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国际金融新编笔记-第六章教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外汇管理及其效率分析
货币的兑换方式及兑换比价所进行的限制。其主要目标是维持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的有序安排,维持物价和金融稳定,促进本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管制的主要原因包括短期冲击因素(例如调整滞后,J效益曲线,经常账户收支对货币贬值的反应时滞,短期内的国际收支会恶化,如果此时缺乏资金流入并且政府外汇储备不足就会发生国际收支的可维持性问题;调整过度,汇率超调,短期投机型资金的冲击导致汇率与利率的过度波动,这一现象在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情况下尤为突出,这里应该分析汇率超调的副作用,以及应对政策)、宏观经济因素(一是保证原有政策能够发挥预期作用,资本完全流动时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失效,为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所以要对资本流动进行控制;二是采取了不合理的宏观政策时实施直接管制避免危机,例如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扩张本币供给大于需求,居民用本币购买外国资产会出现逆差这一点不能仅仅通过本币币值来理解本币供给增多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导致资本外流减少,明确作用与反作用)、微观经济因素(一价格体系不合理,产品的相对价格扭曲;二发展中国家产品缺乏竞争力保护本国弱小产业;三发达国家需要进口工业必须品控制用汇应对外汇短缺)。外汇直接管制是开放经济实现内外均衡时采用的搭配措施,具有收效迅速针对性强的特点。但实施的时间越长其消极影响也就越大,因此随着政策完善应逐步取消。
货币兑换管制: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购买某种外币,或外币购买本币的限制。兑换管制按范围,可以分为经常账户(包括贸易账户和非贸易账户)下的兑换管制和资本账户下的兑换管制;按对象,又可分为企业用汇管制和个人用汇管制。一般而言,资本账户管制严于经常账户管制,个人用汇管制严于企业用汇管制。
货币自由兑换: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一国若能够实现贸易账户和非贸易账户(即经常账户)下的贸易自由兑换,该国的货币就被列为可兑换货币。由于自由兑换的条款集中出现在基金组织协定的第八条,所以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又被称为“第八条款国”。其具体内容为,一、避免对经常性支付或转移的限制,各成员国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一不得对国际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实施汇兑限制;二、不得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措施;三、对付外国持有的本国货币,任何一个成员国均有义务赎回其他成员国所持有的本国货币结存,只需兑换的国家能证明这种结存是由最近的经常性交易所获得的,或者这种兑换还为了经常性交易所需要的。
复汇率:一国实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称为复汇率。几种简单的形式包括,一、对出口商品按类别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对进口产品征收不同附加税;二、采取影子汇率(附在不同类别进出口商品上的用汇和收汇的兑换折算系数。具体来讲,A类商品的该系数如果是1.2,那么,当A商品出口后,所得外汇收入兑换本币时,其所得本币收入等于:出口外币收入X汇率X1.2);三、在两国已经存在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的前提下对不同企业实行不同的收汇留成比例,允许将外汇按一定比例在外汇市场上换成本币。
复汇率的效率分析:
一、维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政府执行扩张型货币政策的时候,本国居民对外币的需求增加,通过复汇率政策,第二外汇市场的本币贬值,抑制对外币的需求,减少外币流出,维持国际储备和稳定官方汇率。二、隔绝来源于外国的冲击,对经常账户采用固定汇率,对资本与金融账户采用浮动汇率。稳定进出口的同时,通过浮动汇率变动吸收外国对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冲击。三、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控制本国的产业结构(本国垄断的必需品、鼓励发展的产业)。四、公开的差别征税措施。复汇率的缺点:管理成本高、扭曲价格、不公平竞争,国际范围内容易引起非议和报复,不利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
货币兑换管制的经济效应分析:
SS曲线表示外汇供给,DD曲线表示外汇需求,F表示市场调节均衡水平,OB表示政
府强制维持水平。政府确定的外汇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导致外汇供给小于外汇需求。
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维持在OH水平,购买外汇需要获得政府许可。这意味着此时的外
汇需求大于供给,在官方市场获得外汇以后以更高的价格OA卖出去。因此会出现权
利寻租。
外汇管制的负面效应:存在外汇黑市,交易者高报进口骗取外汇高价卖出;削弱出口
企业积极性;资本账户管制抵制外来资金流入;降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效率。
固定汇率制: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个基本参照物,并确定、公布和维持本国货币与该单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充当参照物的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种外国货币或某组货币。在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时,固定汇率水平可以进行调整。
浮动汇率制:汇率水平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政府不承担维护汇率水平义务的汇率制度。根据政府是否干预外汇市场,浮动制度可以大致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清洁浮动,汇率的波动完全由市场决定)和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度(肮脏浮动)。
对比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优点和缺点:
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会在固定的汇率水平下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消除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缺口,并相应变动货币供应量,通过内部均衡的变动来对经济不平衡进行调节。而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则完全听任汇率变动来平衡外汇供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固定汇率的内外均衡调节需要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本国的价格体系,相对于浮动汇率制的单一变量(汇率)调整而言,较为复杂和耗时。但是当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等原因引起的时候,浮动汇率制仅仅使用汇率调节,会延误必要的经济调整,不利于本国长期竞争力的提高。固定汇率制内外均衡调节需要政府制定出特殊的政策组合,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时滞问题(政府实施政策的时滞)使其效率较低,而浮动汇率的调节是自动的具有灵活性。但是浮动汇率制下,由于影响汇率的因素较多,可能反而会出现不利于内外均衡实现的汇率,而且,单一的汇率变动可能会不足以实现内外均衡,需要配合其他政策实现内外均衡。经常账户赤字的同时存在大规模资金流入,本币升值,给本国出口企业带来不可逆转性伤害,资本流出时本币贬值,但很难迅速对出口企业发挥效力。贬值刺激出口首先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其次必须配合相应的紧缩的货币政策避免通过膨胀抵消贬值的副作用。(复习马歇尔-勒纳条件)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整往往到了问题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生,调整幅度一般较大,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剧烈相对于浮动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和平滑性。但固定汇率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汇率调整,尤其是货币性干扰或投机性干扰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资金流动对汇率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时,这种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很大。固定汇率宣布的汇率水平容易成为投机攻击的目标,而且还能为投机者提供抵补交易。浮动汇率下,投机者的理性交易反而促使汇率向均衡水平回归(浮动汇率随时可能回归)。但是在非理性投机者存在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下的交易很多呈现为增加市场的波动,而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水平能够成为投机者对汇率调整目标的预期,使市场汇率具有名义锚,从而减少波动(有效的固定汇率管理)。
汇率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内外均衡实现过程中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不同。(见具体分析)浮动汇率下,政府无法随意控制汇率,从而防止货币当局对汇率政策的滥用。固定汇率制则可以防止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滥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相对有效,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相对有效。
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固定汇率能够减少国际贸易、投资的不确定程度,但是为维持固定汇率,政府会采取一些直接管制措施,从而影响国际经济交往的自由度。浮动汇率下管制较少,通过远期合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长期的跨国投资是无法规避汇率风险的,但发展中市场不发达缺乏远期交易工具,这也是浮动汇率制的不利因素。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将本国的经济目标摆在第一位,易于利用以邻为壑的政策,但汇率波动往往引起各国关注,进而形成磋商,加强各国政策协调。固定汇率时本国可以执行的一次性汇率重估,并不能消除以邻为壑的可能性。(什么是以邻为壑的政策)
就本质上来说这两种制度实际上意味着内外均衡目标实现中对“可信性”与“灵活性”的权衡,而这两者常常是不可兼得的。因此从纯粹抽象的讨论来看,并不能简单得出哪种汇率制度更为优越的结论。
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分析:
在资本完全流动时,即w=+∞,BP曲线水平,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
策,自发性吸收余额A变大,IS曲线右移,均衡点为A’,此时国内利
率高于国际利率,外币流入,本币需求增加,为维持汇率,当局买入外
币,卖出本币,M s增加,LM曲线右移,均衡点变为A1。固定汇率下,资
本完全流动时,财政政策对经济扩张有效。
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本币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利率为A’,
低于国际利率,本币供给大于需求,有贬值压力,为维持固定利率,政
府卖出外币,买入本币。LM回到原均衡位置。货币主动扩张后因维持固
定汇率而实行货币紧缩。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货币政策对经济扩张无效
浮动汇率下,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自发性吸收余额A增大,IS曲线
右移,均衡点为A’,本国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本币需求增加,本币升
值,净出口和产出下降,IS曲线退回到原来的位置。
浮动汇率下,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本币供给增加,均衡点为A’,本
币供给大于需求,本币贬值,净出口和产出增加,IS曲线右移到新的
均衡位置。产出水平大于原来水平。
(小型开放经济,本国利率时国际利率的接受者,马歇尔勒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