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二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教案(表格式)
课题
8时间的脚印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文章举出了许多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事例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自主思考,引导他们理性思考、自主探究。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说明顺序的认识,并适时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同学们,考古学家通过一撮沙子,一块石头,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5)“时间的脚印”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教师讲解: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比喻,形象具体,吸引读者。
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学生精读,小组内讨论,预期引导: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3)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复述。教师点评。
学生举手,交流,预期引导: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学生小组内互读互听,借助字典等工具,掌握识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6.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本节课将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时间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其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和合理安排时间;
有效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1.采用游戏化学习: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2.增强互动性:鼓励孩子参与课堂讨论,与他人用英语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创设语言环境: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如播放英语儿歌、看英语动画片等。
4.鼓励模仿和重复: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练习,可以逐渐提高发音准确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如时刻、时段、时序等;
2.掌握时间的计量单位,如年、月、日、时、分、秒;
3.学习时间的变化规律,如闰年的判断、时间的推算等;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岁的孩子开始学习英语时,他们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有效克服这些困难?
5.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6.定期反馈和鼓励:教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建议学生将阅读和观看过程中的感悟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学情分析
《时间的脚印》一课的学习,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文章中对时间价值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同时,课程中的小组讨论和思考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短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学会了合作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写作练习,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在互评互学环节,学会了倾听、评价和提出建议,提升了自身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后作业的难度和量需要进一步调整,以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巩固所学知识。
改进措施: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设置作业难度和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增强了珍惜时间的意识。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学生在探讨时间的过程中,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8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1.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掌握运用拟人、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2. 法。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4.5.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掌握运用拟人、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1. 法。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教学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1.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2. 【授课类型】略读课【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教学手段】电子白板课时1【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是年轮。
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解题目的是说明认识岩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时间的文章的题目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了那些形形色色、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1.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没有偏离主旨,教师补充订正:学生回答,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录下来的。
二者相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会说明目的是让学生体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课堂
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课后作文后,我会认真阅读并给出具体的评语,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5标
1. 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时间的脚印》,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自己的感悟。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练习(5分钟)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作文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技巧进行创作。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小组讨论和分享的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共享展示区。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视频,如日出日落、季节更替等,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无形流逝。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学案新人教(部编)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
3.品味语言,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进行科学观察探索的兴趣。
学习过程一、积累字词默读课文,标画生字词,重点是“读读写写“中的词。
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语境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踪.迹( ) 装置.( ) 腐蚀.( )沙砾.( ) 山麓.( ) 粗糙.( )龟.裂( ) 帷.幕( ) 海枯.石烂( )2.释词(1)踪迹:(2)装置:(3)腐蚀:(4)山麓:(5)粗糙:(6)龟裂:(7)帷幕:(8)海枯石烂: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二、问题探究1.文章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有何作用?2.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三、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准确性、严密性。
(2)生动有趣。
四、拓展文本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完成文后问题。
匆匆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跟随时间的脚印,走向科学的宝库教学目标:1、理解“时间的脚印”的含义及其特点2、通过思考讨论,理解全文结构,品析语言特色3、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全文结构,品析语言特色难点:激发学生解学好奇心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2分钟)《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地壳活动,看到了历史痕迹。
看似普通的岩石,为何可以记录一个时代呢?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去寻找答案。
二、发现时间的脚印(18分钟)1、齐读《时间伯伯》这首诗。
这首诗(引出了时间话题)。
时间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留下了哪些脚印(时间的踪迹)呢?结合预习,快速阅读课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回答这个问题。
【岩石,砾岩,化石】2、时间是如何留下这些印记的?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岩石、砾岩、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结合书中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时间是如何留下这些印记的。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
如果学生解释不清砾岩,由老师解释。
最后板书文章结构顺序。
】【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文章结构的作用。
并讲设问的作用。
】【边板书,边总结:作者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时间的大幅度变化引发的种种岩石的变化。
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等,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
侵蚀、瓦解、搬运、沉积、新生,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
要了解地球的过去,就要读懂这“时间的脚印”。
】3、“时间的脚印”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
比喻,形象具体,吸引读者。
】三、欣赏时间的脚印(18分钟)科学小品文,逻辑周密,语言严谨的同时,不乏形象具体的描绘。
难以察觉的地球时代的变迁,作者如何用形象具体的文字描绘出其深深浅浅、清晰明了的脚印的?跳读课文,划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时间的脚印的句子,联想一下画面,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推荐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1)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
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海枯石烂:腐蚀:浑浊:楔形文字:参考(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5.塑造正确价值观:通过感悟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课文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时间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间的珍贵,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和时间的变化,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时间流逝这一抽象概念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入手,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此外,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仍然显得有些生疏。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掌握,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它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是如何被作者观察和表达的,以及它如何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味
语
言
作为说明文其语言要求,准确,严密,有时又不失生动有趣
找修辞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狂风、洪水冰河势不可挡的破坏力。
……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拟人的修辞
“大约”这个词语可否删掉“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2、课外阅读、搜集一些有关时间的名言、诗句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能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所设问题难易适度,学生能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求答案,在阅读中逐步熟悉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发现和探究问题的乐趣,学到了很多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看图片,回答老师的问题
了解作者,进而把握文本
用时间和石头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
读
课
文
研
读
课
文
研
读
课
文
一、默读课文,Leabharlann 答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掸(dǎn)掉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帷幕:遮挡用的帷布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山麓:山脚下。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22-26)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27-29)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时间的脚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流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创意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时间管理实践:设计时间管理活动,如制定学习计划、记录时间使用情况等,帮助学生将时间观念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举例:
-在讲解比喻和象征时,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修辞手法。
-在创意写作环节,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象征的运用,以及时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时间流逝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时间管理计划表,演示如何有效分配时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的流动和变迁,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变化和成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的“年轮”和“化石”就是时间流逝的生动体现,它们展示了时间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
- “化石”、“年轮”等与时间相关的词汇的拓展。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
-举例:文章中“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比喻,以及“时间的脚印,永远向前”的哲理,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多义字和近义词的辨析,如“磋跎”与“蹉跎”的区别;
-文章中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如将“时间的流逝”通过具体事物(如树的年轮、石头的风化)来表现,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如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具体实例及其表达效果;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举例:难点之一是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事物来说明时间流逝的普遍性和不可逆性,如“石头的风化、树的年轮”等,这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开展课堂讨论,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间的宝贵,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时间的流逝?”比如,树的年轮、石头的风化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流逝的奥秘。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时间流逝的理解有了明显提升,但仍有一些同学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统编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 8 时间的脚印 教案(教学设计)
8 时间的脚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情感目标: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四)教学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
8《时间的脚印》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8《时间的脚印》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含义。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间对人的影响。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4.能够用诗歌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变化。
5.了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时间的脚印”这个比喻的含义,理解时间对人的影响。
2.学习如何欣赏诗歌,特别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
3.理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本篇课文为一首诗歌,是陈毅先生所作。
在诗中,他以“时间的脚印”比喻时间对人的影响,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的无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时间的珍视和对生命的热爱。
此外,他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课文分析1.故事背景:诗歌中描绘了一位老人“伫立山前”的情景,可以想象出老人在一座高山的山脚下,凝视着山脚下的美景,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2.诗歌结构:本篇诗歌共有八个两句偏正结构的诗句,每句都在展现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也在表达时间对人的影响。
3.词语讲解:“薄霭渐渐远,山紫水青间”中的“薄霭”指的是雾气,“山紫水青”是高山流水的景象,“消磨”中的“磨”是指“磨去,消失”,“渐行渐远”的“渐”则是“逐渐”的意思。
教学设计导入环节1.手机应用题:让学生们测量下课铃的时间,计算出一天有多少时间;时间用来做什么最好?这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们对时间的思考。
2.轻松一刻:让学生们回答一些轻松有趣的问题,如“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你想回到哪个时代,为什么?”或者“如果你能停止时间一分钟,你会做什么?”,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讲解与练习环节1.讲解诗歌的构成和含义,解释“时间的脚印”这个比喻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时间对人的影响。
2.讲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了”字的用法。
3.阅读诗歌,引导学生们体会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了解诗歌的意义,并学习欣赏诗歌的技巧。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8 *时间的脚印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一、新课导入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刨.刮(páo) 楔.形文字(xiē)三、整体感知课文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18自然段。
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的脚印(一)教学建议1.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2.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5.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
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录一、导入新课二、解读课文三、布置作业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教育专用】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
【教育专用】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8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欣赏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作者简介陶世龙,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革”中因发表讲述太阳黑子的文章,被定为“影射攻击党”的罪名,1979年取消并恢复名誉。
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现侨居于加拿大之弗利德里克顿(Frederic ton)。
自行开辟网上新天地——“五柳村”网站,可谓“老骥未伏枥,壮心犹不已”!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踪.迹(zōng ) 装置.(zhì)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粗糙.(cāo )龟.裂(jūn )帷.幕(wéi )海枯.石烂(kū)浑浊.(zhu ó)钟鼎.文(dǐng )楔.形(xiē)四、图片展示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上图)中,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左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01)
8时间的脚迹第一入新同学,你能解一下什么是“ ” ?你能一下自己“ ” 的感觉?确实,不是可看可触的物,但它是物存在的一种客形式,是由去、在、将来组成的系。
它是物的运,是化的持性、序性的表。
那你注意察自然界昭示我流逝的象?不,木的年、四时的回⋯⋯可你知道是怎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一)明确目1.理解本文明的科学常。
2.理解本文的明次。
3.学研究自然神秘的律性知。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 31 个自然段,同写在前方的四句,我32 个同学(或32 人次)来朗,在朗的程中,勾勒出生字,勾勒出不懂的科学或原理,勾勒出自己感趣的句或段。
2,朗后教按学小价朗的水平,而后要求大家默,默的程中仍思虑朗思虑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典以下中加点的字注音,而后解。
腐( shí):①通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消损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境等要素影响下逐堕落。
(本文用① )( hún):(水、空气等)含有,不清、不新。
海枯石( kū):海水枯干,石粉粹。
多用于形容极的,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 l ù):山脚。
粗拙( cāo):(料)不精,不圆滑。
裂( j ūn):裂开隙。
刨刮( bào):刮平。
沟壑( hè):山沟。
胶:半流体干燥后硬黏在一同。
鼎文( dǐng):古代器上的或刻的文字,往常指殷周秦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甲和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在的字就是从甲骨文演下来的。
楔形文字( xie ):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南部人造的文字,笔画像楔子,古代巴比人、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种文字。
(三)教课程1.学生:你了本文,认识了哪方面的知?明确:(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留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
(3)北京故里的装置一一滴漏,是用水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样物都刻刻运着。
(5)“海枯石”会有。
(6)“石”的原由:它无无刻不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 :炎的太阳烘烤着它,寒的霜雪冷着它,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腐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
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
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浑浊:
楔形文字:
参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参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30):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2):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3-30):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精品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2)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
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心血,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得为人类造福。
(二)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逻辑顺序。
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三)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
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平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可参考【同步学案】、【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说明思路:引出话题——具体说明——实际作用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