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_解读新诗的一种途径——食指《相信未来》教学手记

合集下载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2020-11-10《相信未来》教案一、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学生能根据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人论世,诗言志)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二、学习课时:一课时三、学习过程:1、写作背景、作者介绍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

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2、介绍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是读懂诗歌的核心和灵魂。

因此,把握好诗歌的形象,从而领悟“象”外之意,对鉴赏诗歌是至关重要的。

如,《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作者选取的意象是: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遨游的长空的雄鹰和江水中自由自在的游鱼。

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都体现出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态势,以壮景抒豪情,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契合。

诗歌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

诗人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某种美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来展示生活,传达情感。

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所选取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暗中抒发了自己高远志向。

相信未来诗歌赏析

相信未来诗歌赏析

相信未来诗歌赏析
《相信未来》是现代著名诗人食指的一首诗,它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1、情感饱满:这首诗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以激昂的语调,描绘了未来的美好,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种信念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无限可能的信任。

2、思想深刻:食指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3、艺术性强:这首诗采用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韵律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主题突出:这首诗的主题非常鲜明,即相信未来。

无论是对未来的期待,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这种主题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相信未来》是一首充满激情和信念的诗,它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无论是对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的运用,还是对主题的处理,这首诗都显示出食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相信未来》这首诗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创作的,诗人食指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食指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食指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艺术特色2.1 诗歌结构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未来”的象征意义。

2.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递对未来的信心。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表达“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3.2 诗歌思想内涵分析诗歌中所传递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感悟4.1 诗歌鉴赏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如字词的选择、意象的描绘等。

4.2 诗歌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未来”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析6.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进互动和思考。

6.2 分析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食指《相信未来》赏析

食指《相信未来》赏析

用信念铺平未来之路——食指《相信未来》赏析【原文欣赏】相信未来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歌赏析】《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代表性的作品。

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特别是对“文革”中个人命运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形成了这首被读者熟知的诗歌——《相信未来》。

通读整首诗,读者们很容易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以及诗人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的信念所感染。

因此,在学校的五四诗会、诗歌音乐会以及一些大型的诗歌比赛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很多大学生将这首诗歌作为他们的朗诵篇目。

究其原因,我想是这首诗歌所传达出的,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向上情绪,对于身处迷茫和困境中的青年学生的莫大鼓励。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主题
和情感。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诗歌
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
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方法运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到诵读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讨论法则在学生对诗歌主题和 意象的探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问答法则让我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 拓展延伸和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在导入环节,我通过 播放《相信未来》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 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谈谈自己的 初步感受;在深入研读环节,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 题、意象和语言特点进行探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总结评价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并对 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学生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巩固练习环节
填空题
教师提供诗歌中的关键词或短语,让学生填写完整诗句,巩固所 学内容。
选择题
教师设计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简答题
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简明扼要地回答,锻炼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效果分析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他们在课堂讨论 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自评环节中未能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这需要在今 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改进。

《相信未来(食 指)》教案

《相信未来(食 指)》教案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相信未来(食指)》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一)一、知识和能力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一、走近“大师”。

(一) 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现代诗《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现代诗《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现代诗《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一诗,由诗人食指(本名:郭路生)作于1968年。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老舍:生于1899年,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杀。
严凤英:1931年生,安徽桐城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以主演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闻名。文革中被指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7日夜自杀身亡。死後竟怀疑她腹中藏着特务密电和微型收发报机而遭到剖尸。
听课文录音,并思考作者在诗歌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在生活中,“蜘蛛网”出现在人的活动长久消失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落满灰尘,给人以黑暗或者灰暗的色调,且毫无生机,死气沉沉;而“网”这一意象中心语带给人的切身感受是全身性的“束缚”,所以诗句中用了一个词叫“查封”,显然是对“束缚”这一意象信息的象征性提升。所以“蜘蛛网”这一意象蕴含着“灰色调”、“毫无生机”、“给人以束缚”这样三个符合语境的信息。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说课稿终

《相信未来》说课稿终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著名现代诗人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其中“吟诵青春”板块的第二首诗歌。

本专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珍爱青春,明确青春的使命。

本文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一个疯狂动乱、禁锢思想的年代,表达了相信未来、相信年轻、坚持理想的信念和决心。

本课有利于学生学习顽强自信、勇于战胜挫折的态度,从而对青春有更深体悟。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解读文本难度不会太大。

前面刚学习了《沁园春长沙》,对诗歌鉴赏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文革时期却是陌生的,远离了时代背景,很难深入理解思想感情。

所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结合背景体悟文革时期一代人对青春的诠释。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朗读技巧,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能够分析诗歌意象、语言,品味诗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上,学生能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学会鉴赏诗句的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相信未来、直面人生的情感,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能对青春有更深的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诗歌,分析意象,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课教学:1.诵读法将诵读贯穿始终,在吟诵涵咏中逐步加深文本理解和情感体会。

2. 体验法情境体验导入,活动体验让学生分组朗读和讨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3. 点拨法用于朗读指导、鉴赏点评过程中。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六、说教学过程最后我将具体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一)情境导入(二)吟诵涵咏(三)品味鉴赏(四)拓展延伸第一环节:情境导入首先,播放忧伤的音乐,同时展示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批斗、上山下乡等图片。

食指《相信未来》教学参考

食指《相信未来》教学参考

食指《相信未来》教学参考原文一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二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三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四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六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七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命运》)这种哲学悖论般的诗句对北岛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在北岛的《回答》等诗中找到风格类似的句子。

写作背景《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当时诗人20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特别是对“文革”中个人命运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相信未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未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未来?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组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3.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2)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相信”、“未来”、“理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5.诗歌欣赏(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诗歌朗诵、演唱或绘画等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诗评:食指书写-相信未来-_高一读后感

诗评:食指书写-相信未来-_高一读后感

诗评:食指书写"相信未来"记得初二的时候,妈妈的学校里组织了一场诗朗诵的比赛。

当时》有一个嗓音很好听的女生朗诵的就是《相信未来》。

但那时的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和它在高中相遇。

食指,原名郭路生。

在青年时期时正好是"文革"。

文革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生存者,食指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诗人。

诗歌的第一小节痛苦与希望共存。

"蜘蛛网""炸舌""余烟""灰烬"这些字眼营造出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继续往下读"美丽的雪花"又使第一节的风格突变,好像一盏灯,将这种黑暗的环境照亮。

"美丽的雪花"有一种童话、梦幻般的感觉。

好像能把人从痛苦中带出来。

诗歌的第一,二,三节,作者分别"用美丽的雪花写下""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想作者您不会平白无故的写下三遍"相信未来"。

这三遍相信未来让人加深印象,让读者坚定地相信,无论身处黑暗中还是已经看到了光明。

随后,食指又描述了未来人们的眼睛,睫毛,甚至瞳孔。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的确,通过一个人的眼神便可知他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的第五小节,诗人将两种未来人们的态度都列举了出来。

要么"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要么"给以亲切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这两种态度。

诗人之所以能将这两种结果一一列举出来,也正寿命说明了他的无所谓,他的不在乎。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因为他有坚定得意志。

1972年,食指在部队当兵,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

此后,便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之中,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写作。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相信未来"。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诗歌《相信未来》是现代诗人食指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1968年。

1.1.2 该诗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80后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 本文将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相信未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1.2.3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

1.3.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基本知识2.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2.1.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自由诗歌等。

2.1.3 诗歌的基本要素:意象、节奏、韵律、抒情等。

2.2 诗歌鉴赏方法2.2.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人背景、创作时间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2.2.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3 感悟诗歌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3 诗歌表现手法2.3.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2.3.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情感或行为。

2.3.3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3.1.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1.2 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1.3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3.2 诗歌意象分析3.2.1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3.2.2 对每个意象进行详细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寓意。

食指诗作《相信未来》赏析及朗诵处理之我见

食指诗作《相信未来》赏析及朗诵处理之我见

一.作品分析该诗写于文革最疯狂时期的1968年,作者时年20岁。

有关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不在此赘述。

之所以不赘述,一方面是时代背景资料大家都比较熟悉无须赘述,并且我们绝大多数读者所能了解的作者生平基本上都是二手资料,甚至可能是牵强附会、道听途说;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其时其地其人其事,而是可以超越时空,价值永存的。

因而我们去理解欣赏这些作品时,就不必太过拘泥于作品的写作年代与作者生平。

此诗就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超越时代、价值永存的作品。

按照通常的划分,全诗可以分为七节,每四句一节。

我略微留意了一下,网上的各种版本,以及一些印刷品,有的排版是全诗不空行,有的排版则是每四句空一行。

究竟诗作者的原始手稿是否有空行则不得而知。

全诗抄录如下: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地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作品第一、二、三节,是作者反复表述“我”相信未来,这个没有太大的异议。

但其中的具体词句该如何理解与处理,则是众说纷纭。

例如有许多分析文章把“蜘蛛网”比作黑暗势力,“炉台”比作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比作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比作希望的火花,“紫葡萄”比作成熟的果实,“天边的排浪”比作时代的暗流等等等等……我认为这种给诗中的词句一一对号“赋值”的分析,绝大多数纯属主观臆断生拉硬扯。

食指《相信未来》赏析(含5篇)

食指《相信未来》赏析(含5篇)

食指《相信未来》赏析(含5篇)第一篇:食指《相信未来》赏析用信念铺平未来之路——食指《相信未来》赏析【原文欣赏】相信未来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歌赏析】《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代表性的作品。

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特别是对“文革”中个人命运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形成了这首被读者熟知的诗歌——《相信未来》。

通读整首诗,读者们很容易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以及诗人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的信念所感染。

因此,在学校的五四诗会、诗歌音乐会以及一些大型的诗歌比赛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很多大学生将这首诗歌作为他们的朗诵篇目。

究其原因,我想是这首诗歌所传达出的,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向上情绪,对于身处迷茫和困境中的青年学生的莫大鼓励。

《相信未来》诗歌意象赏析

《相信未来》诗歌意象赏析

《相信未来》诗歌意象赏析《相信未来》是现代诗人食指的一首长诗,它以卓越的诗歌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以下是对这首诗歌意象的赏析。

一、诗歌背景介绍《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食指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反思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瑰宝。

二、意象分析1.蜘蛛网:在诗的第一节,作者用“蜘蛛网”这一意象来象征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束缚。

蜘蛛网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思考。

作者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厌恶和对人们被束缚的不满。

2.深秋的露水: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用“深秋的露水”这一意象来象征人们的眼泪和心灵的痛苦。

深秋的露水是凄凉的,它带给人们的是悲伤和无助。

作者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3.炭疽的烟雾: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用“炭疽的烟雾”这一意象来象征战争和灾难。

这个意象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不安,它象征着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对未来的担忧。

4.相信未来:在诗的结尾,作者用“相信未来”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个意象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它象征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思想内涵《相信未来》这首诗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

首先,它以反叛的姿态对“文革”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食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那个时代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其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食指以“相信未来”这一意象来鼓舞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屈不挠地追求未来的美好生活。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对于当时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写作特点《相信未来》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也非常突出。

首先,它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

食指运用现代汉语的独特韵律和节奏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颂。

其次,这首诗的意象运用非常巧妙,充满了视觉和感官效果。

食指《相信未来》诗歌欣赏

食指《相信未来》诗歌欣赏

食指《相信未来》诗歌欣赏
《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

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食指《相信未来》诗歌欣赏,欢迎阅读欣赏!
相信未来
文/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目标】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诵读,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教学设想】1.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因此诵读时要介绍当时的背景来理解。

2.诗歌的意象具体,意蕴深刻,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3.诵读指导课,使用0.5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

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

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

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

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

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2.了解背景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整体感知1.要读出诗中的感情,就必须了解诗歌的内容,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的梦里找到了他的诗,,沙沙的笔尖传来灼热 的感觉/仿佛一只虚幻的手/伤痕的手,筋骨的手, 健硕的手/与他一同握住笔杆/笔尖沙沙/他们握住 的/是如那烛光一般摇曳的希望/,相信未来/四个 跳动的字符,续尾了诗篇的旋律/写诗的人,累了,
静了,那颗年轻的心脏还在搏动/,棚屋外,东边的 第一道曙光/正划破黎明……”
尘洗尽的古老灵魂,带来那些终被理解的思索与奋 斗/而我的瞳孔里/贝,lj倒映出了未来的清影。” 还可以抓住意象的某些特点来“和诗”,写出自 己的独特感受。如宋明明同学就没有直接写诗中的 意象,而是从意象的颜色去写,这首“和诗”富有想象 力:“黑夜里/划过一道彩虹,安静地,映在孩子单纯的
1964年,15岁的食指在升高中的考试中落榜; 两年后,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食指空前的政治 热情在转瞬之间陷入迷惘。随着运动的发展,特别 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陷入了派系斗争的混乱 中,食指在精神上受到了深刻的震撼,并开始怀 疑、反思这场所谓触及人的灵魂的革命。 《相信未来》作于1968年,这一年,“红卫兵运 动”落潮,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遭受到了预想不 到的打击和磨难。食指的朋友郭世英(郭沫若之 子)被迫害致死,不少亲朋好友先后离京“上山 下乡”。陈敬仪的“和诗”较好地贴合了诗人的遭
近读余德予先生的著作《诗歌写作入门》,书中 的一种新诗鉴赏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和诗。新诗 应该怎样“和诗”?余先生解释道:“在原诗的启发 下,有新意要说,或不同意原诗立意,或有同感,可 以自己试着另写一首诗。有的可以和其意,有的可 以是反其意。格式不拘,不一定模仿原诗。”①“和 诗”是创造性悟读的一种方法,对高中生而言可能 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诗歌文本浅显易懂,教师 再作一些“下水”引导,“和诗”的束缚性要求再降低 一些,也一定会别有洞天。食指新诗《相信未来》鉴 赏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和诗”这一方法,不但鉴 赏的角度得到了丰富,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挖掘。
向”“不能”“昏”“稍为”“影”“反照”“借”“冥然”
“寂寂”“斑驳”等,有60多个这类词语,超过整段文 字的三分之一。就连描摹愉悦情景用的也是“寂 寂”“冥然”“斑驳”。可见,凄苦已经深入作者的内
安徽野寨中学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历来被称为悼念亲人的 至情至性之文。一般的忆旧怀人之作,难免写喜怒 哀乐,痛苦、感伤是免不了的,而最后往往能升华 为审美,故而能获得超脱,但感觉归有光非但没有
角度一:结合诗歌主旨“和诗”
看见了,我看见了几束微光/它们将还人们一个真‘
实的世界/那是黑暗降临前的世界/更是黑暗驱散后 的世界……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光,并不会熄灭,
因为/它燃烧在相信未来的/我们的心中。”
角度二:结合诗歌意象“和诗”
张其骏教授说:“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 创作意图,在自己的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 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 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
44
备课
在今日哀伤,而我坚定地用,戳破穹顶的食指,在信 纸上浓重地写下/相信未来//我相信/纵使今日的灰
备课
烬诉说着贫困的悲哀/明日希望的火种将会重新燃 烧/纵使今19的葡萄幻化为深秋的露水/明日纯净的 露水将会浇灌新的幼苗,,不管我们的脊骨后,是迷 惑或是感动/是痛苦还是同情,时间的洗礼过后,公 正自在人心,/朋友,相信未来,热爱明天吧,一切都 将会过去/困难也将会屈服/待到明天第一缕阳光/ 触及大地的时候/我们定能自豪而又快乐地发现/新
生命的篇章?” 角度五:结合诗人个性“和诗”
雨凄厉的夜晚默默咬舌自尽/又有多少人,在人头 攒动的广场上疯狂地将手挥成一片/,他/谁都不 是/只是蹲在黑暗的角落/默默地点起一支烟/眯须 起双眼,烟雾迷蒙着他的脸/N火一般的,尖锐的目 光/穿过迷雾/深沉却明亮//昏黑的岁月/看不清的 眉睫/他/点亮一盏油灯/N火苗/虽/J',/却明亮/充满 热情地闪耀//他走过枯萎的玫瑰身边/穿过瑟缩的 葡萄藤架,走向遥不可及的地平线,举起那盏小小 的灯/发出石破天惊的呐喊……亲爱的人们,相信
韩愈用“大凡物不得其平而鸣”概括人的写作
万方数据
和诗:解读新诗的一种途径——食指《相信未来》教学手记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张小兵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学习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earning 2013(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wxx201306015.aspx
《项脊轩志》曾评价道,“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
多”。“苦多”的确是很多人读后的共同感受。
《项脊轩志》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便是一种 压抑的“场环境”。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是灰暗、 压抑的色彩。第1段总共180字,但放眼看去,到处
死亡与孤独: 《项脊轩志》中的场环境
安徽怀宁中学 汪夏云 林松华
是带有不堪、被动、忍受等充满“负能量”的词语, 如“旧”“仅”“老”“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无”“北
“是谁/用忧伤的竹笛划破了夜的宁静/是谁/在风
而小心地扎破了空气//渺远的空间/传来一声虚 伪的低叹,哦,我的鲜花,我的爱人,取走你的/并 不是真正的诗人/可你的Jt:,/依旧沉静如一汪/澄 明淡澈的秋水//春天过去,秋天来了,你遇到了一 个/同你一样心灰意冷的诗人,灰得如同黯淡在 灶底的余烟,冷得仿佛西伯利亚的冰原,,你的绿 藤早已枯萎/不会再有刺破空气的勇气/你的花 瓣早已消亡/曾经的千娇百媚,化作了万丈忧伤/ 你颓丧地摇了摇凝露的枯藤,能拿走的/还有什 么留下/,诗人的眼中突然绽出了光芒,轻缓地捧 起藤蔓,像是对待一件珍贵的宝藏,露珠在枝头 低低地吟唱,吟唱,吟唱/你是否要用我,去谱一首
感觉既苦又涩,也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苦。姚鼐对
赵杰同学的“和诗”和诗人的个性较为吻合: “黑夜的棚屋内/一束烛光透过半掩的柴扉/映出了 屋中/那个笔耕人的身影/他说/写诗吧/他的难友 说,写诗吧,甚至,脚下染红的土地也在说,孩子,写 诗吧……//孩子一般的信念,孩子一般的充满希
望/强压心中苦浊的叹息/灯光下的笔影晃动/他在
角度三:结合历史背景“和诗” “文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抄家、
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 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 干部遭到批斗,社会秩序、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 很多有思想的青年被视为“异类”,遭受了残酷的 打击报复。 紧贴这一时代背景“和诗”,可以感悟食指“相 信未来”的难能可贵。顾楠的“和诗”很具代表性:
里/倒映着芸芸众生,众生的瞳孔里/倒映着整个世 界/世界的瞳孔里/倒映着时光变迁/时光没有眼睛/ 只是一个过客/却带走众生,带走岁月/带来历史风
未来吧/,黑夜总会过去,黎明正悄悄到来/他不忧 伤/也不苦恼,静静地盘腿坐着,等候黎明的第一丝 曙光/目光/那样热切/那样向往。”
角度四:结合诗人遭遇“和诗”
“食指的话语里有火热的追求、光明的未来,
骨子里却有一空荡荡的空间,里面飘荡着寂寞的
苦闷、阴冷的琢磨、残酷的防备,这正是‘文革’极
万方数据
46
备课
端思想在人们心灵划下的伤痕。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正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情绪,减轻了他
在内心深处的痛苦。”③
动机和状态。的确,中国的历代成家中,真不乏因不 平而鸣的“苦人”,如屈原横遭放逐之苦,司马迁遇 含垢忍辱之苦,杜甫受颠沛流离之苦,蒲松龄有终 生不第之苦。从物质境遇来说,归有光似乎要比他 们好些。在归有光60多年的生命里,一来衣食无忧, 二来文名早被认可,三来其活动空间也多离江南水 乡不远,但从作品境界和给人的感受来看,为什么 归有光笔下更苦呢?盖因屈原的苦中含激愤,司马 迁苦中带悲壮,杜甫的苦中有呼告,就算是境遇与 归有光颇为相近的蒲松龄,其苦中也存有看戏的成 分——通过“讲述别人的故事”将悲苦对象化。上述 几位的共同点是作品中都有不服,而有不服便有抗 争,有抗争便有寄托,就感觉有希望在。而归有光则 几乎是将生活中的原味直接加以咀嚼、吞咽、吸收,
遇:“绚丽得有些浮夸的春色,抚亮了你颊上鲜艳 剔透的露珠/缠绕着蔓延开的/带刺的绿藤/温柔
瞳孔俄顺着它/走向未知的前方屠见鲜花的红,太
阳的橙/曙光的金黄,草的绿/大海的碧蓝,藤的青/还
有凝结的葡萄的紫俄抬起头,美丽的雪花飞舞,流光
溢彩,黑夜掩盖不了雪的白/彩虹也不会消失/我要用 七色的笔/在黑暗的边缘写下/相信未来。”
人的情思意趣。”c阿见,“破译意象密码”是读通、
读懂诗歌的必经之途。因此,结合诗歌“意象”来 “和诗”,也是常见的角度之一。 《相信未来》中意象众多,如“蜘蛛网”、“雪花”、 “紫葡萄”、“露水”、“鲜花”、“枯藤”等,诗人都在其 中寄寓了特定的内涵,结合这些意象“和诗”也有助 于深入悟读诗歌。如盛力结合“枯藤”来写的“和诗” 就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狂风卷起了飞尘/灰 暗了一切翠绿……她依然看着这个世界/她要活着 见证生命的复苏/因为,她分明感受N/N遗留在土 里的根尖/又有了生命的悸动。”崔畅结合“瞳孔”来
《相信未来》表现了时代的混乱,也表达了诗 人天真而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和诗”的侧重点 可以有所不同,既可侧重于坚定的信念,也可侧重
于深度迷惘中的忽然觉醒。
前者如庄雨辰同学的“和诗”:“蛛网查封了我 的炉台/我在此刻惆怅,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
万方数据
语文学习
2013年6月
45
写的“和诗”则新颖别致而耐人寻味:“岁月的瞳孔
和诗:解读新诗的一种途径
——食指《相信未来》教学手记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小兵
的一天就要来到……”后者如周楠同学的“和诗”: “太N/不知是已落山/还是被乌云掩盖/IE睛/不知是 已失明/还是被黑幕蒙蔽,暗夜把曾充满理想的大地 笼罩/月亮,似乎被凶残的天狗吃掉了,星星/好像被 贪婪的黑手摘尽了……然而,透过深邃的黑暗/我
从与项脊轩有关的旧事中超脱,其基调也已经超
心世界,变成一种无意识。 这篇文章的基调不仅仅是他个人感情的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