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赤壁赋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三篇篇一设计理念阅读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

解读文本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解剖文本表面意,二是解析文本语言文字负载的隐含意,三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观照后悟出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体现客体对文本的解读过程,这又恰好与古代文论中的“言、象、意”理论存在某些相似性,因此,我尝试把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象、意”理论与西方“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探索,对《赤壁赋》的教学正是我的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总结情景交融、寓理于事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粤教版必修2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第四单元文言文所选文章都至情至性之篇,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中也应贯穿情感领悟。

2、说教学目标根据《赤壁赋》的特点及“言、象、意”理论,我按照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能大致读懂全文字面意(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言”(2)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象”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画面。

《赤壁赋》中的哲理…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

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赤壁赋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赤壁赋精品教学设计
⒋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主”与“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何消极的心态。
四、全文总结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碍于眼,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苏轼的旷达与乐观。“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⒊你是如何评价作者观点的?
明确:他的人生观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削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2)析第5段
(二)析“悲”【第二段的第二层和第三段】
1)析第2段
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
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朗读)
明确:借助比喻、想象和夸张,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要流泪。
“饮酒…扣舷而歌…”
感觉:“浩浩乎…飘飘乎…”
⒉第1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作者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说明作者在遭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4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4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赤壁赋》,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张九龄的写作手法,理解其意境与感受。

3. 运用诗歌修辞手法,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意境。

教学准备:1. 复印《赤壁赋》的课文。

2. 配备PPT或者黑板,用于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 提前准备赤壁之战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赤壁之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利用PPT或者黑板简单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学生对赤壁有初步的了解。

二、感受赏析(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赤壁赋》。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比如,对比手法、夸张手法、对景写情等。

3.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意境与感受,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理解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

2.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小组汇报: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加深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

四、表达与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身临其境地参与了赤壁之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生自由创作: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反思与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赤壁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和思考?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赤壁之战的详细历史和文化背景。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9 赤壁赋)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9 赤壁赋)

9 赤壁赋从容说课《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写作本文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因此,本文以朗读、启发为主,拟定两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由学生介绍从网络、书籍中查找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分析文章第一、二段中的感情,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意,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赋”的韵味,边读边画出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指导学生完成背诵,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与上一课衔接,分析其余文段,并完成背诵,找出自己最欣赏和感受最深的文句交流分析,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读书札记,还可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后赤壁赋》对比拓展阅读,加深理解,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教学难点生命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熟读并背诵课文,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分析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跟随王羲之游览了兰亭美景,感受了魏晋风采之后,我们穿过时空的走廊,来到北宋,今天带领我们游历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大家应该对他十分熟悉吧,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生他被贬来过广东,跟我们也有一些渊源,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美食家,他爱吃荔枝,而且贪吃,因为他好像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一点儿也不怕上火!生对,对,他真的是美食家,“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师看来,大家对苏东坡是有些了解,但不全面,下面我们请刘丽同学给大家展示她做的有关苏轼的课件,大家欢迎,【学生展示课件】苏轼的生平与成就: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他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等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已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同时由于豪强的兼并,边备的松弛,官僚机构的庞大而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正在暗中滋长,苏轼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希望能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梅尧臣等所称许, 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仁宗末年,他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尤其反对急进的措施,当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打击豪强地主的新法时,他就上书反对,并以此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这时期在政治上的保守态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文艺上的成就,他当时写的部分诗文就片面夸张了新法推行时的流弊,助长了旧党的声势,影响了新法的实施,贬官黄州以后,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辟地耕种,有较多机会接近下层人民,政治态度有所改变,但是政治上的挫折,也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黄州是长江中游形势险要之地,武汉三镇即在它的西面,我国不少英雄人物曾经在这里展开军事上、政治上的斗争,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激发之下,他写出一些著名的散文和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见《上神宗皇帝书》),多年地方官吏的经历,也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他“深虑数年之后,取吏之法渐宽,理财之政渐疏,备边之计渐弛”,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又以此受到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到他59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苏轼在历任地方官吏时,比较关心人民疾苦,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这时的新党又只知利用新法加深对人民的剥削,他的处境就比较得到人民的同情,在琼州三年,他多方鼓励、培养当地后一辈的学者、文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也能和睦相处,因此生活虽十分艰苦,还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徙,次年七月卒于常州,著作有《东坡全集》100多卷,遗留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师感谢刘丽同学给我们一个全面的苏东坡,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课题,先请王军同学介绍有关赤壁的知识,【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赤壁的历史和苏轼所游览的地点】赤壁的历史:“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26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这一剑刻过万重山,据说江西庐山有反写“赤壁”字样,师在王军同学图文并茂的课件中,我们了解了课题的3/4,还有1/4就是梁敏同学的了,【学生展示课件,介绍有关赋的知识】有关“赋”:“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师这下课题是解决了,为了给大家提供最全面的知识点,再请李立同学给大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展示课件,介绍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写作背景:《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师如今的社会真是信息爆炸,大家做的课件,资料丰富、翔实,有些资料比我的还全,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下面我们就与苏老夫子同游赤壁吧,先听课文录音,初步领略文章的魅力,【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师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不愧是文学大师啊!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不过,一时还说不太清,生我有点儿“羽化而登仙”了,师是啊,这就是美文的效果了,下面,我们就看看苏东坡笔下和眼中的赤壁到底有什么特别,让人们歌咏和赞叹到今天,师请女生读第一段,注意语速和语调,【女生朗读第一段】师有了上一课听读的基础,同学们的朗读能力果然提高了,给大家5分钟时间,疏通文字并思考以下问题,阅读第一段,思考: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为什么作者把赤壁写得美如仙境?师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赤壁美景?生秋天的夜晚,月朗星稀,苏东坡与好友乘舟夜游赤壁,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师李立同学描绘很准确,夜很美,那么,再看第二问,作者为什么把赤壁写得美如仙境呢?生他用了夸张的手法,生他的心情舒畅,所以,眼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师大家忘记我们在诗歌单元里讲过的情与景的关系——生对了,谢谢老师的提醒,我觉得这一段,融情入景,情景俱佳,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师很好,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接下来,——师(微笑)知我者,大家也!知识拓展、提升师刚才,我们的苏老夫子畅饮美酒,喜赏美景,现在,他的感情又如何呢?生由乐转悲,师没错,那么,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生客人的洞箫声让作者的心情变化了,师为什么?生我听过洞箫吹奏的乐曲,应该一般都是乐调悲凉的多一些,师你分析得有道理,文章里是怎样写的呢?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伴着箫声流泪,不过,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作者的感情是在听到箫声才发生转变的吗?生应该是在他扣舷而歌的时候,师深入一些,分析给大家,生我从课下注释里发现,“美人”是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而他歌唱的是“望美人兮天一方”,那就是说,他的圣主或美好理想在很遥远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理想无法实现,这当然是悲伤的事情了,师为李伟同学的细心和深入的分析鼓掌,师结合刚才我们学习的写作背景,我们再来分析悲从何处来,很明显,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理想何在之感,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师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一、二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剩余的时间,我想留给大家背诵这两段,步骤如下:【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熟读成诵1.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2.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3.学生自读三遍,二、巩固背诵1.依据重点词的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2.可选择的背诵方法提示: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法,课堂小结好的,这节课,通过大家的共同合作,我们了解了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知识,同时我们领略了赤壁如仙境一般的美景,也听到了苏东坡的心声,上节课,我们曾领教了王羲之的感情起伏跌宕,其实,苏东坡的感情在此文里有过之而无不及,布置作业大家回去的作业是:预习其余三段,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并做好积累,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固然美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感更让人动心,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大文豪苏东坡的情怀,今天,我们接着去分析他的感情的变化, 师我们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一、二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下面,先请男生朗读第三段, 师这段与上两段的联系是——生(齐声)苏子愀然,师对,凄恻动人的洞箫让人伤感,尤其是仕途失意的苏东坡,那么,这段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悲凉,师他为何悲凉,悲凉什么呢?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生因为英雄伟大,而自己渺小,生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师为什么?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伟大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师能具体谈谈“忧思”的内容吗?生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命运不济,仕途坷坎的可怜文人?我们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可见他们的悲凉,师梁亮同学的补充分析非常准确,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悲凉吗?生“吾生之须臾”和“羡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师非常好,大家有没有发现,苏轼的有感而发与王羲之的借景抒情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生、理想与眼前之景的联系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或者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人共通的, 师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梳理文字和背诵,师同学们对这一段还有疑问吗?生老师,“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怎样解释?师王军同学为我们发现了本课的两个词类活用——意动用法,这里的“友”是“以……为友”的意思,而“侣”则是“以……伴侣”的意思,而积累这些文言常见的词类活用,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师还有疑问吗?生老师,我有点儿不明白:在我们的印象里,苏东坡应该是豪放派,怎么这里看起来,他这么消极,跟我们心目中的苏东坡简直是两个人嘛,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我先不作回答,等文章分析完,你一定会得到答案,知识拓展、提升师好,我们接着看作者的心声,大家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一遍,还是要注意语调,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大家看作者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生“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应该是两个层次,师准确,那么,这一段与上一段的联系体现在哪里?生从“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阐发的,师具体一些,生作者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他认为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因为看待事物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入手,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师分析得妙,苏东坡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文章的第二层又是从哪个方面论述的呢?生应该是“取”与“不取”,师很准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大家在结尾处可以看到,苏子与客醉眠的描写,大家想,苏子这时是借酒消愁之醉,还是尽兴痛饮之醉呢?生既然作者已经释然了,他应该是尽兴痛饮之醉,师没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像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说到这儿,我想刚才李丽同学提到的有关苏轼这篇文章是否是消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吗?生是的,师好吧,我们不要辜负了如此美文,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争取背诵出最后两段, 师时间到,我们尝试着把全文连贯起来背一遍,中间如果有些地方记不清楚,可以看一下课文,师我想请四组同学接力背诵,每组一段,最后一段是老师的,师好的,看来,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背出来,理清思路,也可以帮助大家加强背诵,课堂小结回头再看这篇美文,它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布置作业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我们今天的作业也是离不开赤壁的:请将本文与《后赤壁赋》或《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写成文章,板书设计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鉴赏提示: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月夜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前赤壁赋则重在借景抒情,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舒展平缓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的山崖危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理变化,极尽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景,表现旷然豁达的胸襟和慕仙出世的思想,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本题期望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体会文中的情感线索,并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所阐发的哲理,参考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二、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从品味示例中的“对文”开始,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时留心语言技巧,并能仔细品味其妙处,参考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三、命题意图:这一题紧扣课文作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初步涉猎和学习比较鉴赏,参考答案: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5篇

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5篇

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精选5篇(一)教案名称:《赤壁赋》的解读与赏析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进行赏析;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2.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赏析。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赤壁赋》的中心思想;2. 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赤壁赋》的复印件;2. 音频或视频资源,如演唱《赤壁赋》的音乐、影视剧片段等;3. 课堂展示用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赤壁”和《赤壁赋》的背景;2. 提问:你们对《赤壁赋》有什么了解?它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的其他作品了解吗?Step 2 课文阅读(15分钟)1. 阅读《赤壁赋》的部分或整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2. 分小组讨论,梳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Step 3 主题探究(15分钟)1.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诗意描写、对比运用等方式营造的艺术效果。

Step 4 赏析活动(20分钟)1. 播放相关音乐或影视片段,让学生在听、看的同时感受《赤壁赋》中的意境和美感;2. 分小组进行《赤壁赋》的逐句赏析,让学生主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教师对学生的赏析答案进行点评和引导,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自主总结《赤壁赋》的主题和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2. 提问:你认为《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能在我们生活中找到吗?请举例说明。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9《赤壁赋》精品教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9《赤壁赋》精品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区分高低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开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局部,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拟阅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1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故称乌台诗案。

而这些御史台官员诬陷苏轼的理由是他写的一些诗文。

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这两句诗被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亏神宗皇帝英明,说:“彼自咏桧,干卿何事?〞这个罪名才不成立。

乌台诗案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种文字冤案一直伴随着他。

苏轼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惠州海南。

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

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把他贬谪到海南。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作家现实生活中的不幸经历往往成就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巨匠曹操最为经典的一篇文章。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赤壁赋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领会和欣赏这篇文章,深入探究其深层意义、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本文将探讨赤壁赋的教案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基本意义,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

3. 赤壁赋的基本意义和深层内涵。

4. 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赤壁赋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读原文,仔细理解赤壁赋的结构、内容和意义。

2. 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基本意义,并与全班分享。

3. 带领学生识别赤壁赋中的典故,并解释其含义和象征意义。

4. 指导学生比较赤壁赋与其他名篇的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赤壁赋的作用和价值。

5. 通过展示、讲解和研究范例,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赤壁赋的方法和技巧。

6.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赤壁赋的读后感或创作新的赋文。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考查学生对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意义是否理解。

2. 小组讨论:考查学生对赤壁赋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作业检查:考查学生对赤壁赋的赏析和创作能力。

4. 研究报告:考查学生对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应编写详细的教案,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常备教具,例如幻灯片、录音机等,以更好地展示赤壁赋的内容。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优质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优质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赤壁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把握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赤壁赋》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诗词,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

3.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分析文章艺术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5.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6.作业布置(1)熟读《赤壁赋》,体会文章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较为仓促。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课堂氛围有待提高,教师应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把握。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4.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5.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资源1.《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2.苏轼诗词选。

3.有关赤壁的图片、视频等。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题)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四、指导诵读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

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

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山川相缪(liáo)酾(shī)酒临江驾一叶之扁(piān)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五、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⒈把握文赋特点。

⒉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过程与方法:⒈熟读成诵,积淀文言语感。

⒉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难点和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常识教学:⒈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⒉简述文赋特点三、整体感知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⑴读出韵律。

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⑵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洒脱)⒉学生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⒊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明确:四、赏析课文㈠分析第一段:⒈学生朗读课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优秀教案三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优秀教案三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三篇篇一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苏轼,认识苏轼的人生感悟,倡议踊跃的人生态度;2、领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满交融的艺术特点;3、商讨本文中的人生真理,从中获得启迪。

教课重点:1、学习和累积有关的文学知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别句式等;2、指导学生体会其用词的精练正确和生动形象,培育学生经过朗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教课难点:领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满交融教课方法:串讲+研究、鉴赏课时安排: 2 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利用学习小组采集有关资料,认识作者苏轼的平生,侧重认识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资料,认识赤壁的历史,对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本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 1)若用多媒体教课,采集资料,制作很多媒体教课课件。

(2)准备好有关的稳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

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呢?是怨天尤人,悲观的闪避仍是乐观豪迈的踊跃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不过看问题角度不同样而已。

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产。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二、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四川眉隐士。

北宋政治家 , 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21 岁中进士,一世宦途崎岖。

正是人生的磨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波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创始了豪迈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我们今日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 年),苏轼因作诗嘲讽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赤壁赋教案设计教资(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赤壁赋教案设计教资(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赤壁赋教案设计教资(3篇)2023年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一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战场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场,就在这里演义了赫赫出名的故事——赤壁之战。

今日,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吧!大家看!大门两旁有两架巨大的鼓,敲出来的声音浑迫有力,小朋友们可以去敲一敲,听一听古时候发出过的声音,留意不要摔跤。

随我一起走进大门,我们可以看到面前有一个露天大舞台,里面有几千个座位呢!晚上我们可以来这里看晚会——三国演义实景大剧场表演,非常精彩。

现在,大家上楼梯,留意台阶,台阶两侧有闻名的三十六计壁画——苦肉计、美人计、空城计、走为上计……大家可以边走边看”。

连续沿着台阶向前走,是不是闻到一股桃花香?前面就是桃园,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刘备、关羽就是在这里结为兄弟的,这就是出名的桃园三结义。

再看!桃园的水边是不是有两艘船呀!这里有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当时曹操来攻打刘备,而刘备的军队没有箭了。

他的军师诸葛亮做了许多个草垛绑在船上,晚上曹操来攻打刘备的军队时,以为草垛就是人,射出了许多箭在草垛上,等曹操的军队退走后,诸葛亮把插在草垛上的箭取下来,足足有几十万支呢!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觉得诸葛亮很聪慧呢?在当时,他确实创造了许多新颖的东西呢!让我们走进诸葛亮才智园看看吧。

哇!才智园里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有射箭、木牛车马、八卦阵……大家可以尽情地体验,不过要留意安全哦!在我们的脚下,是波涛汹涌的长江,那些水花如同一只只凶狠的野兽向我们扑来。

大家向远处看,一块巨石上刻着两个大大的、红色的字——赤壁,据说,那是当年周瑜战胜后乘兴书写的呢!好了,下面是自由游玩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恋、自行休息,但请留意安全,不要乱丢果皮纸屑。

此外,卫生间往右拐就到了。

最终祝大家玩得快乐开心!2023年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汇总二前天晚上去看了看《赤壁》,根本的感想是很好玩,不管是台词,还是情节,都有不少好玩之处,下面谨就所记得的局部,列举一二:1、影片开头是曹操南征,赵云救阿斗,没有提到这是长阪坡,后面交代说,这是新野撤退。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赤壁赋》,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语言表达;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思维意识。

教学重点:1.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课本《赤壁赋》的相关教学素材;3. 针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的讲解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于《赤壁赋》的印象;2.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讲解赤壁之战对于三国时期的影响和意义。

三、学习《赤壁赋》的主要内容(20分钟)1. 分段教学,让学生逐段阅读《赤壁赋》;2.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 对于难懂的句子进行解读和讲解。

四、讨论与分析《赤壁赋》(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赤壁赋》的理解和观点;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形式、语言表达和意义;3. 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赤壁赋》对于历史和文学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赤壁之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完成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学习了《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语言表达。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促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思维意识的培养。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辅导。

另外,教案中的时间安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进度。

人教版高中高一下册《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下册《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下册《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知识;2.掌握《赤壁赋》的内容要点、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3.能够分析《赤壁赋》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2.《赤壁赋》的语言、修辞、结构分析。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赤壁赋》1.历史背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2.作者:曹操的文学良友、散文家蒋干创作;3.创作时代:大约于公元220年,也就是曹操死后的5年左右。

2. 掌握《赤壁赋》的内容要点、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1.内容要点:描写了临江之际,孙刘联合抵御曹操进击的壮丽场面,表达了团结抗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

2.文学特色:以景衬情、气韵生动,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英雄气概和壮乔气度。

3.文化内涵:宣扬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个人格局的塑造。

3. 能够分析《赤壁赋》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1.语言:情景交融、极富节奏感、气势磅礴、丰富多彩。

2.修辞:充满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结构:分为四段,每段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而观”为总起的形式,仿佛是总揽全局之际的感慨,又像是推波助澜之计的关键之处。

四、教学方法1.前置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背景,了解魏蜀吴三国关系;2.互动探究:分段呈现《赤壁赋》的文章,鼓励学生就每段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互动探究;3.概括提炼: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意义和表现手法,通过概括提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4.仿写创作:引导学生仿照《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运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以《赤壁赋》为蓝本,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约800字)。

要求文笔流畅、条理清晰、使用具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分析文章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默读。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正音,疏通文意。
5.师生共同小结文言知识。(出示投影)
(1)拼音
属客(zhǔ)窈窕(yǎotiǎo)少焉(shǎo)斗牛(dǒu)
冯虚(pínɡ)桂棹(zhào)倚歌而和之(yǐhè)
嫠妇(lí)愀然(qiǎo)相缪(liáo)舳舻(zhúlú)
酾酒(shī)匏樽(páozūn)蜉蝣(fúyóu)肴核(yáo)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三单元《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渺渺兮予怀”等句子。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如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一叶扁舟、沧海一粟等。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御史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讥朝廷,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中,旧派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徽宗即位(1100)赦还。第二年死于常州。
同一时期,苏轼还写了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赤壁记》,可以作为说明材料。
出示投影:
赤壁记
苏 轼
黄州少西,山麓半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时曹公败归华容,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诵读要领。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感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过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它那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气吞天下之势还依然回荡在我们脑际,(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背起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题材相同的精美散文,感受他的豁达的情怀,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魅力。
学生思考。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
明确:这篇赋,主要通过主客对话阐述了作者在失意之中对人生的见解。
开头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天水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
其次写在优美的景色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使长期过着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为主客对话作好了铺垫。
(1)“以文为赋”是这篇赋的一大特点,它不是以整句形式来写的骈文,而是骈散结合,注重声韵美。诵读时应注意句间的停顿、延长和节奏,同时注意叙述句的平缓语调;描写句的意境把握;抒情句的感情韵味。
(2)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间”“天”“然”“仙”。
3.齐读。学生齐读课文,读时体会音韵,注意押韵句。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
2.文体介绍及写作背景
(1)赋:一种富有文采韵节,散文与诗歌结合,可以咏物写志抒情的文体。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三年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山名,一在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曹操。一在今湖北黄冈,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处,其实他并未弄错。苏轼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以“传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接着以“苏子愀然”“问客”,引出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辩。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反映了他陷于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客曰”,是作者借客人之口表达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悲苦心情。
第四段,文章以“苏子曰”引出的一段话,是针对上文“客曰”反映的悲苦思想而言的,这正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悲苦思想的愿望。“苏子曰”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有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
(选自《中华百体文选》主编刘孝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发行)
(解说:通过相关文章的浅读,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动机和心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三、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1.听读。多媒体显示苏轼所游之地——黄州城外赤壁的画面,同时放录音。学生注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2.诵读指导。
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所含的人生态度和语言的哲理意义。
2.学习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教师指导背诵要领。
本段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最后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4)师生齐背第一段。
(5)抽两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最后,客人转悲为喜,以醉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一方面写出了“清风”“明月”“江上”之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欲借酒力以消除胸中块垒之情。
感情梳理:
乐 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

悲 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悲 主客问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乐 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乐 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尽量背诵课文。
2.思考作者因何而“乐”,又因何而“悲”,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背诵。
2.具体研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检查背诵
1.学生齐背全文。学生若背不下来可适当看看课本。
2.学生举手背诵。
(解说:有些学生记忆速度快,可以给他们展示亮点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带动其他同学背课文的热情。)
作者通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是写江面之景。游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放声地诵明月之诗,愉快地歌窈窕之章。不久,月亮也出来助兴,作者的视线又由江面转入天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透过月光又看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的游人自然心旷神怡,任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飘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于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人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作者由景自然过渡到人的感受上,痛快淋漓地描绘出要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景情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笔势流畅,多处用典却不着堆砌之痕。
二、具体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提问:找出本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明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乐”情的。
多媒体显示月夜赤壁的画面,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
学生感受画面意境,并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借景抒“乐”情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
明确:写景句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未尝:不曾。
往:流走。
东方之既白: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3)本文涉及的成语
水波不兴 遗世独立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沧海一粟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正襟危坐 杯盘狼藉
说明:以上释义仅是补漏和纠错,其余见书上注释。
(4)重要词法和句式
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使动用法,使……悲泣。
7.学生齐读全文。
(解说: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只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记忆,帮助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本课时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借景抒发自己官场失意及豁达乐观的情怀,进而排遣心中的苦闷。通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3)学生齐背第二段。
3.研习第三段
(1)指定一学生背诵第三段
(2)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回答时尽量借用文中句子。
学生讨论问题后回答。
2.研习第二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学生默读后设疑:第一段写了“乐”情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
本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心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一般认为是君主,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的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王朝分忧,然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便感叹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皓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