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管理教育MA NA GEMEN T
想,让我们的理想走上正确的方向,也使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
而那些迷茫在知识门前的人就会比起我们来,暗淡了许多。
想做什么样的大学生?我想,你们的理想已经让行动告诉了你们。
享受知识,就是你们行动最好的体现。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的号角。
诗人流沙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人生路
途漫漫,有说不清的驿站,有讲不完的故
事。
理想的力量在探索的过程中,是分叉
路上的向导,是疲惫时最宝贵的精神食
粮,是退缩时增进勇气与自信的源泉。
在
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
遭遇挫折与坎坷,是选择逃避借口还是选
择勇敢面对,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重视的
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学生们的前途未来,
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我身为教学
工作者,也一定会做到引导每一个学生树
立自己的远大志向,鼓励内一个学生努力
追求自己的高尚理想,监督每一个学生
自觉远离那些不良的嗜好,让他们能够
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受益匪浅、健康成
长,在今后踏向社会的人生路程中获得成
功。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理想是大学的瑰
宝,我们需要努力学好知识文化,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扬起我们的理想风帆,为
我们的人生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湖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研究
□李素珍
(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在2007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以及长三角区域规划(湖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之一)等诸多有利形势下,湖州市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改革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湖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
浙江省湖州市东临上海、南靠杭州、北接南京,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是我国唯一因太湖得名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西)连接点上,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
近年来,湖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国家的整个大环境和大气候对湖州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说已是势在必行了。
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无不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更加注重发展职业教育。
200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年初,教育部印发了《2005年工作要点》,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扩大招生规模。
支持全国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促进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
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印发。
3月2日,教育部在四川泸州召开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经验交流会暨2005年度职成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会上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教育部日前宣布,要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三个战略重点,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人,达
到650万人,经过几年努力,到2007年争取达
到850万人,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
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
3月22日,《教育部关于统筹管理高
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
[2005]3号)下发。
4月26日,教育部在
江西新余召开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
验交流会,明确提出“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
发展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6月,教育部在陕西召开了深化公办职业学
校体制改革会议。
教育部还在广州召开成
人教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现场会。
在以上教育部四个部级会议的基础上,2005
年10月28日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颁布了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
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
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
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
康发展。
2006年3月15全国职成教工作
会议暨中等职业招生工作会议召开,周济部
长强调中职扩招100万是加快职业教育发
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
要。
2006年7月24日财政部、教育部联
合下发了《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
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
温家宝总理
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把发展职业
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中等职
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
育。
财政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用140亿来
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在近两年之内如此集中地研讨和
部署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
充分体现了明确的政府导向,即中等职业
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为湖州市的中等
职业教育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经济平台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
州湾,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
个上海市。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
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
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
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改革开放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
来,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
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
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
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
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城市经济概念上讲,长江三角洲区
域指的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
市群,包括上海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
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江苏省的
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泰
州、扬州。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
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占
全国土地面积1%、人口总量5.9%的长三角地
区,2004年生产总值为34096.43亿元,创造
了约占全国17%的G D P、32%的进出口贸易和
48%的利用外资额度。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
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各大经济圈之首,被誉
为中国最有活力、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被国家列为重
点发展区域
20089
管理观察・年月
119 MA NA GEMEN T管理教育
1.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中指出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不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跨区域规划的4大重点经济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说,“十一五”规划首次把经济区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突出位置,并将长三角地区率先列入,对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一核六带”的发展布局对湖州的影响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三角区域规划草案,提出了长三角“一核六带”的发展布局。
“一核六带”指的是: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其中“三带”跟湖州有关,即宁湖杭发展带、环太湖生态发展带和杭州湾发展带。
特别是宁湖杭发展带上南京和杭州这两头发展比较快,而处于中间的湖州因为受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前几年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培育宁湖杭发展带,可以说就是针对加快湖州发展而言的。
3.中共中央第十一五规划的审议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备受世界注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通过,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率先被列入中央级区域规划。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是由沪、苏、浙3地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现已形成北起扬州,西至镇江、南京,中经苏
州、无锡、常州,东抵上海,南达杭州、
嘉兴、湖州、绍兴的发展态势,是一个以
上海为核心,江浙两省各城市为网络的
“Z”字型城市群。
(如图)
1.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
基地
2004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制造
业企业资产44675.60亿元,占全国规模以
上制造业企业的29.73%;产品销售收入
53167.99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
业的32.57%。
目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
大批优势产业,化学纤维、纺织服装、通
用设备、金属制品、皮革、仪器仪表、电
子机械及器材、塑料制品、交通运输设
备、通讯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在全国市
场份额中均占30%以上。
2.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集
中、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占
全国的21.1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
国的20.20%;授权专利数占全国的24.59%,
其中,发明专利占19.18%。
2002年,在中国
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对31个省、市、自治区技
术创新能力的排序中,上海、江苏、浙江分
别列第二、第四和第六位。
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国际化进程最为
迅速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004年,其进出口商品贸易额为4160
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36.04%,比1995年
的16.67%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利用外资
增长迅速,2004年长三角地区合同利用外
资和实际引进外资分别占全国的45.17%和
44.36%。
4.长三角地区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
要来源
2004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总收入占
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7.83%。
其中,长三角
地区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2004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从人数1425.03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从业人人数的23.37%。
三、湖州市的“增强三力,率先崛
起”发展战略加速了湖州中等职业教育的
发展进程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尤其是经历
“十五”期间的埋头苦干、努力拼搏、艰
苦创业,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翻开了崭新篇
章,也进人了一个发展的崭新阶段。
同
时,与全国一样,当前的湖州正处于经济
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前进
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进
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此前提之下,湖
州市委经过反复研究、集思广益于五届九
次全会提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发
展战略,也就是通过三个五年规划时期的
努力,把湖州建成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最
佳、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功能完备、文化
特色明显、社会安定和谐、最宜人居住和
创业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一)湖州市在杭(杭州)湖(湖
州)宁(南京)发展带中的区位优势
作为连接沪杭宁长三角三个主要城
市的核心节点,湖州位于上海、杭州一小
时经济圈范围内(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通车
后),南京两小时经济圈内。
是杭宁高速
公路上唯一的一个地级城市,是浙江通向
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门户城市,同时还
是连接整个长三角和中部(安徽、江西)
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省内其他城市
难以替代的区位优势。
(二)湖州市在杭(杭州)湖(湖
州)宁(南京)发展带中的潜在优势
1.交通网络:近年来,湖州大力投入
改善交通网络,为湖州经济的崛起创造了
良好的基础条件。
湖州在“十五”期间交
通投资为170亿元,是“九五”期间投资
的3倍。
目前,杭宁高速公路已经实现通
车,到2007年,申苏浙皖高速、申嘉湖高
速等交通干线完工之后,湖州和上海之间
的交通联系状况将有一个决定性的改变,
届时,湖州的区位优势、要素资源将得到
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2.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
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也是世界
六大城市带之一,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
主要目的区域。
另一方面,长三角主要
发展轴上的城市基本达到了集聚和扩散的
均衡点。
随着经济发展,这些经济发达地
区普遍遇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
升、扩张空间限制等问题,传统制造业面
临发展的瓶颈,从而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竞争力。
这就为湖州的发展提供了空
间。
湖州特有的区位优势与即将形成的交
通网络条件,使得其能够成为长三角制造
业转移的目的地。
国家继续鼓励“东部率
先发展”,上海加快建设“四大国际中
心”、举办2010年“世博会”,以上海为
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3“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
湖州在地理上位于以上海为中心长三
20089
1.
管理观察・年月
120管理教育MA NA GEMEN T
角地区和中部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西)连接点上,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提速,湖州作为东中部之间的交汇城市,可以充分发挥承东接西、贯通南北的枢纽作用。
在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和铁道运输等一批交通网络投入运营之后,湖州在东部(长三角)和中部之间的要素和产品流转的枢纽作用将得到大幅度加强。
这一切都非常有利于湖州加快在宁湖杭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
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准确定位是发展中
职教育战略的核心,在这个特殊背景下对
湖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进行研究,
意义重大。
◆
参考文献:
[1]曲正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制度解答
[]教育发展研究,6()
[]钱江晚报新民生长三角:下一个淘金地[M]浙
江人民出版社,2003-1.
[3]宋林飞.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M].社会科学
文献,2006-3.
[4]陈建军.浙江的战略空间和“湖州崛起”研究[J].
浙江经济,2005-10.
作者简介:
李素珍(1972—),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艺术
与设计学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与教育
改革。
基于微积分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莫国良王泽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论文指出了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接受性学习的特点与作用,介绍了基于微积分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给出了基于微积分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性素质,并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
关键词:基于课程之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实践结果
一、基于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与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与课程中选择与确定专题进行研究、探索的一种学习活动[1]。
所谓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本身出发,选择与确定有关专题,进行研究、探索的学习活动。
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它们的学习对象不同,学习方式也相异。
(一)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对象是源于课程本身的专题,它与传统的作业相比,具有深层次的特点、开放性的特点、“强”应用性、综合性与前瞻性的特点常规的课程教学进程是跟着教学日历“走”的,而教学日历则又是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的。
因此常规的课程作业总是围绕着大纲的教学要求而展开的。
由于大纲的教学要求最后总是以考试的方式来检查与衡量,因而课程作业要求必然带着“应试”的价值导向。
这种导向就决定了常规的课程作业既呈现系统化又呈现“离散化”与“表皮化”的特征。
它很难顾及到某些深层次的学习问题。
而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它可以专门研究与探索某些来自于课程本身的深层次学习问题。
常规课程作业的答案是既定的,其解答过程基本上也是“封闭”的(即便是一题多解)。
这就是说,一个问题的一种答案要么错,要么对,没有“对,但还可以更对”之说。
而研究性学习专题却不然,它可以是某一小问题为引子而“发生”出
来的“问题链”或“问题群”。
这种专题
的解决过程往往不是终极的(因而具有开
放性的特征)。
教师中途的检查过程中,
往往给出的是“解决得较好,但还可以如
此这般地解决得更好”的评价。
常规课程作业尽管也涉及应用性问
题,但这种应用性问题往往条件简化,数
据简化,“面目呆板”,“教条性”严
重。
而基于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性专
题可以是“原汁原味”的、较复杂的、综
合性较强的现实问题,具有“强”应用性
的特征。
常规课程作业所需的准备知识必须是
教师讲过的。
如果课程中间出现的问题需
要用到后面的知识,或者别的未曾学过的
课程知识,则这种问题肯定放置得有“问
题”了。
而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的
解决,往往需要用到教材后面的知识,甚
至用到未曾学过的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
这样的学习具有综合性与前瞻性的特点。
(二)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更强调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
由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自觉行
为,因而学习的自主性必然蕴含其中。
学
生不仅要查找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料,还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新的与专
题相关的课程内或课程外的有关知识,主
动地对专题进行思考探索。
由于研究性学
习专题一般要分小组进行研究探索,因此
就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性。
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接受
性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
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分秒必计”地,满负荷地向学生传
授初级课程知识,这种传授以快速性、系统
性与抽象性为特点。
但由于这种教学着眼于
如期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不可避免地
弱于对学生应用能力、探索研究能力的培
养。
而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正相反,它不
以一时段内知识的传授为首要任务,它侧重
于课程专题的探索与研究,着眼于分析、综
合与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微积分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
实践过程
我们是在06-07第二学期在信管0604
教学班上进行基于微积分课程之研究性学
习的。
在06-07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三周,我
们首先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了基于课程之研
究性学习的动员。
宣讲了传统课堂教学与
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联系与区别,宣讲了开
展基于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思路与
评价方法。
动员课后,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近四十位学生报了名(占全班学生的
50%左右)。
然后,我们让学生自行组建
学习小组,共组建了十五、六个研究性学
习小组。
那时,刚学完微分方程这一章,因
此我们开始向学生提供的研究性学习专题
全是需用微分方程知识来解决的问题。
涉
及的内容有:正交规线的问题;纸币流通
的问题;溶液混合的问题;水箱泄水的时
间计算问题等(依据托里拆利定律)。
我
们要求学生先阅读相关材料,并在每周的
周三、周五与周日下午组成讨论组讨论学
习(根据小组成员方便安排)。
在讨论组
上,先由小组内的一名成员负责讲解问
20089J.2001.
2..
管理观察・年月。