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学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隽美,⽽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古代诗歌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诗歌四⾸》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体会作者⽤凝练的语⾔描写出的⼀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法,培养学⽣赏读诗歌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古诗⽂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
2、引导学⽣进⼊诗歌意境,运⽤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课时 ⼀、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种⽂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说。
师:的确,中国⾃古就是⼀个诗的国度,以古⽼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脍炙⼈⼝的诗篇。
⼆、学习《观沧海》 1、⾛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年(207)曹操亲率⼤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誓师北伐,七⽉出卢龙寨,临竭后⼭。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当秋风萧瑟之际,⼼潮像沧海⼀样难以平静,触景⽣情写下这⾸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听准字⾳、停顿 (2)⽣齐读,师指导其不⾜之处 (3)⽣⾃读,读出⾃⼰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写景抒情诗。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春》《济南的秋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备课组活动发言讨论稿)
《春》《济南的秋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备课组活动发言讨论稿)一、研究范围:第三单元课堂教学研究二、研究目标:语文第三单元备课要点【单元说明】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4、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5、注重拓展延伸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三、教学设计参考第11课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导语(略)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二、感知课文1、学生听教师范读《春》,摘录不认识的字词。
2、想想文章描述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听后回答,形成板书:春(朱自清)一、盼春(喜悦殷切)二、绘春(热情赞美)先总体勾勒、再细描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三、颂春:新、美、壮三、朗读训练1、以“老师来了”一句为例,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如惊喜、欢呼、失落、害怕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引导他们领悟《春》的感情基调和相应语气。
(喜悦殷切)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试读。
3、请几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点评。
四、理解内容,品味语言1、学生四人一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喜欢的句段进行讲解。
古代诗词五首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古代诗词五首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 hmcgr@]教学目的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教案
五、学生诵读,交流展示(5分钟
六.课堂检测(5分钟)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投影展示或者口述学习目标,并板书目标核心词“朗读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了解四首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为后续理解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评估
任务
1.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诗歌,做到停顿、节奏合理准确。(目标1、2)
2.能知晓四首诗歌的作者及年代(目标3)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二、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三、了解诗歌作者及背景,积累文学常识(10分钟)。
二.课标分解:
学什么:诵读古代诗词。诵读要达到的几项基本要求:1.字音准确,不能读错。2.停顿恰当,节奏准确。
学到什么程度:能读准诗词中每个字的字音;能根据诗句含义准确区分词语,结合古诗词诗句结构特点准确划分节奏与停顿;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文本,达到流利熟悉。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意象理解:掌握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典型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诗歌情感体会:深入体会诗人马致远的思乡之情,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创作实践:学会仿写古体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背诵、仿写等语文实践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尝试创作。
在诗词创作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尝试仿写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体诗的格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提供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们逐步掌握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下面给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VCD、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字词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 释,让学生了解字词在诗歌中
的含义和用法。
诗歌翻译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
意境。
诗歌结构分析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
的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练习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模仿《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 义、句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结词:逐句解读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课堂小结
01
02
03
04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 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和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
选取与《古代诗歌四首》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历史背景探究
让学生探究《古代诗歌四首》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诗歌朗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四首 》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 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2.掌握《诗词五首》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诗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五首古代汉语诗词的词汇、用法以及表意;2.掌握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和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2.分析法:分析五首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模仿法:学生进行古代汉语诗词的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水调歌头》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水调歌头》的不同。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静夜思》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静夜思》的不同。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登高》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登高》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登高》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登高》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登高》的不同。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将进酒》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天津市北仓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诗词五首》复习课教案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辨识:识别和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例如,《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的夸张手法,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例句来掌握。
-诗词创作背景与时代文化的理解:学生往往对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词深层次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五首》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我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理解没有问题,但在深入剖析诗句意象和情感时,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学生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概念掌握得还算扎实,但在具体应用到诗句分析时,他们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我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具体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
天津市北仓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诗词五首》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天津市北仓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诗词五首》复习课
本节课将复习《诗词五首》中的以下内容:
1.《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句理解与赏析
-诗句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望庐山瀑布》-李白
-诗句的韵律与节奏
-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手法
-理解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赏析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探究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批判性思维。
-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观沧海》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
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创设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品读与欣赏。
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创设意图:知道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释疑。
四、背诵。
创设意图:完成古诗知识的积累。
五、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创设意图:激趣。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江南逢李龟年》。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深沉感慨。
3.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岐王”“崔九”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理解诗歌中今昔对比的手法,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通过个人身世之悲反映出的时代沧桑之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唐朝音乐舞蹈的视频,引出唐朝的文化艺术,从而导入诗歌。
2.作者简介(3 分钟)o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岐王(qí wáng)”“崔九(cuī jiǔ)”。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寻常”“江南”等。
o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5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两个场景?o小组讨论:这两个场景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今昔对比的手法,体会诗人的感慨。
o请学生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课堂总结(5 分钟)o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o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深沉情感。
五、作业安排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2.查阅资料,了解李龟年的生平,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场景:岐王宅、江南情感:感慨、悲伤手法:今昔对比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但在初读环节,对于个别学生的读音纠正还不够及时。
在诗歌赏析时,部分学生对于时代背景与诗歌情感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咏雪》-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描绘自然的方法、分析其效果并尝试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对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喻的图片展示和对仗的实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咏雪》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用了哪些比喻来描绘雪的美丽?”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学生尝试用比喻和对仗来创作自己的“咏雪”诗句。
(3)正确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和语气;
(4)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仿写或创作。
举例解释:
-针对意象和隐喻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和联想,降低理解难度;
-在把握诗歌整体境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标题、作者、背景、内容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逐步深入理解;
-针对朗读难点,教师可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咏雪》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对仗等;
(3)学会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梁园”、“飞雪”等。
举例解释:
-通过对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的赞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词汇;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古诗文的能力;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联想、想象法,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美术、音乐等手段,来展示你为诗歌勾勒的图画,从而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心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珍视祖国文化。
【重点、难点】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古诗文的能力;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法、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语文的精华在文学,要领悟汉语言文字的美和灵性,唯一的正道是多接触汉语言文学经典。
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应该是经典中的经典。
让我们从中充分感受汉语的美,挖掘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资料助读诗歌常识:从格式来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体诗两大类。
格律诗是指诗的节、行、字数目、声调和用韵都有严格规定的诗体。
我国古代的律诗、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等都属于格律诗。
中外的格律诗一般都具有和谐统一、寓变化于严整的特点,代表了古典诗歌形式的最高成就。
自由体诗在我国通常是指区别于传统格律诗的“五四”以来的新诗。
自由体诗歌包括狭义的自由诗。
即“五四”以来文人创作的白话诗,民歌体诗,散文诗等等。
自由体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没有严格的格律。
三、学习《观沧海》1.资料助读: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诵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 [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3.研读与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1.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五、小结及作业1.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其余三首诗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1.导入新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整体感知: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描绘什么季节的景象?为什么?3.研读探究:“几处”为何不是“处处”,“谁家”为何不是“家家”?4.拓展延伸: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根据页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
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3.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4.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四、学习《西江月》1.导入今天,我们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
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上片:写景。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研读与赏析(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3)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2)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小结及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试写一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