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节选)》练习及答案
2015届高三必修三文化史(中国古代部分)过关检测
2015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必修三文化史(中国古代部分)过关检测一、单选题(35×2分=70分)1.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答案:A 解析: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
由已学知识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且由“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其治国理念是上下相安利国益民,因此A符合题意。
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
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2.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信息,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C项正确;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朱熹明确了学生的最高道德目标,而不是学术目标,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3.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3. 答案:D 解析:儒学一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天道自然,A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阐述儒家义理,并不是截然相反,B项错误;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不是宋朝思想家的原创;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是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新儒学。
高二历史必修三总复习06
必修三总复习06一、选择题1、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2、“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如果以下历史人物看到这句话,所持“态度”合乎逻辑的是A.汉武帝:严禁传播 B.陆九渊:不谋而合 C.李贽:荒诞不经 D.黄宗羲:奉若神明3、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这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5、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6、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
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
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 A.董仲舒《春秋繁露》 B.顾炎武《日知录》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7、《齐民要术》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21
阶段性测试题二十一(必修三综合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苏北四市)(宋绍兴年间,官员张登)曰:“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
”因详言义利之辩。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B.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答案】 A【解析】材料中人们追求“利”,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一则材料不能体现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排除C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且材料中体现不出这一点来,排除D项。
2.(2012·苏北四市)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王守仁的思想是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仍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故排除③选B项。
3.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了()A.商品经济发展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C.专制主义强化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答案】 A【解析】理学统治地位动摇与史实不符,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于明朝,排除B项。
专制主义强化与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科举录取人数太少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随着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冲击了旧有的思想观念,致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有所动摇,出现了“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黑龙江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黑龙江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历史上的“中原”应位于其中的A.函谷关以东B.崤山以西C.山东、山西D.整个黄河流域2.《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B.玉米、甘薯等大量外来农作物引进的结果C.劳动力增多使土地得到开发D.《农政全书》中先进经验推广使然3.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居民区混在一起B.开市、闭市有时间规定C.商人自由经营D.市长管理整个城市事物4.《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B.苛政导致脆弱小农破产C.铁犁、牛耕在江南普及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5.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稳固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6.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可以主要用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哪一现象A.生产结构的变化B.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C.小农经济的瓦解D.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7.《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
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
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古代主流思想周测
绝密★启用前高二文科历史周测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1.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
其原因是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②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③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④市镇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4.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表达了小生产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5.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D.甲—道,乙一墨,丙—儒6.《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
”材料所述史实()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7.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
2019届高考历史思想史精选精练:(3) 宋明理学
(3)宋明理学1、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
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
”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B.仅指儒家伦理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D.源于人的内心答案:A解析: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可见此处的理指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理与心的关系,排除D。
2、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A.重建儒学的信仰B.否定孔子的权威C.完善心学体系D.批判专制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有些话就算是孔子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一种冲击,所以选B项。
A项与题干无关;C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王阳明的思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解析:根据材料“理学〈新儒学〉...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一模习题练习测试四含答案
筠溪翁传【明】归有光①余居安亭。
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
”余往省之。
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余谢而还。
久之,遂不相闻。
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
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
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
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
侍婢生子,方呱呱。
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②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慄① , 野草枯黄。
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
媪、儿子以余远至,具酒。
见余挟书还,则皆喜。
一二年,余妻儿皆亡。
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
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
③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
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注】①憭慄:哀怆凄凉。
1.写出下列画横线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1)西卿状翁貌()(2)具酒(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 分)(1)每劳人问死生( )A.每次B.每当C.常常D.每逢(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 )A.早早B.突然C.意外D.令人伤心3.把第①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 分)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5.史传著作具有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等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内容,自选角度,写一则不超过 150 字的文学短评。
(4 分)6.作者始将筠溪翁视为“异”“仙”之人,终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
请结合文章内容,辨析两类人的差异。
(4 分)参考答案1.(2分)(1)描绘、描述(2)准备2.(2分)(1)C(2)B (《离骚》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同此。
【解析】贵州省黔东南州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有这样一则祠规:“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
其事殊,其理一也。
”这一祠规主要说明A.祠堂文化大为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C.宗法制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25.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
”其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A.单向性辐射B.由内向外辐射C.多向交汇型D.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26.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A.重建儒学的信仰B.完善心学体系C.否定孔子的权威D.批判专制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有些话就算是孔子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一种冲击,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27.《故王文贤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研究学问或做官28.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
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江苏省扬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Word版含答案
2013.1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位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该思想家应属于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2.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李贽在《续焚书》中说:“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
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
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以下四句话中与该观点一致的是A.“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D.“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
”4.一位古董商要在京城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
他最可能是下列何时何地的商人?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5.《十袈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王阳明 传习录 答罗整庵少宰书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考试总分:26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提出‘心即理也’,主张‘发明本心’”的理学家是A.二程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2、(4分)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表明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3、(4分)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
王阳明的这一主张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有效提升了普罗大众的个人修养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4、(4分)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材料体现下列哪一思想A.格物致知B.本心体悟C.知行合一D.日积月累5、(4分)“他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
”文中的“他”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6、(4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7、(4分)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这说明王阳明心学A.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B.背离了传统儒学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8、(4分)浙江历史上名人辈出,王守仁、黄宗羲、鲁迅就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
一学生收集了他们的相关言论,下列有关他们的言论分析不正确的是甲:“发窍之最深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九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九一范文正恤荒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喻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以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梦溪笔谈》卷十一)习题:1、选出下边各句中加点的概念不同类的一项。
()a.范仲淹...领浙西... b.范文正c.希文..奏劾..乃纵民竞渡 d.监司e.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f.杭州..不恤荒政2、根据这段文字的意思,选出加点字读音、解释全对的一组。
()A、a.居民空.巷.(使街巷空无一人)出游b.殍殣..(fú jĬn,饿死的人)枕路c.敖仓..(仓库)吏舍d.嬉游不节.(节制)B、a.唯杭州晏然..(安静)b.既以恤.(救济)饥c.遂著.(z huò,写成)为令d.吴人喜竞渡..(游泳比赛)C、a.大兴土木之役....(建筑的劳作,役,yì)b.日无虑..(不少于)数万人c.因之..(借此)以成就民利d.杭州不恤荒政..(救荒之事)D、a.募民存饷..(慰问施送饮食)b.不恤.(xù顾)荒政c.仰食..(仰着饮食)d.为术..甚备(采取的措施)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语法特点不同类的一项。
()a.居民空.巷出游b.以惠.贫者c.又新.敖仓吏舍d.文正乃自条.叙e.日役千夫4、“此先王之美泽也”应翻译为:()a.这就是禹、汤这些圣主留给我们的恩惠啊。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王安石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
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
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
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
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
仁之施,自父子始。
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
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
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
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
③餔: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也B.者C.焉D.耳(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夫学贵得之于心翻译
夫学贵得之于心翻译
夫学贵得之于心翻:学习贵在掌握它的核心思想。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意思是:学习贵在掌握它的核心思想,在心里寻求、揣摩并否定它,即使这些知识出自孔子之口,也不敢把它当成对的。
何况他的学识更比不上孔子。
出自明代王阳明的《答罗整庵少宰书》:“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
扩展资料
王守仁提出学的关键是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
王守仁之意,并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这样有利于否定孔子的权威。
王守仁意在强调,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对点练11-1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④。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
②:竹器。
《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
③明月:珍珠。
④灵台:此指心。
(1)胡逸老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本诗的颈联为“奇句”“奇语”。
那么,“奇”在哪里?请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雅,不慕名利;仁爱,能济困扶危;闲逸,旷达。
(2)①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
②化实为虚。
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
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融上人兰若【注】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练习及答案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罗整庵来信中提出的"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大适必然要体会才能认知,并不是先看到大道,再去体会道的功夫。
B. 作者认为世上讲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用身心讲学,一种是用口耳讲学。
前者重在把握事物本质,后者重在揣摩和猜测,作者对这两种人都予以肯定。
C. 罗整庵以为做学问只应向内求索,而不应像程、朱这般向外求索,作者否定了这一看法,指岀做学问贵在有得于心,内外不能割裂。
D. 作者在这封信中多用敬辞,语气和缓,语意谦恭,讲究立言的得体,但也不掩论辩的锋芒,对罗整庵来信中提出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体现出其思想独立的精神。
19. 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徳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2)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16. B17. A18. B19. 夫徳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 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20. (1)然而,天下关心爱护我的人中,没有谁像您一样,用心深切(或“悉心指教”),我该怎样感激呢!(2)这恐怕是对违背朱嘉十分在意,却对违背孔子亳不在意吧?【解析】【分析】16.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遂以为极则也”翻译为“而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髙标准了”故“极” 翻译为“至,最高的”。
故选B.17.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语气词,表反问,难道:B项,连词,因为/连词,来;C项,副词,相当于“是”副词/却:D项,助词,与“按据”组成所字结构/助词,“为……所”表被动。
故选A。
18.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王阳明《答聂文蔚书(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答聂文蔚书(节选)王阳明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堪.之也。
夫人者,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
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娇行以干.誉。
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
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
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
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
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
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
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临歧执笔,不觉累纸,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
《答顾东桥书(节选)王阳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答顾东桥书(节选)王阳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顾东桥书(节选)王阳明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
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
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欲以挽回先王之道。
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
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
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
万径千蹊,莫知所适。
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
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
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
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
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
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
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衲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选自《传习录》,有删节)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圣学晦而邪说横晦:衰落B. 若管、商、苏、张之属者属:类C. 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矜:夸耀D. 适以长其敖也适:适合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因人之力而敝之B. 莫自知其所谓以通其狂惑C. 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醉则更相枕以卧D. 以若是之心志以为莫己若者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管仲等人关心的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为了得到一时的好处而竞相追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罗整庵少宰书(节选)
(明)王阳明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
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
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
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
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
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
”
非敢然也。
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
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
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人: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具其略以请请;请教
B.遂以为极则也极:尽头
C.诟訾之者有矣訾:非议
D.不敢以为是也是:正确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B.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罗整庵来信中提出的“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大道必然要体会才能认知﹐并不是先看到大道,再去体会道的功夫。
B.作者认为世上讲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用身心讲学,一种是用口耳讲学。
前者重在把握事物本质,后者重在揣摩和猜测﹐作者对这两种人都予以肯定。
C.罗整庵以为做学问只应向内求索,而不应像程、朱这般向外求索,作者否定了这一看法,指出做学问贵在有得于心,内外不能割裂。
D.作者在这封信中多用敬辞,语气和缓,语意谦恭,讲究立言的得体,但也不掩论辩的锋芒,对罗整庵来信中提出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体现出其思想独立的精神。
19.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
谓讲学之求可悲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
(2)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16.B
17.A
18.B
19.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
20.(1)然而,天下关心爱护我的人中,没有谁像您--样,用心深切(或“悉心指教”),我该怎样感激呢!
(2)这恐怕是对违背朱嘉十分在意,却对违背孔子毫不在意吧?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遂以为极则也”翻译为“而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故“极”翻译为“至,最高的”。
故选B。
17.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B项,连词,因为/连词,来;
C项,副词,相当于“是”副词/却;
D项,助词,与“按据”组成所字结构/助词,“为……所”表被动。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作者对这两种人都予以肯定”理解有误。
由第三段“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可知,作者肯定的是“用身心讲学”的人。
故选B。
19.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夫”为句首发语词,“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结构一致,字数相等,故在“修”之后断开;“而”连词表转折,“孔子以为忧”翻译为“孔子也感到忧虑”故在“而”之前断开;主语为“训诂”作“传习”宾语,二者联系紧密,故应在其后断开;“以为”翻译为“认为”,“知学”作其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后断开;“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为承前省略,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在其后断开。
具体断句为: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
讲学之求/可悲矣!
原句翻译为: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也深感忧虑。
但今天的学者稍稍能够读经,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不再对学问讲求探索,这真可悲!2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
(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翻译为“您”;何如,怎么办。
(2)无乃……乎,表揣测的语气,翻译为“恐怕……吧?”;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看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看。
参考译文:
阳明顿首谨启:昨天承蒙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及时作答。
今早,在船上稍有空闲,又把您的信取出拜读了一遍。
恐怕到江西后事务繁多,先在此简单回复,并请您指教。
来信写道:“认识道固然困难,而体会道就会更为困难的。
道的确不容易明白,但是,学问也确实不能不讲。
恐怕不能安于自己的见闻而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
荣幸之至!我从哪里能听闻到这样的教诲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接近天下的大道加以讲明呢。
多少年来,听到我的学说,非议嘲笑的人有,辱骂的人有,不屑一顾甚至懒得辩论的人也有。
他们哪里愿意教导我呢?他们哪里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心存恻隐之心只怕不能够补救我的为学之偏呢?然而,天下关心爱护我的人中,没有谁象您一样,对我指导得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是好。
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也深感忧虑。
但今天的学者稍稍能够读经,
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不再对学问讲求探索,这真可悲!大道必须体察后才有所见,并非见大道后才下体察大道的功夫。
大道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并非在讲求学问之外还有其他明道之事然而,世上讲学的人有两种: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
用口耳讲学的,揣摩和猜测,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
用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
能够知道这些,也就通晓孔子的学说了。
您来信说我“之所以要恢复《大学》的旧本主要是由于我认为人的学问只该在内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观点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
因而我就否定了朱熹所分的章节,删减了他所增补的传。
”
我不敢这样做。
学问,难道有内外之分吗?《大学》的旧本亦是孔子相传的旧本,朱熹怀疑它有遗漏错误之处而重新加以改正补充,在我看来,《大学》旧本并未有遗漏错误之处,就全部根据旧本罢了。
我或许有过分信任孔子的过失,并非有意否决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补的传。
学问最贵在心中有所获得如果求之于心而认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是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里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论,我也不敢认为是错误的,何况还是出自孔子之口呢?况且《大学》旧本已继承流传了几千年,如今读其文字,十分明白通畅;论其功夫,又简易而可行。
又凭借什么来肯定这段必须在那里,而那段必须在这里呢?这里是否缺少了什么,而那里又需要补充什么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当补充您是不是把背离朱熹看得过重,而把违逆孔子看得过轻呢?
……
哎!您对我的开导启迪,可以说是诚恳而又周详了。
爱护我的人,哪又能象您这样对我好的呢!虽然我很愚笨,难道能不知道感恩、敬佩吗?但是我不敢就舍弃自己心中真诚的想法而轻易听从接受您的教诲,正因为不敢辜负您的厚爱,也想以此回报您一二。
待得秋天过后我向东返家时,一定前去拜访您,以满足(完成)我当面请教的心愿,万望您能够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