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二轮复习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二)一、单项选择题:(共70分)1.下列甲骨文反映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重要信息是A.商朝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商朝统治者迷信天命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商王权威大大超越了夏王2.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3.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4.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
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制建设5.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6.“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B.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7.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高考历史 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二轮
(08广东)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 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 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 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 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 影响(4分) 31.(9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 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011茂名一模)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是人类 文明史的主要内容,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开创了一种有创新内容的组织形式。 “新”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的出现具有怎样 的历史必然性?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
(1)依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分),包括皇帝制(1分)、三 公九卿制(1分)、郡县制。(1分) 历史必然:封建小农经济(自耕家经济)的发展(1分);国家 统一(1分)、分封制崩溃(1分)、商鞅变法建立县制(1分); 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1分)
(10广东)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 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 多元一体与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2023·1月浙江选考,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
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
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
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2.(2023·张家口一模)西周时期,宗族之间的纠纷一般由王朝审理解决, 而宗族内部的纠纷则由宗族首领自行解决,王朝不会予以干涉。但当贵 族无力控制其属役,甚至由此致使其族氏内部秩序遭到破坏,引发族内 的纠纷时,王朝司法会及时介入其中。这表明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较大影响力
√B.国家的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
2.(2022·1月浙江选考,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 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 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 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6.家国情怀——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对地方 开疆拓土
的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 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原住族群相互通 民族交融 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 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文化认同 (2)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民族扩张,兼并其土地, 促进文化认同
PART TWO
认知深化
1.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
2.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word完整版)上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史)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知识梳理1、 中央制度演变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天下为公的禅让制T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国家特征:官职、军队、监狱、刑法 商朝-方国联盟内服、外服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对象:王室成员、功臣、先代贵族等(血缘为纽带);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作用: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保障: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社会大变革C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C.221秦统一中国 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皇帝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 汉朝-汉承秦制B汉初:继承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宽间舒缓、黄老思想);郡国并行制度(封国威胁 中央)汉武帝:内朝、外朝(裁抑丞相);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B 中书-门下-尚书;唐朝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场所 宋朝-文官体制B 杯酒释兵权;枢密院主军政;重文轻武 元朝-行省制度B 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 -军事、御史台-监察明朝-内阁制度B太祖:废丞相,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设厂卫,直 接由皇帝指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B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乾隆进一步强化军机处; 军机处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诏令直接发往各地或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2、 地方制度演变① 中央制度演变对应地方制度演变口“ A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遂步加强皿AA 封建屮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口m君主公卿三九制*中外朝. 扩大尚 甘台权 h省部巴六制二府制、 参旬政事 和三司使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书丞设废省相内设年 机处 中央集权稲国并 行制.刺 史制具级州两制派文臣做 知州、改f[M 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 建制义央权度步强 封专左冲策制逐加俸制② 元明清时期对边疆的巩固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二轮复习知识提纲: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古代)主干知识梳理(政治-必一专一、经济-必二专一、思文-必修专一、二)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初步形成——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政治)(经济)(一)政治上:周“天下共主”到春秋战国“礼乐征自诸侯出” 1.商周的政治制度(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二)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1)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到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租佃制出现,春秋时期小农经济形成(3)兴修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工商食官”被打破) 3.商业(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应运产生 4.经济政策:战国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1.“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显学) 2.科技文化(1)科技:农学等成就突出---夏历等;战国时发明指南仪器---司南;春秋时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表;商朝已有日食记载 (2)汉字: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字走向成熟。
(3)文学:春秋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 选修:商鞅变法、孔子----一本通9-10页二、走向高峰的中华文明——秦汉至宋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政治)(经济)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一)、政治: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 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2) 选官制度:察举制; 征辟制(二)、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发展 1.农业:(1)耕作技术: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犁壁、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 (2)土地制度:秦汉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能保分练——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能力”专练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能保分练——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能力"专练A卷1.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一只睁着巨大眼睛,让人不寒而栗的具有对称性的吃神兽面形象,它神秘凶猛、凝重庄严的艺术特色反映出商周时期()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B.神权政治产生较大影响C.统治者力图强化皇权统治D.民本思想尚未完全出现解析:选B 时间定位:商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题中关键信息“饕餮纹”“神秘凶猛、凝重庄严”可知,这一艺术特色折射了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色彩,与此对应的是B项。
A项说法正确,但题中并未体现这一信息,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2.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B.(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痼疾C.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D.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解析:选D 图片反映的制度是郡县制,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地方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D.A、B、C三项均是分封制的负面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形容当时的官场情况为“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上车不落则著作(官名,著作郎),体中何如则秘书(官名,秘书郎,是清闲而又高贵的官职)"。
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察举制难以选出真正人才B.江南知识分子阶层崛起C.魏晋最先推行九品中正制D.当时世家大族势力膨胀解析:选D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恶性膨胀,九品中正制日趋腐朽,评定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门第出身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造成了材料所述的现象,故D项正确。
4.《明律》规定:“凡内外各衙门印信,长官收掌,同僚佐贰官,用纸于印面上封记,俱各画字。
若同僚佐贰官差故,许首领官封印。
”这一规定( )A.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B.导致办事效率极为低下C.说明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D.标志着监察制度的成熟解析:选A 从《明律》可知为明朝时期。
“凡内外各衙门印信"指的是官府印章.印信的使用要经过严格的程序,这有利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A项正确;B项误读材料;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解析:选D 明朝内阁制是题目的核心。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总结中国古代史
决策,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朝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 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一模块 中国古代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二、古代中国地方管理体系的变革
时期
变革表现
历史结论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 (1)实质:中央集权
秦朝 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 反映的是中央集权
向官僚政治
与地方分权的矛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 盾。
西汉
“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趋势:中央集权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 不断加强,地方权 唐朝
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力不断削弱
第一模块 中国古代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时期
变革表现
历史结论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
度
作用十分有限
第一模块 中国古代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 1.发展演变 (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 立。
第一模块 中国古代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三代强调礼治, 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 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但是,这 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礼” 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 人民。西周建立起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名称
202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中国古代史专题整合
政策 内容
羁縻 中国古代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任用少数
政策 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源于秦汉,兴盛于唐
和亲 联姻
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昭君出塞,恢复和亲 ②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③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 雄厚”,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后来,“州”性质的变化体现了地方第一级行政 区的重要性,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地方叛乱,故C项正确。“地 方行政层级的调整” 是“州”性质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A项错误。B、D 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救济优抚 (1)救济: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国历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政府主要负责救灾, 民间组织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2)优抚:优抚老弱贫苦群体、尊重与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中国历朝都 重视对老弱病残的优抚,以宣扬政府的合法性。
对应训练
1.(2023山东青岛模拟)西周的名籍制度主要登记的是宫廷卫兵和军队士卒 的个人身份资料。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基本登记单位、包括“广 土众民”的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 A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瓦解 D.加重了民众负担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户籍制度相较于名籍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民众的管 理和控制,有利于收取赋税和征派兵役,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故选A项; 户籍制度是社会管理的途径,并未加重民众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 D两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
2.民族交往
交往 内容
民族间 民族之间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之 的战争 间的交往。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曾多次袭扰中原
高考历史 第二轮 专题复习(中国史部分)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1、商:①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定都于亳,而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
②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内服:商人本族活动区域——商族;外服:商族以外的各国(商王封地,包括归属、降服)③关系: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和稳定的血缘关系,以内服的商族为中心,定期向商王朝贡和奉命征讨,形成内外服联盟。
A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其承担义务。
B附属国基本保持原社会结构,商王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与商王发生战争。
④特点:分而治之,保留氏族结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周:①前1046年,武王建国,定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开展西周统治。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展东周时期即春秋,以农耕为主。
②分封制:A核心:周王是最高统治者,确立天下共主地位。
B分封含义: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如:亲族(姻亲、王族)、功臣、现代贵族、广建封国(同姓、异姓诸侯国))C目的:封邦建国,维护周朝奴隶主统治。
D条件:保证周王室强大。
E分封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F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通知范围。
G内容:以授土授民的方式分土地、人口、主要是土地。
H诸侯国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赋贡和朝觐述职。
I破坏: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3、宗法制(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由来)A核心:嫡长子继承制B内容:用血缘(父系)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确立大宗、小宗、士以上为贵族,各级贵族特权得到保证,巩固国家统治(世卿世禄)。
C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率小宗,周天子属于绝对统治地位。
D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血缘是兄弟,政治是君臣。
E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史二轮复习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阶段特征 重难点解析 练习
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中华文明的形 成时期。)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 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金石并用、井田制、 奴隶集体劳动) 经济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 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 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 政治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人才选拔制度:世官制、察举制 2、汉承秦制。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 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文化
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 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 统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始创 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 汉赋。 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对土地无管理权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 国家的统一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 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分开;唐
代夜市出现;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
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
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扬一益二”,湖
州、杭州在唐代也有很大发展;以长安两市为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一、按朝代梳理东汉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元明清二、按社会形态梳理原始社会:远古人类和氏族公社时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过渡时期)封建社会:春秋战国(过渡时期)秦朝——清朝(鸦战前)三、古代史复习纲要:1、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前2070—前221 年)2、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前221—公元220)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 年—581)4、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5、民族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1368——1840)四、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一)整体结构:1、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3、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早期政治制度)1、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禹——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国家的形成:出现了公共权力和一系列国家机器适应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需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2、商: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王畿)外服:商以外的方国特点: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有限、各方国基本保持原貌,神权色彩浓厚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卜、祝、史;地方:封侯、伯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3、西周:(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再分封。
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整理(新考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整理
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考点一先秦一.西周的建立事件;武王伐纣战役;牧野之战建立;公元前1046年建都镐京(今某某)二.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分封的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4.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5.影响: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目的:保证王权稳定。
宗法制1.特点:(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庶子分封。
2.内容: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体现。
4.影响: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
②保证了贵族的特权。
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考点二、秦——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秦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1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2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3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政治1、分封制的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
对象:王族、前代贵族、功臣。
意义:(积极)在当时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疆域、传播文化、开发边疆;(消极)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2、宗法制的含义: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有相对独立性;血缘关系和政权结合;森严的社会等级形成;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
意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独立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统一六国的意义: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专制独裁,即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完全服从。
郡县制的含义: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三公九卿的值表:皇帝制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4、汉到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汉朝:用新儒学神话皇权;隋唐:实行科举考试。
汉到元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割相权强化皇权;北宋:设立参知政事分割相权;元朝:行省制。
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房展;有利于祖国统一、领土完整;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在统一环境下,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6、评价唐太宗:唐太宗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现贞观之治为封建社会顶峰--“开元盛世”打下基础,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意义;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秦始皇是个专制暴虐的君主,他的暴政激化了阶级,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国很快灭亡的决定因素。
二轮复习配套知识点
(3)军事上, 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4)思想上,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的兴起
(4)变法的目的 A.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B.根本目的:废除宗法分封制下旧贵族的统治,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为代表的 新制度(除旧布新)
春秋变法与战国变法的区别: 1.领导者(性质):旧贵族-----新兴地主阶级 2.内容:经济为主------经济+政治 3.目的: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确立新制度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4.秦的统一 (1)条件 内因:秦自身实力----经济强大(商鞅变法;郑国渠、都江堰)、人才(吸引 贤士)、正确的军事策略、法家思想的指导、秦王个人素质、 地势险要
外因 : 秦国之外的条件----(1)经济基础:春战时期农业、手 工业、商业发展, 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统一有利于发展 (2)政治基础:各国变法制度、集权趋向统一 (3)军事基础:争霸、兼并战争局部统一 (4)士的崛起,人才流动推动统一 (5)群众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 法 制:制度体系的核心(血缘) 分 封 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员的基本方式
权利是分散的并未集中(周天子和
诸侯联合执政)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都:镐京
周 东周 都:洛邑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变法的原因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思想文化:
(1) 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 兴修水利、精耕细作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旧贵族势 力开始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型地主转变 (2) 政治上,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 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城邑制,以中央集权来代替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最终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变法、 郡县制雏形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 《诗经》《离 地私有制确立; 骚》 儒家创立和发展, 铁犁牛耕;重农抑商;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百家争鸣、 司南 都江堰、郑国渠 战国绘画从萌 芽走向成熟。
政治
经济
思..文 小篆、 独尊法家; 焚书坑儒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修灵渠、驰道, 制度: 统一度量衡;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秦律 郡国并行、察举 制、中外朝、刺 史制、推恩令、 独尊儒术 九品中正制、 北魏孝文帝 改革 田庄、牛耕普及、 耦犁、犁壁、丝 绸之路、水排、 “市”、王景治 黄 均田制、翻车、 灌钢法、草市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政治
夏晋南北 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政治 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经济 土地制度:井田制; 耕作方式:奴隶集体 耕作;
文化 商代甲骨文、 西周金文
夏 商 西 周
生产工具:金石并用; 礼乐制度 手工业:青铜; 商业“工商食官”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春 秋 战 国
汉 朝
隶书、楷书;造 纸术;董仲舒新 儒学;儒学成为 正统;汉赋 王羲之、宗教画、 佛教盛行
魏 晋 南 北 朝
政治
经济
文化 宋词、元曲、 元杂剧;程朱 理学;指南针 用于航海、活 字印刷、火药 改进、三大发 明西传、木活 字、转轮排字 盘、青花瓷
宋:二府 元:行省制、 中书省、宣 政院、枢密 院
市打破时空限 制、交子、瓦 肆;棉花的推 广;经济重心 的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