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胃脘痛处方用药规律探讨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精)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56.1 砂半理中汤【来源】宋孝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剂,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1厘米=3市分)。
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
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
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
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
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
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如:(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
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
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
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
余四味仍用9克。
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见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5)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痛、腰酸,少腹胀痛,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特点分析
要: 目的 : 探 索段 富津教授 辨 治 胃脘 痛 用 药特 点 。方 法 : 以段 富津教 授 治疗 胃脘 痛 5 8 6例 医案 为数
据源, 采用 S P S S 1 2 . 0软件 对 医案进 行频 数 、 因子 、 聚 类 分析 , 对病 机 和 用 药特 点进 行探 讨 。 结 果 : 通过
2 . 4 特定 穴 情况
肢外 侧部 , 上 行 头 面 部 。上 述 情 况 体 现 了 “ 以局 部 为
主、 远部 为辅 ” 的分 部 取穴特 点 。
特 定穴 的使 用频 繁 度 ( 5 6 9 , 7 5 . 5 6 %) 明显 高 于非
特 定穴 ( 1 8 4 , 2 4 . 4 4 %) ; 且从 用穴 数 角度 , 前者 ( 7 0 ) 依
他 特 定穴 。 3 特点分 析 3 . 1 循经 取 穴
的治疗作用 。交会穴和五输穴是使用率最高的两个特
定 穴 。交会 穴 多分 布 于头 面 部 和 躯 干 部 , 用 于 治疗 本 经和交 会 经脉 的病 症 。针 对 口眼喁斜症 的病 变部 位特 点, 地仓 、 水沟 、 承浆 等 交 会 穴 的高 频 使 用 体 现 了 “ 局 部取 穴” 特 点 。五 输 穴 除治 疗 局 部 病 症 之 外 , 对 经 脉 循行 远端 部位 及全 身 性 的疾 病 有 着 较 好 的 治 疗作 用 ; 此穴 的高 频使 用体 现 了“ 局远 取 穴 ” 特点。
3 . 3 特 定穴 使用 古代 针 灸治疗 口眼 喁斜 症 以特 定穴 为主 。这 充分 体现出: 在针 灸治 疗本 症过 程 中 , 特 定穴 有着 十分 突 出
然 明显 高 于 后 者 ( 1 4) 。表 7给 出 了特 定 穴 及 其 腧 穴 的具体 使用 情 况 。其 中 , 交会 穴 的使 用 率 明显 高 于其
《中医方剂大辞典》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方剂大辞典》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胃脘痛在中医学中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病机多与脾胃虚弱、肝胃失和、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有关。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常采用药物治疗,其中的常用中药方剂有很多。
本文就对这些中药方剂进行分析,试图探究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1. 脾胃虚弱型方剂此类型方剂的特点是补脾胃、健脾胃、调理中焦,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调节气血、舒筋活血的作用。
常见的方剂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香砂胃安片等。
其中的六君子汤主要由参、半夏、芩、甘草、大枣、生姜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调节气血的作用。
而四君子汤主要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脾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这些方剂切合胃脘痛的主要病因病机,可缓解其症状。
2. 肝胃失和型方剂此类型方剂的特点是平肝和胃、降逆止痛、调节气血,具有消食和胃、降逆止呕、清热解毒的作用。
常见的方剂有:旋复花汤、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丸、清心丸等。
3. 情志不畅型方剂4. 饮食不节型方剂其中的神曲饮子主要由神曲、桔梗、生甘草、炙甘草、橘红、杏仁、瓜蒌仁、苦杏仁、葛级、藿香、紫苏叶、生姜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化湿的功效。
二妙散主要由蒲黄、白附子、半夏、甘草、桔梗、黄芩等组成,具有消食降逆、清热利水、化痰散结的作用。
这些方剂切合饮食不节型胃脘痛的主要病因病机,可缓解其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有多种方案,且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平肝和胃、安神止痛、清热解毒、祛痰化湿为主要治疗方向。
在应用时应根据胃脘痛的不同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方剂,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等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老中医:二剂治胃脘痛经验方
二剂治胃脘痛经验方导读: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的症状,病位在胃,多由饮食不节,嗜食生冷,但胃脘痛一症也与脾、肝、肾的病变有关。
推送选取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治胃脘痛的秘、验、单方数则,每方列有处方、功效、用法、说明等,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使用方便,疗效可靠。
可使阅者得其要领,易于师法,适合广大医务工作者及自学中医者使用。
1.养胃汤:【处方】川石斛 12g,太子参 15g,川楝子 9g,延胡索 9g,白芍9g,川黄连 8g,吴茱萸 1g,生甘草 6g,谷芽、麦芽各 12g,佛手 9g,瓦楞子 18g。
加减: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两胁疼痛、易怒,口干而舌质红绛,可加焦栀子、丹皮、茅根、藕节等养阴清肝之品;如脘腹胀闷,加用枳壳、柴胡理气;如舌红苔光,口干甚,加沙参、麦冬、玉竹生津养阴。
【功效】养阴清热,平肝缓急,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
【说明】方中用太子参、石斛益气养阴;川楝子、延胡索理气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平肝抑木;瓦楞子制酸;谷芽、麦芽、佛手理气消积和胃。
诸药同用,共奏养胃益阴,平肝缓急之效。
本方适用于治疗胃小弯穿透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及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等证属阴分不足者,偏于胃热者,临床应用数十年,颇效。
2.兰洱延馨饮:【处方】佩兰 10g,普洱茶 5g,延胡索 10g,素馨花 12g,厚朴 5g,炙甘草 5g。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g,广木香 6g;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g,郁金 12g;吐酸嗳气加海螵蛸15g,佛手花 10g;纳食不香加炒谷芽 15g,鸡内金 10g。
【功效】理气镇痛,芳香解郁,消胀去滞。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 20 分钟后煮煎。
首煎沸后文火煎 30 分钟,二煎沸后文火 20 分钟,合得药液 300mL左右为宜。
每天服 1 剂,分两次空腹温服。
7~10天为一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脘痛、胃肠功能紊乱。
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嗳气,食欲不振,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等,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浊阻脾者。
中医医案——胃痛(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肝脾两调法治愈胃脘痛病案:李某,女,年19岁。
初诊:1962年。
主诉及病史:患者久患胃痛,中脘痞结不舒,呃逆泛酸,口作干苦,大便时稀时干,肠鸣而蠕动甚烈,每以手按左上腹,腹即鸣响,如水作流,声达户外,久之不已。
X光钡餐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有胃肠逆蠕动现象。
曾赴多处医院就诊,总难痊愈。
辨证: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水气内停。
治法:姑拟和胃消痞、苦辛开泻之生姜泻心汤进治。
原方药先进2剂,胃病较舒,肠鸣声小而短。
仍口苦渴,溲黄,面呈青色,消瘦,舌红苔黄。
汛事如期。
盖此女素禀虚弱,兼之父母早亡,情怀抑郁,所谓有“终身之忧”者。
故复诊以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枳壳、延胡、川楝、云苓、太子参、滑石以舒肝解郁,健脾利湿。
又服药2剂,诸症见轻,继以逍遥散原方加川连、法夏、枳实、厚朴、竹茹、扁豆、莲米为治,以观后效。
乃越数月,未见其来,心窃疑之,以为愈后或停药矣。
而未料忽闻来言曰:有曾主赴外科作阑尾手术者,术中探查仅见轻- 1 -度胃下垂,其他一无所获。
自此愈后,便尔结婚,逾年育子,一如常人。
按语胃脘痛、肠鸣,原极寻常之症,惟不似此例肠鸣久而声如雷。
查《伤寒论》第162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腹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病机主症与此例甚合,用之亦每见效机。
复诊着眼全局,肝脾两调,先偏于调肝,后侧重理脾。
其中加减进退,视病情而用药,病已就痊,不意自出插曲,则更心安而理得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28,张孝纯医案。
张孝纯,1910年生。
主任中医师。
湖南省长沙市人。
少年时从叔父学习中医,后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1937年毕业,先后在长沙、贵阳等地行医。
1954年起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
曾任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
学术思想上,外感病倾心于张仲景及叶天士理论,主张伤寒温病不必强为划分;内伤杂病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时时注意顾护胃气。
胃脘痛中医临床特效秘方
胃脘痛中医临床特效秘方胃痛开放分类:医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
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4.0胃痛 - 简介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
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胃痛 - 家庭治疗措施胃病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药物治疗食疗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中医养身保健的方法足疗进行治疗。
足疗原本就是平常老百姓用来进行保健的方法,现在运用到胃病的治疗当中其效果也非常的好,能治病防病、强身健体。
人体的足部是五脏六腑的投影区域,在脚部上有六十多个穴位都和人体的内脏器官有着相应的联系,所以进行足疗其实不仅能治疗胃病,还可以保健防病。
目前常用的是稳迈舒运动按摩轮,由按摩轮带动的下肢整体协调运动,涉及大腿、小腿、膝关节、踝关节、脚底及脚趾等多个部位肌肉、骨骼,并重点针对足底和足侧产生按摩效果,结合穴位使用可有效治疗胃病,使用时可以针对按摩下面的几个穴位。
1、太阳神经丛这个穴位在脚底底部,二三脚趾掌关节下面,用手取寻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可以摸到有一个凹陷的地方。
找到位置之后进行按摩,按照从下往上的方向进行按摩。
2、胃按摩两脚大脚趾下的第一骨节部位处的凹陷位置,左右脚的按摩方向稍微有些差别,左脚应从外往内按摩,右脚则从内往外按摩。
3、肾上腺太阳神经丛下面的最深处,用手指去寻找可以感觉有一小洞凹陷,肾上腺在脚底的位置是最深的凹陷部位,这个反射区比较难找到。
赵树华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33November 2019[基金项目]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2017]125);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2019137)。
[作者简介]刘明晖(1979-),男,硕士,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通讯作者]赵树华(1953-),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脘痛,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1],是因外感病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和等因素导致的以上中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2],系临床常见的内科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胃神经病等[3]。
本病临床病例多见,表现多种多样,为历代中医临床医师研究热点。
赵树华教授系吉林省名中医、吉林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尤其擅长脾胃病的治疗,对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调总结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实践。
本研究收集、整理赵树华教授治疗胃脘痛处方,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探讨赵树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为中医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收集赵树华教授2017年12月~2019年5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门诊诊治的胃脘痛患赵树华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刘明晖赵树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吉林长春130033[摘要]目的分析赵树华教授治疗胃脘痛处方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赵树华教授2017年12月~2019年5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门诊诊治的胃脘痛患者,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纳入处方进行药物频数、配伍规律、核心药物组合等分析。
结果纳入处方308首,涉及药物207味。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胃脘痛用药规律挖掘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胃脘痛用药规律挖掘作者:谭艳喻嵘周聪黄柔刘秀向琴陈昱彤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摘要〕目的通過探讨古今名医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中历代名医治疗胃脘痛有效的经验方,共选取中药复方265首,将265首复方中的单味中药输入至Excel 2013建立用药数据库,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从单味药物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聚类分析等多角度挖掘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与特征。
结果共纳入76位名医治疗胃脘痛的处方,共265首,涉及中药252味,用药频次高达40次以上的中药为甘草、白芍、陈皮、半夏、茯苓、黄连、党参、枳壳、白术、川楝子、延胡索、香附、吴茱萸、当归。
药物归经主要归属于脾胃经,药物功效主要为燥湿化痰、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等。
药物关联分析主要为健脾药与行气药组合。
聚类分析挖掘的关联方剂有芍药甘草汤、二陈汤、左金丸、金铃子散。
结论《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中历代名医治疗胃痛以燥湿化痰、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为主,治疗的重点在于祛湿、热、痰邪和补脾虚,且健脾药与行气药多配伍使用,符合胃痛治疗大法,为胃脘痛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胃痛;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用药规律;聚类分析;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10.019Medication Rules of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 in Ancient and Modern Doctors Clinical Experience Stomachache and Epigastric Fullness VolumeTAN Yan, YU Rong*, ZHOU Cong, HUANG Rou, LIU Xiu, XIANG Qin, CHEN Yutong(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ation law of treating stomachach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By reviewing the effective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stomachache by the famous doctors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Doctors Clinical Experience Stomachache and Epigastric Fullness Volume, 265 prescriptions were selected. The single medicine of these prescriptions were input to Excel 2013 to establish the medicine database. The data were imported into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case cloud platform (V2.2.1), and analyze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treatment for stomachach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single-drug frequency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drug pai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265 prescriptions from 76 doctors, 252 kinds of medicine were involved. The using frequency greater than 40 times respectively were 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Baishao (Paeoniae Radix Alba), Chenpi (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 Banxia (Pinelliae Rhizoma), Fuling (Poria), Huanglian (Coptidis Rhizoma), Dangshen (Codonopsis Radix), Zhiqiao (Aurantii Fructus), Baizhu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Chuanlianzi (Toosendan Fructus), Yanhusuo (Corydalis Rhizoma), Xiangfu (Cyperi Rhizoma),Wuzhuyu (Euodiae Fructus), Danggui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The meridian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medicine was mainly drying dampness and resolving phlegm,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ication, eliminat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harmonizing various drugs, tonifying spleen and Qi, relieving pain, etc. The drug association analysis was mainly a combination of spleen-invigorating and Qi-invigorating drugs. The related prescriptions mined by cluster analysis include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Erchen Decoction, Zuojin Pill and Jinlingzi Powder. Conclus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Doctors Clinical Experience Stomachache and Epigastric Fullness Volume, the famous doctors of past dynasties mainly treat stomach pain by drying dampness and resolving phlegm,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ication, eliminat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harmonizing various drugs, tonifying spleen and Qi, relieving pain. The treatment focuses on eliminating dampness, heat, phlegm evil and tonifying spleen deficiency. Moreover, spleen strengthening drug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Qi promoting drug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stomach pain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of epigastric pain.〔Keywords〕 stomachache; Ancient and Modern Doctors Clinical Experience; medication rules; cluster analysis;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cases cloud platform胃痛是一种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也称之为“胃脘痛”。
中医治疗胃脘痛经典脉案
中医治疗胃脘痛经典脉案
徐某,女,38岁。
诊断:慢性胃炎。
现胃脘疼痛,腹胀纳差,口中异味,舌红,苔黄,脉细稍数。
辨证:热郁胃腑。
治则:清热和中。
处方:
太子参12g 生北芪10g紫丹参 7g
乌贼骨10g 西砂仁 4g瓦楞子 10g
延胡索10g 鸡内金 6g大腹皮 10g
檀香木10g 炒山栀10g金银花12g
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太子参、生北芪、紫丹参为君药,益气活血;乌贼骨、西砂仁、瓦楞子为臣药,行胃中之积滞;延胡索、鸡内金、大腹皮、檀香木为佐药,行气止痛;炒山栀、金银花清胃热。
何以言胃热?以舌红苔黄是也。
瓦楞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
涨潮时被冲到海滩上,退潮时拾取洗净,入沸水煮熟去肉留壳,干燥,煅碎入药。
本品既走气分,也入血分;既软坚消癥,又化瘀散结,煅制后尚有制酸止痛的作用。
用于胃脘瘀血疼痛,功效与海蛤壳相近,后者治疗痰火郁结之胸肋疼痛。
编者注:以上方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医道中和-
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心法要诀》。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胃痛灵治疗胃脘痛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胃痛灵治疗胃脘痛
丁木柜,中医师,门诊组长(甘肃省泾川县长庆油田泾川办事处卫生队)。
主治:脾胃阴虚,肝胃不和,瘀血阻滞,脾胃虚寒胃脘痛。
处方:元胡、白及、木香各20克,砂仁、莪术各15克,乌贼骨1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磨成细粉,过120~130目筛,重筛混合均匀,分瓶装。
每日2次,每次6克,开水冲服,亦可胀痛时服1次。
疗效
治疗患者147例,治愈(1年后腹胀、胃痛再未复发,或偶而胀、痛,但症状轻微,饮食增加,胃镜或钡餐透视,胃粘膜改善)107例;好转(服药后胀、痛或轻,饮食增或有时胀痛,但服药即止)19例;无效(服药3~7天后胀痛依故)21例,总有效率86%。
按语
方中砂仁、木香行气温中,元胡、莪术活血化瘀,白及、乌贼骨止血制酸。
过130目筛的细散剂能使药物尽量附着于胃粘膜,保护胃粘膜,具有局整用药两大特点服用方便易于吸收,进而起到止痛、消胀、促进饮食之目的。
对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瘀血阻滞三型效果优满意。
孕妇慎服。
服药中忌饮酒,食蒜、辣椒及生冷。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晚清民国时期医家医案胃脘痛用药规律的研究
04
结论和建议
结论
晚清民国时期医家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具有鲜 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同时又具有普遍的规律性 。
晚清民国时期医家治疗胃脘痛的药味以辛、甘、 苦为主,药性以温、凉、寒为主,药味和药性的 选择与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密切相关。
晚清民国时期医家治疗胃脘痛非常注重调理脾胃 ,用药以温中和胃、疏肝理气为主,同时注重活 血化瘀、清热利湿等治法。
在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医家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 进步。
0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该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晚 清民国时期医家医案中治疗胃脘痛的 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高频药物组 合,并运用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用药 规律。结果发现,理气药、活血化瘀 药、补虚药等是治疗胃脘痛的主要药 物类别,且多与其它类别药物配伍使 用。同时,不同医家对胃脘痛的治疗 注重辨证论治,用药有差异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医家们针对胃脘痛的治疗积累了大量 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些医案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现代 医学治疗胃脘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01
通过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医家医案中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可以深入探讨中医药治 疗胃脘痛的原理和方法,为现代医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2
该研究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医家医案 中治疗胃脘痛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和 分析,揭示了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 结果表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 虚药等是治疗胃脘痛的主要药物类别 ,且不同医家在用药方面存在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药物之间的 组合和配伍具有特定的疗效和作用机 制。
卢化平主任医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 1 用药频数
对卢化平 主任医师 2 8 5首 胃脘痛处方 中的
药物频次 进行统计 , 使 用频次 高于 5 0的有 1 8味药 , 使 用频
次前 3 位分别是半夏 、 炙甘草 、 茯苓 。见表 1 。 表1 方剂 中使用频次 5 O以上的药 物情 况表
2 4 9 0厂 _ 1 J Me d T h e o r &P r a c V o 1 . 2 7 , N o . 1 8 , S e p 2 0 1 4
本组资料显示鲍 氏不动杆菌的抗生素选用时应依据药敏试验 用药 , 要有一 定规则 , 其依 据应 是 同时期 医院的药 敏检 测报
卢化平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三、 四批老 中医药专家 , 宁夏名
2 结 果
中医, 治疗经验丰富 , 尤善于脾系病症 的诊疗 。本文收集整理 卢师治疗 胃脘痛有 效病案处方 , 运用 中医传承辅 助系统软件 的数据挖掘技术 , 分析药物使 用频次及 药物之 间的关联规则 和用药规律 , 获得了既往传 统医案整理 和统计学 研究未获得
告, 预测药物对细菌感染 患者疗效 的可靠性方法 是细菌药 敏 试验 。临床医务 工作者 要高度 重视 获得 性鲍曼 不动杆 菌感 染, 与临床微生物实验 室密切合作 , 提高对 耐药性 的检 测 , 依 据药敏试验结果 , 选用有疗效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 才能有 效 预防和控制感染 , 才能让患者 得到 良好 的疗 效。院内感染 和 流行病学调查有效手段 之一就是进 行必要的药 敏试验 , 药 敏 试验可以监视耐药菌株 的逐年药敏 动态变化 , 有 利于 医院感 染科制订有效 的防治方案 , 有效避免用药不当 。
《中医方剂大辞典》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方剂大辞典》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胃脘痛是指发生在胃脘部位的一种疼痛感,其发生原因繁多,常见诱因包括饮食不规律、食物过敏、感冒发热、胃酸过多等等。
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与脾、肝等相互关联,因此在考虑治疗胃脘痛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痛苦程度及身体状况等方面因素,精心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机进行治疗。
1. 气滞为病的胃脘痛气滞体质常常会导致胃脘痛,这时候需要使用药物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舒肝行气汤、柴胡加芍药汤和逍遥散等,这些方剂均能够疏解肝气,缓解气滞症状,并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 食积为病的胃脘痛长期饮食不当或者进食过多、过急等原因导致的胃脘痛,通常伴随着脘腹胀满、嗳气等症状,中药方剂需要具有行气化痰、健脾开胃的功效。
常用的方剂包括保和丸、健胃消食片、山楂红枣汤等,这些方剂不仅能排除积食,促进消化,还能消除不适的胀气和腹胀感。
3. 寒凝为病的胃脘痛由于寒凝机体,导致脘腹冷痛、舌苔白腻、湿冷肢体等症状。
中药方剂需要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理中丸、胃苏丸、消痞散等,这些方剂均含有温中理气,驱寒散寒的成分,能够有效缓解寒凝所导致的胃脘痛。
4. 湿热胃痛的治疗湿热体质导致的胃脘痛常伴随着腹胀、恶心、口渴、腹泻等症状。
中药方剂需要具有清热解湿的效果,常用的方剂有二陈汤、龙胆泻肝丸、六君子丸等,这些方剂能够排出湿热体质,改善胃肠道疾病,缓解胃脘痛。
总的来说,治疗胃脘痛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需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同时注意患者的体质特点,根据其性格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需多加调理,保持身体健康,避免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不良习惯,从而减轻胃脘痛的发生。
近代名方加减治疗胃脘痛
近代名方加减治疗胃脘痛第 1804 期作者 / 陈沫金编辑 / 刘刚⊙ 校对 / 张芊芊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
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
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
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
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活络效灵丹系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所创,用以治疗“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背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等症。
近三十多年以来,余每遇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均以此方加百合、乌药、丹参、佛手,无不应手而愈。
因为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的病理改变,都是属于胃及十二指肠内壁疮疡,而乳香、没药为宣通脏腑,疏通经络之要药,有解毒消肿,生肌止痛之效;再伍以丹参之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对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肝脾肿大,心绞疼痛等候又恰中病机;其中当归以畅血中之气,更增强了止痛的功效。
因此用药时应当以蜜丸或水泛丸为主,其处方为:一为病邪犯胃:外受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可致胃寒而痛,尤以脾胃虚寒者较易感受寒邪而痛发。
又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也可以发生胃脘痛。
如《素问·举痛论)曰:“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医学正传·胃脘痛》也有:“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的说法。
可加高良姜、山查、建曲、鸡内金。
二为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因而发生疼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病》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可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中医医案——慢性胃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五壳饮治愈胃脘痛病案:卢某,青年,未婚。
初诊:1976年5月17日,主诉及病史:病发于1974年年底,某日,突然上腹部连及脐周剧痛,伴呕吐、解黑便,遂住进某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瘀积。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而出院。
嗣后,上腹部经常无规律性隐痛,每于饱食后益甚,腹胀欲呕伴吐酸水,口苦,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诊查:视患者面色㿠白,精神疲乏,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沉细弦。
辨证:病属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横逆侮土。
治法:理当疏肝解郁,和中理气,然理气之药多香燥,有伤阴耗津之弊,今患者舌红少苔,脉细,已萌阴津不足之征,故选方投药切忌蛮投香燥之品,尤当兼顾阴津,庶免有误。
处方:沙参15g 茯苓15g 怀山药15g 凤凰蜕15g 代赭石15g 陈皮6g 砂仁6g 柴胡6g 枳壳9g 佛手9g 菜豆壳9g 甘草3g 6剂后,诸症悉减,胃脘痛缓解,口干、大便干结仍存。
于上方加川连4.5g,槟榔9g,以增强清热通滞之力,- 1 -又6剂后,胃脘痛已止,食欲增进,二便通调。
病告愈。
按语盛老认为:通之法,非仅泻下之一法。
虚则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逆者降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瘀者行之,皆通之之义也。
临证重视行气疏通之法,尝自拟五壳饮一方,由积壳、莱豆壳(即虹豆衣)、白蔻衣、凤凰衣、扁豆衣组成。
本方理气而不香燥,疏通而不伤阴,为平正中和之剂,对于胃脘痛,可根据病因加减用之,恒收卓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338,盛国荣医案。
盛国荣,1913年生。
中医教授。
福建省南安县人。
出身于八代中医之家,早年受上海名医陆渊雷、章次公等熏陶,10岁即开始行医。
历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医院中医科负责人、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厦门中医学院负责人、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福建医科大学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编委、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中医专业编审、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福建省教授评委会委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胃脘痛处方用药规律探讨[摘要]名中医医案处方以其直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反映名中医临床用药的规律,文章从临床常见病胃脘痛入手,以《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为处方源,收集国家三批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处方,整理归纳得出其用药规律:重用补气药和理气药,益气补中,疏调中焦气机;注重脏腑辨证,从脾、肝、胃论治,重在健脾固本,养血疏肝,同时不忘养阴护胃;用药剂量普遍高于现代常规用量。
[关键词]名中医;医案;处方;胃脘痛;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79-03
名中医医案处方以其直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反映名中医临床用药的规律,整理和分析名中医处方对于中医学术精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2]。
本文以《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3](1~6集)为处方源,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国家三批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处方,以期客观真实地反映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1 处方用药整理原则
1.1 资料来源与处理
(1)本研究选用以胃脘痛为主诉的处方,来源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处方中涉及中药名称不统一的情况,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均按照《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的中药名称及分类方法进
行统计。
(3)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处理,分别记录各类中药的使用频次、使用人数,并将中药按使用频次进行排序;记录每种中药各剂量范围的使用频次(其中大枣和生姜在处方中的计量单位不统一,未予记录)。
(4)现代常规用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2010版)[4]规定用量,其中神曲未被《中国药典》(2010版)收录,以《中药学》提供剂量为准。
(5)剂量标示范例:文中出现的剂量范围,0~6g是指0g5~10g者,如白芍、瓜蒌、瓦楞子、丹参、桂枝、海螵蛸。
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瓜蒌、瓦楞子、海螵蛸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白芍大剂量时用到40g、50g,以缓急止痛为用;丹参取丹参饮以丹参为君之意,与行气宽中的佐使药配伍,治疗气滞血瘀胃痛。
而木香、黄连、吴茱萸、高良姜、肉桂、砂仁,名中医的用量基本符合现代常规用量范围,但其中也有超常规剂量使用的,如高良姜、肉桂。
超现代常规用量多与寒证、虚证或环境寒冷有关;木香的现代常规用量为3~6g,而名中医有用到10g以上者,主要取其行气止痛,以为治标之用。
另外,甘草的使用频次在所有药物中最多,其用量主要集中在0~6g范围内,多作为佐药,调和药性。
3 小结
综上所述,名中医治疗胃脘痛有如下规律:(1)重用补气药与理气药,益气补中,疏调中焦气机,兼用养血活血、健脾消食,辅以祛痰化湿、利水泻下、养阴收涩,以求标本兼顾;(2)注重脏腑辨
证,从脾、肝、胃论治,重在健脾固本,养血疏肝,同时不忘养阴护胃;(3)用药剂量大多高于现代常规用量标准,除了要结合药物在方剂中君臣佐使的地位进行考虑外,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璞,申祺,刘弘毅.王绵之教授1203张处方的整理及用药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1):16-19.
[2] 王璞,储外明,王聿成.王绵之教授185张感冒处方整理及用药特点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71-72. [3]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3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264.
[5]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37.
(收稿日期: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