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1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
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
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
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
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
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
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
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18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18篇)小学科学评课稿篇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书目第1篇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第2篇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评课稿第3篇三年级科学《磁铁的两极》的评课稿第4篇三年级科学《奇异的壳》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评课,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假如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赐予指正。
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
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导入生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曾老师以钓鱼嬉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留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思路清楚,环环相扣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
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试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长应用。
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连接自然。
三、重视试验操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理念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支配了两次小组活动。
在第一个小组试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料-试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试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
在科学探究中,预料很简单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意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料方法,并激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料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整个活动曾老师非常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始终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四、玩与学两不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
曾老师为孩子们供应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很多玩具那样,仔细细致的视察和探讨起来。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洁,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科学评课稿范文(推荐精选3篇
科学评课稿范文(推荐精选3篇听课评课的篇一《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葛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的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的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演、说。
根据我个人的学习感受,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教学理念全面落实,融会贯通理论是行动的的指南。
这节课,葛老师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从听、说、读、从指导学生的识字到写字,甚至到最后环节中深层的情感挖掘,葛老师把握的都非常好。
第个环节落实的也很好。
不仅如此,他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一年级的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说话,代替学生的想像。
而是把他当作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为主导。
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读书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种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语一年级课标中写的很清楚)二、教学目标训练扎实,达成度高葛老师的这一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很恰当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具体表现在: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
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学习课文中去识字。
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
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他在开头设计了贴图的环节,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
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满情绪。
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葛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备课充分,设计独具匠心。
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新授、总结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
设计的很紧凑,过度语衔接自然和谐,没有生硬的感觉。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一: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
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 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第1、2 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3、4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第一篇:科学评课稿经典在紧张的完成了科学说课之后,能听到一节十分精彩的科学课,顿觉耳目一新,心情愉悦。
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可以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明了,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基本功过硬”这几个词汇来概括。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水平,最终能否达成,对教学双方都是重要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弹簧在能承受的限度内,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相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不同;这时因为弹簧受力后,它的疏密发生了变化,而橡皮筋受力后,是粗细发生了变化;掌握验证弹簧弹性有规律的方法,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首先观察弹簧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创设问题:“弹簧加钩码后,长度增长的有规律吗”,“橡皮筋也和弹簧一样,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吗”……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过程明了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理念的要求,教师能通过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例如在探究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
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者首先提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用先扶后放的手段;在第二个实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这一环节,教者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活动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猜测需要科学的验证;不能因为生活的经验,假设,就去篡改事实,并告诉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直尺保持水平,减少误差,准确记录数据等,充分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科学的严谨性。
教师的基本功过硬,语言简单明了,干脆利落,具有说服力。
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位置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验、细心发现得出了科学的规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科学课评课稿
科学课评课稿介绍本评课稿旨在对一堂科学课进行评价和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本评课稿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科学课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帮助学生:- 理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分析并解释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的结果。
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的引导,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达到。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合理,结构清晰。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设计了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测量反应速率;- 引入了问题解决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加以解释;-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设计的难易度适中,既考察了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积极的教学态度,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语言清晰准确,表达能力强,与学生的沟通流畅有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展示了一些实际的生活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师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没有浪费时间。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系统全面、细致。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提供丰富的评价反馈,针对学生在理解知识、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评价中,教师还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纳入考虑范畴,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结通过对本堂科学课的评价和反思,可以得出这是一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实施优秀,教学评价全面的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1. 课程设计本次科学课主题为“天气变化”,旨在让小学生们了解天气、了解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因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及其常见的变化过程;•理解温度、空气压强对天气的影响;•了解打雷的形成以及相关的安全知识;•意识到天气变化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1.2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天气与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通过观察画面和讨论,让学生反思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2.天气的变化:通过PPT课件、纸板演示一些与天气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温度和空气对天气的影响,了解乌云、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3.打雷的形成及安全常识:学生通过观看PPT、小视频等形式了解打雷的形成过程、注意事项,提升学生防范雷击事故的意识。
1.3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及PPT课件讲解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其中,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感受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天气变化的规律;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感受温度、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PPT课件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全面的了解本次课程所需的相关知识。
2. 课程实施2.1 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情境问题导入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生活的关系;2.观察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气温、气压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3.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出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规律;4.学习扩展: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有关打雷的形成和注意事项;5.情感教育:以小故事、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现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6.回顾: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确保学生了解得到。
2.2 教学效果通过对本次科学课的开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对于天气和环境的关系、天气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同时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归纳能力。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导语】小学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他们观察、探究、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篇小学科学课堂评课稿,希望对广大小学教师有所参考和借鉴。
【正文】一、教学设计的总体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能量在哪里》中的第一课时——《拍拍手有力量》。
本节课是以探究法为基础的,帮助学生发现掌声的威力,并引导学生探究掌声产生的原理。
二、教学设计的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掌声的能量一般来自于人的身体运动,能够通过拍手来表达情感,掌握拍手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合作性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实践性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环节与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掌声的声音并谈论有关掌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盒拍子,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探究掌声的声音变化。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渐发现掌声的威力。
3.梳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掌声产生的原理,提问:“为什么拍手会发声?”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4.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其材质和形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质和形状对掌声的影响,并与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四、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手段1.探究法结合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探究掌声的声音变化及其产生的原理。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兴趣。
3.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
五、评价与改进本节课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掌声的威力,并探究其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也较为融洽。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题为《探索光的传播》,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传播特性。
3. 知识讲解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 应用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光的传播知识,回答问题准确。
3. 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光的传播特性,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思维。
4. 情感态度学生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乐于探索和尝试,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顺利,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光的传播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在应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给出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评课的详细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评课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科学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科学教学的认知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科学教学中的问题。
3. 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三、活动内容1. 观摩课本次教研活动观摩了一节小学科学示范课,由我校科学教师王老师主讲。
王老师以“水”为主题,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水的特性。
2. 评课环节(1)自我评价王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自我评价,总结了课堂的优点和不足。
(2)同行评价其他教师针对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价,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3)专家点评我校科学教研组组长对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肯定了王老师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四、活动总结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王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水的基本特性。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参与。
王老师采用了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学内容深度不足。
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未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环节不够紧凑。
部分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节奏不够紧凑。
3. 课堂管理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纪律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改进措施1.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深度。
针对教学内容深度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确保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评课稿1内容概述本课堂以小学科学《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与人类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亮点1. 通过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植物的特征,并探讨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不同利用方面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4.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评课稿2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水的变化与利用》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水的变化与探索水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课堂亮点1. 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记录和讨论;2.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水的凝固、液化和蒸发等变化过程;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和交流。
评课稿3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空气和风》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空气的存在和风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好空气;3. 展示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表达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评课稿4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固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固体物质的性质和探究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固体物质的性质,如硬度、透明度等;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如熔化、溶解等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3.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固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小学科学评课稿7篇范文
(热)小学科学评课稿7篇小学科学评课稿1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
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3、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说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课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今天听了陈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
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这一活动,学生也许能凭印象说了一些变化,但这是建立在以往模糊的认知基础上的,他们不曾很认真很专注地观察过一支蜡烛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
课堂上陈老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观察活动,他们发现了很多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一、引言科学作为小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观察力、实验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评课稿将围绕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评估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改进性。
二、教学目标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观察、研究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推理,并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科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观念、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基本概念: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物质、力、能量等。
通过教师讲述、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科学实验:小学科学应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并提出假设。
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
3.自然现象及其解释:小学科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自然现象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解释。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参与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科学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或课堂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在小组内发挥各自的才能。
3.实践操作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解释,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评课稿(3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一)今天听了蓝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
蓝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
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最终解决了问题。
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蓝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小学科学评课稿(二)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一、教学内容概述在本次科学课程中,我们将介绍和讨论有关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知识。
通过多种实例和互动活动,学生将了解到生命的循环、植物的生长需求以及动物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生长需求。
3. 理解动物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生存需求。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1. 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求。
3. 动物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生存需求。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动植物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的动植物。
3. 活动一:植物观察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速度以及生长需求,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活动二:动物生命周期游戏。
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阶段,并探讨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需求。
5. 实验总结:学生根据所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和归纳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6. 课堂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程的研究内容,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和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学生对动植物基本特征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求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动物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生存需求的理解程度。
5. 学生在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小学科学评课稿的内容安排,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科学评课稿
四年级科学评课稿引言本次评课稿将对四年级科学课进行评估和总结。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次课堂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研究情况以及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课程概述本次科学课的主题是“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生理变化和环境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知识点。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积极活跃,学生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教室资源和实物展示来增强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方法本次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际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观察,表现出良好的研究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们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堂观察和评估,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
同时,学生们也对科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
教学建议深化实践探究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究环节。
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科学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
对于研究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对于研究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结本次科学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通过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对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课程背景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奥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十分重要,需要精心设计和扎实的教学内容。
本篇评课稿旨在展示一堂小学科学优秀课程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明白浮力是什么,以及怎样利用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浮沉原理及浮力是什么。
(2)浮力的应用:铁钉与铁盘实验。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初步认识。
(2)理论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3)实验操作:进行铁钉与铁盘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作用,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白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四、评课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积极参与,对浮沉原理和浮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从理论到实践,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堂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的领略科学的魅力。
相信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创新和探究精神,为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精彩的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1. 课程背景本课程为小学科学优质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
3. 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下:3.1 主题本课程的主题为“探索水的奥秘”。
3.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 水的基本属性和变态;- 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净化和节约。
3.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探究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水的认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增加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理解;-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4 活动安排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本课程安排了以下活动:- 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进行水和物质的混合、分离等实验;- 观察和讨论活动:学生观察水的变态和循环过程,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制作海报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关于水的重要性和节约的海报;-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环保志愿者,进行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角色扮演。
4.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实验和活动中所展示的能力;-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5. 课程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加更多的实验活动;- 导入更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以上是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评课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评课1. 课程概述本次科学评课是针对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进行的。
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方面,涵盖了植物、动物、物体的特性和变化等内容。
2. 评课目标本次评课的目标是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具体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3. 评估方式本次评课采用综合评估的方式,包括笔试、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几个环节。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3.1 笔试通过书面测试来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覆盖了课程的各个知识点。
3.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评估内容包括实验的操作流程、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结论的推断等。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一个科学问题,并展示他们的思考和结论。
评估内容包括讨论的深度和逻辑性、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等。
4. 评估标准本次评课将根据学生在以上环节的表现综合评估。
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掌握程度:对科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实验能力: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数据的正确记录;- 问题解决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考和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表达观点和结论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5. 结束语本次科学评课旨在通过全面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措施。
希望通过此次评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得岩石》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得岩石》听后感去年,我与我区所有参加新课改得老师一同走进新课程体系。
我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三门课得教学工作。
对新课程中得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以及新得追求都进行过“小马过河”一样得尝试。
但都非常肤浅。
在这里,听到谢老师得这节课,深感荣幸,谈点我得个人瞧法。
科学课得本质就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注得问题。
我们科学教育得目得就就是培养学生科学得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得指导。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得过程。
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得认识用于解决问题得实践,与科学家得工作就是相一致得。
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得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得乐趣,理解科学得真谛。
科学教育还强调并且就是最为突出得环节,那就就是在过程与方法得探究中,让学生有一只“点石成金得手指头”。
这就是学生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得“本钱”。
力争在学生科学得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得科学方法。
那么谢老师所教“岩石得认识”这一课,属地球宇宙部分得内容,就是小学科学教材得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四年级学习了?我们周围得空气?等内容后,继续学习地球物质,那就就是“岩石与矿物”。
而“岩石得认识”就是第一课。
岩石就是构成地球得物质之一。
它在工农业生产与人们得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矿物就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得石头,就是构成岩石得要素。
在了解它们得特点、性质、用途得同时,知道“科学就是发展得动力与源泉”。
但利用科学发现并开采岩石得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得同时,也在不断得枯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并节约地下资源。
介于此,我认为谢老师得这堂课:第一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显了“在学习中运用感官与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与实践中,发现岩石得一些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得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欣赏了自然界中岩石得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得美好感情。
比如,出示各种石头,观赏、把玩,课外自制石头标本、石头画。
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得广泛应用。
如课件出示纪念碑、石拱桥、石阶、大厦等。
第二点,体现了大教材观与大教科书观谢老师不就是硬教教材,而就是灵活地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作为一个引导,结合实际地球环境以及学生易于掌握得生活见闻来冲破教材框架,走进关于岩石得分类、特点及用途得研究上来。
课上得具有生活气息,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得学习特点。
比如,出示大量得石头图片,展示得石头用途实例,均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来石头距离我们那么近。
第三点,有机得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比如:1、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得石头,哪些就是岩石,哪些不就是岩石得区分,通过课件图片演示,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了从生活入手,探究科学得起步阶段。
2、老师让学生在石头堆中摸一摸,瞧一瞧,感受一下,并找出哪一块就是花岗岩。
这样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3、在给岩石下定义、探究特点、发现用途得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采用各种方法,亲历科学研究得过程。
参与式,发现式,讨论式得学习方式在这里得以体现。
让学生摸一摸,用小刀刻一刻,放进水里瞧一瞧,滴上稀盐酸发现一下等方法得运用,都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得显性化这一新教学理念。
第四点,较好得把握了教材得深浅。
岩石就是组成岩石圈得主要物质。
从地质作用上分类就有火成岩、沉积岩与变质岩。
广义得又含有沙、砾、火山碎屑等。
仅就岩石研究就有岩石学、岩类学、化学岩石学、理论岩石学、岩体结构学、岩体力学、岩石化学、岩石分析等等纷繁得学科。
其知识含盖面极为广泛,均为岩石科学家研究得范畴。
而把小学生瞧成就是小科学家得新理念,又往往让我们走上研究过于正规,以科学为教学,以本为纲得局面。
而这样以来,学生就容易失去兴趣,学而不知所以然得情况就会发生。
而我们小学生得研究仅限于了解地貌概况,区分岩石与矿物,掌握研究方法,大概认识岩石分类,以科学得情感感受自然界得奇美,培养热爱自然得情愫。
那谢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将抽象、生疏得岩石知识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把玩、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研究、灵活运用老师引导得方法进行探究、交流,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认为这就是一节不错得研讨课。
最后,提一点个人瞧法。
1、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应尽量让学生用科学得语言描述所观察得科学现象,从小为孩子们养成科学严谨得表述、研究科学得态度。
2、老师尽可以激情一点。
把您对生活环境得感受与学生交流,共同与孩子们亲历、感受科学探究得过程,即使您错了,那也就是丰富课堂内容得精彩得一部分。
一堂好课,不一定非得有不同凡响得设计与构思,更多得时候就是表现在老师得一言一行中、一频一笑里。
同样得设计,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一句幽默得话语、一个形象得比喻而倍增钻研得兴趣。
也可能会因为教师过于刻板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得腔调而提不起精神;同样得设计,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鼓励得微笑或手势而实现理解得创新,也可能会因为教师一个皱眉得动作而使思维得灵感稍纵即逝。
也就就是说,教师要放开手脚上科学课,不要拘泥于为上课而上课得窠臼科学课本身就就是一门充满宇宙奇妙内涵有神秘不可思议得可能得一门课程。
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尽情得施展我们教师得才华,引领学生在探究得过程中发觉世界得奥妙。
让我们共同探索吧!2所有得课程要一分为二得瞧,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
魏老师今天执教得《用摆计时得钟》一课得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得钟》一课与《测量摆得快慢》一课进行了有效得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得科学探究课,使课堂得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得研究摆得过程。
简单明了:一就是教学环节得设计简单明了,目得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摆得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得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得研究。
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得重要意义——科学、精准得数据就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得。
这一重要得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得快慢”得因素做了良好得铺垫。
二就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
五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得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得思维过程。
魏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得比较好,她更多得就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得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有些老师上观摩教学好用一些动画片与色彩鲜艳得实验器材来吸引学生得注意力。
我不否认,这样往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得准备一般不适合上日常教学,这样得观摩课学习得东西不多。
但魏老师这节课从电教手段上只用了一个演示文稿,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得计时器与瞧了摆得构造,为后面得学生叙述作了语言上得铺垫,并加深了对摆德感性认识。
效果也很好。
而且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得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得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就是科学。
教师在课堂上从摆得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得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
操作前,教师更就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得,过程等。
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得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得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得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开展得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
魏老师收放得尺度比较恰当,更重要得就是魏老师明显得先扶着学生经历了摆重因素影响摆得快慢得过程,使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得重要性,从而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与操作对比实验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就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得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得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与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魏老师就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得条件与机会,支持与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得主体。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摆后,教师说我们摆得摆重各不相同,摆绳也不相同,那它们在一分钟内摆动得次数就是否相同呢?这里得顺序颠倒了,应该在测量完本组实验后问为什么大家得摆一分钟内摆动得次数不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而且教师在每组测完第一组数据后,这里重要渗透得就是一组数据能不能代表您得摆每次都就是摆相同得次数呢?从而引出要反复实验多收集几组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地自制得摆在每分钟内摆动得次数。
并渗透重复实验得重要意义。
但在这里魏老师有些急于让学生多收集几组数据为后面发现问题作铺垫。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求出每组得平均值,使学生得到一个自己得摆单位时间内较精准得摆动次数。
使我们得实验有一个结果。
而且在比较数据得时候应该先比较每组四次得德次数分别就是多少,再比较同一次不同组数据得变化,从而引出为什么不同?这样结构比较分明。
在扶着学生设计“摆重”就是否影响摆得快慢得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得重要性,也要规范操作。
如放两个钩码作为摆重时,两个钩码就是并排挂还就是竖直挂,怎样控制摆幅相同等问题,可以利用学生说,教师演示得方法来使实验更科学、更严谨。
不然我们扶着走得意义也大打折扣。
最后就就是对于生成性问题得处理,比如在学生总结摆重到底就是否会影响摆得快慢时有两个同学与大家得意见不统一。
认为有关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什么都留到课下让学生去处理。
我们可以让她说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这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得现成素材,我们要把握。
最起码,也可以让她与下面要研究得问题共同研究。
这节科学课上魏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得知识,更重要得她侧重在训练学生得无形得能力上。
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就是交给学生查字典得方法,要比教给她每一个字产生得效能会更大。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
3理想得自主探究式得科学学习,一般都要让学生亲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得方案,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获得问题得结论等过程。
然而,探究就是需要时间得,在40分钟得有限时间内,要求学生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要经历一个完整得探究过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如何处理有限得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得矛盾,陈阳老师执教得《声音得传播》一课进行了有益得尝试。
陈阳老师得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得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声音传播得观察实验、合作探究得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得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得过程,同时体验成功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