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转换与问题审视
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剖析及其对策思考
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剖析及其对策思考课堂教学评价除了具有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因此,开展好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课堂教学评价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下面笔者拟就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作一些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当前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题错位新的教学观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被认为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明显特征。
然而现在的教学评价仍然只对教师这一对象评价或更侧重对教师的评价,忽视或放弃对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对象的评价。
只评“教师”不评“学生”或重评“教师”轻评“学生”的情况十分普遍。
由于评价对象确定不准,导致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走入了只关注教师的教法或更侧重关注教师教法的误区。
看一堂课成功与否,既要关注教师教法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
既要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更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缺一不可,倒置不行。
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大评特评的是教师处理教材怎样,教师的教法设计怎样,教学重点如何体现了,教学难点如何突破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等有关教师教法的问题,很少有甚至很难有把学生参与状态作为评价主题的课堂教学评价,这样的评价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不相一致的。
问题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方法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只限于学校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其他教师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有的学校只是通过单一的课堂评价量表给定一定分数来评价,没有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这样的评价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效果是很难显现的。
问题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不完全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往往千篇一律。
对当前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
”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如是:1评价语言单调、空泛、模糊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不假思索,无所用心。
所谓的评价语言单调、空泛、模糊,主要是指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几乎都是使用“对了”、“挺好”、“正确”、“你真棒”等缺乏个性的评价语言;或者干脆就是频频地说:“同学们,掌声鼓励!”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能起到挖掘学生思维潜能,更无法体现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本质。
我们希望老师赏识学生,也鼓励学生间相互赏识和鼓励。
但是,不分情况,频频地使用“掌声”,会让学生感到廉价,久而久之无论是激励者还是被激励者都会感到麻木。
2课堂评价语泛滥成灾课堂上,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许多教师便深深地爱上了课堂评价语言,有的甚至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进行评价,还特意安排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专门的评价活动,过分追求评价的量和方式,这就将评价形式化、功利化。
有人说:“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提出评价以鼓励为主,出现了大量廉价的表扬,“好”声一片。
学生感觉好的地方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感觉不知如何处理的地方得不到修正;不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还以为,这就是正确答案,导致学生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
3 评价语不当现今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学习“新课标”以后,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和魅力。
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失当的课堂评价俯拾皆是,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某堂语文课上, 一位老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
一位学生说:“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写单词。
”从句子结构成分来看,这句话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应该给予纠正。
可老师却表扬道:“某某同学真聪明,能够把生活中的事联系到造句上来。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存在问题的反思
教学沉疴.使教学完满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的 确非常有现实意义。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把学 生发展受制约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知识传授,把学生知识 的获得与他们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立起来 的倾向。认为知识的传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讲授的方式 压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此。主张教学应当淡化知识、 重视经验;排斥讲授,崇尚建构。这样的观念,固然在出 发点上是要关注学生发展问题,值得提倡,但在对教学本 质、特点的认识上却是错误的。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 进而在此基础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知识“内含有人类 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 度”。[41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既是发展 的内容,更是发展的基础。教学中传授的系统文化知识从 属于经验,但主要是一种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把教学 内容完全泛化为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的活动不是教学.而 是生活。课堂教学如果弃教师传授知识于不顾,单纯要求 教师去组织学生的经验,使教学与“生活世界”相联系, 那么中小学和幼儿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主张教学中完伞 让学生去自行体验、建构知识.而忽视教师讲授,不符合 学校教学的根本特点。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抛却了系 统知识、文化的学生自主活动,只能是一种低级化的娱乐 游戏。 所以.轻视知识、忽视讲授的课堂教学评价必然导致 传承系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活动的异化和扭曲,从而抹杀了 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淡化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书本知识的 学习,就社会整体来说,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就被破坏, 文化根基就被动摇,就学生个体而言.身心的全面发展就 失去重要的资源与动力,造成他们“童年的消逝”(世界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语)。故此.课堂教学评 价不能把知识与经验、传授与建构、讲授与发现对立.而 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必须要保证知识、讲授在课堂教学 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 (三)忽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程序性。强调教学过程 的动态化、生成性。教学失去规范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积极吸纳后现代主义的“生成 性”思想.对传统教学中严密设计教学流程、精心组织教 学结构进行了批判,认为这其中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线性、 僵化的思维,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而限制了学生主 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此,要反对教学活动的结构化、 程序化,主张教学的不确定性、随意性、非线性,反对教 师按照既定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积极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转变视角提升效果
观课议课实践案 例:某小学英语 课堂
实践效果:教师教 学水平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增强
案例分析:观课议 课对于教师专业发 展的促进作用
启示:推广观课 议课模式,促进 教师共同成长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异同点 观课议课的优势与局限性 提升观课议课效果的方法与技巧 总结: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转变视角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将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 高教学质量。
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 创新创业活动。
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观课 议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 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升课堂观察能力:观察并分析课 堂中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提高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
促进教学反思和改进:通过观课议 课活动,教师能够深入反思自己的 教学,发现不足并积极改进
确定观课议课的主题和目标 制定观课议课的计划和流程 组织观课议课活动,注重互动和交流 总结反思,提炼经验教训,持续改进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听课:观察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 评课:对听课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听课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通过听课评课,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听课评课:侧重于评价 和判断,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学技巧和课堂管 理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当前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方法单评价主体缺失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也制约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路径,以期为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评价质量和效果,也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在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历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尚未完全明确。
在许多情况下,评价被视为一种奖惩机制,而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这种“奖惩取向”的评价观念,导致了教师对于评价的抵触和应付,甚至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倾向。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评价方法也相对简单,往往以量化评价为主,忽视了质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再次,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缺乏多元性。
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常常被忽视。
这种“教师中心”的评价模式,不仅限制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阻碍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利用不够充分。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观也发生了转变。
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同时多样化评价方式也得到了重视。
这些变化引领着语文教学向更加综合、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培养他们更全面的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为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机遇,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转变、过程导向、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多样化评价方式、展望未来、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评价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也在发生转变。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些理念的倡导使得传统的结果导向评价观逐渐被过程导向、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多样化评价方式所取代。
在过去,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成绩和考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评价观开始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不再被简单地评判成绩的高低,而是更注重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这种评价观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擅长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它有助于构建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评价观的转变将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具有时代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对于教育教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日益凸显。
在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经历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模式转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标准单评价过程主观性强、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课堂教学评价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1.2 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梳理已有的理论框架、评价模式及实践案例,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和对比参照。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回顾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
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育文档
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育文档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意识、能力和行为进行考察,评定其价值,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但现实中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去思考和解决。
一、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评价运用得好,对于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之,则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其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评价目标错位。
有的教师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思维过于单一,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评价目标错位。
有这样一个课例: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以滚动或绳绕的方式,分别测量大小不等的圆的直径或周长,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例,以检验学生测量的精确度。
一组4个学生的活动过程如下:生1――早已知道结果,不再操作;生2――翻看数学书;生3――认认真真地测量着、计算着;生4――东张西望,不时进行着“破坏”活动。
汇报结果时,学生踊跃举手。
生1成为第一位发言者:“比值是3.12。
”教师高兴地表扬了他,“很好,你很认真”,并将“3.12”写在黑板上。
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其实他早就知道,“老师不就想要个3.14吗”,为了不引起教师的怀疑,他选择了离标准答案很近的“3.12”。
这时,其他学生也分别汇报:“3.15”、“3.17”、“3.11”。
教师很高兴地把这些数据一一写在黑板上。
生4被教师点名发言,他不知如何是好,支支吾吾。
生2窃语:“你说3.14。
浅谈语文课程评价的角度转换
浅谈语文课程评价的角度转换作者:黄瑞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5期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
实施新的语文教育评价,是执行新课程的关键。
但是由于传统的习惯和历史的原因,对语文课程的评价还存在许多问题。
自从实施语文新课程的标准以来,我对自己以往在语文课程的评价作了一个回顾和反思,并从中领悟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从过去的传统观念中抽离,对语文课程的评价也应实行角度的转换。
一、以教材、知识为本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转换国家级新课程实验武昌区实验小学校长胡婴曾经说过:“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办学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特色,不能用老标准评价新课。
”我很赞同他的讲话。
回想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材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抓住:严格要求学生,教育他们认识语文的重要性,要勤学苦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过分地强调了教材的作用,事实上是课本中心,知识本位。
学生处在被规范、被制约的地位,教师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
这种旧式语文课程评价,大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约束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必须及时进行角度上的转换。
在课堂教学上,我改变了策略,对课本里的问题,我从不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充分地让学生扩展思维的空间,养成独立思考,有自己个性的思维。
课文的问题由他们找,解决方法由他们定,从不给他们标准的答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
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打破了以往对课文知识地毯式的教学,从以往的以课本知识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学得有趣味,老师教得也轻松。
二、单调、唯一、线性的标准与多向性和多元化的角度转换(一)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新课程标准中,对教材提出:“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那么,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就要改变以前那种强烈的排他性。
我们应以宽容、理解和尊重去对待。
如在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同学们在学完课文,谈自己的感受时,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同作者的想法:这两种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爱的力量是对的。
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视角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做到有效教学,首先得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协调者。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想做一个能适应新形势的合格的教师,需要教师做的工作还很多。
对有效教学我的理解和感悟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改变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
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的角色定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于是,教师要从主角、主演主动让位,一是作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激励者,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二是作教学行为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因此我觉的在教学新的内容之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布置给学习任务,让他们去自学,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为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时那种万分激动,喜悦的心情,课前布置他们阅读或观看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文章,书籍,影视作品等,这样,学生带着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背景资料上课,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学生会把把他们准备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对学生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很有帮助。
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述效果要好的多。
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
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
过去,我们往往将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单纯追求高分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转变教学质量评价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评价。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教学质量评价的本质。
教学质量评价应当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旨在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灵活运用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潜力。
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变得同质化。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再次,我们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将实践能力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性的任务和项目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一种鼓励和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过去,学生的评价往往为了选拔和筛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现在,我们应该转变思维,将评价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及反思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及反思近几年,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出现了很大变化,在教学模式、评价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在此,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讲-学-练”模式发展到“探究-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探究音乐,用心体验音乐的魅力,认识音乐元素的组成,进而深入理解音乐的含义和特点。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基于讲授和练习,强调老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和记忆,缺乏学生思考、发现、创新和实践等环节,真正达到深入理解和深度参与的效果却不能得到保证。
第二,小学音乐课堂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技术评价,测验考试,到多维度的综合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谈论,视听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反馈,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技能和素养的提高。
此外,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评价。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再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入了许多新颖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探究探究音乐,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感受。
比如引入多媒体互动等新元素,使学生在视听的环境中认识音乐曲风;使用建构主义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参与到学习中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音乐元素组成的理解等。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变化,虽然受到外界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尚未做到很好,有些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上;其次,教师的素质还不够,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跟不上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最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资源,学生参与度等。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然后分析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特点,以及在新课程改革下发生的转变。
在新的评价观念中,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语文能力的培养被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评价的重点。
总结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篇文章探讨了评价观的转变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为教师在实践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新课程改革、学生主体、语文能力、学生发展、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
探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对于提升语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积累,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研究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深入探讨和理解这种转变的背景、内涵和特点,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2. 正文2.1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特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掌握,强调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能力,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知识。
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课堂评价
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课堂评价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学观念也在不断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来落实课堂评价。
一、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们认识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课堂评价也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课堂评价也应该包括多方面的评价内容,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团队合作能力成为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评价也应该注重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励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如何落实课堂评价落实课堂评价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出发,准备充分,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教师应该明确课堂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而不是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全面。
教师应该充分准备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
评价工具可以是测试、作业、讨论、观察等形式,评价标准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既包括认知能力的评价,也包括情感态度的评价,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评价的新视角与实践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教学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局限于考试成绩和定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学评价,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首先,教学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注重从多维度评价学生,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教学评价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再者,教学评价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他们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态度等方面,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教学评价需要注重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与互动。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还关系到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与互动,及时向他们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落实新视角下的教学评价。
例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工具,包括观察记录、学习日志、项目作业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可以与家长和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学评价,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
什么样的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课题。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讨论,并对新课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了新的认识。
现将认识总结如下:
一、评价的功能应趋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传统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奖惩性评价制度,其结果往往与提职、晋级、加薪、增加奖金等利益联结在一起。
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评比与奖惩的依据。
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比赛,名目繁多的课堂教学评比越来越多。
虽然在评比中涌现出一在批优秀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这种评价只调动了少数教师的响应,它对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作用有限。
新课改启动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它要求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既关注结果,又关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建议(教师在给同事评课时不用面面俱到,只要指出上课教师的一个优点,一个改进建议即可),从而帮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这种发展性课堂评价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参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的积极性。
二、评价的主体应趋于教师自我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传统的课堂评价主要是评价者(学校领导、教职员、专家学者)对教者进行全方位进行点评。
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者只有被动接受评价的
局面。
教者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实施、到头来稍有差错只有受。
教学评价的新视角
教学评价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而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业表现,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重新思考教学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首先,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传统的考试成绩虽然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却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而不是仅仅看重学生的书面表现。
其次,教学评价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潜能,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此外,教学评价还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表现,忽略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最后,教学评价还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无法全面评价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教学评价的新视角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
只有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转变
浅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评价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评价关注的是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
长此以往,学习习惯就成了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应重视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应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
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为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评价学生是怎么学的。
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学习方法及习惯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即是评价教师的行为,也是评价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得保证教法与学法的和谐同步进行。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评价的转变新课程要求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行为评价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转换与问题审视作者:汪杰锋吴华山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9期摘要: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逐步实施和新课程的纵深推进,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已经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
但是,由于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束缚,现行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困惑,如关于评价的甄别与发展功能,如何协调评价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何保障教与学的自主权以及关于多元主体评价问题等都需要重新审视,以便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评价行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审视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174-02新课程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
随着《纲要》的逐步实施,如何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对评价功能的错误定位常常导致评价结论的误差,而作为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现行课堂教学需要关注教学评价的视角转换,并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评价的新问题,从而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评价行为,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转换针对我国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局限,新课程已经把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作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枢纽。
近年来,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正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注重课堂教学信息评估,将教学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建立师生教学自信发挥着积极作用,使得现行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重视教学预设到关注目标生成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重心,对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然而,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学评价功能的发挥也具有“境域性”和“条件性”,课堂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大胆质疑和交流的结果有时会偏离甚至违背预期的教学目标[1]。
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拓展和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以这个新的评价目标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新问题,并从中获得思考的机遇和成长的快乐。
(二)从重视教师之“教”到关注学生之“学”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对教师教的评价,从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等都被作为课堂量化的选项。
这种评价导向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思维凝固单一。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从教师怎样教转向学生怎样学,以学论教,从学生的学习表现看教师的教学,重新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来引导、督促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评价的新导向作用[2]。
(三)从重视单一的量化甄别到关注多元质性评价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以纸笔测验为主,评价方法单一。
新课程下的多元质性评价是基于学生个体发展的真实需求,通过组织多形式的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教学评价。
多元质性评价转变了量化评价所追求的逻辑性和标准化的教学结果,确立了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合理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其实质意义在于不仅评价对象的行为变化,更注重行为背后蕴含的特殊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3]。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审视如上所述,正是基于教学评价的视角转换,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克服了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
但是,由于受长期以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影响,现行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困境。
如有些教师从根本上脱离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凭空开展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些教师只关注学习过程,不考虑过程与结果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也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标准:要么按照预期目标来评判教学的有效性,要么按照课堂生成的经验来即时评定教学效果等,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推进。
为此,需要重新审视新视角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问题。
(一)关于评价的甄别与发展功能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我国现行教育考评体制对评价的选拔和管理功能情有独钟,全社会都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并以此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师生的长远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如果就此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甄别与发展功能对立起来也是不理智的。
因为只要存在评价,就一定存在着对差距或不足的衡量,甄别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之所以有人坚决反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也许是他们习惯于将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等不良教育现象统统归因于评价的甄别功能的缘故。
其实,作为评价其他各项功能的基础,也是评价的最基本功能,甄别本无所谓好坏,通过评价甄别,我们能准确了解课堂教学得失,以便有针对性地调节或改善教与学的行为。
甄别与发展也并非不可融合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甄别基础,发展是最终旨趣,从一定意义上说,甄别是为发展服务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充分发挥二者协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对待评价的甄别功能,发挥其应有的评价功效。
这是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如何协调评价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进行价值性的判断。
传统教学评价特别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拓宽了考查的范围,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恰当、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对课堂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走向形式主义,甚至出现用纸笔测验判定道德发展水准的高低现象。
所以,当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仍以知识考查为主。
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拉锯式”状态中反复,其中心仍是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是不断发展着的差异性群体,如果自始至终以一种固定的评价内容评价所有学生,必然导致整个评价的无意义。
所以,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纳入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既是评价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关注评价内容个性化的极好体现。
正如当代课程评价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教育事实根本不同于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客体性事实,而是一种主体性价值主导的事实,因此更加关注个人的独特价值,关注个人在教育生活中的体验,关注教育对于个人的意义[4]。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保障学生个性体验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课堂经验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评判不同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潜能,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三)如何保障教与学的自主权教学系统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即双方均为人格独立的自由主体。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5]。
然而,现行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将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受传统教学评价指标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细化与可测性,只关注师生课堂的机械问答和被动学习气氛的评价,没有将课堂教学引入到新课程改革正确的轨道上[6]。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评价应聚焦于学生学习自主权的保障,切实改变学生学习被全面主宰和机械分割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赋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
然而,课堂是充分展现教学智慧的阵地。
课堂教学评价最终应该内化为师生的日常自觉行为,成为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重要环节。
所以,教学评价改革不仅要解放学生,更要解放教师,充分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任务。
一方面,要了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和对教学环节的构思,尊重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7]。
另一方面,要以教师的需求与发展为本,积极营造真诚、民主的评价氛围,让教师感受评价过程中的人性关怀和成功体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9]。
最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评价主动权利的真正回归。
(四)关于多元主体评价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评价基本上是教育行政领导和专家的“特权”,他们习惯于根据一些客观的评价标准从各方面对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并以此来制订相关决策。
近年来,这种单一主体的评价机制已经走进“死胡同”,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逐渐发生变化,教师、学生、家长等逐步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他们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一方面打破了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垄断”局面,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多元评价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低效性。
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单纯地强调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人人都是主体无异于缺乏真正的主体,最终致使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如今,我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意图发展主体间性教学评价。
正如哈贝马斯的后现代主义交往理论所认为的,“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关系。
课堂教学就成了一种主体间意义交往的生命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成了一个愉快的交往过程,教师的评价职责由过去的“独奏”变成了伴奏与合奏,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等都将由学生自由的生成。
由此,强调评价多元主体参与和实践多元主体间性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必经之路,因为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前提就是需要师生等多元主体间共同交流,相互启发,适时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态度、情感体验,这无疑既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保证[8]。
参考文献:[1]孙曙.影响课堂教学功能定位的因素及课堂教学有效性判断[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51-154.[2]徐殿庭.课堂教学评价:由教师怎样教转向学生怎样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3(7-8):28-29.[3]王焕芝.关于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省思[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6):142-145.[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5]周智慧.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讨[J].教育探索,2010(6):47-48.[6]王清风.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重构[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2):100-103.[7]郑重.试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落脚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27-28.[8]杨.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及改进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2006(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