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1.医院成立感染委员会,在科室负责人的领导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2.后勤科负责医院的污水处理。
3.后勤科负责组织医院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医用垃圾用黄色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分包装。
4.药剂科购入的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索证管理。
5.供应室负责对购入的一次性输液器针头注射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6.手术室固定人员负责每月对各手术间的消毒效果监测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监测。
7.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次性用品用后科室进行毁形初消后交供应室按要求统一处理。
感控科护理部负责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8.感染管理科定期对重点科室;手术室人流室口腔科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9.各科使用的器械消毒液由药剂科统一配制,使用中的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
10.各临床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次并有登记记录。
每半年对紫外线辐射的强度进行监测。
11.凡使用戊二醛的科室,每二周更换一次,每周监测一次。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监测制度1.医院应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足够的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应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相关技能的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长期、系统、连续地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3.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监测计划要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方法、监测时间、监测人员等内容。
4.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与分析,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应具备预警功能。
5.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监测方法进行全院综合性监测。
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6.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
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7.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并根据本院的特点与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
8.对重点部位和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发病率、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制定监控指标。
9.医院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监测方法执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0.医院视自身情况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监测方法按国家规定执行。
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1.各级医师均为医院感染病例的责任报告人,对医院感染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2.医师发现可疑医院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师确诊医院感染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和科主任,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和科内医院感染病例记录,经主治医师审核签字后上报。
4.临床科室发现可疑医院感染流行,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主动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5篇)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根据国家____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报告、登记、分析、反馈系统。
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监测:1、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诊断。
诊断明确后,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____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同时,针对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2、同一病区短时间内发生同一病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病例超过____例以上,应立即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和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____主管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
3、同一病人出现多次、多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主管医师应分别报卡。
4、感染管理科负责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监测,并开展医院感染三大率的调查,每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反馈存在问题。
①按照____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要求医院感染率低于____%;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____%。
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____%,漏报率应低于____%。
③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率≥____%。
5、感染管理科负责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定期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年终有总结报告;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6、及多重耐药菌进行监测。
二、通报与反馈:1、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的签收、审核、登记及汇总工作,并且每月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督导实施。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五篇)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一、为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性监测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二、为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开展医院感染散发病例____小时报告制度,定期总结、分析,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
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四、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
五、根据本院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目标性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六、根据医院的耐药特点有选择的开展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七、当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按我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控制制度》中的流程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三、感染日期的确定是以出现症状的日期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认定。
四、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____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____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四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部监测。
1、医院感染现患率监测。
2、感染部位监测。
3、医院感染漏报监测。
4、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
二、每个月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无菌物品、消毒液等进行细菌培养;以下关键科室:手术室、诊疗室、注射室、配药室、处理室、供给室无菌间、换药室(科室做、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抽查)。
三、高压灭菌锅每锅进行工艺监测和化学监测,每个月一次生物学监测(预真空灭菌锅每日B-D试验)。
四、目标性监测:
1、每七天有专职医师参与查房、了解感染现患情况。
2、监测感染病例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抗生素应用情况。
3、每三个月进行监测资料总分析。
五、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监测
1、专员负责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及药敏试验结果登记。
2、每三个月或半年一次总分析(临床培养菌株数及药敏试验结果)发至临床各科室。
六、使用中消毒液监测
1、临床常见2%碘酒、75%酒精做皮肤消毒剂,每七天更换两次;并同时更换消毒容器。
2、浸泡器械为2%戊二醛消毒液,每七天更换一次。
浓度每七天监测一次。
每个月进行生物监测1次。
3、氧气湿化瓶、止血带、体温表等含氯消毒液,应天天对其有效浓度进行监测,每三个月进行生物监测1次。
七、紫外线灯管进行日常监测和照射强度监测。
1、新灯管用前测强度不低于100uw/c㎡。
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强度不低于70uw/c㎡。
3、每个紫外线灯均建立登记本,统计照射时间和监测效果。
4、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灯管一次,保持其光洁度,确保消毒效果。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1、各临床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网报)院感科。
2、院感科每月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病历抽查,以前瞻性调查为主,医院感染漏报率应低于10%。
3、临床科室对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同时做药敏试验,及时发现本院病原学特点、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等,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环境卫生学监测:至少每季度对治疗室及其他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及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监测。
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如果科室或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与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随时进行监测。
5、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科室每天对紫外线灯管使用时间进行记录,院感科每半年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进行监测,并记录(新灯辐照强度≥90µ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µw/cm2为合格)。
6、每年进行一次全院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7、根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监测结果,确定目标性监测项目。
9、院感科每月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复核、追踪,每季度进行分析、总结、反馈,对存在的问题立即督促整改,严格与绩效挂钩。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院应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对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评估本院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目标性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季度对所有监测资料(包括全面综合性监测及目标性监测)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分管领导及全院各科室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
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2、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迟报调查,漏报率应V20%。
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应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现患率应WI0%。
4、应逐步开展监测资料的计算机管理,对监测资料进行趋势分析。
5、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有序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每项目标监测开展的期限不应少于1年,定期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年终应有总结报告;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6、医院应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定期向全院公布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7、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部门使用。
8、使用中的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其菌落总数应W1OOCfU/m1,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9、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当流行病学调查怀疑医院感染事件与灭菌物品有关,进行相应物品的无菌检查。
10、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一D试验;生物监测常规每周进行,有植入性器械应每批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灭菌器维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方式,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危因素、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监测,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收集医院感染病例资料,特别是重点科室、感染高发部位、高危人群等前瞻性监测。
3.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等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确定我院重点部门如下:内科监护室、外科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科、血液肿瘤科、新生儿病房及NICU、口腔科、手术部、消毒供应中心、胃肠镜室、感染性疾病科。
4.每年开展1次患病率调查,患病率调查的时间应相对固定,患病率调查要有计划、有总结分析及反馈。
5.应严格执行《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6.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日常监测,督促临床科室按照《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7.结合日常监测中发现的高危科室、感染高发部位、危险因素等开展目标性监测,每项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呼吸机相关肺炎、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8.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统计。
每季度以医院感染监控信息书面形式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监测情况,并向临床各科室反馈,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提出整改建议。
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根据本院的特点,有选择的开展手术切部位感染监测、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监测、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泌尿道插管相关感染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监测、细菌耐药菌株监测、外科围手术期用药监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等。
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资料妥善保存。
3.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4.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1%,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监测方法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5.血液透析室: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
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软化水出、反渗水出、透析液配液等,并及时进行监测。
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及时整改再复查。
6、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按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符合国家规定。
7、为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建立医院感染散发病例24小时报告制度,定期总结、分析。
8、当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按我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控制制度》中的流程进行处理。
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1.临床医生严密观察分管病人有无医院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异常表现及时分析记录,及时进行感染相关检查,如血、尿、大便、分泌物或X线拍片等,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网络上报。
2.临床医生通过观察分管病人、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及传染病流行趋势等情况,认真观察本病区有无医院感染流行趋势(三例同种或同源感染)、严重感染或特殊感染病例,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3.各手术室及时了解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4.细菌室对病原培养阳性结果及时电话告之临床科室。
(1)当某病区短期内同一种标本检出同一种病原菌3例以上时,应立即报告院感办。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根据医院感染发病率情况每年进行重点科室的目标性监测,危险因素监测等。
二、环境微生物监测1.制定重点科室环境微生物监测计划。
2.重点科室护士长根据环境微生物监测计划,定期进行本科工作人员手、空气、物体表面及致病菌的监测。
3.感染办定期抽查重点科室的工作人员手、空气、物体表面及致病菌的监测。
4.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严重感染、特殊感染病例或连续三例以上输液反应时,及时进行环境微生物监测。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重点科室护士长根据监测计划,每月进行本科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感染办抽查,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2.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浓度监测及时认真按规范检测,并记录。
3.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按规范要求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及灭菌物品的无菌检测。
4.紫外线消毒及时进行日常监测,并记录。
按计划要求进行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5.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并保留登记监测卡。
6.各内窥镜室按规范要求对使用中的内镜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要求灭菌内镜每月一次;消毒内镜每季监测;消毒灭菌效果应达标准要求。
7.血液净化系统: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污染时,应增加采样点。
8.加强对重点科室工作人员手及一、二类环境科室环境微生物监测,不合格项目及时分析查找原因,监测结果应达标准要求。
医院感染环境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环境监测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类病房、门诊、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等所有医疗环境和相关部门。
三、监测内容1.空气质量监测:包括病房、手术室、ICU等高风险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以及医院整体空气质量的监测。
2.物体表面监测:对医疗设备、器械、床栏、门把手、开关等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3.手卫生监测:对医务人员、工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监测。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消毒灭菌物品、设备和环境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四、监测方法1.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对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检测。
2.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棉签、试管等工具,对物体表面进行涂抹采样,对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
3.手卫生监测:采用棉签、试管等工具,对医务人员、工勤人员的手进行涂抹采样,对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采用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等方法,对消毒灭菌物品、设备和环境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五、监测频次1.空气质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于高风险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频次。
2.物体表面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于高风险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频次。
3.手卫生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于高风险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频次。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于高风险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频次。
六、结果处理1.对于监测不合格的区域或物品,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如加强消毒、增加监测频次等。
2.对于连续多次监测不合格的区域或物品,应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3.对于监测合格的区域或物品,应继续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七、人员培训1.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工勤人员进行感染环境监测知识的培训。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5篇)
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由于院内各种因素引起的患者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建立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至关重要。
二、制定目的1. 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时发现感染风险。
2. 分析感染发病率的变化趋势,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 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为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
三、制度内容1. 确定监测指标a) 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以感染发病数与住院患者数或手术例数的比例表示。
b) 不同种类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如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c)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等。
d) 各科室的感染发病率: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儿科等。
2. 确定监测方法a) 定期收集医院感染发病的数据,包括感染发病数、住院患者数或手术例数等。
b) 每月对各种感染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感染发病率监测报告。
3. 确定数据来源a)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建立电子化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方便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
b) 医护人员报告:鼓励医护人员报告发现的感染病例,以及医院感染的相关信息。
4. 确定监测频率a) 每月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
b) 对于重大感染疫情或多发感染事件,要及时跟踪监测。
5. 确定报告和反馈机制a) 每月制定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报告,汇总各种感染发病率的数据。
b) 将报告提交给医务部、感染控制科,同时抄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
c) 对于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具有特殊问题的病房,应及时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6. 确定数据分析和应对措施a) 对感染发病率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感染控制策略的效果。
b) 针对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具体问题进行跟踪,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c)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率较高的科室,要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院感监测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监测体系和操作规范。
下面是院感监测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一、引言院感监测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的监测和控制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对院内感染的监测、分析、报告和控制能够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
二、监测目标1. 确定监测的对象: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等。
2. 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医院感染的类型和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如手术部位感染率、血流感染率等。
三、监测内容1. 院内感染监测:监测医院内各科室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2. 医疗设备监测:监测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情况,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
3. 医务人员监测:监测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情况,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和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
四、监测方法1. 数据采集: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和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
3. 数据报告:定期向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五、监测频率1. 院内感染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对疑似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
2. 医疗设备监测: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对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情况进行检查。
3. 医务人员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穿戴防护用品情况进行检查。
六、监测结果的应用1. 监测结果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问题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确保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经验总结:定期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七、监测评估1. 定期评估:每年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范文(4篇)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范文【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和职工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HAI)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或健康护理过程中,与医院及其医疗服务所相关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通报是指医院采集、分析医院感染数据并及时通报的工作。
第三条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工作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科学、客观、准确、及时的原则,保护患者隐私,保密医疗机构及个人信息。
第四条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做好数据的采集和上报工作。
第五条各级领导对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工作负主要责任。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第二章医院感染监测第六条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应当全程参与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工作,采取主动式监测,通过定期抽样、跟踪患者情况、记录不良事件等方式进行感染监测。
第七条医院感染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手卫生合规率监测(二)医疗设备使用合规率监测(三)病房清洁和消毒合规率监测(四)手术室无菌操作合规率监测第八条每个科室或病区应当配备感染监测员,负责每天进行监测工作,并负责监测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第九条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汇总,并及时上报感控科。
第十条每月进行一次医院感染数据分析会议,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评估、讨论和总结,形成改进方案和建议,并将结果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第三章医院感染通报第十一条医院感染通报工作是指在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后,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十二条医院感染通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感染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
(二)感染类型和部位。
(三)感染的病原体和耐药情况。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2. 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监测的具体实施工作。
3. 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及医务人员应当积极配合感染管理科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1. 感染管理科应当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2. 临床主管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并通过电子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3. 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向分管院长、相关科室汇报和反馈。
4. 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5. 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四、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1. 感染管理科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并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规范要求进行。
2. 感染管理科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采样,并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3. 感染管理科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进行定期监测。
五、医院感染报告制度1. 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应当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并通过医院内部网上报到感染管理科。
2. 感染管理科对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
3. 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并立即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
六、培训和宣传1. 感染管理科定期组织医院感染监测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各临床科室应当积极参加感染管理科组织的培训和宣传活动。
七、考核和奖惩1. 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考核。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一)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病例进行核实或排除,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避免暴发流行。
临床主管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并通过电子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
(二)医院感染管理部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分管院长、相关科室汇报和反馈。
(三)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四)根据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包括多重耐药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监测。
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规范要求,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采样,并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频度:(1)每季度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2)洁净手术室或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合理安排,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二)结果判定:(1)洁净手术室和其他洁净场所;(2)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医院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通报制度,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及时诊断治疗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隐患,采取科学有效防控措施。
(二)监测时间
1.医院如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应先组织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不少于2年。
2.医院如已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应组织目标性监测,监测时间连续6个月以上。
3.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每年至少组织1次。
(三)将医院感染监测纳入专职人员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保持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完善和运用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
(五)定期组织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加强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指导。
(六)主动收集监测信息资料,对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搞好登记,组织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委员会定期分析评估,研究制订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的具体措施。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所有住院病人在入院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发病调查表》,院感办每月对住院和归档病例抽查,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要求监控率100%。
(二)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要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向科主任汇报后上报院感办,在积极医治病人的同时要找出感染途径和感染源。
(三)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推行有效的干预方法,院感办每月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院感管理委员会作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和反馈。
(四)医院感染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按要求定期进行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必须每日或使用前监测)。
(二)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三)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四)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五)压力蒸汽灭菌器: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要进行BD试验,并有详细记录。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对新的灯管和使用中的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新灯管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的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七)各种消毒后的内镜(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活检钳、异物钳、切开刀)等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1、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及部份项目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由各病区主管医师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要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于24小时内上报院感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阅病历,进行感染率复核。
2、按月统计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各科室感染率等,并做好记录,观察发病动态。
3、院感科应不定期下病区查阅病历及病人情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苗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4、每季度统计总结医院感染情况,并以书面形式向医院主管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临床科室反馈。
二、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压力蒸汔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一次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才可使用。
生物监测:每周进行一次;对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2、消毒液监测: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
3、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灭菌内窥镜、活检钳、各种导管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这类物品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消毒内窥镜及其他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4、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发生或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环境卫生学指标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等。
三、紫外线灯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紫外线灯需指定专人负责,每周用酒精棉球擦拭灯管一次,保持灯管洁净,并做好清洁、消毒使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