019,V o l 34,N o .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红素和胆汁酸,联合治疗组T B i l㊁T B A明显好于单纯组㊂吸附治疗对白蛋白损耗较大,对凝血因子也有部分吸附作用,联合P E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这两种物质,但不能完全补充对白蛋白的损耗,可能会导致两组治疗后A L B的明显差异㊂因P T A损耗较小,其有可能会得到较好的补充,导致两组治疗后P T A的差异并不明显㊂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㊂由于吸附材料及血浆分离器膜的生物相容性有限,会造成吸附柱和血浆分离器破坏血细胞,联合治疗对血细胞的破坏会更明显,导致治疗后P L T下降较单纯P E治疗明显,但是无明显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期待生物相容性更好的吸附材料㊂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D P MA S与P E 联合治疗安全可靠㊂综上所述,使用人工肝联合治疗方案,可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有效治疗肝衰竭㊂本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同时D P MA S +P E联合治疗可改善D P MA S对凝血因子㊁白蛋白的不良影响,减少血浆用量,节约血资源㊂该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38-44.[2] L i L J,Z h a n g YM,L i uX L,e t a l.A r t i f i c i a l l i v e r s u p p o n s y s t e mi n c h i n a:a r e v i e wo v e r t h e l a s t30y e a r s[J].T h e rA p h e rD i a l,2006,10(2):160-167.[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2,5(6):321-327. [4]曹竹君,谢青.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最新进展-定义㊁发病机制及临床管理[J].肝脏,2017,22(7):569-573.[5]李云山,邴强,龚静,等.肝移植供肝来源的现状与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157-159.[6]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9(2):97-103.[7] C a r p e n t i e rB.G a u t i e rA.L e g a l l a i sC.A r t i f i c i a l a n db i o a r t i f i c i a ll i v e r d e v i c e s:p r e s e n t a n df u t u r e[J].G u t,2009,58(12):1690-1702.[8]王银银,黄建荣.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8):509-512.[9]刘月英,黄建荣.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变迁与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9):646-650.[10]黄建荣.人工肝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12):935-927.[11]段钟平.人工肝脏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19.[12]王笑笑,黄建荣.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9):1847-1854.[13]李荣华,傅蕾,黄燕,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1):78-82. [14]张宝文,阳学风,罗湘俊,等.双重血浆吸附㊁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2):103-106.[15]李爽,陈煜.血浆紧缺情况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新模式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9):1687-1692. [16]周亚东,杨琳,韩秋风,等.组合型人工肝技术治疗中毒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7,35(1):51-53.[17]李兰娟.肝衰竭与李氏人工肝进展[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2):91-94.[18]唐娟,邓薇,唐静,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㊁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7,16(9):903-906.[19]钟珊,王娜,赵静,等.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0):744-749.[20]李守娟,王丽,吴蓓,等.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5,30(7):781-784.[21]高洪.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胆红素吸附血液净化人工肝技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18,8(23): 81-83.收稿日期:2019-03-20编辑:王秋红㊃6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20,2019,V o l34,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是两种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广泛应用于肝衰竭患者的治疗。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采用特异性吸附剂,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毒素和炎症介质等,从而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生存质量。

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则是通过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治疗过程中,首先进行血浆置换,将患者体内的血浆替换为新鲜冰冻血浆。

随后,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治疗,通过特异性吸附剂吸附胆红素、毒素和炎症介质等有害物质,从而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的优势在于:1.有效清除胆红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水平,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

2.改善生存率:多项研究表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明显提高。

3.安全性高: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4.适应症广泛: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适用于不同病因导致的肝衰竭患者,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等。

5.治疗效果显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可以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吸附剂过敏等并发症。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双重血浆分子置换在肝衰竭治疗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是一种用于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液流经一种特殊的装置,使装置上的吸附材料能够吸附血浆中的有害分子,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的原理是利用吸附材料的表面特性,吸附血浆中的目标分子。

吸附材料通常是一种多孔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

当血浆流经吸附材料时,目标分子会与吸附材料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被吸附下来。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通常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血浆流经第一个吸附材料,这个吸附材料能够选择性地吸附目标分子。

第一个吸附材料吸附后的血浆继续流经第二个吸附材料,这个吸附材料能够吸附第一个吸附材料未吸附的分子。

通过这两个步骤,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能够有效地去除血浆中的目标分子。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的不同领域。

其中一个主要应用是肝衰竭的治疗。

在肝衰竭患者中,由于肝脏功能的损害,血浆中会积聚大量的有害分子,如胆红素和氨。

这些有害分子如果不能及时清除,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通过去除血浆中的有害分子,可以帮助肝衰竭患者恢复肝脏功能。

另一个应用是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在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浆中的一些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

这些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会导致血管扩张和组织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以通过去除血浆中的炎症介质,减轻炎症反应,帮助患者恢复。

除了肝衰竭和感染性休克外,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还被用于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如痛风和血液净化。

在痛风患者中,血浆中尿酸浓度升高,导致关节炎和肾脏病变。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以通过去除血浆中的尿酸,帮助痛风患者缓解症状。

在血液净化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以帮助去除血浆中的毒素和废物,维持血液的正常功能。

总的来说,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去除血浆中的有害分子。

它在肝衰竭、重症感染和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彭雪寒【摘要】目的探究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1组与治疗2组,33例治疗1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另33例治疗2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肝功能及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治疗1组在白蛋白(ALB)(29.83±2.41)g/L、胆碱酯酶(CHE)(6 771.36±177.53)U/L上与治疗2组相比(28.77±2.54)g/L、(5 957.71±145.33)U/L显著较高(t=1.739、20.373,P<0.05),在总胆汁酸(TBA)(164.25±16.53) μmol/L、总胆红素(TBIL)(197.66±19.3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122.78±12.36)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2.36±12.54)U/L上均比治疗2组(201.77±20.89) μmol/L、(247.25±24.82) μmol/L、(155.36±15.71)U/L、(147.36±14.91)U/L低(t=8.091、9.054、9.363、7.372,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治疗1组(60.61%)与治疗2组(6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2,P>0.05).结论将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应用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时,能显著提升患者肝功能,避免进一步损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8(037)018【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重型乙型肝炎;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效果【作者】彭雪寒【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柳州545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功能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1-2]。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医学技术,它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以及其在改善疾病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是一种通过吸附和过滤的方式去除体内有害物质的方法。

它通过将血液分为两部分,分别经过不同的吸附材料,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

首先,血液经过吸附材料A,其中的毒素和废物会被吸附下来。

然后,经过吸附材料A后的血液通过吸附材料B,进一步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最终,经过双重吸附后的血液重新注入体内,起到清除毒素和废物的作用。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连续性肝替代治疗(Continuous Liver Replacement Therapy,CLRT),另一种是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

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将血液分离成两部分,然后分别经过不同的吸附材料进行清除有害物质的过程。

CLRT主要用于治疗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等疾病,而CRRT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和急性肾损伤等疾病。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有效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改善患者的病情。

比如,在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以清除体内的胆红素和氨等有害物质,减轻肝脏的负担,提高肝功能。

在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以清除体内的尿素和肌酐等有害物质,促进肾功能的恢复。

此外,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还可以用于治疗中毒、败血症和重金属中毒等疾病。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作为一种生物医学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有效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改善患者的病情。

其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此外,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治疗效果。

尽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双重血浆置换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重症胰腺炎的观察及护理

双重血浆置换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重症胰腺炎的观察及护理

双重血浆置换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重症胰腺炎的观察及护理刘明晨【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1],炎症介质的过度生成是主要因素.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c HL)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急性胰腺炎与高脂血症的并存率约为12%~38%,且常常在病程中互相导致或者加重[2].目前,HL-SAP的治疗通常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水平为主[3],当血中TG值降至5.65 mmol/L以下时,便可阻止HL-SAP病情的进一步发展[4],我院ICU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5例HL-SAP的患者,发病早期即行双重血浆置换,以降低TG水平,随后行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tration,HVHF)清除胰腺炎患者的炎症介质,改善全身状况,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1(026)022【总页数】2页(P2062-2063)【关键词】双重血浆置换;高容量血液滤过;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作者】刘明晨【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ICU,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1],炎症介质的过度生成是主要因素。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c HL)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急性胰腺炎与高脂血症的并存率约为12%~38%,且常常在病程中互相导致或者加重[2]。

目前,HL-SAP的治疗通常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水平为主[3],当血中 TG 值降至5.65mmol /L以下时,便可阻止 HL-SAP病情的进一步发展[4],我院ICU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5例HLSAP的患者,发病早期即行双重血浆置换,以降低TG水平,随后行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tration,HVHF)清除胰腺炎患者的炎症介质,改善全身状况,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 8 5 . 9 1±6 . 9 5 ) %, f =9 . 9 5 2 , P =0 . 0 0 0] , P E治 疗后 A L B升 高较 D P M A S治疗 后更 明显 [ ( 1 1 3 . 1 2±2 . 9 0 ) %比 ( 1 0 1 . 8 7 ±2 . 9 1 ) %, t =2 4 . 6 0 2 , P =0 . 0 0 0 ] , P E治疗后与 D P M A S治疗后 N H 、 T N F — o t 下降程度 比较差异无 统计 学
ma c h i n e s i n t r e a t me n t o f i f v e r f a i l u r e Y I N G u i — c h u n , Y A C h a n 一 , n £ i . L l Q i u, a F E N G Ho n g - l i n g . WA N G L i n .

7 3 8 ・
史 鱼 重 叁 塑医 堂 ! 生 旦 塑箜鲞笙! 塑 C h i n C r i t C a r e M e d ,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o 1 . 2 5 , N o . 1 2

分子 吸附系统 治疗肝衰竭 的临床研 究
白( g / L ) : 1 1 0 . 9 7 ±1 9 . 2 0比 1 1 2 . 6 9 ±1 9 . 6 7 , t =O . 6 4 3 , P =0 . 5 2 2 ; 血小板计数( x 1 O 札) : 1 0 5 . 2 8±2 6 . 8 2比 1 0 1 . 9 6±
3 . 0 8 , t =O . 7 2 7 , P - - O . 4 7 0 ] 。6 9例次 D P MA S治疗中有 6 4 例 次顺利完成治疗 , 5例次 因管路内凝血提前 中止治 疗 。D P M A S治疗过程中有 5 3例次无任何不适 ; 3例次出现血压下降 ; 9例次 出现周身不适 、 恶心等; 4例次治疗 后出现低热 , 经对症处理或未予处理均缓解 。D P M A S治疗前后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 减少其焦虑 ; 治疗前管

血浆透析滤过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血浆透析滤过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论著·血浆透析滤过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张强1,宫健2,程俊杰3,秦江玮4,韩珉5,林杰51.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济南250031;2.泰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3.滕州市工人医院外科;4.胶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5.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对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诊治的100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对照组给予PDF治疗,观察组给予DPMA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谷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 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P<0.05);治疗前,两组ALT、ALB、TBIL、CHE、IL 10、TGF β、IL 6、TNF α、CRP、PT、TT、APTT、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IL 6、TNF α、CRP、PT、TT、APTTs、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LB、CHE、IL 10、TGF β、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抗凝药物在双重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不同抗凝药物在双重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不同抗凝药物在双重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文献导读】肝衰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为内科保肝、人工肝支持系统(A1.SS)和肝移植等。

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的使用对治疗结果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模式治疗中应用了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钠,本文旨在对83例次肝衰竭患者应用不同抗凝药物进行A1.SS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研究方法】将83例次患者分为普通肝素组合低分子肝素钠组,其中普通肝素组有62例次,低分子肝素钠组21例次。

所有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DPMAS+PE治疗,血浆吸附量3600-540Oml,治疗过程控制血浆流速20-50ml∕min,结束后进行PE治疗,每次血浆量800-1200ml,血流速度80-110ml∕min0【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普通肝素组合低分子肝素钠组血栓形成比例分别为8.1%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普通肝素组人工肝可能易形成血栓。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安全性比较指标普通肝素组g=62) 低分子肝素钠组(11=21) P值年岁;士力49.95*12.21 5O.I4±i4.86-0.059 Q453性别∕M%)0.354 α67l 男性42(67.7) 17(81.0)20(32.3) 4(19.0)基砒疾病/例(1》)0.526 Λ329乙型病毒性肝炎31(50) 9(42.8)内量痛毒性肝炎O 1(4.8)酒精性肝炎6(9.7) 3(143)药物性肝炎11(17.7) 3(14.3)自身免发性肝而8(129) 2(9.5)其他6(9.7) 3(14.3)并发症/例(7) 0.463 Q653 出・3(43)1(4.7)0.014 Q978■■■■ 1.3412两组患者抗凝效果比较不同抗凝药物的A1.SS治疗肝衰竭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FlB和CRP;低分子肝素钠组较普通肝素组对APTT延长时间的改善效果更好,A1.T和AST下降水平更明显;普通肝素组较低分子肝素钠组对CRP下降水平更明显。

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及短期生存分析

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及短期生存分析

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及短期生存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采取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短期生存情况。

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抽选77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

结果:治疗三个月后,早期患者生存15例,生存率为65.35%;中期患者生存10例,生存率为41.67%;晚期患者生存5例,生存率为25.00%。

对晚期患者相比,早期患者、中期患者生存率均明显更高,治疗前后,早期、中期、晚期患者肝功能指标均发生了变化,且早期、中期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晚期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采取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生存率,且早期患者和中期患者的效果更好,但依然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不断改善预后和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短期生存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属于乙肝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由于乙肝病毒的影响,患者的肝功能已经受到比较大的损伤,血液中毒素积累,对各个组织和器官都会产生影响[1]。

所以,临床上应该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来进行疾病治疗,其中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属于疾病治疗方式之一,将其充分运用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采取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短期生存情况,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抽选7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患者23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40.36±1.03)岁。

浅谈对已出现重型肝炎并发症先兆症状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浅谈对已出现重型肝炎并发症先兆症状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浅谈对已出现重型肝炎并发症先兆症状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已出现重型肝炎并发症先兆症状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重型肝炎并已出现并发症先兆症状患者中选取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肝性疾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症状缓解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已出现重型肝炎并发症先兆症状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重型肝炎;并发症;预见性护理重型肝炎为较常见的肝病,其并发症主要有出血、脑水肿、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等。

肝细胞坏死程度各有不同,因此,重型肝炎患者并发症发生也有明显差异。

已经有调查显示[1],重型肝炎合并并发症患者存活率为56.9%,若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其死亡率可能会达80%以上。

预见性护理实施时,根据重型肝炎患者并发症先兆症状进行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

在本组研究中,对重型肝炎患者并发症先兆症状作预见性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重型肝炎并已出现并发症先兆症状患者中选取80例为观察对象,男性57例,女性23例,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42.5±4.1)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并开展简单健康教育。

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2.1密切监测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定向能力、思维能力及记忆力、运算能力等进行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交谈,不定期对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及运动能力等能力进行监测,在交谈过程中不经意进行了解,可以避免患者紧张,也能对患者病情发展作准确评估[2]。

血浆置换分别联合胆红素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在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血浆置换分别联合胆红素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在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临床探索血浆置换分别联合胆红素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在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比张静1,王小女2,闪海霞3 (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河南南阳 473000;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骨系,河南南阳 473000;3.南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河南南阳 473000)摘要:目的:对比血浆置换(PE)分别联合胆红素吸附(PBA)、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肝功能衰竭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

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PE联合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PE联合DPMAS较PE联合PBA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不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当肝脏在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肝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即为肝功能衰竭[1]。

目前临床治疗肝功能衰竭主要以血浆置换(PE)为主,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致病物质,但血浆消耗量极大,同时易出现过敏反应[2]。

为了有效利用血浆资源,提高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有效率,PE 联合其他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方案已成为研究重点。

为明确不同PE联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90例肝衰竭患者分别采取PE联合胆红素吸附(PBA)及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并进行了分析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苏 州 :苏 州 大 学 ,2011.
激 的忍 耐性 ,从而 改善 患者 的 睡眠质 量 。 综 上所 述 ,正 念训 练 的护 理 干预 可 对 高 血压 患 者
的认 知进 行重 构 ,使 其 身心 放 松 ,紧 张 、焦 虑等 负 性 情 绪缓 解 ,疼 痛 减 轻 ,有 效 改 善 睡 眠 质 量 。本 研 究 中观 察组 患者 睡 眠障碍 和催 眠 药物 得 分 虽 然低 于对 照 组 , 但并 没有 发 生 明显 的改 变 ,可 能 是 干 预 时 间较 短 ,尚 需要 进一 步追 踪观 察 。
I -9] 刘 毓 .正 念 框 架 下 的 自控 力 提 升 研 究 [D].漳 州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2O12.
210] 庞 娇 艳 ,柏 涌 海 ,唐 晓晨 ,等 .正 念 减 压疗 法 在 护 士 职 业 倦 怠 干 预 中 的应 用 EJ].心 理 科 学 进 展 ,2010,18(10):1529—
双重血浆 吸附在治疗早 中期 重型肝炎 中的临床观察
陈 艳 霞 ,胡 艳 芳 ,莫 继 安 ,艾 俊 英 ,王 晶
Dual plasma absor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at the early to middle stage:clinical observation//Chen Yanzia,Hu Yah fang,M o Ji an,Ai Junying,W ang Jing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采 用 中性 大 孔 树 脂 和 离子 交换 树 脂 联 合 应 用 治 疗 早 中期 重 型 肝 炎的 临床 疗 效 和 护 理 。方 法 对 35例 早 中期 重 型 肝 炎 患者 ,在 常 规 治 疗 的 基 础 上 采 用树 脂 血 液 灌 流 器联 合 离子 交 换 树 脂 治 疗 。观 察 治 疗 前 后 患者 的 肝 功 能指 标 、血 常 规 指 标 以及 灌 流 前 后 患者 临床 症状 有 无 改善 ,同 时记 录 治 疗过 程 中 出现 的 不 良反 应 。治 疗过 程 中严 密观 察 病 情 变 化 ,做 好 导 管 维 护 、抗 凝 护 理 及 并 发 症 的 处理 。结 果 行 双 重 血 浆 吸 附 系统 治 疗 后 患 者 的 临 床 症 状 、体 征 均 有 不 同程 度 的 改善 ,肝 功 能 指 标 较 治 疗 前 降低 。 结 论 双 重 血 浆 吸 附在 治 疗早 中期 重 型肝 炎 效 果 良好 ,严 密观 察病 情 变 化 ,做 好 导 管护 理 、抗 凝 护 理 及 并 发 症 的 护 理 是 其 要 点 。 关键 词 :重 型肝 炎 ; 双 重血 浆 吸 附 ; 血 液 灌 流 器 ; 离子 交 换 树 脂 ; 护理 中 图 分 类 号 :R473.5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1—4152(2014)05—0029—03 DOI:10.3870/hlxzz.2014.05.029
E7] 石 贞 艳 .正 念 训 练 对 大 学 生 焦 虑 水 平 的 影 响 研 究 EJ].社 会 心 理 科 学 ,201i,26(2):83—85.
E8] 李 晓云 .大 学 生 情 绪 调 节 自我 效 能 感 及 其 正 念 干 预 研 究
加 ,也在 另一 方 面提 高 了患 者 在 自我控 制 下 对 负性 应
preliminary resuhsEJ].Gen Hosp Psychiatry,1 982,4(1):
33—47.
[3] 汪 芬 ,黄 字 霞 .正 念 的 心 理 和 脑 机 制 [J].心 理 科 学 进 展 ,
(本 文 编 辑 丁 迎 春 )
2011,19(1]):】635 1644.
1536.
r 1 1] Orsillo S M , Roemer I .Acceptance and mindfulness— based approaches to anxiety:conceptua】ization and treat— ment[m ̄.New York:Springer Press,2005:l6-17.
[J].实 用 心 脑 肺 血 管 病 杂 志 ,2013,21(4):14—16.
m indfulness m editati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E2] 王 昆 ,刘 诗 翔 .睡 眠 障 碍 与 常 见 内科 疾 病 关 系 的 研 究 进 展 EJ].现 代 生 物 医 学 进 展 ,2012,12(9):1772 1773.
因素 [J].广 东 医 学 ,2ol3,34(5):712 7l4. [5] 王 印伟 ,董 红 艳 .健 康 理 念 心 理 干 预 对 高 血 压 睡 眠 障 碍 患
者 睡 眠 及 血 压 的 影 响 [J].护 理 学 杂 志 ,2013,28(13):75
76.
[6] 李 耘 ,马 丽娜 ,冯 明 ,等 .老 年 高 血 压 患 者 睡 眠 质 量 与 抑 郁 情 绪 的研 究 [J].精 神 医学 杂 志 ,2011,24(6):411 413.
护理 学 杂 志 2O14年 3月 第 29卷 第 5期
· 29 ·
己生 理状 态 的感 知 能 力 ,增 强 自我 控 制 感_1 ,控 制 感 [4] 王 晓彤 ,陈 瑜 .中青 年 高血 压 住 院 患 者 睡 眠 质 量 及 其 影 响
的提 高实 际上 就是 自我 效 能 感 的提 高 。正 念 训 练 的 同时 也使 躯体 进入 一种 放松 的状 态 ,放 松 反 应 能够 帮助 个体 有效 应 对 各 种 紧张 、焦 虑 等 负性 情 绪 口 ,对 于疼 痛 的减 轻也 显 示 出 了 自身 的优 势口 。躯 体 的放 松会 让患 者对 自己 的身 体作 出有 能 力 的判 断 ,这 种 判 断会 对情 绪调 节 自我 效 能感 产 生 积 极 作用 ,这种 积 极 的情 绪状 有 利 于 患 者 睡 眠 质 量 的提 高 。另 外 患 者 在放 松状 态 下 对 于 负 性 应 激 和情 绪 体 验 的容 忍 性 增
参 考 文 献 :
[1 2] Kabat—Zinn J.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
E1] 高歌 ,张 曙 影 .抑郁 焦 虑 情 绪 与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的 研 究 进 展
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