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初中诗词采桑子欧阳修教案
初中诗词采桑子欧阳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2)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4)领悟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内容和形式;(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解读诗词的能力;(3)学会比较不同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采桑子》;(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领悟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的理解;(2)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3)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采桑子》,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解读诗词(1)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如“采桑”、“夜雨”、“梨花”等;(2)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品鉴诗词(1)对比其他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2)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欣赏心得。
6.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背诵《采桑子》;2. 分析并总结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感悟的文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理解词句意思, 感受词中所描画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墳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3. 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爱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难点:理解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文学家苏东坡在任杭州太守赞美杭州西湖时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装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当苏轼调离杭州当了颍州太守后,看到颍州西湖时,眼前一片惊喜,脱口而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
而苏轼笔下的颍州西湖由于黄河泛滥,被泥沙填平。
如一个曼妙的女子,消逝在时光深处。
现在的颍州西湖是新建的。
如今我们只能沿着历史的足迹,在名家的诗文里寻找她过去的绝世风情。
我们一起翻阅欧阳修的《采桑子》,去领略颍州西湖的倩影吧。
生:如此甚好!二、知作者,知背景(一)欧阳修简介看视频《欧阳修及其创作》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创作背景看视频《一分钟了解采桑子》,了解《采桑子》及其创作背景。
知晓背景: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好那里的民风、景物。
“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思颍诗后序》)。
“吾将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采桑子》词牌名,又称《丑奴儿》《罗敷媚》等。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欧阳修的《采桑子》2.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采桑子》;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欧阳修的词风;学生能够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采桑子》中的意象和寓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采桑子》的词意理解与背诵;欧阳修的词风分析;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采桑子》中深层意象和寓意的解读;学生对古文词风的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采桑子》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欧阳修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资料;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预习《采桑子》;了解欧阳修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PPT展示欧阳修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对《采桑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文本解析(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采桑子》,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寓意,理解欧阳修的词风;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深入探讨(10分钟)针对《采桑子》中的深层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教师提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提交的《采桑子》背诵和解析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的深度、分享的勇气和清晰度。
六、教学延伸(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阳修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的异同;2. 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挑选一首喜欢的欧阳修词作进行分析和分享;3.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
七、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确认自己对《采桑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教师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和深入研究《采桑子》。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一、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诗歌阅读与分析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词写得恬静优美,读来令人心情愉悦,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掘景物背后人物的心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意,初步了解欧阳修词风婉约、深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人的恬淡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游玩时的恬淡安适,以及写景手法的细腻;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这么一位醉情山水的欧阳修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山水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人晚年创作的组诗《采桑子》中的第一首。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晚年退隐至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记游写景词,本节课所学为组诗第一首。
3.写作背景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ji)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欧阳修《采桑子》教案设计
一、课题:欧阳修《采桑子》
二、教材分析
1. 本课是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首典型的山歌体诗歌,诗歌的内容描写了一位采桑子在采桑过程中的辛苦,他对自己的苦难表示了悲叹,表达了他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悲凉心情。
2. 诗歌内容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比如桑椹、芦苇、江河、山川等,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用来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准备一些有关社会责任感的资料,用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准备一些关于文学鉴赏的练习,帮助学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欧阳修《采桑子》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采桑子》;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采桑子》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1. 词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采桑子》,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词中的关键字词,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解读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欣赏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欣赏词的美感。
5.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背诵《采桑子》并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 深入探讨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深入探讨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创作以《采桑子》为灵感的诗词或故事,分享并讨论。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欣赏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采桑子》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并推荐相关诗词进行自主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并完成相关练习。
2. 总结《采桑子》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并推荐相关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创作以《采桑子》为灵感的诗词或故事,分享并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采桑子》的字词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词欣赏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采桑子》的背景知识。
2. 分析并欣赏《采桑子》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采桑子》词的内容理解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2. 分析并评价《采桑子》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欧阳修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采桑子》原文及其注释。
3. 与《采桑子》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4. 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采桑子》原文。
2. 了解欧阳修的生平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欧阳修的生平简介,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提问学生对于《采桑子》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于作品的初步理解。
文本讲解(15分钟):1. 讲解《采桑子》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分析《采桑子》的字词用法、句式结构,讲解其中的难点。
3. 引导学生理解《采桑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分析《采桑子》的词风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等。
2. 引导学生欣赏《采桑子》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四、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采桑子》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的反馈,评价学生对《采桑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教师在讲解背景知识和词句解析时,适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2. 情景模拟:让学生尝试朗读《采桑子》,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采桑子》的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采桑子》的理解和感悟。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5篇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采桑子欧阳修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桑子欧阳修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1【自学指导】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这首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
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中学语文在线()籍jí 濛méng 笙shēng 栊lóng【朗读课文】【课文简析】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
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
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
先写郊外景。
“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和创作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经典的《采桑子》词作,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创作《采桑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采桑子》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规则。
(2)理解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表现手法。
2、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含蓄而细腻的情感。
(2)如何启发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恰当的意象和语言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写作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优美的诗词作品,引出词这一文学体裁,并简要介绍词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采桑子》。
2、词牌介绍(1)讲解《采桑子》词牌的来源和演变。
(2)介绍其常见的格律要求,如字数、句数、平仄和押韵规则。
以具体的例子,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让学生直观感受格律的特点。
3、作品赏析(1)选取几首经典的《采桑子》词作,如晏殊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等。
(2)带领学生诵读词作,感受其韵律之美。
(3)逐句分析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些词作中的意象有何特点?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2)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在词句中逐步展现的?(3)比较不同作者的《采桑子》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5、创作指导(1)启发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如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等。
(2)指导学生根据《采桑子》的格律要求,构思词句,注意平仄押韵和意象的运用。
(3)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展现独特的个性和创意。
6、学生创作学生进行《采桑子》的创作,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7、作品展示与评价(1)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和典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
(2)掌握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难点(1)感受词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漫步在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采桑子》,就是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写下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采桑子》的作者是具体作者,他生活在具体朝代。
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创作的关系。
作者本人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词句赏析(1)“具体词句”这句词好在哪里?(2)词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3、艺术手法(1)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2)对比这首词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
(五)深入探究1、小组讨论:词中的“关键词句”有什么深层含义?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美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2、引导学生比较现代文和古典诗词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诵读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作的词句含义,把握整体情感。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
2、难点感受词作中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
领悟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今天来一起欣赏一首很美的词,叫《采桑子》。
大家都知道,诗词就像是一扇通向古代世界的窗户,能让我们看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山水风光。
那咱们就赶紧打开这扇窗户,看看《采桑子》里藏着怎样的风景和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作者姓名是朝代一位很有名的词人,他的词风格独特,常常把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这首《采桑子》啊,就是他在具体情境的时候写的。
当时,作者看到了具体的景象,心中涌起了种种感受,于是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字音、节奏和语气。
(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2、下面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得通顺、有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3、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朗读,老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指导)(四)词句解读咱们一句一句来看看这首词都写了些啥。
“词的第一句”,这一句里的重点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想一想。
比如说,“具体词语”这个词,它在这里可不是咱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指解释词语的含义。
再看“词的第二句”,这里作者用了修辞手法,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比喻的对象,一下子就让咱们感受到了具体的感受。
(五)情感体会同学们,咱们读了这么多遍,也理解了词句的意思,那你们能体会到作者在这首词里表达的情感吗?其实啊,作者在这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赞美,又有一点点淡淡的忧愁或者感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当时的背景来想一想。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的背景知识,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理解、诗句翻译、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诗词背景知识、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的背景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读: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教师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词,熟悉诗词内容。
2. 写一篇关于《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的鉴赏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推荐一本关于欧阳修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鉴赏文章,给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诗词理解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西湖,让学生亲身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美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 邀请文学家或诗词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欧阳修和他的作品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反思,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2.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表达对诗词和美的热爱。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背景,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字词的准确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3. 朗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
2. 诗词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诗词朗诵音频。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欧阳修及其作品背景。
1.2 展示西湖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西湖之美。
2. 诗词学习2.1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2 教师讲解诗词字词、典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2.3 分析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感悟美景。
3. 朗读训练3.1 学生跟读诗词朗诵音频,体会诗词韵律。
3.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5. 总结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尝试创作以西湖为题材的小诗,展示才华。
6. 课后作业6.1 背诵诗词。
6.2 深入了解欧阳修的其他作品,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采桑子·欧阳修教案西湖》,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朗读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2. 适用年级:八年级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欣赏《采桑子》的词作特点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采桑子》的字词和句式结构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意境理解作者的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2. 教学难点:词作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联系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进行鉴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词作情感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采桑子》的兴趣和好奇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理解字词和句式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意境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感悟4. 课堂讲解:解析词作的抒情技巧和表达情感联系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深入剖析词作内涵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词作意境中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词作鉴赏的方法和重要性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采桑子》2. 写一篇关于《采桑子》的鉴赏文章3. 推荐一位古代词人,了解其生平和代表作品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了《采桑子》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作,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采桑子》的词作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词作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采桑子》为例,深入剖析其词作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采桑子》。
(2)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展现的人格魅力和审美追求。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主题的把握。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意境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采桑子》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采桑子》,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字词理解难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意境和主题。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欣赏诗歌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采桑子》。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情况和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
(2)理解《采桑子》的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采桑子》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桑子》。
(2)理解《采桑子》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1)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背景及《采桑子》的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分析《采桑子》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其他古典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2)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和意境。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
2. 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简要分析其意境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采桑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采桑子》。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采桑子》。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采桑子》的文本和注释。
2. 生词和短语的资料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采桑子》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资料卡片,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分析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采桑子欧阳修 教案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教案标题:采桑子欧阳修教学目标:1. 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采桑子》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采桑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采桑子》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采桑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采桑子》(教师提前准备好课文的复印件或电子版);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欧阳修的相关介绍和作品《采桑子》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欧阳修有什么了解?你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有什么困难或疑惑?二、讲解欧阳修及《采桑子》的背景(10分钟)1. 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分析《采桑子》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讲解《采桑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采桑子》,并解读其中的重要词句和情节;2. 分析《采桑子》的结构,包括引子、正文和结尾等部分,让学生理解其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
四、文学鉴赏与欣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采桑子》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2. 提醒学生注意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对仗、排比等;3. 分组讨论,让学生展示对《采桑子》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五、阅读理解与写作(15分钟)1. 给学生一篇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2. 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布置一篇关于《采桑子》的读后感或评论的写作任务;3. 收集学生的作文,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
(2)理解《采桑子》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采桑子》,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采桑女”、“翠袖”、“金戈铁马”等。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背诵《采桑子》。
(2)写一篇关于《采桑子》的赏析文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采桑子》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和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三)、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四)、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 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 年。这一年的2 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二)、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四)、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五)、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八、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七、教读词的下阙
(一)、总结上阙,导入对词下阙的分析。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一、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课时
《采桑子 重阳》
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b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沁园春 长沙》
四、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
( 一)、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 沁园春. 雪>> 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3、小结: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革命活动,如讨袁、驱赵发起各种革命运动等,可以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写尽并给人生动的鲜明的印象呢?
2、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