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他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以及每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关键任务。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如何影响当代教育理念和实践,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环境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优化教育实践,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觉运动期(出生至约2岁),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例如抓取、摸索等动作。

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永久性认知,即明白物体即使不在视线内也依然存在。

接下来是前运算期(约2岁至7岁),此时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不可逆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他们开始理解并使用符号,但往往无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也无法理解事物的变化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期(约7岁至11岁)的儿童思维开始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理解守恒原则,并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序列化和序列化思考,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最后是形式运算期(约从12岁开始),这一阶段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假设性思考和系统思考。

他们能够理解并使用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假设性问题,并对复杂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指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5.评价与反馈: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有很多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逐步发展的,这个过程会受到基因、环境和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对教学有以下启பைடு நூலகம்:
1.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逐步发展的,应该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避免要求超出其认知能力的事情。
2.引导儿童积极探索:教师应该引导儿童积极探索,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3.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儿童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4.理解个体差异: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个体差异很大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认知水平的学习机会和方法。

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

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

收稿日期:2011-12-02作者简介:孙清祥,男,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学、语言习得。

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他所创立的日内瓦发生心理学派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和规律,在以儿童智慧、言语和思维为中心课题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之后,皮亚杰以发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和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原理。

发生认识论是发生心理学基本原理在科学认识论中的推广和应用。

发生认识是从科学角度研究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主要研究作为认识形成的基础的认识结构(即心理结构)和探索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1]。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它对科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学到儿童教育,无不从中得到一定的教益。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皮亚杰是从对儿童思维认识的发展开始,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建构学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

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构带有创造的意味;第二,认识建构即图式的创造,必然是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发生的起点与发展的基础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动作或行为[2]。

皮亚杰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的两个重要思想就是“相互作用论”和“建构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建构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儿童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

1、活动是认识建构的基础皮亚杰是从活动的内在机制方面对活动概念进行阐释的。

认识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活动”;主客体的分化、认识的建构都是以“活动”为基础的。

(完整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教育的启示

(完整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教育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和教学原则,他的阶段论给人们提供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心理学依据。

他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国当前和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学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处于主体中心位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对教材的结构、顺序以及课程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和主动地学习。

皮亚杰所说的主动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学生直接作用于他的环境,二是学生在心理上是主动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

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其认知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过于简单的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起不了很大作用。

对于超越特定阶段发展水平的学习,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不能真正理解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适时性,采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掌握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好教学内容,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皮亚杰认为,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个体心智的发展。

教师不能仅仅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应该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要培养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者。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一、影响发展的三个因素1)生物性成熟:受遗传影响,父母或教师除了给孩子健康成长必要的营养和照顾,对孩子认知发展的生物性成熟因素影响很小2)活动:随着身体的成熟,人作用于环境和从环境中学习一些东西的能力渐增。

比如:当孩子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他通过玩跷跷板,可以把握平衡的原理。

通过观察、探索、测试,我们在作用于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过程。

3)社会经验:认知的发展受社会传播或学习别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社会传播,我们就要从新创造或发现所有的人类知识。

这三者共同起作用,影响认知发展。

二、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为了说明这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皮亚杰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所谓图式,在皮亚杰看来就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

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同时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顺应就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三、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事情是儿童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的量,更要重视儿童思维活动的质。

2、小学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教具的使用,多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想象,适当增加一些理论、定理等抽象内容,帮助他们的思维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

3、皮亚杰十分强调活动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只有参与了某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逃命学习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会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在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行的。

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依据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教育启示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而教育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阶段来进行。

以下是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得出的教育启示。

第一,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在不同阶段会有差异,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发展差异,不要一刀切地对待所有儿童。

教育者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其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第二,提供适应性的学习环境。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注重儿童的自主学习。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探索来建构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重视儿童的合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学习,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环境,让儿童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的认知发展。

第五,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和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儿童的社会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六,评价应该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皮亚杰认为,评价应该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思考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综合评价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教育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应性的学习环境,注重儿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评价应该注重过程。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皮亚杰对儿童发展阶段的一种模型,它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六个
不同的阶段:感知动机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具体操作阶段、非线性操作阶段、抽象可转
换操作阶段和个别发展阶段。

这六个阶段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有逐渐增强,能力越强,儿童可以把握认知理论中更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为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
1、首先,要明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以针对性的教学法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2、其次,要结合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知识的
认知理解。

3、最后,注重个别发展,强调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调节、自主思考和自主表达的重要性。

总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助于实现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帮助儿童获得知识
和技能,实现自我发展。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发展过程的观点上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经过一系列固定的、有序的阶段的。

这些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感知图形阶段、简单图形阶段、复杂图形阶段和抽象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因为它提醒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也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发展过程的观点上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由感性理解向形式化理解的转变。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因为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感性理解和形式化理解的转变过程。

总的来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都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且要注重学生的感性理解和形式化理解的转变过程。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还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认知阶段,不能跳过某些阶段或者忽视某些阶段。

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学生更喜欢通过动手做来理解东西,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更多的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而在抽象运算阶段,学生更喜欢通过逻辑思维来理解东西,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更多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还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转变过程,要帮助学生从感性理解向形式化理解转变。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从感性理解向形式化理解转变。

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具体的情境出发,通过思考、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将新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总的来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智力发展理论为重点,涉及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阶段特点和智力的本质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正是在先天遗传结构或图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

其中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智力是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

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比较简单,是儿童操作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而获得的,它只有经过同化,才能进入儿童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发展。

数理逻辑经验是儿童经过内在活动所获得的概念,而非来自物体表面的知识,它超越了物理经验,是儿童进一步获得发展的基础。

社会互动泛指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关系、教育和语言的运用。

它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所差别。

平衡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互动,它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是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是认知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

请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教学的启示可举例说明

请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教学的启示可举例说明

请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教学的启示可举例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发展心理学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在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都会有所增强,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环境中的信息。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儿童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量身定制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比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等方式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实物,让学前儿童能够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形式运算阶段,学前儿童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推理,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思维训练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培养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学前儿童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前儿童完成任务。

皮亚杰认为的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1)成熟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2)自然经验(练习和经验)是使成熟所出现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必要条件。

(3)社会性经验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要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社会性经验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4)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使人的认知不断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意义:(1)顺序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是儿童认知发展不断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基本顺序,因此,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而应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

(2)阶段性: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说明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发展方向,因此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不能实施“一刀切”和“一锅煮”,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启示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1、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认知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发展要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内齐与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释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这说明了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外部的刺激。

3、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向认知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活动。

该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教师既应为学生创设大量的物理活动,也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机会;②在形式运算阶段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

2、创设最佳的难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的机会。

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并根据儿童当前的认知机能水平提供适宜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教师需要认识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来设计课程,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

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皮亚杰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引言:认知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焦点。

在认知发展领域,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被公认为最为知名的学者之一。

他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并探讨其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是基于他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而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在社交互动和游戏活动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 感知运动期: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探索世界,开始建立感知和行动的联系。

例如,婴儿通过抓、咬、摸等动作来获取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2. 前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使用符号和符号操作,但还不能理解符号的具体含义。

他们逐渐掌握了语言和象征游戏,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具体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维和操作。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他们开始具备逆操作、守恒和分类的能力。

4. 形式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达到了逻辑思维的最高水平。

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和解决抽象问题。

他们开始在符号和抽象概念上进行思考。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对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创造适宜的游戏环境: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者应该创造出一个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游戏环境。

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的游戏活动,让儿童通过操作和实践来探索具体的问题。

2. 强调互动与合作: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社交互动和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儿童的发展是主动的过程。

儿童的发展是其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的
过程,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探索和认知现实世界。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和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促进幼儿主动的学习。

2.环境在儿童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儿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看,环境这个客体在引导和决定这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环境中物化教育目标,把环境当成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

3.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

儿童的发展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并努力为幼儿提供多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机会。

4.动作在儿童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动作是智慧的起点,人的认知源于早起的动作,所以,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幼儿动作的发展,另外,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多种活动应该让幼儿能动起来。

5.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适合从事文字、符合为主的媒介的学习。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教学的启示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教学的启示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教学的启示一、引言皮亚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本文将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出发,探讨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 认知发展阶段的概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认知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征。

这些阶段是相互关联和依赖的,而且必须按照一定顺序进行。

2. 认知发展阶段的分类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

3. 各个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1)感觉运动期:出生至2岁左右。

婴幼儿开始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并建立起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

(2)前操作期:2岁至7岁左右。

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开始理解简单的逻辑关系。

(3)具体操作期:7岁至11岁左右。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分类思维,并能够理解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概念。

(4)形式操作期:11岁至成年。

青少年开始建立起抽象思维模式,并能够进行高度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 知识应当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教学皮亚杰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孩子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例如,在感觉运动期,教师应该注重提供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让孩子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方式来探索世界;在前操作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他们理解简单的逻辑关系。

2. 学习应当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来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因此教学应当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具体操作期,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分类思维训练,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规律并进行分类。

3. 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2、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

特色:
1、发展顺序维持不变,但具备个别差异。

2、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倚赖心智发展,但可以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4、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5、各阶段的顺序就是自然的阶层(所有顺利发展的阶段都会存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予合作,但后一阶段较之前面的阶段,更加相同,而且更加统整)。

6、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实际应用领域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支持孩子的成长。

教师也可以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的学生。

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同年级和同龄的孩子在衡量基本加法和减法准确性的任务上表现不同。

处在心智发展的前运算和具体内容运算水平的儿童继续执行算术运算(例如乘法和加法)的准确性相近;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孩子已经能以更高的精度顺利完成乘法和加法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 piaget 的理论,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探讨教学大纲,介绍班上每个孩子在每个科目上的立场。

一个人的认知成长阶段与另一个人不同。

认知发展或思维是一个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积极过程。

智力进步的发生是因为每个年龄和发展时期的人们都在寻找认知平衡。

要实现这种平衡,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已有想法的视角来理解新体验。

婴儿了解到可以用与熟识的物体相同的方式捕捉崭新物体,而成年人则将当天的头条新闻表述为他们现有世界观的证据。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影响。

[参考答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他还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四个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预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工作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概括性和一般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可逆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的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的思维以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

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育影响:一为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教学,按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二促进了新教学方法的诞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和同伴影响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一关于人的发展,历来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家们主要是从认知、人格、社会化、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研究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理论。

而在认知发展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当属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 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起初他主要研究智力测验。

1920 年他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被指定研究设计儿童智力测验。

他对这个工作十分厌烦,他对于像智力测验所要求的那样去计算儿童回答的正误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但不久以后,他却对儿童的反应,特别是错误回答非常关心。

他发现儿童的错误符合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模式暗示他们的思考可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幼小儿童不会只是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更不会说话,而可能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

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

他最初的感觉动作是笼统含糊,缺乏精确性和协调性的,也分辩不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开始意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有了客体恒常性概念,思维也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岁) 。

!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的思维是单维的和不可逆的,其推理也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例如,让4 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 。

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具有了思维的可递性和去自我中心(loss of egocentrism) ,因而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例如,向7~8 岁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 > B ,B > C ,问A 与C 哪个大。

他们可能难以回答。

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

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例如,对上面所说的杯中木珠数量的例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会因为杯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就误认为两个杯子里的木珠数目不等了。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尽管能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辩证逻辑推理,即还不能对他的运算进行运算。

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他们不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 。

例如, “如果这是第9 教室,那么它就是4 年级。

这不是第9 教室,这是4 年级吗”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假设一演绎思维。

有人请小学生以“是”、“不是”或“线索不充分”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数小学生回答“不是”。

但正确答案应是“线索不充分”。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开始能解决这类问题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思维,因而他们能解决如(a + b) 2 = a2 + 2ab + b2 这样的代数问题。

综合上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以下几条: 1. 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就是适应,它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实现的,即图式( scheme ,schema) 。

图式一经与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这种适应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的。

同化是当儿童每遇到新事物时,在认识中就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消化) ,如获成功,就得到在原有认知上的平衡,实现了认知量上的增加,如婴儿吸吮图式,从吸母亲奶头到同化奶瓶上的橡皮奶头。

反之,便要通过顺应(调节) 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以达到认知上新的平衡,实现认知质上的变化。

如从吸吮图式到咀嚼图式。

2. 儿童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跟着一个出现,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先后次序不变,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结构的基础,所有的儿童都一样。

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3. 儿童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其主要特征,如0~2 岁属感觉运动时期,为了对付当前世界,婴儿组织天然的动作图式,如吮吸、抓握、打击等,在主观与客体交往中逐渐实现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和精确化。

2~7 岁属前运算阶段,由于语言的参与,儿童学会了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其思维不够系统,运算规则不合逻辑,有极强的“自我中心主义”;7~11 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有条不紊地思维的能力,能守恒,但仅仅在他们能借助于具体对象与活动时才可能这样做。

11~15 岁属形式运算阶段,青年发展起来了在一种真正抽象的与假设的水平上有条理地思维能力。

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进程体现出差异性,即有的儿童进入某一阶段先于或迟于其他儿童,年龄的表述只具有平均数的含义。

在不同学科方面的认知发展也不尽相同。

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学科领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学科领域的思维发展较慢。

而且,同一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思维可能达到了形式运算水平,但遇到新的困难问题时,其思维又可能会退回到具体运算水平。

成人即使不在15 岁,20 岁左右一般达到某些形式运算的阶段,他们却在特殊的兴趣或能力范围内使用形式运算。

例如,一个汽车机械师较少以形式的理论和方法思考有关哲学、医学或文学等方面的问题,但可能在汽车出了毛病时使用形式思维。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于教学上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一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二是教学又可以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条件,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适应是基础,促进是目的。

1. 教学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皮亚杰指出:“智力在一切阶段上都是把材料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从初级的行动结构升为高级的运算结构,而这些结构的构成乃是把现实在行动中或在思想中组织起来,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摹。

”[1 ]在他看来,智力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连续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每一阶段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学生的行为,能说明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教育则要适合于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水平提高,并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式认知外界,进行第二级抽象,在学习概念时,不象前运算阶段儿童那样首先要从大量的例子中抽象概念的关键属性,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同他们的认知结构关联,从而获得意义。

但是一般来说,他们要凭借具体实际经验,也就是要凭借各种关键属性的例子,所以小学阶段借助一些反映关键属性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的概念是必要的。

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

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他已经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概念的、抽象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开始由具体形象的智力操作,扩展到命题的假设蕴涵、演绎和归纳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成为可能。

因此,中学教学应适应抽象思维能力渐渐占优势的中学生认知的新发展,在学习新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时,可以省去具体的实际经验这根拐杖,直接理解语言或其他符号陈述与原先学过的抽象概念之间的新关系。

可以说,中学生的大部分新概念都是这样获得的。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为一种新的讲授教学作好了心智上的准备。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具体的实际经验,发现或解决问题的经验,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必要了,对相当的中学生来说,也还未充分达到这一水平,或是在某些领域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因而中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

例如,在讲解几何学中“一个点围绕着另一个固定点的等距运动的轨迹是圆形”这一抽象原理时,有的教师利用生活中驴拉磨的具体形象加以说明,就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圆形的概念了。

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分类概括能力很低,但通过分类训练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现在幼儿园有许多分类训练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科书,从1 - 2 年级起也有不少字汇概念分类练习,这不仅能扩大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词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发展他们的概括思维能力。

当然,认知发展从前运算向具体运算的过渡,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不是短期的、简单的训练能达到的,这种训练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经验的规则,并不能导致守恒概念的获得与巩固,唯有经过多种多样的长期的训练,对于认知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

再如,对概念的理解,儿童生活中间有着多种多样的概念,有实物概念,有社会概念,儿童在口头上也会说出各种概念,但并不等于孩子理解了概念,特别是一些社会概念,如“工人”,从小班到大班的幼儿的理解水平可分四个等级:不理解、笼统理解(如说“我爸爸是工人”) 、开始分化(会说“工人是盖房子的”) 和开始能和某些本质属性联系起来,接近于初步定义,如说“工人是做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