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2018最新人教新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案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教学思路及方法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第25集中康熙曾让明珠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明珠是这样说的:“台湾虽是弹丸之岛,却与大陆千古一脉,非但不可弃,就是想弃也弃不掉。
为什么呢?因为台湾岛居民大都是闽、粤、浙三省的移民,不少人家儿子在台湾,爹却在大陆,哥哥在台湾,弟弟在大陆,两岸世代婚嫁不绝,来往不断,同文同种,衣食无二,台湾和大陆可以说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呀。
”下面老师也想让大家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
学生可能会从两个方面去答:一个是回答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是回答到台湾问题的由来(两次回归,三次分离)。
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肯定。
由此,学生可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
初中历史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八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焦点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及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丰富的史料,探究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激发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以及对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之前的第12课已经学习过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对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所以,本课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政策。
2.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诗朗诵《乡愁》,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自主探究,感悟历史: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
教学设计4: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祖国大陆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台湾方面调整“三不”政策。
(3)海协会海基会成立。
(4):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学生自主学习小字内容,了解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表现。
学生: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展示: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还有那些?
作为了重点,历史线索明确,学生易于理解。通过本课教学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补充的内容稍长,学生太小,并不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对台湾那么的熟悉。
说明:此环节要求学生在回顾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知识形成整体认识,提炼出所学精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教师:1以质疑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教师:我国利用这个方针成功的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香港和澳门问题。
教师: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到台湾,同新中国实行军事对峙,人为地使得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成为祖国统一的主要问题。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同学阅读课本65--68页的内容。并归纳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
出示预习题目:(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队台湾明确提出要。
教师 : 同学们,你们去过台儿庄吗?哪里有一个展厅,专门展览了台儿庄战役的英雄场面.2010年,连战和宋楚瑜专门来到台儿庄参观,他们一行和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来说说.
学生:连战是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军队曾经在台儿庄大战中,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板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1
1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整个教材,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学史的基本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认知还不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还具有儿童求新鲜,求趣味的特点。
教师应利用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了解台海双方政策变化发展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等的能力。
知道台湾从古到今的历史沿革,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岸交往内容的交流学习,使学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树立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统一海峡两岸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解读】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方针。
重点解读: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又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台海双方政策的变化都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产物。
历史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公主岭市第四中学八年级历史下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③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④《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⑤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2、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②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3、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①(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②(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③(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4、设计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人民一家亲;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家!学习目标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学习难点】一国两制知识结构:展示内容: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阅读第一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学习总结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中做出过那些决策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又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
4.不久,在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3海峡两岸的交往word教案(13)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关系的变化;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过程与方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方法:疑、探、展、评、用教具:教学过程;一、设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分分合合,最后造成台湾与祖国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快熟阅读教材,梳理重点知识以问题形式提出来,师生归纳整理,形成紫檀自探提纲。
教师预设问题:1、建国后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方针政策分别是什么?2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表现有哪些?3 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及表现?4 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有哪些?你对海峡两岸的前景有什么看法二、探究(一)学生自探自探提示:回答以上4 题(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维解决的问题。
2、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4展示1组2号2组2号3组2号4组2号评价4组1号3组1号2组1号1组1号三、展示学生展示(板书、口述或随机展示)四、评价(一)学生评价(二)教师评价、点拨或精讲五、运用(一)质疑再探教师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什么?分别代表两岸达成此共识的两个民间团体名称是什么?(二)教师精选题(当堂训练题)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前的括号中)()1.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指A.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B.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C.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D.“汪辜会谈”()2.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的协议C.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D.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共识()3.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泽民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B.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C.双方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互访D.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人教初中历史八下《13 海峡两岸的交往》word教案 (19)
课题名称
主备人
李叶红
周次
备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汪辜会谈,九二共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过程与方法:正确理解党的一以贯之、变化发展的对台政策,培养客观评判事件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论述台湾是祖国领土,培养史论结合陈述历史的能力
回答:(1 ) 针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政策?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材料二中“国之在殇,乡之深愁”指什么?目前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 )针对当前两岸关系的新 局面,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
提纲总结
教师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
当堂检测
与作业 反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既洗雪了百年国耻,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 重要一步。于是,台湾问题的解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那么,今天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又有 哪些对台方针出台?导入新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统一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情感,理解两岸血浓于水的亲切情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多媒体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课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海峡两岸的交往展开。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结合学过的知识,以文字形式整理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台湾的历史。通过师生广泛的讨论及进行建设性想像,勾画出祖国统一后的美好前景。最后举办“海峡两岸交流”展览会(课前做好准备:查阅网站、书报,搜集资料并阅读教科书),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师:歌词中澳门在深情地呼唤:“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回来……”____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所有的华夏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台湾也早日归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引入新课。
方法4
激情引入法
出示教科书课前导入框的图片,教师介绍:____年10月,在北京保利大厦剧场的舞台上,风帆随着惊涛骇浪上下翻卷,祖国大陆的先民正在驾舟渡海,与大海搏击。台下的观众热烈的掌声阵阵不息。这是台湾艺术家演出的舞剧《薪传》的一个场景。这个舞剧表现了三百年前来自祖国大陆上的先民跨越海峡、开拓台湾的艰辛历史,也表现了两岸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这次演出正是两岸文化交流盛况的一个缩影。引入“海峡两岸的交往”(出示课题)。
本课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本课的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要解决重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探究问题。通过互相探究、交流,找出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的史实,引导学生为祖国统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树立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收集“海峡两岸交往”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学会合作处理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缓和海峡两岸的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通过探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海峡两岸的交往,关系的缓和,使得中国人民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推进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点】对台湾的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海峡两岸的割据状态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
二、新课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师: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多媒体展示宝岛台湾的美丽图片想一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下?学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学生: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学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学生:清朝初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学生:清康熙年间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清末(1895年)《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学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教师:通过史实证明说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台湾与大陆割据的呢?学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了解“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针;“汪辜会谈”及“九⼆共识”;江泽民提出的⼋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培养并锻炼学⽣以下能⼒:归纳分析的能⼒、合作交流能⼒、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祖国⼤陆与台湾交往⽇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
课前准备①指导学⽣上⽹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的史料和海峡两岸⽇益密切的⽂字资料和图⽚资料。
②学⽣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绍。
③教师课前准备:收集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④指导学⽣分⼩组上⽹收集相关资料并作整理。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新课课件播放《乡愁》⼩时侯,乡愁是⼀枚⼩⼩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张⼤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现在,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陆在那头。
播放朗读诗歌,设问:诗⼈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台湾与⼤陆的地图。
教师:对,这就是台湾,祖国的宝岛——台湾。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词,它包含哪些含义?(⼀是说这是中国的领⼟,⼆是说这是⼀⽅宝地。
)可是,作为中国的领⼟,两岸的⼈民却不能⾃由往来,甚⾄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陆的关系。
(⼆)⾃主学习,完成丛书知识梳理的问题(三)师⽣共同学习1、回眸台湾历史。
(课件展⽰)请同学们看展⽰的地图,谁能给⼤家介绍⼀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陆隔台湾海峡。
)提起台湾,我们说的最多的⼀句话就是”台湾⾃古以来就是中国领⼟不可分割的⼀部分。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材依据:《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XX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XX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
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XX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XX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XX和澳门回归的》继续。
主要以XX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XX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XX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XX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XX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
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XX地理、历史和XX问题的由来。
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与“九二共识”;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4)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知识梳理1.对台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的隔绝被打破;(2)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5)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补充较为典型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发展变化的“论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发展变化。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管理等。
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3、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年级下册《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年级下册《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课标解读【内容标准】1、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有关史实。
2、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归纳等方法,培养以下能力:①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③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以下认识:①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祖国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
【学习重、难点】1、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
2、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习流程A、导入新课【课前感知】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B、落实课标【自主梳理】[要求:独自阅读教材,标注重点,边读边完成学案.]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大陆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的大政方针。
不久,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1990年,台湾成立了;(3)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4)1992年,两会就“”达成“九二共识”。
(5)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会长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6)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初中历史海峡两岸交流教案
初中历史海峡两岸交流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交流及其影响。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思考两岸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 海峡两岸的交流历史;
2. 两岸交流对双方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分析两岸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准备:
1. 播放海峡两岸交流历史的视频;
2. 准备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海峡两岸的交流历史吗?它对两岸有什么影响?
2. 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海峡两岸交流的兴趣。
二、学习(25分钟)
1. 讲解海峡两岸的交流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2. 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两岸交流的情况。
3. 引导学生分析两岸交流对双方的影响,讨论两岸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三、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性。
2. 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鼓励他们多思考、多交流。
四、课堂延伸(10分钟)
1. 带领学生展开讨论:海峡两岸的交流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2. 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流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两岸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两岸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2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3.课时:一课时4.课题: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教学一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民族团结”、“香港与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内容。
本课主要从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实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1.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2.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
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峡两岸分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3.探究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海峡两岸的分裂与历史背景;2.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3.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海峡两岸分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分析影响两岸交往的因素;2.难点:探究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发展的影响,需要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向学生传达所需知识和信息;2.讨论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海峡两岸的分裂与历史背景(1)教师引入:介绍中国近代史、国共内战等相关背景知识。
(2)课堂讲授:讲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历史,并提出探究两岸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3)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影响两岸交往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2. 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1)教师引入:介绍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历程。
(2)课堂讲授:讲述两岸交往的具体过程和成果,如海峡论坛、两岸经济合作等。
(3)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岸交往的成果和问题。
3. 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的影响(1)教师引入:介绍海峡两岸交往对两岸发展的影响。
(2)课堂讲授:讲述海峡两岸交往的利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估1.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影响两岸交往的因素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两岸交往成果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体会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两岸交往对两岸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过程与方法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由余光中的诗《乡愁》导入。
【自主学习】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争取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方针。
4、1995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项主张
5、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意义:打破了海峡两岸_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_________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6、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1991年大陆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1993年______和______在_____________会谈。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3、台湾当局的主要领导人有何主要言论?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