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课堂观察报告或听课评课记录
《植物的叶》教学实录与评析
《植物的叶》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蔡敏胜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1期一、对话交流,引入问题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个“礼物”有点奇怪,我拿在手里了,大家看一看是什么?生:树叶。
生:叶子。
生:荷花。
师:荷花,同意吗?生:不同意。
师:你见过这样的荷花吗?生:没有。
师:谁能更清楚地把这个“礼物”给描述出来?生:这种叶子非常像伞。
师:像伞。
同学们,她描述这种植物叶子的时候,说出了这种叶子哪一方面的特征?生:描述了它有点圆的特征。
师:有点圆,像伞,这是叶子的形状。
描述一种叶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它的形状进行描述。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的叶子吗?生:番茄的叶子。
生:不同意。
师:大家上一节课就学了番茄的叶子,这是番茄的叶吗?你们看这片叶子的形状像什么啊?生:这片叶子好像芭蕉叶。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个叶子的形状,有点像乌龟的壳,这种植物叫龟背竹,这片叶子叫龟背竹叶。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从叶子的形状来对植物的叶子进行描述,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它的特征进行描述?生:还可以从它的颜色进行描述。
师:怎么描述?生:它的颜色是碧绿色的。
师:还有吗?生:还可以看它整个叶子。
师:整个叶子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看它整个叶子比较像那个尾巴。
师:那就是整个叶子的形状,对不对?可以描述它的形状,还可以描述它的颜色。
还可以从哪个方面进行描述?生:还可以从它的大小来描述。
师:那你来说一说,它的大小怎么样?生:很大。
生:还可以从它的花纹来描述。
师:花纹是什么意思?生:龟背竹叶上面一条一条的那个。
师:上科学课,老师经常要求大家学会观察,大家在观察的时候要紧紧地抓住物体的一些特征,这样描述才会更清楚一点。
我们今天带来的是龟背竹的叶子,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非常熟悉的植物,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它们叶子的特点?生:我还见过爬山虎,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爬墙虎。
它的叶子是一串,长条的,颜色是碧绿色的,它的大小偏中等一点。
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爬山虎叶子的时候,抓住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生:抓住了它的颜色,还有形状和大小。
青岛版科学四上《植物的叶》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四上《植物的叶》教案及反思授课时刻:2020年10月14日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预备: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浓度为70% 一75 %) 、绿叶、火柴等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一)叶片出现绿色的缘故——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1、教师展现大量的绿色植物,提问:你们有什么发觉?(学生回答: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的)2、师: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的,这是什么缘故?(学生推测:可能是绿叶里面含有绿色的物质)3、师:我们应该如何做?4、学生回答:假如能把叶子的绿色去掉,再观看去掉的是什么物质就能够了。
5、教师演示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灯中隔水加热,指导学生观看绿叶和酒精颜色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6、教师讲述:科学研究说明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因此叶子一样差不多上绿色的,假如去掉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
二、光合作用的发觉1 、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
那么它是如何样制造养料呢?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确实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耀下,叶绿体把根吸取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
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2、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
还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几个问题: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呼出什么气?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如何样?(各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2) 教师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食物),动物和人差不多上直截了当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
【观课评课】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课堂观察报告
《植物的叶2》观察报告《植物的叶2》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观察所作的报告一、观察起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
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在本次实习期间,我们班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策略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课堂观察——《植物的叶2》1、小组规模:我把全班51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5人,1组6人。
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我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我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
除8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5次,给小组批评的2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4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
《植物的叶(一)》评课意见
《植物的叶(一)》评课意见
《植物的叶(一)》评课意见
本课“导入”环境非常成功,先是用课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美丽的叶的形态有了一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探究叶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较多,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认识及意义。
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设计了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让学生对植物的叶的蒸腾作用有了直观而又深入的认识。
在观察气孔时,先播放显微镜的使用视频,让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有着详细的了解,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气孔,可以加深学生对蒸腾作用的认识。
学生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详细,汇报时很热烈。
可以说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
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这节课通过模拟实验,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植物的叶-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 植物的叶-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的叶的基本概念及功能;•能够观察和辨认不同植物的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植物的叶的基本概念及功能;•观察和辨认不同植物的叶。
教学难点•意识到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叶子;•培养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 教学准备•鲜活的植物标本;•PPT;•图片和实物模型。
二、教学过程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通过呈现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查看不同植物的叶子,并与学生分享其观察到的东西。
学生应该被鼓励使用词汇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叶子,如“长”、“绿色”、“毛茸茸的”等。
第二步: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叶子形态和颜色教师应该安排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每个人对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叶子看法。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关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子的特征及其特殊的功能。
第三步:引导学生辨认不同植物的叶教师应该安排一项小组活动,通过在课堂上提供鲜活的植物标本,帮助学生更好地辨认和描述不同植物的叶子。
第四步:总结植物叶的类型通过大屏幕PPT呈现,总结大家观察到的不同形态和颜色的植物叶,并对它们的特征和功能进行解释。
2. 教学方式本次教学采取了“导论—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兼顾了学生自主发现和表达。
3.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经过有意识的观察和认识,更全面地了解了植物的叶的基本概念及功能,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评课稿
《植物的叶》评课稿
张老师所执教的《植物的叶》一课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结构合理、层层深入,教态自然,充满语言艺术。
张老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荒芜的沙漠与茂密的树林两张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创设学生熟知的情景,焕发他们的生活经验谈不同情景带来的不同感觉,针对不同感觉提出探究问题,从而导课,实现导课环节的优化。
在新课探究活动中,通过视频播放叶的蒸腾作用观察实验的过程,吸引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认真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便于后面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在用显微镜观察气孔这一环节中,用视频播放显微镜的结构图,直观,集中学生注意力;在认识气孔和想象蒸腾的基础上,播放叶的蒸腾的过程动画视频,把这一抽象变具体、直观形象,便于知识的内化!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观察--推理--绘画--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充分认识叶的蒸腾。
一系列的学生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体会到一步一步揭开事实真相的乐趣,体会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强化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记忆深刻,也使学生更加的喜爱科学这门课程。
教师指导到位,做到“收”“放”自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时,许多小组没能及时看到“气孔”,教师发现多数小组调整目镜与载片的
距离时,转动调节旋钮过快。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立刻让学生停下来教给学生正确的调整方法。
这节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以后还要多向张老师学习。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植物的叶》教案修改说明及反思教材分析学生在认识到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很容易想到根吸收的水分怎样排出的问题,本课就是遵循这一思路设计编排的。
由于叶的光合作用学生研究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科采取了描述科学家进行实验的过程,让学生间接的获取科学家所证实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我们把这一环节安排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
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板书:植物的叶(一)(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聚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植物的叶》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植物的叶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重要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植物的叶的特点、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本文将从叶的形态特征、叶的结构、叶的功能以及叶的适应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叶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叶的形态特征:1.1 叶的形状:叶的形状多种多样,如长圆形、椭圆形、心脏形等,不同形状的叶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1.2 叶的颜色:叶的颜色通常为绿色,这是由叶绿素所致,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光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1.3 叶的大小:叶的大小也各不相同,有些叶片很小,有些叶片则很大,这与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
二、叶的结构:2.1 叶的表皮:叶的表皮通常由上皮细胞构成,表皮上有许多气孔,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2.2 叶的叶肉层:叶的叶肉层包括上表皮、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叶肉组织中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位。
2.3 叶的叶脉:叶脉由导管组织构成,分为主脉和次脉,主要起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三、叶的功能:3.1 光合作用:叶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
3.2 呼吸作用:叶片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能量,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
3.3 蒸腾作用:叶片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同时也起到降温作用。
四、叶的适应环境:4.1 寒冷环境:在寒冷环境中,有些植物的叶片会变成针状或鳞片状,减少水分蒸发,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4.2 干旱环境:在干旱环境中,有些植物的叶片会减少气孔的数量和大小,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4.3 湿润环境:在湿润环境中,有些植物的叶片会增加气孔的数量和大小,以增加水分的吸收和蒸发。
通过对植物的叶的形态特征、结构、功能以及适应环境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叶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反思3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分析】《植物的叶》是教科版科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和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了解植物的叶的外形特征,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比较各种叶的异同。
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植物的叶各种各样,为什么都叫叶?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从而找出叶的结构特征,都有叶柄和叶片,叶片上有叶脉。
然后引领学生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有什么不同,体会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观察同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知道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感悟生命历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自己的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捡一些落叶。
教师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出示课件中绚丽多彩的树叶图片。
2、课前要求大家去捡树叶,现在请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
(检查评价完成情况)3、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林子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落叶,你是在什么地方捡的树叶?今天我们学习植物的叶。
(揭示课题)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1、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强调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然后记录下来。
三、观察比较树叶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树的叶吗?2、讨论:你们捡的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叶吗?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叶,或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植物的叶(一)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植物的叶(一)》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植物的叶。
植物的叶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蒸腾等重要功能。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植物的叶的结构、功能和不同类型的叶子。
二、观点诠释1. 叶片:植物的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它卖力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
2. 叶柄:毗连叶片和茎的部分,起支持和输送水分、养分的作用。
3. 叶脉:叶片内部的血管系统,卖力输送水分和养分,支持叶片的结构。
4. 叶肉:叶片的主要组织,包括表皮细胞、叶绿体细胞等。
5. 叶缘:叶片的边缘部分,有不同的形状和纹路。
三、观察实验1. 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片,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纹路。
2. 利用手镜观察叶片的表面和叶脉的结构。
3. 用剪刀切开叶片,观察叶肉的组织结构。
四、问题探究1. 为什么植物的叶片通常是绿色的?2. 叶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 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干系?4. 不同形状的叶片适应了不同的发展环境,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五、拓展延伸1. 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 钻研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叶片的适应特点。
3. 制作一个植物叶的模型,展示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类型的叶子的特点。
植物的叶对植物的发展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珍惜和珍爱植物,共同建设美丽的环境。
七、作业安置1. 搜集不同植物的叶片样本,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
2. 撰写一篇关于植物叶子的文章,包括叶片的结构、功能和适应环境的内容。
3.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八、教室反馈请同砚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和问题探究的思考,共同砚习进步。
让我们一起探索植物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奥!。
《植物的叶子》教学反思
《植物的叶子》教学反思第一篇:《植物的叶子》教学反思《植物的叶子》教学反思植物的叶子是牛津版自然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形形色色的植物》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叶的外形特点。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叶形:心形叶、掌形叶、卵形叶、带形叶、针形叶、园形叶和扇形叶。
2、观察和描述叶的形状,比较植物的叶的不同和相同。
3、通过用树叶拼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利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解植物的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观察和描述叶的形状,比较植物的叶的不同和相同。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智育任务,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方式,使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认识植物的叶子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时,为学生提供了学多植物的叶子,让他们可以通过眼镜观察叶子的外形、颜色、大小;通过鼻子可以闻植物叶子的气味、通过手去感觉植物叶子的表面有的是粗糙的,有的是光滑的。
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利用他们自己的感觉器官,充分掌握了植物的叶子在形状、颜色、大小、表面、气味上是不相同的。
同时,还能找到植物的叶子颜色大多都是绿色的、它们都有叶柄、叶脉这些相同之处。
培养了学生利用就知识,掌握新知识,知道该如何把学到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二、利用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植物的叶形其实是认识植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植物的叶形时,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手法,先教学一种叶子的外形,大家一起讨论:这片植物的叶子从外形上看象什么?我们可以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好记的名字。
学生掌握了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去研究,植物的叶子外形象什么,我们可以给它起什么名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学生反馈时,遇到学生有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到多媒体,在多媒体上显示出这片植物的叶子外形象哪个物体,学生有了实物的对照,效果就比较好,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记住植物叶子的形状。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植物的叶》教案 (2)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植物的叶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1.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 浓度为 70% 一75 % ) 、绿叶、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
师板书:植物的叶(二)(二)学习新课1.了解赫尔蒙实验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讨论、汇报: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
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
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闻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实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
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
12.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 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
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
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植物的叶》。
课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探究活动,所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
按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认为树下凉爽的原因是树冠遮住了阳光照射或认为树下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缘故,不会想到树木的叶能蒸发出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对树木的叶有蒸腾作用自然“视而不见”,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身边植物发生的自然现象。
如何让学生能感知树木的叶发生蒸腾作用呢?问题摆在老师和学生的面前,我看着窗外高大的树木,何不利用教学楼周围高大的树木,来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先由学生亲自体验测量树阴下温度、水泥路面温度、阳台下的温度等温度不同,从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探究树阴下温度低于水泥路面温度、阳台下温度的原因。
植物能蒸发出水分吗?让学生设计植物能蒸发出水分的实验,由于实验时间比较长,且又要放在阳光下照射,因此,出示前一天准备好的实验装置: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给学生观看。
在塑料袋壁上,学生清楚地看到:塑料袋里面有小水珠。
学生解释水珠的来历,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通过图片学生认识植物叶表面的微观结
构:气孔。
总结蒸腾作用的原因,最后解释“大树底下好乘凉”,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