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尾巴?——试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谈土改小说如何处理“变”

合集下载

试论土改小说中地主肖像的塑造模式——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例

试论土改小说中地主肖像的塑造模式——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例

眼 ,那 两颗 豆似 的眼珠 ,还在有 力地睃着底 下的 群 众 。这两颗 曾经使人 害怕 的蛇 眼 ,仍 然放 着余
毒 ,镇压住 许 多人 心。两撇 尖尖的胡须加 深着他
的阴毒 ,场子里 没有人说话 。
可 以 看 出 , 作 者 在 塑 造 地 主 钱 文 贵 形 象 时 着 力 描 写
象 、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上 ,这 无 疑 是 反 映土 地 改 革 真 实现 象 的 的 是 钱 文 贵 的 眼 睛 和 胡 须 , 并 且 是 小 眼睛 、 尖 胡 须 。 且 看 种 缺 失 。 在 这 样 的 研 究 背 景 中 ,本 文 拟 深 入 探 索 这 两 部 作 者 的 用 词 , “ 挤” “ 眯” “ 捻” “ 睃 ” ,这 些 动 词 无 不 小 说 中 的地 主 形 象 ,分 析 这 两 部 小 说 所 代 表 的土 改 小 说 中 生 动 形 象 地 将 一 个 人 使 坏 时 的 情 景 形 象 地 表 现 出来 。据 党 地 主 肖像 模 式 化 的 存 在 , 并 指 出这 种 模 式 化 地 主 肖像 的 原 政 策 的 需 求 , 他 不 再 是 “ 睁 ”着 眼 睛 , “ 看 ”着 别 人 , 而
上的讲话 》中提到, “ 书 没 写 完 ,在 一 次 会 议 上 ,听 到 了 透 露 出 他 险 恶 的 内 心 ,再 加 上 “ 捻 ”着 他 那 两 撇 尖 尖 的 胡 批 评 :说 有 些 作 家 有 ‘ 地 富 ’ 思 想 ,他 就看 到 农 民家 里 怎 须 , 一 个 小 眼睛 、 尖 胡 须 有 着 险 恶 内心 阴 毒 的 钱 文 贵 就 生
能力的下降,而是作 家竭力剔除人物 的个性 因素迎合土改政策 宣传的模 式化人物的结果。 关键词: 太 阳照在 桑干河上 暴风骤 雨》 土改小说 地主 肖像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个村庄的土改缩影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个村庄的土改缩影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个村庄的土改缩影文丨刘瀛璐1945年10月中旬,中央决定由 丁玲任主任,组成一行7人的 文艺通讯团,从延安出发,经晋绥、晋察冀各军区转道赴东北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他们一路向东北方向 前进,在山西天镇乘坐火车,年底到 达了晋察冀中央局的所在地河北张家 口。

据丁玲回忆,这是全面抗战八年来自己“第一次坐上了火车,我们自 己的火车”,第一次“穿着踏遍了千山 万水的草鞋,在柏油马路上大踏步地 走着”,好像“有种什么东西”呼唤着法大綱奸v ^^衬—1^^岸对£^釗糾的^^钊度*呀行#老^其\1?的土奎产5片,w /-/^彡的A^所f # 卜-:?'*i '二W ^.^A,•^-•彳.々民-洚^,狹釔犮圊艏的上他所有4313,A"^V肀夜A f i t V A -..1 f -£嗜甚*、募1」.\\^;人.二4^, .^約農艮:w ,k ^,:-,7、、"v<J-H!M^vrt^a.*^.乂 f A V A .v<令今.:^仗汗^,^^v v >v 5-安-办,,■>;'•> v u ,: 4」彳,t-劣 A t ^;v /w V A 3;i f c ^^^-#^|■•.i d T沪支*6一 r ^r --l c u v'r ^v ^-f 、^^/;^9〇丨国家人文历史人m照<i:交丨-m她,要她“把所有的力量投入这新的人民的城市”。

然而,此时在丁玲的内心,却“忽然生长了一种感情”:“我深深怀念起陕北的农民们来了,一个一个熟人涌上我的心头。

……我犹豫了,很想再回陕北去。

……他们命令我再回到那里去,写出他们来,最后我决定了,我要先完成这工作,写出他们来。

”十年延安生活,此时正在悄然改 变着丁玲的创作方向。

就在通讯团等待晋察冀中央局的下一步去东北的行程安排时,解放 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大肆进攻华北 解放区,去东北的交通中断,丁玲一 行只得暂留张家口,融入晋察冀边区 文艺界的宣传工作中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桑干河,位于中国北方一个小农村中,多年以来见证了农村变迁的历程。

太阳的光芒照射在这个古老的河道上,反映出了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轨迹。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

一、经济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干河畔农村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农民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手工劳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然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农机的普及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民们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

大面积的农田逐渐出现,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此外,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以前,绝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种植粮食、果树和养殖家畜。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农村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服务业和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二、社会变迁在桑干河畔农村,社会变迁也随之而来。

过去,农村的生活方式相对封闭,人们的社会联系主要是基于血缘和地域关系。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化,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全国和世界的动态,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迅速到达城市。

此外,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是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政府的投入和改革政策的实施,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得到了提升,农民的教育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

三、环境变迁桑干河畔的环境也在农村变迁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农村地区的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水源的治理成为了农村变迁中的重要环节。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水源的保护和修复,农村地区逐渐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同时,农民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河道清理和环境修复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作思路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作思路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作思路
摘要:
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背景和意义
2.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4.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材料一、二的关系
5.总结
正文: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我国著名作家丁玲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伟大胜利,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

本文将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出发,分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这两个材料的关系,并探讨其背景和意义。

材料一是关于小说中土地改革的描述。

在故事中,农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斗争,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展示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材料二是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绘。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大地主崔二爷等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示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不同表现。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性,也为我们理解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丰富的人性视角。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材料一、二的关系密切。

正是通过材料一的土地改革背景和材料二的人物形象描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
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画卷。

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土地改革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辉煌成果。

总的来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人文内涵的优秀作品。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作者:郭子铭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农村社会主义改革题材小说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研究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对新中国“十七年”前后的几部长篇小说在叙述经验上的影响,体现出苏联和中国不同政治背景、文化传统下的社会图景,也涉及到这些作品在创作模式、人物形象上的艺术对比。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以农业合作化为主题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山乡巨变》和《创业史》,在跨越时空与民族的对话中,体现的是集体化意识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发挥的巨大力量,为评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种世界性创作和批评方法提供参照视角。

关键词: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叙述经验;集体化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96-04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先后发生了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运动,其思想来源是共产党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思想。

合作化思想经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证,得到了列宁的继承和发展,并经过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实践,在中国共产党建国之时,已经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备和成熟。

早在30年代,苏联的农业合作化叙事在政治高压的酝酿下应运而生,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典型之作。

尽管当时苏联与中国在国情和社会背景、文学渊源和文学精神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事实上,我国“十七年文学”前后一些反映社会主义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明显受到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响。

周立波是《被开垦的处女地》在中国最早的译者,丁玲、柳青等都是《被開垦的处女地》忠实的读者,作家往往会在精神层面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触动,将新的灵感融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同是描写土地改革,都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虽然在具体书写上有所不同,但都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山乡巨变》和《创业史》描绘了五十年代中国农村如火如荼的合作化运动,《创业史》自发表以来,被誉为“农村社会主义史诗”,成为“十七年文学”长篇小说的巅峰。

图文互释下的人物塑造——论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连环画改编

图文互释下的人物塑造——论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连环画改编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桑干河》)是丁玲在解放区时期的代表作,小说以华北解放区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为主要内容展开,细腻真实地描绘了在土改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

丁玲在谈及文学创作时说:“作家对于一段生活,对于他全部接触到的生活,要经常拿来推敲,不仅是留恋,而是念念不忘地从中发现问题,得到一种真理,一种思想,一种见解。

”[1]这样的创作观,即使是在她投入党的文艺工作后,我们依旧能从她的文本缝隙中感受到点点火苗,这正是丁玲的思想复杂之处。

《桑干河》恰是这样一部作品,而思想的复杂正是借由人物形象表达出来,较之同一时期的土改题材小说,更见作家的独立思考与惊艳的艺术表现力。

1955年,董洪元以红叶为名绘制的《桑干河》连环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董洪元是中国早期钢笔画家,也是著名的连环画家,他的画作前期以白描为主,后期则以钢笔画和黑白画为主,画面逼真生动,因此董洪元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董洪元采用钢笔技法绘制《桑干河》连环画,画作注重形式为内容服务,运用绘画技巧塑造和诠释了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图文互释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诉说着作家在字里行间的思想与复杂情感。

一、意境氛围的烘托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重要表达对象,是画家内在感悟的外化表现。

连环画中意境氛围对于人物形象的烘托与塑造同样是画作的灵魂,贺友直在谈及连环画创作时特别提到意境的重要性,“我以为连环画的构图应该做到‘说明问题追求意境’”“连环画的构图应该考虑‘合理、有含义、美’”[2]。

连环画构图中所体现的意境对于人物塑造是至关重要的,画家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描绘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丁玲在《桑干河》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丁玲曾说:“我当时的希望很小,只想把这一阶段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同时还像一个村子,有那么一群活动的人,而人物不太概念化就行了。

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审丑艺术

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审丑艺术

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审丑艺术作者:王洪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04期[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丁玲所著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经历了历史的涤荡,如今仍然被文学评论家热情不减地进行探讨研究,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审丑艺术使人物形象真实饱满,体现独特的写作技巧,挥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 丁玲审丑艺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将会看到许多负有神圣使命感的、令人敬仰的作家争先恐后地表达了各自对国民素质中“丑”的真切关注,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显示着一种文学创作审丑的美学意蕴。

丁玲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近距离地反映土改斗争的优秀之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凭借审丑艺术的成功而雄视同类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集中体现了丁玲成熟的审丑美学风格1946年11月初,虔诚地接受了整风运动的丁玲动手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当时,丁玲已年满42周岁,正是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相当成熟的不惑之年。

在充满激情和豪情的创作生活中,她更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在进步的地方,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须要督促、监视,中国所有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而所谓进步的地方,又非从天而降,它与中国的旧社会是相连结着的。

”因此,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依然以“越轨的笔致”去刻画正面人物,甚至英雄人物,直率地描述那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人们,刚从黑暗中走到灿烂的太阳底下的一瞬间,巨大的光照反差使他们难以适应,真实客观地刻画,使《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一部不粉饰、不做作、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大胆精神的优秀艺术品,从字里行间散发着真实、自然、亲切的艺术魅力。

土改工作组组长文采,肩负着暖水屯清算封建、实行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可是,他的灵魂深处却隐藏着不可忽视的封建糟粕,严重地影响暖水屯工作的顺利进行。

文采嘴里并不缺少动人的革命词句,而实际上在奉行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心胸狭窄而固执己见,自视高明而不相信组内同志哪怕是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看法会比他正确,其实质就是封建主义的上智下愚的统治思想在作怪。

再造“基层中国”——《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本事研究

再造“基层中国”——《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本事研究

第74卷第2期2021年3月Vol.74No.2Mar.2021077∼086DOI:10.14086/ki.wujss.2021.02.008再造“基层中国”——《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本事研究张均摘要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根据丁玲参加土地改革的实际经历撰写而成,土地改革运动与小说撰写行为都可说是革命再造“基层中国”的一部分。

因此,小说在对事关农民之“身”的乡村政治经济结构与事关农民之“心”的文化认同结构予以实录的同时,也对“翻身”“翻心”的具体过程予以了必要的淡化与删除处理。

如此本事改写的背后,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造以崇尚平等、劳动、集体为特征的新文化的合理诉求。

关键词《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土地革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丁玲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21)02-007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128)对于撰写《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后文简称《桑乾河上》)的目的,丁玲表示:“当时的希望很小,只想把这一阶段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

”[1](P45)不过这并不表明丁玲仅以“工作札记”为追求,相反,她在故事主要原型地涿鹿县温泉屯村非常注意实际生活资料的发掘与收集:“她经常去这家看看,那家聊聊,讲形势,讲政策,也关心别人家吃什么,做什么,而村里面的女人没事都愿意和她坐坐。

”[2](P42)因此,《桑乾河上》让温泉屯人深感亲切:“这本书写的大部分都是事实,虚构的地方很少。

”x依今日眼光看,此小说其实也是中共革命再造“基层中国”的组成部分。

黄仁宇认为,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党各有贡献,国民党创设高层机构,“毛泽东先生的贡献,则为看清大陆的农村,无法局部改造,只有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重创低层机构”[3](P13)。

黄的“低层”之说实近于今日社会学常用的“基层”概念,《桑乾河上》据以为本事来源的土地改革运动,无疑是“重创基层机构”最见效果的革命实践。

革命与乡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史实考释

革命与乡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史实考释

作者: 张均[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8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革命;乡绅
摘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系根据丁玲在河北涿鹿等地的土改经历撰写而成.由于自身作为"绅士阶级的贰臣"的复杂性,丁玲对以钱文贵为代表的劣绅的近于实录的"科学描写",达到了此前、此后文学皆不能及的精确与深刻,对以李子俊夫妇为代表的良绅近于悲剧化的叙述处理,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关反面人物叙述的另类实践,而将虚构的黑妮形象与"新人叙事学"予以反常规的匹配,更传达出知识分子面对"乡绅之死"这一历史定局时介入现实的意图.诸种努力,使丁玲的乡绅叙事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记述,也造就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1950—1970年代文学中不可复制的丰富性.。

“一部关于中国变化的小说”——重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部关于中国变化的小说”——重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 袁红涛[1]
作者机构: [1]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235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154-164页
主题词: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宗法乡村社会;革命话语;民族国家
摘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诞生与此后的命运沉浮,基于现代文学叙事与民族国家的内在联系,包含着这一联系历经变化的丰富信息。

不同历史时期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之所以有差别,不仅是因为文学观念和批评话语的调整,也因为小说自身即包含着这种矛盾。

从现代民族国家与传统宗法乡村社会冲突与改造的关系来解读,可以更贴切地认识这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而认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革命话语对于作家的影响作用有着值得具体分析的形式和内涵,另一方面文学叙事本身即是新的话语建构历史、确立权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土改镜像与叙事困境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土改镜像与叙事困境

作者: 张冀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0079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46-5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土地改革;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摘要: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亲历历史的情绪体验,客观呈现当时中国农村乡绅威权的骤然消解与阶级社会对于宗法社会的重构进程,着意刻画贫苦农民从忐忑观望到火爆武斗“地主”的群情激变,与时俱进地完成了对土地改革的镜像图解和对暴力复仇的思想认同。

小说因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尝试写作,吊诡地引发出“党的文学”对于“人的文学”的叙事困境。

“土改”叙事中的道义问题——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评价与刘再复等先生商榷

“土改”叙事中的道义问题——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评价与刘再复等先生商榷

On the Morality and Justice in the Narrative of "
Land Reform"
作者: 阎浩岗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土改”叙事 道义问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摘要:作为实质上的"除霸复仇"故事,《暴风骤雨》第一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写农民报复性的情感与行为不应受到指责,因为他们报复的对象韩老六或钱文贵主要是被作为"恶霸"而非普通地主形象来塑造的。

而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非"恶霸"的地主还有隐约的同情,对农民干部内部的霸道行为也有所批判。

真正涉及道义问题的是《暴风骤雨》第二部。

"除霸复仇"的情节模式使文本具有了叙事张力,而失去这种张力的《暴风骤雨》第二部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光明的尾巴?——试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谈土改小说如何处理“变”

光明的尾巴?——试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谈土改小说如何处理“变”

作者: 刘卓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85-9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土改小说 “斗争地主” 政治空间
摘要:斗争地主是1940年代土改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描写翻身农民发生转变的关节点。

这也是各方批评聚焦之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因处理的是一个非典型的“地主”的斗争过程,尤其被质疑为“不真”。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斗争地主”这一叙事结构出现的背景,及其具体的构成方式,试图探讨土改小说的文学形式创新与土地改革的政治激进性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其说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典型性原则写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不如说它尝试构建一个最大限度呈现各方矛盾关系的形式空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心理描写琐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心理描写琐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心理描写琐谈
卢进思
【期刊名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4(000)001
【摘要】无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卢进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审丑艺术
2.贯彻《讲话》精神与追求内心声音的特殊结晶——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异质性
3.延宕书写中的意识自觉——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斗争会场面描写
4.光明的尾巴?——试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谈土改小说如何处理“变”
5.两种创作个性两样表现手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人物描写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浅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土地改革中的乡村故事——浅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国的当代小说,不乏对乡村生活的描写,继而农民成为诸多小说作品中的主人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记录我国农村大变动、农民大翻身的最初出现的带史诗性作品”,是当代作家丁玲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深入乡村生活创作出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对于当时历史的宏观局面而言,一个村的土地改革当然是太渺小了,但经过文学把它在纸上写定,它就成了当时中国革命一个最朴素的视点,从中能看到整个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抗战时期的土地改革背景下一个个生动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重回那个时代,体验土改时期的乡村生活。

小说从一个在后来的土改中“被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写起。

顾涌14岁时跟着哥哥来到暖水屯谋生,刚来时哥哥替人揽长工,顾涌替人拦羊。

时间一年年过去,兄弟俩靠着从不气馁的勤苦,慢慢地有了些土地,并且在土地上抬起头来。

48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一个16口人的大家庭,而且土地一天天增多,已不得不临时雇佣一些短工,后来还买了地主李子俊的房子,有两个大院。

别人都羡慕他家有风水,人才两发。

小说开头写顾涌赶着胶皮大车和自己的大女儿一起回家,一路上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

雨过天晴,河中水涨,骡子拉着胶皮大车涉水而过,更富诗意的是满眼的庄稼。

对顾涌和女儿进村庄的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乡村生活。

虽然还不够富裕、不够现代,但却在有限中透露出几丝祥和宁静与从容的自在和自足。

而且,在顾涌看来,这种宁静自足的乡村生活并非一种表面现象,而是和这片土地上的人融为一体。

一切都是乡村生存法则自然而然的结果,各安其命,各得其所。

“把血汗洒在荒瘠的土地上,把希望放在那上面”,这就是乡村的生存法则:农民的未来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更离不开辛勤的劳动。

只要有勤劳的双手,再贫瘠的土地也会孕育希望,只要坚持辛勤的劳动,就总有一天会在这片土地上抬起头来。

然而,改革的风声四起,一生执着坚忍的顾涌也一下子变得慌张起来,因为在革命面前,传统的乡村生存法则不再管用了,顾涌一生所信奉的观念现在受到了挑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

它描绘了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貌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鲜活的人物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因其经典语句而流传至今。

这些语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谛。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心灵的重要性。

母亲的存在,就像根对于花一样,给予人生命力和精神支撑。

失去母亲,就像花失去了根,虽然表面看起来依然美丽,但内心却失去了依托和滋养。

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和感慨。

“中国的地主,对佃户索取地租,总是超过农民所应得的收获量。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高额地租,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使得农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

这种阶级矛盾的存在,也是土地改革运动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农民,尤其是北方的农民,是世界上最老实、最守旧的。

他们几千年来,在封建制度下面,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养成了他们一种奇特的性格。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农民阶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农民阶级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过着艰苦的生活,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种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他们对抗压迫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

“生活斗争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如果联合起来,是能把地主打倒的。

”这句话表达了农民阶级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觉醒和团结。

在生活的苦难中,农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联合起来,才能打败地主阶级,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种觉醒和团结,也是土地改革运动得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 月 刊2 0 1 4 年 第 6 期( 总 第 3 3 期 )



光明的尾巴?
— —
试以 《 太 阳照在桑干 河上》谈土改 小说 如何处 理 “ 变"
◎ 刘 卓 ( 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 究所 )
内容提 要 :
斗争地主是 1 9 4 0年代 土改小说 的核 心情节 ,是描 写翻 身农 民发 生转 变的关节点。这也 是各方批 评聚 焦之 处, 《 太 阳照在桑干河上 》因处理 的是一 个非典 型的 “ 地 主”的斗争过程 , 尤其被质疑为 “ 不 真” 。本 文通过 分析 小说 中 “ 斗争地主”这一叙事 结构 出现 的背景 ,及 其具体 的构成方式 ,试 图探 讨 土改小说 的文学形式创新与土地改革 的政 治激进性之 间的关 系。具体 而言 , 《 太 阳照在桑干河上 》与
文 更 不 是 土 改 完 全 结 束 ,阶 级 斗 争 的 意 义 被 抽 象 化并 成为指导作家写作的原理后的的一 一 个样本 。 对于这样一个未完成的文本 ,丁玲这样来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 自己写作的 动因,第一 层可以看作是作为具体 的土改工作参与者的视角 ,“ 这一段工作没有机会 很好总结 ” ,另外一 个则是 作为作家 的考 虑 ,“ 同 时还觉得还有 些人物 蘩 回在脑际 ,于是就计划动 笔 写这本小 说” 。对于 现实 问题 的追 问和 虚构性 的创作 同时构成 了这 部作品的动 力,落实在小说 的 结 尾 ,不 到 一 个 月 的时 间 ,暖 水 屯 的 土 改 工 作 文 本 层面 ,它 促 发 的 是 相 关 联 又 有 点 区 分 的两 个 结束 。小说 原题为 桑干河 上 ,后修 改 太 阳 任务 : 写土改的过程和写人物 。在 1 9 4 8 年的前言 照在 桑干河 上 。修 改后 的点题效 果很 明显 。土 中,丁玲谈到 “ 我 当时 的希 望很小 ,只想把这个 改工作队 员离开 了暖水 屯 ,但是象征着 “ 党 ”的 革 命精 神—— 新一代 的农 会 ( 农 民党 员 ) ,和 军 阶段的土改工 作的过 程写 出来 ,同时还像一个村 村 自卫队 )已经成长起来 ,一方面 子 ,有那 么一群 活动的人 ,人物不要太概念化 就 事武装 力量 ( 行 了” 4 ; 在1 9 4 9年的俄译本前言中 , 有类似的陈述 , 组织参军 ,另一方 面组 织村里的生产 ,太 阳洒在 “ 我描 写了土 地改革是如何在一个村子里进 行的 , 他们年轻的 身上 。这是一 个有着 明确的指 向性 的 这个村 子是 如何成功地斗倒地 主,村里的 人们又 结尾 ,即农 民翻身 、革命胜利 。这也是 讨论革命 光 明的尾 巴” ,梅仪 慈 是如何在土改过程 中成长起来的” 。写过程和写 历史 题材小 说 中常见 的 “ 人物是 交织在 一起的 ,陈涌的评论所侧重 的是 这 在评价丁玲这部小 说时沿用 了这一说法 ,批评 的 过程中的 “ 阶级斗争的复杂性” ,冯雪峰更为关 意味很显然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她的批 评不是 注小说 中所刻画的人物 。概括而 言,都 强调典型 纠缠 在是 否 “ 光 明” ,而是 着 力于小说 形式 的内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小说的叙 性 ,这与 4 0 年代末 、5 0 年代初从现实主义出发的 在含 义。她认 为 ( 光 明的尾 巴”是 注 批 评 原 则 有 关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而 言 ,这 些 评论 不 事推 进依赖 着 历史 目的论 ,“
其说是按 照现 实主义的典型性 原则写 了一个成长的故 事 ,不如说 它尝试 构建一个 最大限度 呈现各 方 矛盾 关 系的形 式 空 间 。 关键 词 :
丁玲 、 《 太 阳照在 桑干 河上 》 、土改小说 、“ 斗争地主” 、政 治空 间
1 9 4 0 年 代 中后 期 ,随着 北 方解放 区大规 模 开 展土地改革运动 ,出现 了一些以土 改为题材的 小说 。 太 阳 照在桑 干河 上 作 为 “ 最 初 出现的 反映这 个运 动的 长篇小 说 ” ,并以 呈现 了 “ 农村 中阶级 斗争 的复杂性 ” 而成 为土 改小说 的代表 性 作 品。( ( 太 阳照在 桑干 河上》 这部 小说所 展现 的 “ 复杂性 ”不仅是运动过程 本身 ,更为重要 的 是农 民参 与这 场土地改革运动 中所经历的思想转 变 ,丁 玲称 之为 “ 翻心 ” 。在 这个 意义 上 ,小说 中的阶级斗 争的情节 ,是为 呈现农民翻身做 主的 历程而发展 起来的一种表达 方式 。土改小说 中的 “ 阶级斗 争” ,对于文学表达 与现实的关 系提 出了 不 同的方案 。 作为一种新 的叙事结构 , “ 阶级斗争” 的 出现 ,并不仅仅是在 文学形式层面 的演进 ,在 定程 度上 ,它提供 的也并不是关于土 改、农村 或者 农民的知识 。它的形式 ( 而不是 内容 )中所 蕴 含的 问题性 ,使 之成为 一 条理解 2 0世纪 中 国 革命主体 问题 的进路。 太 阳照在 桑干河 上 的写作源 自丁玲 参加 土 改 的经验 。陈涌 所指 “ 最初 出现 ” ,并不 是指

土 改运动 完结之后 ,按丁玲 在 写在 前边 ( ( 太 阳照在桑干河 上 >前 言 ) 中所介绍 的 ,除 了因 行期 匆促产生 的草 率 ,写作 的动 因和动摇都 与土 改进程 中的不 同时刻 有关 2 ,因而丁玲 尤其提 到 了它的草率和 未完成性 。1 9 4 6年 7月参加土改 , 9月份动 笔 ,写到一 半 的时 候 ,因 1 9 4 7 年 土 地 复查而暂停 ,第一 部分 “ 闹斗争”写完后 ,计 划 写第二部 分 “ 分地 ”时 ,中国土地法 大纲颁 布 , 丁玲对继续写下去又发生动摇 ,重新到获鹿参加 土地平 分工作 ,这次的 实际经验 影响最 大 ,“ 我 觉得 原 定的 第二 部分 和第 三部 分都 没有 什 么写 的必要 ,因为前年的那次分地和参军 ,都实在是 很不彻底 ,粗枝大叶 ,马马虎虎 了事的 ,固然 由 于 当时的战争环境 ,但那些工作作风实在不足为 法 ,考虑再 四 ,决定压缩 ,而别的 比较新 的材料 也 无法堆 砌上 来 ,只好 另订 计划 ”3 。因而 ,这 是我们今天所看到 的 太 阳照在桑干河上 只余 原计划 的第一部 。从这个 背景来看 ,丁玲对于所 亲 身参加 的土改过程 的记录 和思考还 更为多 ,小 说 中所 呈现 出来 的部分是 “ 闹斗争 ” , 换言之 , “ 闹
现代 中文学刊 / 8 5
斗争 ”既是 丁玲所截取的一个片段 ,同时也是她 关 于土改过 程的思考的表达形式之一 。而 另两个 “ 分地 ”和 “ 参军” 因为没有 写成 ,也 无从探知。 之所 以强调 这个背景 ,是为 了稍微 纠正 陈涌的定 评 “ 最初出现的反映这个运动的长 篇小说 ”易引 发的误 解 , 太 阳照在 桑干河上 》的 写作大体 是 与北 方解放区的土改 同步进行 ,它的内容和结构 是在 与现实经验的碰撞 中所产生 的出来的 ,它未 完成性的不仅不在作 家的原 定计 划之 中,它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