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一、必修二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二)经典主观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4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3分)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2.(18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4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6分)
3.(8分)阅读下列材料: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

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

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

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6分)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新制度?(2分)
4.(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在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挺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夫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材料引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回答:
⑴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8分)
⑵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看法。

(4分)
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6分)
5、(12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
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请回答:
(1)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2分)
(3)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4分)
(4)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2分)
(5)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6分)
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4分)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4分)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

结合问题(1)
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分)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

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5分)
2.(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了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时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5分)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2分)
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阃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

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

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3)比较材料一、二、三中“草市”与“市”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意义。

(6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4分)
4、(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最为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室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
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倾,或数百倾。

——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2分)他的依据是什么?(6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6分)
(3)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9分)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4 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2分)
2.(18分)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

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

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

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

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

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

(7分)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
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6分)
3.(12分)《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4分)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

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2分)
4.(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

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

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

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

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

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4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
5.(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

”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4分)(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4分)
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1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

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9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
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
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
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
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
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
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4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2分)
(3)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2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3.(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材料二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竚立,宿
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