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分类方法有几种
抗菌药分类方法有几种
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分类方法:
1.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 细菌静息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类等,在抑制细菌繁殖过程中起到静息作用。
- 细菌杀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通过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
2. 根据作用靶点分类:
- 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β-内酰胺类、糖肽类等,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杀灭细菌。
- 细菌膜作用剂:如磷脂多糖类、环酮醇类等,干扰细菌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菌死亡。
- 细菌核酸合成抑制剂: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等,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和功能来抑制其生长。
- 细菌蛋白合成抑制剂: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3.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 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 磺胺类:如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可能存在交叉和重叠,且新的抗菌药物不断被发现和研发,可能不完全适用于以上分类方法。
抗菌药物分类表
抗菌药分类
非限制使用类
限制使用类
特殊使用类
青霉素类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苄星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哌拉西林、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
美洛西林钠(力扬)、阿洛西林钠(阿洛欣)、氨氯青霉素(安洛欣)
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他啶、头孢克洛(新达罗、希刻劳)
头孢曲松钠(罗氏芬)、头孢米诺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头孢吡肟(马斯平)
其他β-内酰胺类
拉氧头孢
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泰宁注射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美罗培南(美平、倍能)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硫酸奈替米星、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眼药水
链霉素(仅用于结核)、阿米卡星、大观霉素、妥布霉素、硫酸依替米星、小诺霉素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利菌沙)、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小儿利迈先)、阿奇霉素(欣匹特;希舒美)
四环素类
四环素眼膏、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四环素软膏、强力霉素(多西环素)
四环素片、土霉素片
氯霉素类
氯霉素滴眼液
氯霉素注射液
其他类抗菌药
克林霉素、磷霉素钠
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
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司帕沙星
氟罗沙星
磺胺类
复方新诺明片
硝基喃唑酮(痢特灵)、呋喃妥因
抗结核药物
利福平、异烟肼、比嗪酰胺、乙胺丁醇
抗真菌药
氟康唑、克霉唑(软膏、栓、癣药水)、达克宁霜(栓、散剂)
酮康唑、伊曲康唑(斯皮仁诺)
抗病毒药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它们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兽医领域,对于治疗细菌感染和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照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
它们由真菌、细菌或人工合成,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能力。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
2. 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病毒性感染,例如流感、艾滋病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如抑制病毒复制或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和奈法韦等。
3.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它们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克霉唑和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4. 抗寄生虫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和血吸虫病等。
它们能够摧毁寄生虫,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奎宁和多奈哌齐是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
5. 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这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或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有助于治疗和控制结核病。
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是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
这些药物会干扰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过程,从而使其失去保护,细菌很容易受到损害。
2.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类似红霉素和四环素等抗生素,可以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达到抑制菌生长的效果。
这些药物会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合成过程。
3. 干扰核酸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和碱基类似物等,可以通过插入到细菌的DNA或RNA中,干扰其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这些药物是通过与细菌的核酸结合来发挥作用。
抗菌药物分类目录
抗菌药物分类目录一、根据作用机制分类1.1 阻断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碳青霉烯类药物:如培南、美罗培南等。
1.2 干扰核酸合成的抗菌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 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等。
1.3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 四环素类药物:如强力霉素、克林霉素等。
1.4 干扰细胞膜功能的抗菌药物- 多粘菌素类药物:如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等。
- 多肽类抗菌药物:如砜胺溴铵、酚红胺等。
二、根据范围分类2.1 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适用范围广泛。
常见的广谱抗菌药物包括:- 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环丙沙星等。
2.2 窄谱抗菌药物窄谱抗菌药物只对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适用范围有限。
常见的窄谱抗菌药物包括:- 青霉素、红霉素、对氧氟沙星等。
三、根据用途分类3.1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来自微生物(通常为细菌、真菌或放线菌)所产生的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合物。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 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3.2 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药物包括:- 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等。
3.3 其他抗菌药物除了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如:- 口服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四、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可滥用或乱用。
- 对于过敏体质者,应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
-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抗菌药物,并根据相应的使用指南进行用药。
- 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关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就医。
以上是抗菌药物的分类目录,希望能对您的研究和工作有所帮助。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抗菌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四)第四代: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 头孢利定(cefalorne)
.
四环素类抗生素
•一、天然品:四环素(tetracycline)、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二、半合成品:多西环素(doxycycline,强力霉素)、米诺环素 (minocycline,二甲胺四环素) 由于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应用已明显减少。
.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因毒性反应严重,现已少用。现多用 于局部滴眼,可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眼内感染、全眼球感染、沙 眼和结膜炎。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一)第一代:头孢噻吩(cefalotin,先锋霉素Ⅰ)、头孢氨苄 (cephalexin,先锋霉素Ⅳ)、头孢唑林(cefazolin,先锋霉素Ⅴ)、 头孢拉定(cefradine,先锋霉素Ⅵ)、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
(二)第二代: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羟唑)、头孢呋辛 (cefuroxime,西力欣)、头孢克洛(cefacior,头孢氯氨苄)、头孢 替安(fotiam)、头孢尼西(cefonicid)、头孢雷特 (ceforanide)
(一)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罗希红霉素)
(二)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三)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
(四)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和喹红霉素(cethromycin)是将大 环内酯类结构改变形成的第三代大环内酯类,称酮内酯类抗生素。
简述抗菌药物的分类
简述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β-内酰胺类(β-lactam)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
单胺类和羧苄菌素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抗菌作用。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这类药物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而
起到抗菌作用。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这类药物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而起
到抗菌作用。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氧氟沙星等。
这类药物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而起到
抗菌作用。
5.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氟氧喹诺酮、诺氟沙星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梯度酶(DNA gyrase)和DNA拓扑异构
酶(topoisomerase IV)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合成和修复
而起到抗菌作用。
此外,还有多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多糖类抗生素和其他杂环化合物等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
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具
有不同的抗菌谱、药效、副作用和耐药性形成机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的分类
物、碳青酶稀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2)氨基糖甙类:静止剂。 5)利福霉素类:杀菌剂。 6)氟喹诺酮类:快速杀菌剂
• (2)、抑菌剂 • 1)大环内酯类类:快速抑菌剂。 • 2)四环素类:快速抑菌剂。 • 3)氯霉素类:快速抑菌剂。 • 4)林可霉素类:快速抑菌剂。 • 5)磺胺类:慢速抑菌剂
抗菌药物的分类
• 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的作用,可分为杀菌
剂与抑菌剂两大类 • (1)杀菌剂 • 1)β-内酰胺类:繁殖期杀菌剂 • 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类、耐酶青霉 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等。 • 头孢菌素类:
• 包括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类。 • 非典型β-内酰胺类:包括单环类、头霉素类衍生 • • • • •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及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含金属离子的抗酸药可减少本药的生物利用度。
与茶碱类合用时使其肝清除明显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出现茶碱中毒症状,如恶心、 呕吐、震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
与抗凝药华法林合用时可增强后者的抗凝作用,合用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 时间。
胃肠道反应 肝损伤 耳毒性
变态反应 二重感染
大环内酯类
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
第一代 萘啶酸(1962),已淘汰
第二代 吡哌酸(1973),少用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常用
第四代 8-甲氧氟喹诺酮(莫西沙星,1999)
作用机制 G-:抑制细菌DNA回旋酶(gyrase),阻碍细菌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G+:抑制拓扑异构酶IV,干扰细菌DNA复制。
酶
氧的各种感染
广谱、活性低
与β-内酰胺类协同抗 菌
强力杀灭G- 耐酶低毒
氨基苷类替代品
广谱耐酶
G+、G-、厌氧菌
大环内酯类
是20世纪50年代出发现的有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其结构特征为 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14-16元大环。
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链的形成和延伸受阻,抑制细 菌蛋白的合成。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峰值浓度越高, 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苷类、甲硝唑等; PAE长; 疗效评价指标:AUC0-24/MIC、Cmax/MIC; 可通过提高最大药物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
但浓度不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
[用法用量]
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不需要调整用量。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需调整用量。
常见抗菌药物分类
常见抗菌药物分类1. 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v、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钠、美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林钠、萘夫西林钠、双氯西林、匹氨西林、阿帕西林、阿扑西林、匹美西林、甲氧西林、仑氨西林、福米西林、氟氯西林2.青霉素类复方制剂:阿莫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3.青霉素类+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洛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4.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硫脒、头孢乙氰、头孢替唑钠、头孢匹林钠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呋辛钠、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雷特、头孢尼西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泊肟、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头孢磺啶、头孢唑喃、头孢唑肟、头孢咪唑、头孢他美酯、头孢特伦酯、头孢布坦、头孢地尼、头孢匹胺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头孢匹罗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噻肟/舒巴坦、头孢曲松/舒巴坦(头孢三代+酶抑制剂)5.碳青酶烯类硫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6.其他β-内酰胺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头孢米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拉宗、氨曲南7.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核糖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诺米星、异帕米星、阿司米星、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地贝卡星、巴龙霉素、新霉素8.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金霉素、胍甲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9.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地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麦白霉素、罗他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竹桃霉素、依托红霉素、氟红霉素10.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1.磺胺类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噁唑、柳氮磺砒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磺胺异唑、磺胺苯吡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脒、酞磺醋胺、琥磺胺噻唑、磺胺林、甲氧苄啶12.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萘啶酸、氟罗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淋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妥舒沙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13.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14.林克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15.磷霉素类磷霉素16.酰胺醇类氯霉素、甲砜霉素17.其它类利奈唑胺、多粘菌素B、粘菌素、杆菌肽、夫西地酸钠、新生霉素18.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噻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卡泊芬净、阿莫罗芬、萘替芬、环吡酮胺、托萘酯、美帕曲星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常见抗菌药物种类一览表
常见抗菌药物种类一览表
在医疗领域中,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治疗范围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份常见抗菌药物种类一览表: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 代表药物:头孢菌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破坏细菌的生长。
- 代表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3. 四环素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阻碍细菌生长。
- 代表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4. 磺胺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干扰细菌对于磺胺的代谢,阻止细菌生长。
- 代表药物:甲氧苄啶、氨甲苯青霉素等。
5.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破坏DNA合成。
- 代表药物: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6.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
- 代表药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7. 环丙沙星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阻断细菌核酸酶酶的活性,抑制DNA超螺旋转解过程。
- 代表药物: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
请注意,上述只是常见的抗菌药物种类,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常用抗菌药物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分类大家都知道常用抗菌药物是非常有用,临床上运用也很广泛,那你知道常用抗菌药物分类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常用抗菌药物分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内酰胺类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青霉素类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
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
青霉素V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2)头孢菌素类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
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
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
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
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
对G 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G-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
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胡永芳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
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
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
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
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
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
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
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舒巴坦、三唑巴坦。
还有一类就是单环类的抗菌药物,如氨曲南。
还有一类就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它的抗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的抗菌谱是跟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头孢西林相似的。
但是它对于厌氧菌的作用又强于这些药物。
抗菌药物分类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类及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其作用机理、结构化学名、作用范围和使用对象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1 按作用机理分类按照作用机理,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抑菌药、细胞壁合成抑制剂、蛋白合成抑制剂、代谢抑制剂以及DNA合成抑制剂等几类。
抑菌药: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功能,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菌增殖。
细胞壁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蛋白合成抑制剂: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代谢抑制剂:通过干扰细菌的核酸或脂质代谢,导致细菌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
DNA 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 DNA 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
1.2 按结构化学名分类按照结构化学名,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类别,比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这些分类主要是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特点给药物进行分类。
1.3 按作用范围分类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狭谱抗菌药。
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起作用,适用于多种感染,而狭谱抗菌药物只对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
1.4 按使用对象分类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比如用于人类的抗菌药物和用于动物的抗菌药物以及植物的抗菌药物等。
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是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使用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少细菌的耐药性,还可以防止未来出现更加严重的感染问题。
因此,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2.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和频率等方面。
首先,医疗工作者需要根据细菌的类型和感染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来确定使用的剂量和疗程。
其次,医疗工作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耐药性形成。
另外,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配送和使用、规范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方面。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来分类。
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 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
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
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
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
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
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
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舒巴坦、三唑巴坦。
还有一类就是单环类的抗菌药物,如氨曲南。
还有一类就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它的抗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的抗菌谱是跟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头孢西林相似的。
但是它对于厌氧菌的作用又强于这些药物。
三类抗菌药物分级
三类抗菌药物分级摘要:一、抗菌药物的分类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三、抗菌药物的三级管理四、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正文: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根据药物结构的不同分为很多种类,常用的包括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
其他不太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包括抗真菌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糖肽类、多黏菌素类和磺胺类等。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又可以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内酰胺类等。
青霉素类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可以分为一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和三代头孢菌素等;非典型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和单环内酰胺类等。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包括阿米卡星、福提米星、奈替米星和小诺米星等。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则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等。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是根据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这种分级管理方法与临床的一、二、三线用药的概念是不同的,它是针对药物的使用范围和适应证进行限制的。
三、抗菌药物的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范围较广,对细菌耐药性较低,疗效较好的药物。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范围较窄,对细菌耐药性较高,疗效较好的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则是指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范围非常窄,对细菌耐药性很高,疗效较好的药物。
四、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其次,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物耐受性产生;最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一、抗菌药分类抗菌药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1、氨基糖苷类: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活性,但有肾脏损害、耳毒性等不良反应。
1.2、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等有效。
头孢菌素类分为三代,各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应症。
1.3、四环素类: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但对立克次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敏感。
1.4、叶酸途径抑制剂类:通过抑制细菌叶酸代谢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1.5、氟喹诺酮类:分为多代,如第三代有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1.6、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7、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等,组织浓度高。
1.8、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此外,还有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等其他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使用原则2.1、尽早确认致病菌:对明确或怀疑外科感染者,应尽早查明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危重病人在未获知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前,应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的致病菌种,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药物。
2.2、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药物的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
考虑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和疗程等因素。
2.3、合理给药:感染局限或较轻者,可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者应给予静脉给药。
给药剂量应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调整,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则确定,如半衰期短的药物应一日多次给药。
2.4、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害、肾损害等。
抗菌药物分类模板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的分类: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I+II:协同(增强)I+Ⅲ:拮抗(可能)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协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包括:1、青霉素类抗生素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激活细菌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一)天然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青霉素G抗菌谱:★大多数G+球菌: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首选:★溶血链球菌A组、B组感染: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等。
★敏感葡萄球菌感染、鼠咬热。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链霉素联用)。
★淋病。
★梅毒、回归热。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SD,SD无效时才首选)。
★破伤风、白喉(与抗毒素合用)。
★钩瑞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二)半合成青霉素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1.耐酶类青霉素(异恶唑类青霉素)药物:氟氯西林抗菌特点:①耐酶,耐酸;对G-菌无效。
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该类药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胡永芳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
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
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
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
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
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
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
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舒巴坦、三唑巴坦。
还有一类就是单环类的抗菌药物,如氨曲南。
还有一类就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它的抗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的抗菌谱是跟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头孢西林相似的。
但是它对于厌氧菌的作用又强于这些药物。
还有一大类头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米诺,还有头孢美唑。
还有就是特殊期使用的抗菌药物,碳氢霉烯类的抗菌药物,比如临床经常使用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还有一类是头孢烯类的抗菌药物,主要也是针对铜绿假单胞菌,这一类包括氟氧头孢和拉氧头孢。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按抗菌谱分类刚才介绍了抗菌药物按照它的化学结构的分类,在临床上,根据它的抗菌谱,也就是它针对于哪些细菌来做以分类。
比如说在临床上现在经常会出现一些耐药,比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的药物。
根据这些又可以把药物来分为,比如常用的抗MRSA的药物,就是针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比如说糖肽类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还有化学结构上,尽管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是属于不同的,利奈唑胺是属于噁唑烷酮类类的,但是它也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比如说非典型病原菌,比如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按照抗真菌的又把它分为比如三唑类的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
还有棘白素类的药物,米卡芬净、卡泊芬净。
还有两性霉素B,金标准,不管是对于曲霉和念珠菌,它都是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的。
比如在临床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的药物,比如头孢菌素类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头孢吡肟。
碳氢霉烯类的药物,比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以及比阿培南。
喹诺酮类里的环丙沙星。
氨基糖苷类的药物,比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都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
还有经常要用到的抗厌氧菌的药物,在临床上比如腹腔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可以选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等这些药物。
看一下,作为一个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要掌握它的哪些要点?以糖肽类的万古霉素为例,跟大家学习分享一下。
对于万古霉素,首先要掌握它的适应证,它可以用于治疗哪些疾病?它可以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球菌,或者耐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所致的严重的感染。
还有肠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粒细胞低下的患者合并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时候,经验性在治疗的时候可以选择万古霉素。
还有万古霉素还可以治疗伪膜性肠炎,治疗伪膜性肠炎主要以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时候才可以选择万古霉素来治疗。
在治疗性用药里边,万古霉素可以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些耐药的细菌来治疗。
在预防性用药的时候,比如说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高发单位进行脑部的手术或者全关节置换术的时候,可以用于预防用药。
还有一类就是对β- 内酰胺抗菌药物严重过敏的心脏病或者高危患者实施某些手术预防心内膜炎发生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万古霉素。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是一个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严重过敏的患者,他在做心脏的手术的时候,要选择万古霉素。
比如全关节置换的患者,他的手术感染的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他也是一个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同样也可以选择万古霉素预防用药。
不仅知道它的适应证,还要掌握它的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红人综合征,以及它的耳毒性和它的肾毒性。
是不是所有的病人用了万古霉素都会出现耳毒性、肾毒性?它的肾毒性和耳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
比如说如果它的血药浓度超过了60-80 μg/mL ,这是它的骨浓度,它的耳毒性和肾毒性是不可逆的。
所以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的时候,根据他的血清肌酐水平,推算出他的肌酐清除率了,调整了剂量以后要达到有效的治疗的目标,还需要监测他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抗菌作用达到最高、不良反应最小的结局。
了解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对于临床的使用也是非常有益的。
看一下万古霉素它如果是静脉给药的话,它可以即刻通过血液分布于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但是对于口服的万古霉素,它只有吸收很少量,在胃肠道几乎是不吸收的,大多数的药物口服的也是不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
(ppt12)看一下万古霉素在组织和体液中的浓度。
在水性液体里边,S是单剂量,M是代表的是多剂量。
水性液体里给予500mg的这么一个单剂量的药物的话,在水性的液体里边它的血清的浓度是13.8mg/l,在局部的浓度是<0.78的。
但是在腹水中,可以看到单剂量和多剂量,血清的浓度是6.9mg/L,而多剂量是14.8mg/L。
但是在它的腹水中的浓度是3.6mg/L。
单剂量和多剂量比较以后,不管它的血清和它的在腹水中的浓度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以在腹水中为例,它的血清浓度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相差2倍到3倍。
在3例研究者的局部浓度中可以看到,在腹水中它的最低浓度是 4.8mg/L。
那也就意味着,用大多数万古霉素的值是2mg/L,如果500mg的这样多剂量给药的话,它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
但是在胆汁中,万古霉素主要是通过肾脏清除体外的,它在组织的分布,它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低,所以它在组织的分布不是十分广泛。
可以看一下它在胆汁中,它的局部的浓度跟血清浓度相比,要远远低于血清中的浓度。
在一些无炎症的组织中可以看到,单剂量和多剂量是也有一些差异的。
在无炎症的组织单剂量给予药物的时候它在血清中有一定的分布,血清中的浓度是6.3mg/L,但是在局部组织中它的浓度是为0。
大家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万古霉素它是在无炎症的情况下,它是不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的。
所以如果说一个不是脑膜炎的病人,一个无炎症的患者,他是不透过血脑屏障的。
在手术预防用药的时候,只要预防手术切口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在一旦出现了感染的情况下,是一个有炎症的组织。
在婴儿和儿童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到。
在这个时候,它在血清,在局部,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是可以检测到的,但是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不是很高。
看一下在滑膜液中它的浓度,6个研究者的数据显示,在滑膜液中给予多次的500mg的这样一个剂量以后,它在血清中的浓度和在滑膜液中的浓度,它们的比例是81%,也就是说基本是相似的。
但是在心包液中,对于单剂量来说,在10例研究者的数据可以看到它的血清浓度37%。
也就是说,它在心包单剂量给药的浓度是远远要低于血清中的浓度的。
但是多剂量给药以后,它心包液中的浓度,跟血清中的浓度基本相符。
所以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要掌握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浓度。
刚才说了万古霉素主要是通过肾脏和肝脏清除的。
80%-90%是通过肾脏清除,那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过肝脏清除的。
所以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万古霉素是要调整剂量,刚才也说到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万古霉素它不能清除的话,它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就会增加,这样的话就会增加它的耳毒性和肾毒性。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万古霉素的肾毒性的风险会增加。
在预防用药的时候可以用到0.5-1.0g,每天的给药次数是6-8个小时。
但是通常万古霉素的治疗用量在一些相应的指南里边,它是要给到1.0g,q12h这样一个用量。
当然在万古霉素的抗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指南里边,万古霉素也可以用到0.5,每天给药3次的这样一个用法和用量。
对于治疗伪膜性肠炎,可以选择500mg或者0.125g,每6小时给药一次的剂量。
在特殊人群里边,比如说在孕妇,万古霉素它是一个C级的,也就是说在妊娠的头3个月,在使用万古霉素的时候,它可能有造成致畸的危险。
还有一点,就是万古霉素它可以通过乳汁,所以对于哺乳期的妇女她应该是慎重使用的,也就是说她在哺乳的时候最好是停止使用万古霉素。
过了5个半衰期以后,也就是4-5天或者一周的时间,她可以再继续哺乳。
对于新生儿,万古霉素是可以使用的,它的剂量是10-15mg/kg,6-12小时给药一次。
在新生儿,比如说3-4个月的,因为它的肾脏清除要远远大于成人,所以他的给药的频率增加了。
那对于老年人,因为大多数老年人他的血清肌酐水平尽管是正常的,但它的肾脏的清除率是减少了,所以它的给药剂量是0.5-1.0g,q12-24h这样一个给药的用法用量。
对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这样一些特殊的患者,用80%-90%的万古霉素它是通过肾脏清除的,所以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通常不需要调整剂量。
而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比如说对血清肌酐清除率在60-30ml/min,这样的话它给药是一天给药一次。
对于30-20的,可以48小时给药一次,对要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可能要48或者72h,甚至更长的时间给药一次。
对于这样的一些患者,要建议监测他的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他的给药的,设计最佳的给药方案。
而对于透析的患者,因为是大多数对于透析的患者他的肌酐清除率,也就是说他的肾小球滤过率是都低于10ml/min,所以对于这一类患者,给药是0.5g,q24-96h这样一个范围。
(ppt17)比如刚才说到了,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它们都是MRSA药物,但是它们在组织和血清中的浓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