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风水观念的生态美学表现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最大化节约资源,它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组织,获得一种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这种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观中已经有所体现,这种原始生态观也早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应用,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对其做过任何总结和深入了解,并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本就是自然地一部分,本就该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
1.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生态思想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崇高的基本理念,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
《朱子·语类》中提到:“天人合一,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这里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天人合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千百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应到继续传承。
1.2 风水理论抛开它的消极面,风水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
1.3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传统建筑哲学中,阴阳观有很大影响。
如传统民居从南到北塑造的以院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行之说则可以理解为:金犹如人类的生活空间,木犹如自然界的植物绿树,水是生命的源泉,火犹如太阳赋予地球的能量,土则是一切生命的根,五行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2.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生态思想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顺应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凭借最朴素的生态观创造了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这些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可以继承借鉴的。
生态建筑学传统风水理论的理性表达
生态建筑学传统风水理论的理性表达摘要:建筑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利用自然中的可用资源和材料建造的构筑物,例如,房屋、桥梁、寺庙等等。
而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和生存发展的“空间”。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理解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应该相适相宜、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出发点,注重自然、建筑和人类三者之间关系的建筑理论为生态建筑学。
而传统的风水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实用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建筑物的选址、朝向和内部布局在某些方面都讲究风水,这里面虽然有一些迷信的成分,但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本文通过对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生态建筑学中传统风水理论的理性表达,以供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参考[1]。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传统风水理论;理性表达不容置疑的一点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风水理论被注入了一些迷信的内容,这就导致很多人对传统风水理论有了一定的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鬼神之说。
但是,这种观念是以偏概全的结果。
不容忽视的是,剔除迷信成分,传统风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建筑。
风水主要观察地势地貌,主张将天道运行、地气流转和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某些方面不谋而合,更确切地说,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传统风水理论能够更好地使建筑与自然彼此适应。
“因地制宜”在构造建筑物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实用性、坚固程度和所用材料等内部因素,又要考虑环境等外部因素。
环境因素也决定着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也说明了传统风水理论在建筑物的构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具体应用1.1建筑物的选址无论是古代皇帝选择陵墓,还是平民百姓选择房屋,都讲究要选择“风水宝地”。
甚至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讲究“风水”。
这说明,风水从古至今都是建筑物选址的一个方面。
传统风水与建筑美学的关系
传统风水与建筑美学的关系风水是我国的传统所在,传统过的风水与现代建筑美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一起来看下吧!传统风水与建筑美学对称美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传统风水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一风水模式就是美学对称均衡原则的最好体现。
此外,各种建筑本身也处处体现出一种对称美。
和谐美我国的贤哲是很讲美的,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国语·楚语》对此作了记载:"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生机美既然大地犹如人体,那么也就有着人体一样经络和穴位,繁衍生育就是共同所在,生机勃勃也就成为正常(健康)的唯一体现。
传统风水认为,选地要选雌雄交合之地,穴乃阴阳交合之区。
宋代地理大师蔡元定曾在《发微论》"雌雄篇"中说:"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
……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概不过相待之理,……其地融结,则雌雄必合。
……经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古人多以此为要,妙然亦天地自然之理也。
"说明雌雄交合的地方就是正穴所在,既然大地与人同理,那么,这一雌雄交媾之区的隐喻含义就不言而喻了。
曲线美传统风水的曲线美主要体现在"山环水抱"和"曲径通幽"两方面。
清代袁枚在《与韩绍真书》中写到:"贵曲者,文也。
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木之直者无文,木之拳曲盘纡者有文;水之静者无文,水之被风挠激者有文。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美学对营造室内空间的启发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美学对营造室内空间的启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时代,人类的自信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对天地的敬畏和信仰意识越来越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一步也不肯停下,只想以超越别人的速度向前奔跑,因而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对物欲的迫切且迷茫的追求当中,在社会越来越浮躁的趋势下,无疑,我们处在了这个怀疑时代的风口浪尖。
正因为处在这么一个压力如山的复杂时代,人们过够了为压抑呼吸挣扎的日子,转而又开始追求生态的生活方式,由最开始的功能需求升华到精神渴望。
对于每个居住者而言,没有什么比在自己的空间里舒适更重要,要是一个居住空间舒适的同时还能彰显居住者的的个性那就完整了。
空间是室内设计系统中最核心的元素,通常意义上的室内空间是指在六个自由度方向上相垂直的六个面所封闭的空间。
它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开放性、私密性、个性、安全性、功能性和适应性等特征。
印象中很深的一件事,导师给我们这届学生出的第一个考题:是一个展厅设计,去现场考察之后,要求第二天交出自己的初步思考成果。
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画出了一张漂亮的手绘效果图,以为自己做的挺好。
结果到讲评时,导师问我,手绘图要表现的空间主题是什么,功能如何体现。
那时我才意识到,一开始我的着重点就错了。
我将时间花在了拼命画漂亮的效果图,这里好看,那里漂亮,却讲不出这个作业整体性和它独特的内涵,没有一个完整的贯穿始终的主题。
它只是形式漂亮,没有灵魂。
本来在设计主题内涵不变的大前提下,注重细节和形式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偏离了主题和前提条件,过分注重细节就会显得繁赘,过分注重形式,就会拉低档次。
尤其是如果主体把握的不好,本来想要优雅的,却成了刻意的做作和矫情,视觉强化了,功能却弱化了。
一个空间最开始要注重的是功能,而我把功夫都花在了视觉和形式上。
那是我学到的关于设计最重要的第一课。
当然一个好的室内空间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使用单位,除却功能要求,还要能够承载居住者在生活中的故事和千变万化的心情,其实是赋予它真实的情感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1.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他们强调建筑应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追求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2.居中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中为贵的理念,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是不偏不倚的。
在建筑上,这种居中的思想体现为建筑群、建筑物以及都城的选址和设计上,都强调处于中心位置。
例如,在都城的选址上,有“择天下之中以立国,择国之中以立宫”的说法。
3.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建筑也体现了伦理等级制度,这种观念在都城设计上尤为明显。
例如,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都城中轴线,以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的三大殿,太极殿、两仪殿、甘泉殿等,都体现了这种等级观念。
4.家族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也反映了家族思想,尤其是以族长为中心的家族观念。
这种观念在农村的乡土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四合院等。
5.风水观念:古代中国人民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家族的兴衰。
因此,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他们往往要考虑风水因素,如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
6.宗教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如佛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7.防御意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定的防御意识,如城墙、堡垒等。
这些建筑不仅可以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安全,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战争和防御的重视。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观念。
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和风格。
但总的来说,这些观念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因素。
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
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为中心的布局理念,融合体系结构,风水理论的心理学和其他跨学科的理论在今天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
但是因为古人的理论描述过于神话,缺乏数据支持这一理论划分为封建迷信,生态建筑学者发现其本质的优点对生态建筑类的引用。
在这篇文章中,传统的风水学真的,阐述其应用价值在现代生态建筑和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传统风水;生态建筑学;表达引言中国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风水是一个全面的包括建筑、生态、景观科学,主要是自然、和谐、平衡的原理来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结合环境、地理、健康历史悠久的观察。
生态建筑和景观建筑是基于自然生物学的研究,与环境生态学共生关系,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景观科学理论,是现代建筑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和景观建筑在风水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要打破思想误区,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风水理论和实际回归设计。
一、生态建筑学与风水理论的相似之处生态建筑学与风水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第一,建设生态提倡合理利用自然景观保护的美丽风景,衬托美丽的建筑,通过建筑、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一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提出和谐,水并不是在复杂的地形是一件坏事,但在景观。
第二,生态建筑有一些环保理念,风水不仅教人们如何建造,指导人们如何种植,如何挖掘,如何保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第三,生态建筑的建设和规划设计基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的基础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它是人们的研究,建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我们的目标是寻求和创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对风水的要求建筑、景观、规划布局与操作相关的地形,风,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精神感应,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有机风水的看法。
二、传统风水在生态建筑单体设计上的合理性传统的风水,我们的祖先的智慧的结晶结构,由于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在今天使用,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统治阶级,江湖术士,等使用,描述科学的建筑理论的一个神话,暴利,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改变,想法是迷信已经被抛弃了。
风水理论中的美学原则及审美取向
风水理论中的美学原则及审美取向【摘要】本文探析了风水理论中的基本审美原则,以及以建筑为例,探究风水理论所形成的审美效果和其理论背后的价值观的体现。
这将对我们理解中国古建筑群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风水理论,审美,建筑一、前言“风水”这个概念最先在《周易》中出现,看似迷信,实际上是古人根据长久以来自然变化规律所总结出来的抽象理论,它能帮助人们在大自然中选适宜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并适应自然规律的发展。
而风水中形成的审美效果更是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加人的审美情趣。
二、风水理论中审美原则1、实用性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最合适人宅居剪墓葬的并非那些最美丽的地方,而是那些既能达到人们生产与生活水平标准, 又符合审美要求、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自然山水。
从古人所遗留下来的墓葬或者房屋地址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此类地点走位于环境优美,土肥水清之地,适宜居住。
由此可以得知,风水理论不单单是一种为了“吉利”而存在的理论,它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
这是风水理论中基本审美原则。
2、象征性象征性是风水理论中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风水理论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象征体系,其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往往通过象征手法间接达到。
常用的手法有数的象征, 形的象征, 物的象征。
比如古代将数字“九”作为权威的象征,因此故宫很多地方景物数量都是九,比如说九龙壁等,这象征着皇权与威严。
形的象征的更是不胜枚举。
在中国大地上无论南北东西的居民住宅中, 其建筑大部分坐北朝南,前低后高,中间平整虚空。
这样的形象可以理解为风水理论中的负阴抱阳,象征了一个人双手环抱,正在张口向天纳气。
物的象征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古代龙象征皇帝,皇袍上和皇帝的寝宫中到处都装饰有龙的图案。
而古代百姓中住宅装饰更是和象征手法分不开。
如合和如意、年年有余、富贵长寿、百子千孙等吉祥祈福图案都用谐音的方法以动物为象征,如年年有余的余可以被鱼代替,人们采用这些相应的装饰内容和形式来寄托自己对国泰民安的向往以及希望生活喜庆吉祥。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自然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民居以山水为背景,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的选择,常常选址在山水之间,与自然相依相存。
在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上,也充分考虑了周围的环境因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这使得民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在建筑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中国传统民居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在选材上注重材料的天然与环保,在结构上注重木质结构的使用,保留了原始的自然本色,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在建筑的功能设计上,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使得建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降低,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民居在装饰艺术方面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元素。
在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上,常常运用了大量的花鸟、山水、树木等自然元素,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自然生机和活力。
传统的建筑工艺、雕刻工艺也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图案和自然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使整个建筑更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情感。
在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上,中国传统民居也体现了自然之美。
在传统民居中,人们往往在室内外布置花木、栽种花草,注重室内的通风采光与自然的灵动,使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自然,人们可以在自然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享受自然的恩赐。
在生活方式上,中国古人对自然生活一直怀有敬畏与感恩之心,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也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等哲学思想贯穿于传统民居的建筑与装饰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这些哲学思想赋予了传统民居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具有智慧之美和情感之美。
浅议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_杨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5期专刊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4No.52014收稿日期:2013-11-28作者简介:杨峻,副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地产规划、建筑风水、建筑外观设计、室内装修设计。
通讯作者:蒋子杰,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生态景观。
浅议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杨峻1蒋子杰2(1.杭州外海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9;2.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及建筑布局指导思想的传统风水理论发展至今,其部分观点因主观性强,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撑而被认定为迷信糟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风水理论中诸如“天人合一”之类的生态科学观点被社会所慢慢认同。
生态建筑学作为相对科学的评测手段,可以对传统风水理论中的“择址”、“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挖掘,通过生态建筑学这个平台,也能够将风水中的理性元素为人们所用。
不可否认,风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而加入的迷信思想,不被生态科学接受,但去伪存真后,风水理论确实在人类生活的改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风水;生态;生态建筑学;地域性;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 -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5专-0376-04建筑的传统定义是指住人的容器,生态居住社区及生态建筑指的是在特殊地域和条件下,创造出的一种新型聚落形式,“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利自然条件,用最经济最天然的手段达到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并获得舒适居住生活空间的目的;进而,形成“生态建筑”[1]。
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理念是一致的。
当生态建筑学中出现了诸如“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等关键词的时候,不禁联想到了中国风水。
有许多国家、地区确实借鉴运用了风水学中的合理因素,提出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建筑的科学的理论观点,并付诸了实践,取得了积极、良好的成果[2]。
浅谈中国古建筑风水学说中的生态意识
浅谈中国古建筑风水学说中的生态意识作者:顾强来源:《居业》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环境过度破坏,然而事实证明自然是不可战胜的,人类战胜自然的泡影会在自然对我们的惩罚中破裂。
而反观中华民族沿袭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其建筑方式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我们的先祖崇拜天地,日月山川,这种崇拜随着历史的迈进,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在先贤哲学中就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进入中国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聚落建设与古建筑活动中,先祖们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态度亲和,园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最佳环境;生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古建筑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1-0064-02自20世纪中叶伊始,生存环境的愈加恶化促使人们不断进行反思与探索,如何改变其现状,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们的观念逐渐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从而提出了“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观”等。
同时一系列相应学说不断影响着当下与未来。
生态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作用于环境,城市,建筑,哲学,经济,文化等。
而中国古典文化正是最生态的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展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智慧。
其所展现的生态与绿色理念,不断的在影响着当代与未来。
1 中国古代风水学说概念1.1 风水学说概述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民族,在悠远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先祖有了超前的环境意识,他们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不得不受限制于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促使先祖们对人与自然密切关系进行主动性的认知,从而一切生产活动,都与自然智慧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优结果。
我们的先祖崇拜天地,日月山川,这种崇拜随着历史的迈进,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在先贤哲学中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进入中国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文化和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文化和美学特点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民间建筑基础之上提高的建筑层次,突出的反映了士大夫的文化思想、建筑观念和美学水平,其作品有较深的哲理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了“士”这一阶层的思想观念、情趣和寄托。
其特点可用八字概括:朴实、宁静、端庄、典雅。
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而是在素雅之中体现健美,注重建筑环境和人文心境的统一和谐。
概括起来,中国古代园林在文化表征上有三种特点:一是: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贯穿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在这种审美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招魂梦,颠倒情思”,如我们常见的用太湖石来模拟山川河流景观等,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的理念,贯穿中国古代匠人营造园林的始终。
二是:化成诗画的意境中国古代园林素与中国诗画同源,有“立体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之称。
一般情况下,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将园中主要风景意境以简约的笔墨,以诗的形式做一个概括,然后再仔细推敲山水、庭榭的布置,使其更适合诗意。
例如西湖在营造时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意境。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以宇宙人生为对象,玩弄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中国古代园林体现了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象的交流互渗,挖掘出最深的情,化成诗话,渗入了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是中国古代园林营造艺术的深刻体现。
梁思成说:“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的最基本特点”。
例如拙政园的“留听阁”就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诗意,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沿袭了画家董源《万壑松风图》的画境。
三是:通透的人生至境中国古典园林一直呈现出一种与宇宙为一体的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士大夫为之毕生追求的人生至境之所在,中国古代一切艺术的境界核心均植根于此。
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分析
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分析摘要: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其城市及建筑的布局主要是以传统风水理论作为支持,根据传统风水理论的内容来看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再加上其没有相应的客观数据作为支持,因此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风水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摒弃。
但是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一些理论观点所具备的特性逐渐被生态建筑学所认同,为此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风水理论;生态建筑学;特点;建筑设计引言在生态建筑学中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符合社会群落特征及生态发展需求的建筑布局,以此来促使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
而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其许多建筑布局的设计形式都体现出“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特点,例如“建筑设计”、“择址”等部分所表现出的生态、环境等特点,而这些内容与生态建筑学之间的联系也逐渐体现了出来。
1传统风水理论中“择址”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1.1对地理地形的认知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择址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择址主要是对建筑建设区域的规划,以此来达到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
根据传统风水理论其择址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避开“瘦山”,“瘦山”是指一些地理条件较差、地形复杂、山体陡峭的区域,其强调了“瘦山”会产生“煞气”,而从生态建筑学的层面来进行解释可以将其定义为区域内生态条件较差导致居住人对此处产生心理上的负面感受,并且此类地理地形条件也易发自然灾害,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居住的理念不符,因此此类地区并不宜居;第二,保证四周开阔,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有“井底局”的理念,其主要是指四周封闭的“谷地”地形,根据生态建筑学的分析来看,此种地形区域通风效果较差,温度变化也与人们的居住习惯有一定的差别,此种地形在发生如洪涝等灾害问题时危险系数更高,因此不适宜营建建筑群落;第三,远离灾害频发区域,风水指导下营建的城市,均择地于藏风纳气环水之所,极少有城市建成几年内即遭灾害的记载,进行科学整理后发现,风水择址最优的理论模型是“三面环抱、一面临水且视野开阔”的地形,即“龙真、穴的、砂环、水抱”。
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美学特征收稿日期:2005208228作者简介:孟 涛(19782),男,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033郝赤彪(19602),男,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孟 涛 郝赤彪摘 要:从对称美、和谐美、象征美、人文美四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美学特征,并对各个美学特征在实物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象征意义作了说明,从而深刻展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风水理论,美学特征,对称美,和谐美中图分类号:TU 2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的“风水”主要是指古人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生态、景观等一系列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定、以及相应的规划和建筑措施的总括[1]。
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其中美学理论主要包括对称美、和谐美、象征美和人文美等四个方面。
这些方面千百年来对传统建筑有着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1 对称美中国传统建筑构图中,大量运用平衡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平面和立面设计。
风水学在观念上认为,建筑平面的方正,形体的均衡对称,环境格局的完备无缺等,都是吉利的表现形态,反之则认为是凶煞的兆头。
如房屋的前高后低,建筑形体的杂乱,大门两扇门扉宽窄不同等,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就是对称美格局的完美体现。
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穿过大门,便是皇城上的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
承天门内有端门,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面的午门。
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先农坛,以及太庙和社稷坛。
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
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的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坐落在中轴线上,体现均衡对称构图之美。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本文从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理论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实例探讨其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借鉴及应用标签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风水理论;中国传统民居;生态观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倒原始社会时期,几千年来发展成为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
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不仅受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风水学说的影响。
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建筑哲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序列。
作为建筑代名词的“宫室”,在《周易·系辞传》中的定义是:“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移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古人认为宫室不过是遮风挡雨供人栖息的处所。
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命题。
儒道两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框架。
儒家思想的“礼制”学说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等级的概念,这一特点,是中国建筑文化区别于他国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儒家倡导的人和天地之间存在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理念,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道家思想体系核心的“道”,在《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法则,万事万物也以自然为基本法则。
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折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生态观。
2 古代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风水探源》一书中对风水有如下定义: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让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觉安定满足的地形条件。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撰文说,风水是找寻建筑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古代风水学说的整体系统原则、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理论是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方法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的生态美(一)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的生态美(一)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通常渗透了神秘的风水文化观念。
由于风水问题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因而常常遮蔽了其合理的人文与科学内涵,掩盖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蕴。
今天,当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时,则发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虽然存在若干封建迷信的因素,但在“风水”外衣下更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诉求。
风水,又称“堪舆”“青乌”“青囊”。
它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据说周成王迁都洛邑、周公卜洛时就已经运用了“风水”方法[1](P225),后来经过晋代郭璞等人的理论加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建筑住宅时选择环境与处理环境的一整套观点与方法(古人有所谓“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之分。
本文讨论的住宅建筑风水指的是“阳宅”风水观)。
“风水”内容主要包括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四个方面。
所谓“觅龙”,就是建住宅时要寻找适宜的山脉作为基础,强调“远观得势,近观得形”;所谓“察砂”,就是建住宅时除主山脉之外,也要考虑住宅周边的形势,要求四周的小山能够起到遮挡恶风,增加小环境气势的作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多层展开的良好态势;所谓“观水”,就是建住宅时要寻找理想的水文环境,既要求水口开闭有度(水的入口叫“天门”,水的出口叫“地户”,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若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象征财源茂盛),又要讲究水形富贵有致(如“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同时还必须水质甘香清洌(如“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
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
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
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
所谓“点穴”,就是最后确定住宅的具体位置,这其实已由前三个方面做出了规定,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上还有许多细节讲究罢了。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风水观念主要是基于农业村社民居而提出来的,注重住宅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强调物质世界和谐与精神感受舒畅的高度协调。
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及景观
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及景观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了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叫做“风水术”或“堪舆学”。
其中虽掺杂了许多玄学的成分和迷信的色彩,但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它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
所有这些,对传统住宅、村镇、城市的选址及规划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起到正面的作用。
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
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即已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科学。
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或称为青龙、白虎砂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
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他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
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
具体来说,理想的风水格局应具备以下的形势。
祖山:基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青龙: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左辅、左肩或左臂;白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右弼、右肩或右臂;护山:青龙及白虎外侧的山;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远山;水口山:水流去处的左右两山,隔水成对峙状,往往处于村镇的入口,一般成对地称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蛇山;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的山脉;龙穴:即基址最佳选点,在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之中央,被认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特点包括四合院的布局、重斜的屋顶和精美的木雕装饰等。
在传统民居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观念的尊重,比如房屋布局中的风水学说、庭院中的四季景观等。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融合,比如砖木结构、灰瓦覆盖等。
传统民居注重室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利用庭院、轩台等构建空间美。
园林景观在传统民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植物、假山等元素营造出优美的自然风景。
中国传统民居承载着丰富的美与自然的精神,其之美在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美与自然、建筑风格、自然观念、建筑材料、室内外环境、园林景观、和谐统一、文化传承、美学价值、和谐共生1. 引言1.1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主义精神。
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着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传统民居中,自然观念渗透于建筑的方方面面,从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到园林景观,都体现着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民居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石头等天然材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更加与自然相协调。
室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传统民居的重要特点,屋内布局合理,窗户位置设定精准,让自然的光线和空气自由流通,营造出舒适惬意的居住氛围。
而传统民居中的园林景观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精心布置的庭院、假山、池塘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画卷。
中国传统民居承载着丰富的美与自然的精神,其之美在于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
2. 正文2.1 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特点1. 木结构建筑:传统民居多采用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方式不仅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同时还能调节室内温度,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风水观念的生态美学表现
作者:牛海洋
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8期
中国古典建筑一般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建筑,从原始的木结构开始,到奴隶社会的宫殿、民居、祠堂、庙宇等砖木混合结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期逐渐成熟,发展成为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建筑是凝固的生命,流动的历史;作为人类的文明创造物,建筑物也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建筑的形制和设计,无处不是人类文化理念和观念心理的投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以调和共生的和谐为核心命题,体现在建筑中,便是所谓“天人合一”和“五行风水”观;尤其是在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和园林建筑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讲的是义理之天,即儒家所讲的行天道,规人事。
事实上,“天”的最初意义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合”,讲的便是建筑本身以及建筑中所居住的人与周围自然的和谐。
换而言之,即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的和谐。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多姿多彩千奇各异的建筑景观。
而汉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若要观察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是以汉族建筑为代表;而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便是民居住宅建筑。
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空间,对每一个家庭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确保家庭的健康平安,古人在住宅的选择和建造、入住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范式。
“风水术”便是其中影响最大也是运用最广的一种。
风水,又称“堪舆”“青乌”“青囊”,据说在周文王迁都洛邑、周公卜洛时就已运用了“风水”方法,后来经过晋代郭璞的发展加工,逐渐发展成为古人建筑住宅时选择环境与处理环境的一整套观点和方法。
“风水术”,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以及龙脉、望气、三才、生气等思想而创造的一种相地术,主要是服务于建宅、造墓;包括“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四个方面。
在具体的运用中,“风水术”遵循着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等,以使之合理化;第三,运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然而从现代科学角度看,传统风水观念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迷信成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认识而言,它是文化心理和经验的一种反映和投射。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正是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生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生态智慧和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诉求,诗意地栖居。
其一,气动布局。
即讲究气势之美,追求动态之妙。
这种住宅布局实际上是营造了充满生机的局部生态环境美。
其二,屈曲流转。
主要是体现在住宅的几大要素的选择上,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山峦蜿蜒起伏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曲折回环的河流有益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以及防洪防涝。
既有利于涵养生物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生活于其中的主人生发出对生命之美的赞叹和赏识。
第三,和谐生情。
风水住宅的气动布局和环境要素的屈曲流转,目的是为了满足主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是使得居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获得某种超越情怀。
在这一方面,谐和生情是古代风水观念的一个重要诉求。
它创造了内部的和谐韵味,追求小生境和大环境之间的交感互生,并且对居民进行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
第四,浑融自洽。
即将对世界的整体观照额对内部秩序的把握相结合,体现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协同创化的创造之美的境界。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包孕着古人浑融自在的诗性智慧,是先民在对宇宙模糊体察中产生的审美感悟,尽管住宅建筑风水观的阐释是以一种变态的神秘风水话语来表达的,但是其诗意情怀确是根本内核,也是在这一点上,它与现代社会的生态美学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