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202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02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02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目前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至第八次,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以“3N”开头的理念,如“三种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2、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3、新课改的核心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
6、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新课改是顺应社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课改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秉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下面就对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是在21世纪初启动的一项教育改革,其背景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旨在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朝着更加人性化、终身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再把学生局限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中,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观察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3. 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程改革提倡跨学科整合,要求不同学科之间要进行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强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科之间通常是割裂的,学生很难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
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2. 素质教育为核心: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外,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并重: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公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课改基本理论要求

新课改基本理论要求

新课改基本理念要求
1. 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 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3. 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4.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5.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6.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7. 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8.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9. 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10. 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012.10.29.。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

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

今天就围绕“新课改基本理念”、“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和“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这三方面和各位同仁进行共同学习。

一、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篇一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3、以揭示规律为重点;4、以精讲精练为策略;5、以学生参与为途径;6、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科室牵头制定改革方案,并会同教研组长一起负责改革方案的落实。

除音体美学科外,其余学科均参与这次改革。

1、先学后教:先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后教,是指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解疑、归纳和总结。

2、精讲精练: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大致各占三分之一(根据学习内容灵活掌握)。

3、突出主体: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1、教研组下设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改革方案的实施。

(1)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确定各单元和每课的重点、难点、授课形式和方法,设计每课的预习题;(2)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每课训练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3)负责课堂改革进程的安排、检查和记录。

2、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改革方案的督促、协调和管理。

(1)负责“自测题”设计的检查、指导;(2)组织组内的研讨课和研讨会;(3)推荐校级以上的研讨课和观摩课。

1、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熟练把握教材和知识点的规律性;2、自测题的设计要形式新颖、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题量适当,要分出层次和梯度;教师要及时评判每课的训练题,并在自习课上对答题有误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3、课堂上要突出学生主体,课堂活动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讨论题要有探讨的价值,讨论的形式要大、中、小结合,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4、作业当堂完成,中考学科可布置课后预习题和适量迁移作业,其他学科不许留课后作业;5、把自习课还给学生,分给各科。

教师在自习课只许答疑或个别辅导,不许把自习课当成讲读课。

7、备课组长填写备课记录。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1.1 新课改的起源和背景新课改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1年12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90年代初创,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

1.2 新课改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情感、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素质。

同时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追求真理、依靠事实。

实事求是原则是做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主导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的思想方法及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

2.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态度,或者增加他们对学习更积极的回报,并为自己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2.3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是以学习者的年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文化程度、习惯、风格、个性、思维方式和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因素为依据,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差异化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合理的、适宜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4 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指,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方式。

2.5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不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地方。

学生是新课程实施改革目标的主体。

三、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任务3.1 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等。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岀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新课改理念及师德标准【考试实用】

新课改理念及师德标准【考试实用】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改基本理念5

新课改基本理念5

新课改基本理念五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和更新。

2023年,新课改将会实施,那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探究精神,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此次新课改将会强调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难题的人。

二、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新课改也将会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发扬。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了解文化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人文积淀。

三、注重素质教育跟随健康成长的年轻一代,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新课改也会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内容将囊括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和品德品质等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培育学生的能力。

不仅注重“教”学生,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动手尝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健康成长。

四、实施综合性评价新课改将会实施综合性评价,这也是新课改的一大变革。

以往的单一定级方式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张弛有度的情况,不能充分地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将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除了考虑学生的成绩外,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创新、团结、语言、心理等方面的能力,更加公正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个人规划。

五、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新课改也将会更加注重教育公平。

加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受益者,也加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总之,202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发扬人文精神、注重素质教育、实施综合性评价和注重教育公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
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
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 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
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
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