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

区域可持续进展【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区域环境与进展区域环境与进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爱护措施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进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进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进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持续进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第1学时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进展 【设计思路】区域可持续进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进展的基础。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所处的进展阶段不同,走可持续进展之路所要争辩的主题也就不同,但都以“该区域在哪里?区域优势或问题是什么?成因是什么?实行什么措施扬长避短进行可持续进展?”为思路开展区域的可持续进展争辩。

本课涉及的是全球普遍关注的资源、环境与进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综合性,能有效考查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试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突出全球或国家高度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以非选择题为主,考查学问的跨度很大。

复习时应加强中国和世界、学校和高中、自然和人文等学问的联系。

本课复习时针对不同的区域案例,实行“把握分析思路,提升答题力量”的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同学运用“5W ”的线索,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发生的缘由,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学会归纳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模型,训练答题规范,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学问构建】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关系亲密。

本课重点构建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进展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进展的关联,形成清楚的分析思路图。

(图1)【教学目标】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进展问题, 造成的危害。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学校扬州中学姓名陈桂珍日期2005.8.20(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维互动主体探究]学生阅读自学第一自然段,回答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生答: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生答: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点拨引导: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这对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指导意义?生答: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

教师介入总结生答:“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茶的质量与气候,光照,土壤等生存(长)环境有关。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日照充分,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

而日本主要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且土壤也不尽相同,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因而不适于明前龙井的生长。

承转:请同学们分析家乡农业生产有哪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家乡农业有哪些发展变化,你能谈谈其变化的原因吗?导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原理透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多种,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

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教师设问:在古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现代呢?生析:古代“靠天收获”,自然因素最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自然因素在下降。

媒体展示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自然条件 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政府和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 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 有较大的影响 冷藏科技条件 良种化肥机械知识拓展:农业区位论:杜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一书中提出 假设条件: 模式:同心圆探究活动一:请阅读上图(?),如果想在图中安排小麦、乳牛、花卉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分三小组活动)探究活动二:请你说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有那些区位优势?(分三小组活动) 小组1:寿光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淡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June 10, 202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20/6/102020/6/102020/6/102020/6/1 06/10/ 2020
、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月10 日星期 三 2020/6/102020/6/102020/6/10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
6/10/2020 1:53:32 PM 2020/6/1020.6.10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谢谢大家 6/10/2020 1:53 PM6/10/2020 1:53
PM2020/6/102020/6/10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10-Jun-20June 10, 20202020/6/10
自然因 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
光热——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
度、产量
降水——不同生物的水分要求不同
选择适当农作物 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不同地形区适宜发展不 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耕作业 山地——林业、牧业 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
酸碱度、肥力、质地,土 层厚度等影响农业生产
不同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 长的作物
的一种特殊土壤 。来提的高影劳响动生产率。
技术条件
扬州西湖中学 地理组
? 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 导因素是不同的。
?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基本上 “靠天收获”,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 的影响最重要
?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 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 突出,自然因素在下降。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学习目标】1.深刻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理解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会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能分析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增强自己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策略】1.列举自然资源,并从性质角度对列举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

列举近年来世界和我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灾害形成原因、危害、防御措施。

2. 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列举自己知道的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并评判列举出的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同学之间相互评判。

(3)读中国地形图,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太阳能丰富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不同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具体原因不同)我国太阳能相对贫乏的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能丰富的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和“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习状态。
8.安全措施:如果涉及实验操作,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和防护措施。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内容做好准备。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内容,强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此外,学生对区域地理有一定了解,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整体兴趣较高,尤其是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部分学生则更擅长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八 区域高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课时)学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八 区域高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课时)学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学时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能够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通过案例分析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策略】近三年的高考命题显示:本专题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世界及我国的重大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人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从能力考查上看,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第一学时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甘肃省的降水量地区分布不是,其主要是。

(2)甘肃省四个干湿区的划分指标是;该干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D.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读“某区域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回答3~4题。

2.若按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划分,该区域属于半湿润区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关于该区域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致由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B.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降水量逐渐递减C.降水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形的影响D.降水的区域差异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4~5题。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教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路】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全面正确认识这个特征,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三是进行解题方法归纳解和解题训练。

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讲、专心地练,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复习任务。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三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的讨论,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复习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复习难点: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 诊断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八 区域高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课时)课后检测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八 区域高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课时)课后检测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符合图示地区的是( )A.新疆B.黑龙江C.西藏D.云南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②气温日较差大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辽宁省阜新市原是一个煤炭工业城市,进入新世纪以后,阜新市煤炭产量锐减,已成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阜新市目前的市情是( )A.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B.市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C.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失去了昔日的辉煌D.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服务业中心,空气清新,环境优美4.为促进阜新市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A.加快煤炭开采,发展重化工业B.停止煤炭开采,促进产业升级C.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D.扩大农业生产,保证粮食自给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5~7题。

5.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A.钢铁工业B.制鞋工业C.石化工业D.软件制造业6.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技术D.劳动力价格7.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a区域转移到b区域再到c区域,而不是直接由a区域转移到c区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劳动力价格B.国家政策C.交通运输D.技术8.(2013·镇江模拟)2010年5月,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分析,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195.41公里,将“线”还原成“带”。

将中国南北分界由“线”还原成“带”,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C.地理信息系统(GIS) D.计算机网络技术(CNT)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读“某四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及四地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图”,回答9~10题。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三 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时)导学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三 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时)导学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与风带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天气系统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同学把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推断等重要考点,使同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同学对考点学问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学问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同学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把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查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育读图力量和空间概念。

做到多而不杂,活而不乱。

第一课时:大气运动【学问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大气运动”。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三是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同学能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学问的缺漏。

2.绘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3.绘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把握典型实例,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形成过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环境保护是选修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部分是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第三部分是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第二部分主要考查资源与生态问题的表现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部分主要考查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第四部分主要考查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

【知识构建】【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和防御,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此类题目的呈现特点是通过图表来承载所有的解题信息,其设计思路、设问角度和思维价值都是围绕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而体现出来。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时,应首先明确图中地物的分布特征,结合设问,分析不同地物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应注意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归纳总结图中信息,做到合理、流畅的图文转换;再次应准确的把握利用图中信息推理判断的因果关系链,这样就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2.教学难点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大纲,主要突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的目的,对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梳理和建构。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

【课堂活动设计】识,使下面的学习和新环境观的差异。

一、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图2图1 “人地归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超量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大量排放工业“三废”等。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海洋地理(第1课时)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海洋地理(第1课时)教案

海洋地理(一)【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海底主要地形类型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与盐度 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一气相互作用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海岸与海岸带海岸类型及其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洋开发(1)海洋资源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油气资源、锰结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2)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进展前景海洋地理的二轮复习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重难点问题:有关海洋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可以结合必修模块中的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去把握,有关海洋地理中的人文地理部分,可以借鉴区位地理理论和可持续进展观念去评价和分析。

此外,从资源和国土观念动身,维护国家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始终是海洋地理的热点问题。

高考命题关注点主要有:以海洋科学考察为背景资料,考查相关海洋学问;从世界某海疆入手,判读该海疆的地形、分析地形的缘由,或者从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重大的地质灾难为切入点,用海底扩张说、板块学说解释灾难的成因;以海陆轮廓图为切入点,考察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海水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以世界某海疆域地形图为切入点,或是分析海岸类型、特征及利用,或是依据近几年气候变化状况给出的数据为素材,考查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问题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分析海洋各类资源和海洋旅业的开发;以世界区域地图或海洋污染大事为背景,集海洋自然地理特征、海洋环境爱护及海洋权益的爱护为一体进行综合考查。

【学问构建】 【教学目标】“海洋地理”跨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水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时)学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水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时)学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水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课时:水圈与水循环【学习目标】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水循环”部分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在复习中应注意结合区域图、示意图和表格资料,以水体运动为线索,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水资源问题。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2.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探究活动1: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1](2015年全国卷新课标Ⅰ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2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图2(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 为植物提供养分B. 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 吸附雨水污染物D. 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 种植土层和砂层C. 砂层和砾石层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 保护生物多样性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 调节局地小气候水资源1. 水资源及其分布(1) 水资源的概念①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②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③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如图3所示:(2) 水资源的分布①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②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指标——③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2.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种类型。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课件(第1课时)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课件(第1课时)

建构知识体系
回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社会
农业生产的效益
效益
自然因素
农业生产
经济 效益
生态 效益
农业地域类型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4
一、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探究活动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评价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2)说明图3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和类型的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
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11
课堂评估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 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12
课堂评估
(2016江苏卷)图8、图9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
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
化耕种
图8
图9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 条件有(BC)
A. 热量更丰富 B. 地形更平坦 C. 土壤更肥沃 D. 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CD) A. 扩大播种面积 B. 提高机械化水平 C. 选用优良品种 D.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第1课时)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第1课时)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课时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圈层构造【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设计思路】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进展,需要生疏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生疏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学问,而是要为生疏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学习中要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生疏思路,在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生疏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生疏。

本讲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范围大,需要充分发挥想像力。

宇宙中天体及天体系统主要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这需要建立空间概念,培育和发挥空间思维力量和想象力。

本讲基础性学问多,要擅长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学问构建】本讲的主要学问内容包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又特殊的行星、日地关系、地球在太阳系在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构造。

【教学目标】1、把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知道主要天体的显著特征,并能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资料,说明地球是颗一般的行星,并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 运用相关学科学问,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4、学会运用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动画,接受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一课时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设计思路】目前高中地理四种版本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有专门的关于“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的章节,有些版本没有安排专门章节;全球气候变暖是高考热点内容。

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形成不仅受地形的影响,还受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课在重点认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的同时,还必然涉及相关因素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本课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本课可以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变暖的典型案例等为载体,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构建】本课知识属于两部分内容,一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并能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学会分析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形成的地形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口与城市(第1课时)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口与城市(第1课时)教案

1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死亡率出生率(%) 4321图1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人口与城市【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1)人口增长模式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人口数量与环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第一课时 人口与地理环境(一) 【设计思路】近几年高考涉及本专题的内容常从以下几方面命题:①世界人口增长及地区差异。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分布特点以及人口政策。

③人口迁移等。

这些学问都是本专题的基本学问和重点内容。

复习时首先应当重视这些基础学问及其运用。

其次要留意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可从中国的人口问题入手。

近几年的高考留意以图像为载体,特殊是人口内容部分,考查考生对核心学问的理解和读图分析、比较力量。

解读有关人口部分的地理统计图表时应留意三个方面:一是静态地观看和分析数据、图表,从量化和形化的材料归纳出地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二是动态地观看和分析数据和图表,从地理事物的进展变化中探究其规律,把握其缘由;三是用全面的、联系的、进展的观点去审清题意。

教学设计的核心应当是结合生活实例提升分析问题的力量。

复习过程中应鼓舞同学从身边的案例动身,用实际问题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学会解决现实问题,这种力量的培育也将让同学受益无穷。

如第六次人口普查等。

另外,在考前,提议回归课本,梳理核心学问点作为复习时的主要对策。

【学问构建】 【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区分和理解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等基本概念。

3.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难点分析】本专题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当是人口的数据分析和人口的基本概念的有机结合,是人口模式和人口问题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识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理解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通过对典型习题的练习,熟悉因果关系框图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学习策略】环境保护是选修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本课时学习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和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第四部分主要考查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

从考查内容上,学习时需要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

【课堂活动】考点诠解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探究活动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

一、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环境观核心内容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的环境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的环境观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究活动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过度抽取地下水等;二是向环境超量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大量排放工业“三废”等。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

【典型例题】(2015年江苏卷)图1为图2图11971-2008 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 GDP 变化率,图 2为 1971、 2008 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 GDP碳排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日、德三国人均 GDP 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B.美、日、德三国人均 GDP 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C.美、日、德三国单位 GDP 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D.1971-2008 年单位 GDP 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2.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 GDP 碳排放的是A.控制人口数量B.加快发展新能源C.加强科技创新D.缩减生产规模考点诠释2:环境管理探究活动3:整理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理图表分类解读 课件(第1课时)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理图表分类解读 课件(第1课时)

三、等温线图的判读
A
B
图3
10
四、等压线图的判读
探究活动5:等压线图的判读
读图抢答: 1.图2是_______(1或7)月等压线图,判断理由是什么? 2.控制丙地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_,该地天气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 3.判断①、②两地风力大小,并说出理由。 4.说出①、②两地的风向。
专题一 地理分类图表解读
问题呈现与调查
➢ 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在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和 运用时容易出差错;最怕绘制地形剖面图。
➢ 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接触过哪些等值线 图,学习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问题?
2
学习目标
➢通过对典型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填绘,归纳出等值线图共性特 征和一般判读方法,提升学生分析与归纳能力。 ➢在对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分析中,提升学生判读 等值线图能力,学会运用等值线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 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 ➢在合作学习中克服对绘制地形剖面图、根据要求绘制等值线 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精神。
二、等高线地形图
探究活动2:等高线地形图。





⑤ ⑦Leabharlann 图1二、等高线地形图探究活动3:绘制地形剖面图。



绘制图1中B到D的地形 剖面。

② ⑤ ⑦
图1
三、等温线图的判读
探究活动4:等温线图的判读
读图思考: 1.图中等温线数值变化规律是什么? 2.图5是_______(1或7)月等温线分布图,判断理 由是_______。 3.判断A、B附近洋流性质。 4.C附近等温线向南弯曲的原因。
图7
A.①―甲 B.①―丙 C.②―乙 D.②―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农业区位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一课时农业的区位选择【设计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基于此,本课拟运用案例教学法,用对模拟区域和实际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构建】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其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二是能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能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三是能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目标】1.构建起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2.以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线索,采用课堂讨论、读图表分析和读材料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娴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提出合理建议。

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化,审题能力的强化。

2.教学难点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强化。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复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编制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进行比较全面完整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发现自己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结合课前练习题你认为本节内容高考如何出题?你的疑问有哪些?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对已学的关于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所掌握的状况,让学生熟悉高考考路并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抓关键。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①展示导学问题:请回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②投影图1,展示导学问题:农业区位选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①学生回答。

②学生读图分析。

①帮助学生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②使学生形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意识。

探究活动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3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农业生产区位选择①投影图2,展示导学问题:评价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②投影图3和材料,展示导学问题: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①分组讨论、记录。

②不同小组学生回答、纠错、整理讨论结果,作出回答。

提升学生运用农业区位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效益效益农业生产图1图2 图3[内容解析]不同农作物需要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如表1所示:表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农作物自然条件水稻好暖喜湿,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区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棉花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天然橡胶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椰子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苹果、梨暖温带气候区花生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内容解析]表2反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包括技术)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但分析自然因素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水源”与“气候”,在考查中常有学生会对这两自然因素产生混淆。

“水源”一般指降水少,而农业生产需要水源灌溉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农业灌溉水源可以是高山冰雪融水,也可以是河流水或地下水等,但不可来自咸水湖。

“气候”因素可分为降水、热量(或气温)以及光照。

首先降水不等于水源,如新疆降水稀少,但有灌溉水源分布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洲农业;其次热量不等于光照,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农业生产却热量不足;再次气温可分年较差和日较差,如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农业生产病虫害少,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又如西北还具有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糖分积累,品质好,可发展特色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市场(信息)与交通(冷藏、保鲜)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表3则是对理论上的农业区位因素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可结合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以突出地理学科知识尽可能对应空间性的特点。

探究活动2:填写表2,读图4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表主导区位因素实例自然因南方盛产柑橘;北方盛产苹果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以耕作业为主,一些山区以林业为主东南丘陵的茶叶差异?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

素 西北绿洲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工矿区、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订单”农业 荷兰成为世界鲜花生产基地 我国宏观调控下农业结构的调整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差距 水稻种植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探究活动3:小组合作,比较我国商品粮优势区位置的变化,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农业生产区位选择①投影表2,展示导学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2。

②投影图4,展示导学问题:说出字母所在地主要农作物及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

①学生抢答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抓主要矛盾。

图4BABCDE图7图5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商品粮分布图图6我国目前主要商品粮分布图【典型例题】1.(2013 江苏高考)图7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A. 热量更丰富 B. 地形更平坦 C. 土壤更肥沃 D. 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A. 扩大播种面积 B. 提高机械化水平 C. 选用优良品种 D.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参考答案:(1)BC (2)CD思路点拨:典题1组题考查农业生产优势条件的对比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1)问,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甲为东北平原,丙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但热量不足,故选BC 。

第(2)问,题目设问关键是“单产”、“有效”,乙地处华北平原,是季风区多水旱灾害,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利于建立稳产、高产农田,选用优良品种可提高玉米单产,故选CD 。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农业生产区位选择 ①投影图5、图6,展示导学问题1:比较我国不同时期商品粮优势区位置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导学问题2:长三角、珠三角商品粮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导学问题3:交通和农业技术条件的发展,对江南地区柑橘生产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

①学生读图,小组合作讨论 ②学生交流分析的内容,并归纳 使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区位选择,学会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图8 图92. (2015年新课标Ⅱ文综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土壤质量B. 节省劳动力C. 促进生态循环D. 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 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思路点拨:第(1)题:该地基塘转建设用地增加,湿地面积减少,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量减少,大气湿地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故答案A,B、C错误,选D。

第(2)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故答案D。

第(3)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湿地变为建设用地。

故选A。

3.(2016江苏卷)图8、图9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B. 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C. 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参考答案:(1)BD (2)CD思路点拨:第(1)题:山上河谷养种鱼不需要捕捞,可以顺着河流到水稻地放养;村寨秧田育鱼苗靠近居民,便于管理;山腰梯田种水稻面积小,上下梯田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