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化_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的新特征_基于南京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一星的方法基础上补充了人均
现 代
G D P 和人口密度两个指标。随着我国




县标准定为G D P 非农比重在7 5 %以 上,非农劳动力比例放宽到5 0 %以 上,又补充了外围县(区)城市化水平 达4 0 %以上等指标。
根据高丰和宁越敏等人的研究, 2 0 0 0 年时中国符合定义的大都市区 共有1 l 2 个,约占全国设区城市数的 4 3 %,总人口为1 . 9 5 亿,占全国总人 口1 2 . 4 3亿的1 5 . 8 %,其中直辖市4 个、副省级市和地级市9 8 个。除西藏 首府拉萨外,其他所有省会城市均达 到了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从整体来 看,中国的大都市区规模等级体系较 为合理,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 但是分区域来看则显得不太平衡。东 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都 市区,整个体系发育较成熟;中部地 区“头小底大”,顶级大都市区数量较 少;西部地区目前还没有5 0 0 万人以 上的大都市区,1 0 0 万以上的大都市 区数量也偏少(表4 )(高丰、宁越敏, 2007 )。
1171
433
370
22
19
资料来源:国家建设部编写组.国外城市化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合计 907 2225 3529
表2 世界城市人口年增长率的变化(%)
年份
世界平均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950~1955
3.01
2.32
3.97
1955~1960
3.08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次城市化浪 潮的主力军,1 9 9 0 年代末期以来其城 市化水平不论是在量还是质上都有 了很大的提升。1 9 9 0 年以来,我国城 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0 . 7 ~1 个百 分点,2 0 0 5 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 到4 2 . 9 9 % 。但是,由于国土幅员辽 阔、资源分布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经 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城市化水平也 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东部沿海 的一些地区,由于城市化起步早,经 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 西方国家曾经发生的郊区化现象。但 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紧缺的 资源条件和日益紧张的环境约束,不 可能使之简单地因循美国曾经的郊
市化高级阶段的现象,或者说,是城 中心市人口标准提高到5 0 万人,外围 在空间上和职能上都相互紧密交织。
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
(Emmys .J,1 9 9 0 ) 。
尽管各国对大都市区的界定标
准各不相同,但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的认识是基本统一的,都是包括核心
区和边缘区两部分,而且都是以城市
的实际影响范围为依据,不受行政区
1 9 7 0 年代以来,大都市区化已经 成为了美国城市化的主流组织模式。 1 9 4 0 年时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比例达4 7 . 6 %,接近全国人
口总数的一半。1 9 7 0 年代以后,一些
大型的大都市区优先增长,这一时期
在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的人口
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 5 . 5 Fra Baidu bibliotek上升
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1-0027-0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471042)部分 成果。
作者简介:皇甫玥,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 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京祥,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导; 邓化媛,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规划与设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1 大都市区化:城市化发展的 高级阶段 1.1 大都市区化定义阐释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 的国家。1 9 1 0 年美国人口普查局首次 采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进行人口 统计,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l 0 万以 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 0 英里 以内的地区,或者虽超过1 0 英里但与 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每 平方英里1 5 0 人以上的地区(谢守红, 2004 )。随后,西方其他国家也建立了 类似的概念,如加拿大的“国情调查 大都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
2008(1)
28
表3 1920~2000年间美国大都市区情况比较
所有大都市区
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
年份 数量(个) 人口数(万人) 占美国人口(%)
数量(个) 人口数(万人)占美国人口(%)
1920 58
3593.6
33.9

1763.9
16.6
1930 96
5475.8
44.4
10
3057.3
到5 3 . 4%(王旭,2 0 0 3)。至此,美国已
经成为一个以大型大都市区为主的
高度城市化国家(表3 )。
美国的大都市区化在世界范围
内具有典型意义,但是大都市区化并
不仅限于发生在美国,在西欧和亚洲
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均已普遍出
现。1 9 6 0 年代以后,在美国纽约、芝加
哥 、巴 尔 的 摩 ,韩 国 首 尔 、日 本 东 京 、
区 ”和“ 大 都 市 经 济 劳 动 区 ”,澳 大 利 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 “劳动——市场区”以及日本的都市 圈等。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 及城市地域形态的新变化,国内学者 也开始关注大都市区的研究。一般认 为,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 物 。在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当 扩 散 作 用 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城市 要素和职能开始自城市中心向外围 移动和扩散。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 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 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中
国内学术界在大都市区以及相 关概念上仍存在着争议和混乱。本文 讨论的大都市区一般包括一个具有 一定聚集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以及 与中心地区有密切通勤往来的外围 地区,它是都市圈的基本组成单元。
我们把以大城市为轴心横向扩 展,从而使其市区和郊区规模不断扩
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称为 大都市区化(王旭,2 0 0 3 )。大都市区 化强调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城市 功能进行有机分工和组合,因此它不 同于美国早期单一的分散式的郊区 化和逆城市化过程。总之,大都市区 化更准确地概括了大都市区在城市 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突出了城市 化在地域上的整体特征。 1.2 世界大都市区化的总体发展
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大都市区化: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的 新特征
——基于南京的实证研究
Metropolitanizati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Urbanization in Metropolis Area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皇甫玥 张京祥 邓化媛

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等发 代
城 市 研 究
29
2008(1)
达国家的大城市地区普遍出现了大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出现的情 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保持密切的社
都市区这一空间形式。“大都市区化” 况对上述都市区界定方法提出了挑 会经济联系,形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
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城 战。如谢守红参照五普口径将都市区 城市功能型地域。大都市区内的城镇
2.31
4.07
1960~1965
3.06
2.11
4.17
1965~1970
2.71
1.73
3.75
1970~1975
2.59
1.48
3.65
1975~1980
2.59
1.06
3.88
1980~1985
2.63
0.9
3.89
1985~1990
2.69
0.91
3.82
1990~1995
2.21
0.71
国内学者对大都市区化界定的
研究,最早是由周一星借鉴美国大
都市区的提法而提出的。他提出建
立中国的“城市经济统计区”,后经
不断完善明确为“都市区”。周一星
认为: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业人
口在 2 0 万以上的地级市可作为都市
区中心市;外围县要满足全县非农
产值达到 7 5 %以上和非农劳动力比
重达到 6 0 %以上两个条件。王珏则在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猛 提升的时候,当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则逐渐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大都市区化阶段。在二战以后的2 0 世 纪里,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了西方许 多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日本、韩国、新 加坡等国家城市化主流的地域空间 模式。全球化时代的大都市区日益受
到区域乃至国家的广泛关注,并对全 球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 响。
HUANGPU Yue ZHANG Jing-xiang DENG Hua-yuan
导言
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漫长的农 耕时代,将全球带入了一个城市化的 世界。1 9 9 0 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 和区域一体化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城 市化已进入了第三次浪潮①,如今全 球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 0 %,我们已 经全面进入了“城市”世纪。在全球城 市人口继续扩张的同时,特大城市的 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表1 ),世界城市 化发展的主体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 发展中国家(表2 )。

区化中的城市蔓延模式,而必须寻求 代
城 市 研 究
[城市化] 2 7
2008(1)
表1 不同规模(万人)等级的城市数量变化(个)
10~20
20~50
50~100
100~500 500~1000 >1000
1950年
453
281
101
65


1980年
999
727
265
208
21

2000年
1514
41.1
1990 268
19772.5
79.5
40
13290.0
53.4
2000 317
22598.1
80.3
47
16151.8
57.5
资料来源: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M].长沙:岳麓书社,2003.
表4 中国大都市区等级规模分布
大都市区等级规模(万人) 全国(个) 东部(个) 中部(个) 西部(个)
2 中国大都市区化的基本特征 2.1 大都市区内城市功能的一体化
伴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大都 市区内城市之间各种物质要素、活动 极度交织,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 越密切,城市的功能是在都市区的范 围以一种群体的方式进行组织,周围
2.2 人口迁移表现出“大集中、小分 散”的趋势
城市化进展到大都市区化阶段, 大都市区成为人口主要迁移目的地, 总人口不断增长。但人口迁移的空间 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的外围郊区,中 心城的人口增速趋缓,甚至停滞或略 有降低。由于大都市区的集聚效益, 人口不断从非大都市区向大都市区 转移,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 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地 价不断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日益恶 化,居住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成为人 们居所新的选择。于是就出现了郊区 人口增长,中心城市人口增幅减少甚 至部分外迁的现象。总体而言,人口 仍然在大范围内集中于某些大都市 区,而在大都市区内部又趋于分散在 中心城市周边的地区,形成了“大集 中、小分散”的人口空间迁移趋势。 2.3 大都市区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并 行,最终形成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划的限制,其中主要的差别是反映在
具体指标及赋值范围的选取上。以这
些诸多的大都市区为基础单元,在更
大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所谓的“大都
市连绵区”。这些大都市连绵区,在各
自所在国家、地区中构成了社会经济
的中枢,其经济、社会效益远远高于
其 人 口 和 资 源 所 占 的 相 应 比 例(王
旭,2006)。
1.3 中国大都市区化发展的基本情 况
3.04
1995~2000
2.11
0.56
2.87
资料来源:曹建云.世界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西北人口,
2003, (2):92.
一种空间形态、功能组织与效率兼备 的新型地域空间模式。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大都市 区化研究的梳理,在对西方发达国家 大都市区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 中国具体实际,归纳出在中国特殊国 情下大都市区化的特征,用于对中国 大都市区化界定的补充,并运用到南 京这一案例上,指出大都市区化是中 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发 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500




200-500
18



100-200
28
16


50-100
58
26
24

总计
112
57
37
18
资料来源:高丰,宁越敏.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探讨——基于“五普”分县数据的分析[J].世界地理
研究,2007,16(1).
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 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王兴平,2 0 0 2 )。所谓大都市 区,一般来讲,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 中心及其与该中心有较高经济、社会 整合程度的社区(王旭,2 0 0 3 )。
24.8
1940 140
6296.6
47.6
11
3369.1
25.5
1950 168
8450.0
55.8
14
4443.7
29.4
1960 212
11959.5
66.7
24
6262.7
34.9
1970 243
13940.0
68.6
34
8326.9
41.0
1980 318
16940.0
74.8
38
928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