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合集下载

简述新课程理念

简述新课程理念

简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理念。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旨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智力、
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个性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
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为之努力。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主动参与、探究和合作。

4.终身学习: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

5.知识与能力并重:新课程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过程与方法并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
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新课程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8.多元化评价:新课程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依靠传统
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9.课程整合:新课程倡导课程整合,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
互渗透,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0.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社区等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11.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新课程鼓励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
手段,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新课改是顺应社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课改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

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课程理念包括:
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设计和实施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

2. 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强调课程的整合:课程应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5. 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课程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化学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化学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一)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 课 改 课 程 标 准(语文)

新 课 改 课 程 标 准(语文)

新课改课程标准(语文)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1. 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篇一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3、以揭示规律为重点;4、以精讲精练为策略;5、以学生参与为途径;6、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科室牵头制定改革方案,并会同教研组长一起负责改革方案的落实。

除音体美学科外,其余学科均参与这次改革。

1、先学后教:先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后教,是指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解疑、归纳和总结。

2、精讲精练: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大致各占三分之一(根据学习内容灵活掌握)。

3、突出主体: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1、教研组下设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改革方案的实施。

(1)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确定各单元和每课的重点、难点、授课形式和方法,设计每课的预习题;(2)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每课训练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3)负责课堂改革进程的安排、检查和记录。

2、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改革方案的督促、协调和管理。

(1)负责“自测题”设计的检查、指导;(2)组织组内的研讨课和研讨会;(3)推荐校级以上的研讨课和观摩课。

1、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熟练把握教材和知识点的规律性;2、自测题的设计要形式新颖、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题量适当,要分出层次和梯度;教师要及时评判每课的训练题,并在自习课上对答题有误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3、课堂上要突出学生主体,课堂活动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讨论题要有探讨的价值,讨论的形式要大、中、小结合,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4、作业当堂完成,中考学科可布置课后预习题和适量迁移作业,其他学科不许留课后作业;5、把自习课还给学生,分给各科。

教师在自习课只许答疑或个别辅导,不许把自习课当成讲读课。

7、备课组长填写备课记录。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岀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理念

课程理念的改革1.现代学生观(1)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2)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应当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促进其健康发展。

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与优点,并加以培植和赞美,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

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3)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多相信学生、多期望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应当学会发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做到多相信学生、多期望。

成功教育的信念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我们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都有期望,而且通过有效的方法把这种期望传达给学生,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依然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当然我们还要在教育方法上多下工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且研究一种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帮助他取得成功,树立信心。

新课改基本理念5

新课改基本理念5

新课改基本理念五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小学教师素养教育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大体理念集锦

小学教师素养教育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大体理念集锦

小学教师素养教育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大体理念集锦一、素养教育:素养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养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久远进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部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大体素养为全然宗旨,以注重培育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增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进展为大体特点的教育。

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切,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械”,要踊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进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擅长进展学生的优势并帮忙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进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治理和评判课程的基础。

它表现国家对不同时期的学生在知识与技术、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大体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判建议。

五、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址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六、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类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术、体会、活动方式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培育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刻、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和关于课程的熟悉状况等因素。

7、踊跃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取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术的进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进程。

八、学生的全面进展:对不同时期的学生在知识与技术、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大体要求。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2001年新课改改革理念

2001年新课改改革理念

2001年新课改改革理念2001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起点。

这一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推动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素质化和国际化发展。

它对教育的关注点、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更新,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化、独立思考、实践能力”。

这五个关键词,准确地揭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也是其与传统教育的一大区别。

首先,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则提出了以“知、行、思、学”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

再次,新课程改革强调个性化。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方式进行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教育应该面向个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此外,新课程改革强调独立思考。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而鲜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质疑和探索,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抽象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和科技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

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新课标理念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革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我们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变革学习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昨天看了一节第三届省教坛新星淮北二中董秀娟的示范课《猫》的视频,她的多媒体展示,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各个环节的过渡是那样的自然,教师的语言是那样的流畅而富有启迪性,对学生的指导是那样的具有智慧性,不让每一位学生闲着,学生讲得认真而精彩,学生评得实在而有理,教师补充得虽小却能见大。

让实验说话,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探索,这样的课大胆而又理智,得出结论是那样的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而灵活。

三、精选课程内容。

我们教师要对教材做到足够的熟练,从中准确的把握深度和广度,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究。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四、新的评价体系的开发。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是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其中体现了诊断功能、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全方位评价等。

使学生在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方法中由一个新的评价。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为使数学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需要我们改革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同时,也在数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因此,除了注重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习新知识外,应更多地运用符号、表达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联系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二、加强过程性,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弊端,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

但多数教师对“过程”的定位主要是服务于知识的学习,即对“过程”的把握必须有利于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无法促进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必将被摒弃于日常教学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