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 (3)

桃花源记教案 (3)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3.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辨《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2.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理解文本。

四、教学准备1.复印《桃花源记》的课文材料。

2.准备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提问示例:你觉得《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它的作者是谁?是否在你的阅读中遇到过类似的文章?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介绍桃花源,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桃花源街道西北方向,为中南地区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以他的诗文和清高的人格被后世推崇为“陶渊明里确有陶渊明”的代表。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学生们阅读《桃花源记》,并做书面记录。

老师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释和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们思考和讨论《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表达出来。

4. 词汇学习(15分钟)学生们学习并记录《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老师可以通过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隐喻或象征,展示给全班,并解释其寓意。

6. 总结(10分钟)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们对《桃花源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巩固所学内容。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们撰写一篇文章,总结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并发表在班级微信群中。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

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

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

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

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

”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

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

故当时避乱之人虽‘问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陈先生这篇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是我们所见的最早提出“外人”问题的文章。

唐长孺先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发展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桃花源不应该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带:桃源中人“避乱”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赋税。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桃花源记的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二)熟悉课文:1.疏通字词。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于课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中的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桃花源2.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3.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三、教学准备:1.《桃花源记》课文2.课文练习题和讨论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对桃花源的兴趣。

比如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桃花源,他们对桃花源有什么了解。

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2.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黑板来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重点强调桃花源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桃花源充满了和谐、宁静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里面的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整个课文。

可以让他们默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读出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4.词汇和句子的讲解(1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标记和提问,解释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理解困难词汇和句子。

5.个人或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个人或者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桃花源的主题和寓意。

6.课文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可以包括对于词汇、句子和整个文章的理解。

7.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总结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文章或者做一个展板。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于桃花源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课文、讨论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桃花源,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宁静生活向往的情感。

本教材适合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4.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运用阅读策略解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介绍桃花源的相关知识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1. 学生展示: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全班同学对桃花源进行简要描述。

2. 教师讲解: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阅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桃花源记》,并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桃花源的特点有哪些?(3) 为什么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得幸福快乐?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并讨论以下问题:(1) 你是否有过类似桃花源的幻想?请谈谈你的想法。

(2) 你认为桃花源生活对人们有什么启示?5.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对《桃花源记》进行文学鉴赏,例如作者的写作手法、意境描绘等。

6. 拓展阅读:提供其他与桃花源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桃花源记》的续篇或其他具有类似主题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或写一篇类似主题的作文,反映他们对桃花源的理解和想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并对文章进行基本的阅读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和文学鉴赏环节,学生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增强了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主题思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When the heart is tired, silence replaces everythi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__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

__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__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__《桃花源记》二、整体感知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前(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3、朗读感知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

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进入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第三节:访问桃花源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桃花源记的教案

桃花源记的教案

桃花源记的教案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桃花源记》,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

教学准备:1. 课文《桃花源记》的复印件2. 课堂展示板或投影仪3. 学生个人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与山水田园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然后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化,并引出《桃花源记》。

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给学生配发《桃花源记》的复印件,请学生默读一遍。

2. 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和内容,同时向学生解释生词和核心词语的意思。

3. 学生在个人笔记本上做文字记录,描述故事中发生的事件。

三、理解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中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的名称和定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并总结。

四、教学互动(1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如何落实《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并相互交流意见。

2. 教师指导学生写一份小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五、拓展延伸(10分钟)学生们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化,或研究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并撰写一篇小论文进行展示。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简要总结,回顾学习的要点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桃花源记》为主题,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了基本了解,并能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

【导语】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桃花源记》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内容。

5.学习⽂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胜的写法。

过程与⽅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章,熟知课⽂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词语的⽤法; 2.使学⽣理解本⽂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优美、精炼的语⾔。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新课 1.(欣赏图⽚)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

现在我们⼀起跟着渔⼈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乐、男耕⼥织的社会⽣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谁能⽤⼀个成语来⽐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成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起跟陶先⽣⾛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学家说过这样⼀句话:“⼀个热爱⽣活的⼈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些开⼼的东西。

⽣活在东晋的诗⼈陶渊明,他的⽣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诗⼈,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了解文言文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阅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运用文言文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辨析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

3. 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发讨论的方式引入《桃花源记》这个话题,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和价值。

二、阅读理解(4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桃花源记》,并理解其中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可以自行在纸上做标记,圈出重点句子或段落。

3.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进行思考和推测,积极参与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中。

三、文学分析(40分钟)1. 教师辅导学生分析《桃花源记》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和总结,然后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3. 学生也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四、写作表达(60分钟)1. 教师给学生一些关于桃花源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回答。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表达。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评阅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回顾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朗读等形式,进行更深入的表达和阐释。

【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2. 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演绎《桃花源记》的场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可以模仿《桃花源记》的叙事方式和句式结构,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桃花源记》这一古代文言文作品,并在阅读理解、文学分析和写作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豁然开朗(hu0 )屋舍俨然(y an)阡陌交通(qia nmo )黄发垂髫(tia o)便要还家(ya o)刘子骥( j i )诣太守(yi )四、读译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向: 以前寻向所志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1、熟读课文2、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二、课文分析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四、背诵课文五、作业(一)默写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2、《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3、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4、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5、"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 .6、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成语是()7、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9,桃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10、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11、写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二)解释加线的词语。

1、缘( )溪行2、忽逢( )桃花林3、落英缤纷( )4、欲穷( )其林5、林尽( )水源6、才( )通人7、屋舍俨然( )8、阡陌交通( )9、设( )酒杀鸡作食10,便要( )还家11、为具( )言所闻12、此中人语( )云 13、便扶( )向( )路14、及( )郡下 15、诣( )太守16、欣然规( )往 17、寻( )病终 18、后遂无问津( )者(三)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此中人语( )云2、便舍( )船3、豁( )然开朗4、屋舍( )俨( )然 6、阡陌( )7、黄发垂髫( ) 8、便要( )还家9、遂与外人间( )隔10、不足为( )外人道也11、及郡( )下12、诣( )太守(四)古今意义对比1、芳草鲜美:古: 今: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古: ;今:3、阡陌交通:古: ;今: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 ;今: .绝境:古: ;今: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 ;今: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 ;今: .(五)翻译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25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