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大一轮(苏教版)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一.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句子的含义(含意)
Ⅰ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一、关于考点的理解
在实用类文本中,重要词语与概念有时并不是一回事,所谓重要词语,指的是对实用类文本中人物、观点理解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实用类文本中重要的科学术语。

但在考试中,实用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考查的是句中的重要词语。

二、理解文中词语、概念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翱翔在蓝天的试飞英雄
——记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
2006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歼—10飞机终于亮相了。

同时,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李中华的情感也少有地波动了起来,兴奋和激动涌动全身,因为歼—10。

多年来,他为这架飞机在天空与地面之间已经无数次地起起落落。

在飞机从图纸变为实体的过程中,他从事的是那个最为艰苦也最为危险的环节——试飞。

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

”李中华说自己会选择当试飞员是因为觉得挑战性很大,某个型号的飞机的完善过程,凝聚着试飞员的心血,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飞机的制造。

当然,试飞事业也选择了勇于接受挑战的李中华。

李中华,中国歼—10首批试飞员,中国第一个飞出“眼镜蛇”动作的飞行员,中国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失速尾旋专家,目前保持多项国内飞行纪录,并曾作为教官带飞过多个国家的试飞员。

当飞机进入一种漩涡状态,像树叶一样打着旋儿往下飘时,飞快的旋转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离心力令人头昏目眩,这种情况就是“失速尾旋”,又被航空界和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为“死
亡螺旋”。

据统计,在各种训练和实战演习任务中,“失速尾旋”导致的战机失事的比率约为90%。

不服输的李中华挑中了这块“硬骨头”。

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他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苏—27的所有“失速尾旋”试飞科目,并与其中最危险的“眼镜蛇”动作过了招。

而他最终也填补了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的空白。

选择试飞就要正视风险,不能胆怯。

风险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要把风险转化为平安,不能让它朝着事故的方向走。

一个优秀的试飞员,要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如果看到风险就退缩,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试飞员。

李中华用自己的睿智和勇敢,不仅让自己这个“国宝”级人物安全返回,更为国家挽救了上亿元的科技成果:空中模拟飞行试验机,世界上仅有5架。

险情毫无征兆地出现在2005年5月20日中午12时22分,本来是测试别的科目的李中华和梁剑峰,在飞行高度不足500米时,飞机突然向右剧烈偏转,同时机头向右上方仰起,并向左滚转,二三秒后飞机进入“倒扣”状态,机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摆动现象。

飞机快速坠落,400米!300米!200米!地面的麦田、庄稼迎头扑来。

倒立着的李中华迅速压杆、蹬舵,飞机没有反应!他迅速切断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失心疯”的飞机终于恢复了素日的服帖,李中华毫不迟疑,迅速将“倒扣”的飞机翻转过来。

由于断电,飞机上各种仪表全部没有显示,他们也无法与地面联系,一切只能靠自己。

刚与死神打了个照面的李中华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高超技艺驾机滑向跑道,时间指向12时26分。

叙述起这件事中间有个过程,其实当时是很连贯的,也就是240秒的时间。

李中华凭借自己的镇静和果敢,跳出常规处置程序处理了特情。

“当时我就想,不能慌,要一步一步来,多想一想其他的可能,这也是一个试飞员关键时候应该有的能力。

试飞员不能凭侥幸,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当时处理时虽没有绝对把握,但我要试一试,绝不能轻言放弃,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把它处置好。

”他深知这架飞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240秒内他没有1秒钟想过跳伞!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完美。

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

这位翱翔在天空的勇敢者,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有删改)
1.报道结尾处说“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请结合全文说说:李中华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的内涵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完美”的精神追求;(2)面对风险表现出的勇气与睿智;(3)绝不轻言放弃;(4)以国家利益为先、为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脑暗能量
马库斯·E·雷切尔
你躺在屋外的摇椅上打盹儿,腿上放着一本杂志。

突然,一只苍蝇停在胳膊上,你拿起杂志去拍它。

在苍蝇停在你身上之后,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在停下来之前呢?长期以来,神经科学家一直认为,人在休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基本处于关闭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的神经活动属于“随机噪声”,就像没收到信号的电视机显示的雪花状图案。

而当苍蝇停在你的胳膊上时,大脑恢复意识,准备执行“拍蝇任务”。

但最近的神经成像研究揭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事实:当人们躺着休息时,大脑并未闲着,很多重要的神经活动仍在进行。

当我们的大脑在休息时,比如发呆、睡觉,或接受了麻醉,各个脑区之间仍在不停地传递信息。

这种不间断的信息传递被称作大脑的默认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们拍打苍蝇,或有意识地对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应时所耗能量的20倍。

实际上,我们有意识去做的大多数事件,比如吃饭和演讲等,都是对大脑默认模式下基准神经活动的背离。

要理解大脑默认模式就要了解默认模式神经网络。

在组织神经活动的过程中,默认模式神经网络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知道,大脑在形成记忆,组织其他各种需要为未来事件做准备的神经系统时,比如感觉到苍蝇停在胳膊上就下意识地去拍打,这个动作就需要采用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预先设定好的方式了。

在使脑区行为同步方面,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也发挥了这个重要作用——让各个脑区就像赛跑运动员一样,在发令枪打响的那一刹那,都处于合理的“预备”状态。

另外,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精神错乱和抑郁症等一系列复杂的大脑疾病。

利用计算机进行精密的图片分析发现,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消耗能量的上升幅度不会超过基础神经活动的5%。

在神经回路中,大部分神经活动都与外部事件无关,这些活动消耗的能量占大脑总消耗能量的60%~80%。

因此我们借鉴天文学家的说法,把这些固定存在的神经活动称为大脑的暗能量——看不见的暗能量占据了宇宙中物质能量的绝大多数。

我们推测大脑暗能量可能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研究发现只有极少的感官信息能够真正抵达大脑的中枢处理区域。

视觉信息从眼睛传向视觉皮层的过程中,信号强度会大幅衰减。

我们周围存在无数信息,每秒约有上百亿比特的信息抵达视网膜,但与之相连的视觉输出神经连接只有100万个,每秒钟视网膜传向大脑的信息只有600万比特,最终能到达视觉皮层的信息只有1万比特。

经过进一步处理,视觉信息才能进入负责产生意识知觉的脑区。

令人惊讶的是,最终形成意识知觉的信息每秒钟不足100比特。

如果这些是大脑所能利用的全部信息,如此少的信息量显然不大可能形成知觉,因此固定存在的大脑神经活动必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某种作用。

神经突触的数量也暗示大脑暗能量是大量存在的。

突触是神经元间的连接点。

在视觉皮层中,负责传递视觉信息的突触数量还不到全部突触的10%。

因此,大部分突触肯定是用于建立视觉皮层内部神经元间的联系。

(选自《环球科学》2010年4月)
2.什么是“默认模式神经网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默认模式神经网络”是不间断传递脑信息,懂得凭借大脑记忆,组织其他各种需要为未来事件做准备,如果遭到破坏会引起神经错乱等疾病的神经系统。

3.文章指出大脑暗能量有什么特点?请分点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暗能量的活动不停步。

人休息时,其活动仍在进行。

(2)为未来事件做准备。

为人们对未来事件作出反应做好准备。

(3)所耗的能量大。

它活动消耗的能量占大脑总消耗能量的60%~80%。

(4)存在的数量大。

神经突触的数量暗示大脑暗能量的真实存在。

精要点拨
应该说,对词语、概念的理解,同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中的词语一样,既要判断其词性、内部结构,又要联系语境,尤其是它出现在文中的位置。

不过,在实用类文本中,考查的词语类型多有不同,因而其方法也有不同:
1.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
实用类文本中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

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先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文中的”,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

在理解词语时,这两方面必须同时起作用。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须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们往往是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相反等关系。

应在把握好这些关系的基础上准确答题。

2.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实用类文本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可以替代动植物及其他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Ⅱ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掌握理解句子含意的基本方法:内外结合
(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

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

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

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

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

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

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

他们
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

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

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

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

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

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

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

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

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

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

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

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

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

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_既已证
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1)联系上下文可知,句中的“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五线谱”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叙述的重点是: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把这两层意思整理出来即可。

(2)这句话可分为两层,第一个分句是第一层,“迷”指定和痴迷音乐,“迷的收获”指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

后两个分句是第二层,“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说明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是说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精要点拨
理解几乎所有文本中的句子,都要内外结合,实用类文本中的句子也不例外。

理解实用类文本中的句子,所谓“内看”,就是好好揣摩、分析句子内部特点,找出理解、分析的途径。

内部特点有三:(1)关键词语,如能找出它们,等于掌握了开启句子含意大门的钥匙;(2)内部结构层次,对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
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这样把握句意就不难了,同时,理解其内部结构层次,有助于理清答题的要点数量;(3)表达特点,看句子有无表达特点,如用了修辞手法及其他表现手法等,把其中的隐含义和附加义挖掘出来。

所谓“外看”,就是看句子的外部语境,包括位置、相邻及段意、主旨。

实用类文本中的句子理解,不像文学类文本甚至论述类文章中的句子含意较复杂,而是简单、明了、层次井然,这时应坚持“句在段中解”的原则,一般而言,只要留心该句所在的段的内容或者其上下句,就可以了。

个别句子是要联系几段甚至全篇的。

因此,就句外而言,要看相邻句,看段落内容。

二、掌握高考常考的三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
(一)结构复杂句——句子结构分析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

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

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

如果有,最多一个半。

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

”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

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

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

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很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我在学生时代已经很突出了,很多同学很羡慕我的工作状态,但是他们又说,等我赚到钱或等我评上职称了,我就像你一样工作,”王澍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
了。

”(选自《王澍:我从未妥协过》,有删改)
2.如何理解“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一个人会越来越远离他的理想;(2)在理想的道路上,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永不妥协。

解析所给句子是个复句,前半句与后半句构成解说关系。

首先应理解是哪两种不同的道路,再分别解释两条道路的内涵。

精要点拨
实用类文本,尤其像科普文、调查报告,因其科学性需要借助一些结构复杂、含意较难理解的句子。

如何理解这样的句子,往往是命题所在。

对这样的句子,主要采用分析其结构的办法,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二)修辞句——转换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戊荪[注]谈翻译人生
中国网:林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把中国的《论语》《孙子兵法》都介绍到了国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您是怎样开始自己的翻译生涯的?
林戊荪:我是半路出家,我在国外学的是哲学,1950年回国后,到了《人民中国》工作。

那时候的《人民中国》是我们唯一英文的对外传播的双周刊,这样我就开始了对外写作。

那时候我很年轻,所以,领导说有临时的任务你就去做,那时候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就去从事口译。

好的口译,特别是交传,好的交传就是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过去有人说过,翻译者就好像空气。

没有空气是不行的,我们会窒息的;但是有的话,你又看不到他,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样的翻译者才是好的翻译家。

后来,我在《北京周报》基本以英文来写作国际问题。

1994年离休以后就开始了翻译工作。

翻译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你要时刻考虑到你的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你要考虑到他们的阅读能力,他们的接受能力。

在我看来,翻译是一仆二主的。

因为有些外文局熟悉的同志,他们知道我过去在局里曾经定过稿子,对中央的一些文件定过稿子,就说,你有空是否
可以从事一些翻译工作,这样我就开始了我的翻译生涯。

(选自中国网《中国访谈》,有删改) 注林戊荪:资深翻译家,在2013年9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获得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3.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翻译者就好像空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是一仆二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翻译者人们就听不懂,但是翻译者又要准确、自然地进行翻译,不能让人感到生硬。

(2)翻译既要尊重原文,对原文负责;同时又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能力(接受能力),要对读者负责。

精要点拨
实用类文本既讲求真实性、科学性,有时也追求表达的形象性,因此,文本中不时出现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对这样的句子,要弄清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再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双关义等。

(三)观点句或结论句(往往有探究的要求)——探究法
(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
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